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汉唐始,中医海外传播的历史,曾毫无争议地彰显了中...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自汉唐始,中医海外传播的历史,曾毫无争议地彰显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对外辐射能力。但明清以来,中医成了“一个被动的开放体系”。当中医的“被动”遭遇西医的强势,直接结果就是中医在海外的弱势。这种弱势日前还没有根本改观,但情况正在悄然改变。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在健康理念上追求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疗法,中医倡导的“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观点,正在启发人们对中医中药的再认识。

中医的对外传播,最早可以追溯到汉朝。当时中原政权与北方匈奴和西域有了许多交流和互动,中医作为中原文化的一部分开始对外传播。魏晋南北朝至隋唐直至两宋,中医对外传播逐渐达到鼎盛时期,中医在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周边国家得到较为系统的传播。明朝郑和下西洋,可谓中医对外辐射能力的历史绝响。但自那以后,中医对外传播开始呈现“被动”的特点。也是从那时起,中医海外传播足迹抵达欧洲,不过推动者不再是中原政权,而是欧洲来华的传教士。当时中医被介绍到欧洲,更多的是以“文化他者”的身份,传播者甚至带有猎奇的心态。与欧洲相比,美国是中医海外传播的后来者。虽然中医早在19世纪中后期就随着华人赴美淘金潮传入美国,但中医在美国主流社会“能见度”的提高,最大的推动力是1972年尼克松访华。美国媒体有关中医针刺麻醉在医学上神奇功效的报道,甚至成了美国向中国伸出和解的橄榄枝这一政治行为合理性的注脚,客观上成为了中医在美国乃至西方世界传播进入新阶段的前奏。

虽然近年来中医在海外的传播以及地位的提升,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改观。但现实状况远比数据呈现的要复杂、微妙得多。韩日是中医最早的输入国,也是对中医消化吸收最彻底的国家。日本在中医理论基础上,发展出本土的汉方医学。韩国自上世纪80年代起大力发掘中药古方,以西医标准阐释药剂的功效,提升“韩药”现代化水平。有数据显示,在天然药物领域,日韩以及欧洲占国际市场的90%,中药占比不足10%。也就是说,与中医同宗同源的汉方、韩医,正以中医竞争者的姿态出现在国际医疗领域。

与隋唐、两宋时期中医作为整体对外传播不一样,如今中医作为医疗手段在海外的存在,扛起大梁的仅仅是针灸。在很多西方人眼里,针灸几乎是中医的代名词。以现代西医的科学标准来衡量,中医理论属于“前科学”体系,这也是中医相对于西医弱势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国际上,中医通行的表述是“传统中国医学”,这似乎无形中给中医贴上了与现代科学“对立”的标签。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中医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被视为主流医学对中医的认可也显得不那么有底气。因为她所使用的化学合成手段完全是现代科学,与中医理论毫无关系。某种程度上说,中医理论作为“文化他者”的身份并没有改变。

(选自《走向海外,孤独的“文化他者”》,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医作为中华文明的代表,从两汉至宋唐,在中央证权的推动下起对外的辐射能力逐步加强。

B. 魏晋至两宋,中医在中国周边国家的传播带有主动性且较为系统,而后在欧美的传播则显得被动、零碎。

C. 近年来中医在海外的影响力逐渐加强,担起弱势和次要的地位并未改变,现实情况并不乐观。

D. 在现代西医科学标准之下,中医理论属于“前科学”体系,故而“传统中国医学”这一表述,隐含着中医背离现代科学的偏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明朝郑和下西洋,可以看作是中医传播由主动到被动的转折点和中医对外辐射能力又强变弱的分水岭。

B. 1972年尼克松访华,极大地提升了中医的社会地位,并且直接推动了中医在美国主流社会的传播。

C. 中药在天然药物领域的国际市场占有率不及日韩和欧洲,中医作为医疗手段在海外的传播也还不够完善,可见中医在海外地位虽有改观,但仍处于弱势。

D. 因为所使用的合成手段与中医理论毫无关系,屠呦呦虽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却并不能完全体现主流医学对中医的认可。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们在健康理念上逐渐追求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疗法。“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中医理念虽不被现代主流医学认可,却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B. 历史上中医对外传播由“主动”转为“被动”的过程,与中华文明从开放走向封闭的轨迹基本吻合。

C. 针灸作为医疗手段在海外扛起中医存在的大梁,既源于海外媒体的报道,也因为其治疗手段在医疗麻醉等领域有着神奇的功效。

D. 二十世纪80年代起韩国挖掘推广中药方剂的一系列措施,为我们改变现代西医对中医理论的偏见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1.D 2.B 3.A 【解析】 1.试题分析:D. 在现代西医科学标准之下,中医理论属于“前科学”体系,故而“传统中国医学”这一表述,隐含着中医背离现代科学的偏见。说中医背离现代科学是没有理论依据的。 2.试题分析:B. 1972年尼克松访华,极大地提升了中医的社会地位,并且直接推动了中医在美国主流社会的传播。原文“美国媒体有关中医针刺麻醉在医学上神奇功效的报道,甚至成了美国向中国伸出和解的橄榄枝这一政治行为合理性的注脚,客观上成为了中医在美国乃至西方世界传播进入新阶段的前奏。”根据原文,选项中说尼克松访华直接推动了中医在美国主流社会的传播。不正确,只是一个因素。 3.试题分析:A. 人们在健康理念上逐渐追求返璞归真,崇尚自然疗法。“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的中医理念虽不被现代主流医学认可,却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说中医理念不被现代主流医学认可是不正确的。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本题A选项属于无中生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德国天上缺少四肢的残疾人伍德,从小学到大学都是跟普通的孩子一起过来的。他认为,残疾确有不便,但绝非不幸,所以应该快乐过每一天。他的父母说:“爱他就应该让他自己去做。”伍德不是借助社会帮助而成长起来的传统意义的残疾人,他面对困境,拜托内心的重负,以健康的心态,通过自身努力达到了正常人都无法想象的目标。

生活中,我们时常面对困难。如何拜托病态的心理,让心灵健康无障碍,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要求:(1)选好角度,以感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2)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除诗歌外)。

(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刚销万古愁。

1.下列粗体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烹羊宰牛且为乐 且,暂且

B. 与君歌一曲  歌,唱歌

C. 径须沽取对君酌 取,拿取

D. 与尔同销万古愁 销,消除

2.对下面的诗句翻译正确的一项各是:(     )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A. 陈王曹植从前设宴时非常的平和与欢乐,喝一斗酒赏十千钱,纵情地欢乐。

B. 陈王曹植从前设宴时非常的平和与欢乐,喝着千钱一斗的名贵酒,纵情地欢乐。

C. 陈王曹植从前在平乐观设宴,喝着千钱一斗的名贵酒,纵情地欢乐。

D. 陈王曹植从前在平乐观设宴,喝一斗酒赏一千钱,纵情地欢乐。

3.诗中运用陈王曹植的典故的作用是什么?

 

查看答案

按课文原文填空(只选做三句)

⑴软泥上的青荇,_____。《再别康桥》

⑵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_______。《致橡树》

⑶遥想公瑾当年,_______

___________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贾平凹

(1)去年秋季,我去兴庆宫公园划了一次船。去的那天,天阴,没有太阳,但也没有下雨,游人少极少板的。我却觉得这时节最好了,少了那人的吵闹,也少了那风声雨声;天灰灰的,略见些明朗,好像一位端庄的少妇,退了少女的欢悦,也没上了年纪的人的烦躁,恰是到了显着本色的好处。

(2)同游的是我的妻,她最是懂得我的;新近学着作画,是东山魁夷的崇拜者。我们租得一只小船,她坐船首,我坐船尾,这船就是我们的,盛满了脉脉的情味。桨在岸上一点,船便无声地去了,我们蓦地一惊,平日脚踏实地的一颗心,顿时提了起来,一时觉得像飞出了地球的吸引层,失去了重量,也失去了控制,一任飘飘然去了。

(3)船箭一般地飞去了四五米,突然一个后退,一瞬间地停止了,像一个迷丽丽的梦,突然醒了,觉得凭一只木船,自己在了水上。心倒妥妥地落下来,默默看着对方,都脸色苍白,脖颈上的筋努力地用劲,便无声地笑了。妻说:古人讲羽化而登仙,其实大致如此,并不会轻松的。这话倒也极是。

(4)倏忽间,船就打旋起来,像一片落下的树叶,便见光滑的水面有了波纹,像放射了电波,一个孤圈连着一个弧圈,密密的、细细的,传到湖心。以前只认为水是无生命的,现在却是有了神经;神经碰在了岸上,又折回来,波纹就不再是光洁的弧线,成了跳跃的曲线,像书写的外文,同时有一股麻酥酥的滋味袭上心头了。桨继续划动着,起落没有声息,无数的漩涡儿悠悠地向四边溜去,柔得可爱,腻得可爱,妻用手去捉拿,但一次也没有成功。

(5)我们调正了方向,向湖心划去,妻终是力小,船老向一边弯,未了就兜着圈儿。她坐到船尾采,我们紧挨着,一起落桨,一起用力,船首翘起来,船尾似乎就要沉了。但水终没有涌进后舱。我们身子深深往下落,正好可以平视那湖面。水和天并没有相接,隔着的是一痕长堤,堤边密密地长了灌木,叫不上名儿,什么藤蔓缠得黏黏糊糊。堤上是枫树和垂柳,枫叶成三角模样,把天变成像撒开的小纸片儿,垂柳却一直垂到树下,像是齐齐站了美人,转身过去,披了秀发,使你万般思绪儿,去猜想她的眉眼。湖面上,远处的水纹迅速地过来了,过来了,看了好久,那水纹依然离得我们很远,像美人的眨着的脉脉的眼,又像是嘴边的绽着的羞涩涩的笑。我们终于明白那柳之所以背过去,原来将眉眼留在了水里。

(6)船到湖心,我们便不再划,将桨双双收在舱里,任船儿自在。妻便作起画来。我仰躺在船里,头枕在船帮上,兀自看着天。天也是少妇的脸,我突然觉得天和这水。端庄者对端庄者,默默地相视;它们是友好的,又是相离着,因此它们不像月亮绕太阳太紧.出现月圆月缺,它们永远的天是天,水是水,千年万年。我还要再想下去,突然一时万念俱友,空白得如这天,如这水一般的了。

(7)划了两个钟头,湖面上依然没有第二只船,一切都是水,灰灰的白白的。我一时想作些诗,来形容这水的境界,却无论如何想不出来。我去过革命公园的湖,那水里有了缄绒的绿藻,绿得有些艳了;也去过莲湖公园的湖,那里生了锈红的浮萍。红得有些俗了,全没有兴庆宫公园的湖来得单纯,来得朴素。我只好说,兴庆官公园湖里的水,单纯得像水一样,朴素得像水一样。

(8)诗没有作成,我起身去看妻的画,她却画了一痕土岸,岸上一株垂柳,一动不动的一株垂柳,柳条自上而下,像一条条拉直的线,柳的下方,是一只船,孤零零的一只船。除此都空白了,我没必要再作诗了,她真是东山魁夷的弟子,是最深知这兴庆宫公园的湖水了。                                                     

(选自贾平凹散文集《爱的踪迹》)

【注】东山魁夷,日本画家,其画善于表现未经现代文明污染的纯洁的大自然。

1.文章开头第一段详细交代游园的时令和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文章第五段划线的句子应该如何理解?

3.文章最后一段写到妻子作出的画,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写的意图。

4.文章标题为“静”,全文却无一“静”字。请分析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静”的。

5.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再现自然,融我于自然,是一篇情景交融的典范之作。如第四段的描写,船像树叶,水纹像电波,波纹又似“书写的外文”,在蕴藉中隐匿的情感音符跳动不止。

B. 文章第二、三段描写“我”和妻子湖中泛舟的景象,主要抓住人物细致生动的动作和感受进行描摹,字里行间在平淡之外隐含着深沉和力度。

C. 随着视角的变换,全文移步换景。一一路行船,“我”见所见.抒所感,在这样一个宁静安适的环境里,“我”的思绪也很平静。

D. 全文在从容不迫、朴实无华的述说中,融贯着深情,在自由自在、信笔点醒的抒情中,阐发着精辟的议论和深邃的哲理,于丰厚隽美中透出些真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    

这个人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纷繁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由于剩余价值的发现,而先前无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社会主义批评家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黑暗中摸索。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要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这在他身上远不是主要的。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中的每一个新发现,即使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但是当有了立即会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产生革命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完全不同了。例如,他曾经密切地注意电学方面各种发现的发展情况,不久以前,他还注意了马赛尔·德普勒的发现。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韧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最早的《莱因报》(1842年),巴黎的《前进报》(1844年),《德意志-布鲁塞尔报》(1847年),《新莱茵报》(1848-1849年),《纽约每日论坛报》(1852-1861年),以及许多富有战斗性的小册子,在巴黎、布鲁塞尔和伦敦各组织中的工作,最后,作为全部活动的顶峰,创立伟大的国际工人协会,——老实说,协会的这位创始人即使别的什么也没有做,也可以为这一结果自豪。    

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嫉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1.对文中第四段中画曲线的句子所表达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句话说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并没有解决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

B. 这句话说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或者社会主义批评家对马克思主义的人是幼稚无知。

C. 这句话说明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发现划时代意义。

D. 这句话说明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规律和剩余价值的发现具有划时代意义。

2.对文中第八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表明了马克思对敌人的攻击是极端蔑视的,充满了大无畏的气魄。

B. 这句话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说明了马克思对敌人的攻击不屑一顾,不计较个人得失。

C. 这句话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明马克思为了革命大局,无暇顾及对他个人的攻击。

D. 这句话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表现了马克思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个人甘受敌人攻击的伟大品质。

3.文章结尾处说,“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地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这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有(  )

A.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所以从全人类的角度说他没有一个私敌。

B. 马克思毕生的真实使命就是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所以他的敌人正视无产阶级的公敌。

C. 马克思的敌人都是阶级立场及政治观点和他对立的人,所以也就无所谓私敌。

D. 马克思是大公无私的,他从不因为个人恩怨树敌,所以没有一个私敌。

4.下列句子能够全面准确的概况全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 马克思首先是个革命家,他的毕生使命就是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

B.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规律,为人类做出了伟大贡献。

C. 马克思在历史科学上的英名和为无产阶级解放而奋斗的伟大事业将永垂不朽。

D. 马克思的逝世,对于欧美战斗着的无产阶级,对于历史科学,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