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眼中的杨绛先生 铁凝 2007年1月29日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眼中的杨绛先生

铁凝

 2007年1月29日晚,是我第一次和杨绛先生见面。在三里河南沙沟先生家中,保姆开门后,杨绛亲自迎至客厅门口。她身穿圆领黑毛衣,锈红薄羽绒背心,藏蓝色西裤,脚上是一尘不染的黑皮鞋。她一头银发整齐地拢在耳后,皮肤是近于透明的细腻、洁净,实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她一身的新鲜气,笑着看着我。我有点拿不准地说:“我该怎么称呼您呢?杨绛先生?杨绛奶奶?杨绛妈妈……”只听杨绛先生略带顽皮地答曰:“何不就叫杨绛姐姐?”

 那一晚,杨绛先生的朴素客厅给我留下难忘印象。未经装修的水泥地面,四白落地的墙壁,靠窗一张宽大的旧书桌,桌上堆满了文稿、信函。沿墙两只罩着米色卡其布套的旧沙发,通常客人会被让在这沙发上,杨绛则坐上旁边一只更旧的软椅。我仰头看看天花板,在靠近日光灯的地方有几枚手印很是醒目。杨绛先生告诉我,那是她的手印。七十多岁时她还经常将两只凳子摞在一起,然后演杂技似的蹬到上面换灯管。那些手印就是换灯管时手扶天花板留下的。杨绛说,她是家里的修理工,并不像从前有些人认为的,是“涂脂抹粉的人” 。

 我喜欢听杨绛先生说话,思路清晰,语气沉稳。虽然形容自己“坐在人生的边上”,但情感和视野从未离开现实。她读《美国国家地理》,也看电视剧《还珠格格》,知道前两年走俏日本的玩偶“蒙奇奇”,还会告诉我保姆小吴从河南老家带给她的五谷杂粮。这些新鲜粮食,保证着杨绛饮食的健康。

 跟随钱家近二十年的小吴,悉心照料杨绛先生如家人,常有各种社会情状通过小吴传递到杨绛这里。我跟杨绛先生开玩笑说:“您才是接“地气”呢,这地气就来自小吴。”杨绛先生指着小吴说:“在她面前我很乖。”小吴则说:“奶奶(小吴对杨绛先生的称呼)有时候也不乖,读书经常超时,我说也不听。”除了有时读书超时,杨绛先生起居十分规律,无论寒暑,清晨起床后必先做一套钱锺书先生所教的“八段锦” 直至春天生病前,弯腰双手可轻松触地。小吴还告诉我,杨绛先生虽由她照顾,但至今更衣、沐浴均是独自完成,又让我感慨:杨绛先生的生命是这样清爽而有尊严。

有时候我怕杨绛先生戴助听器时间长了不舒服,也会和先生“笔谈” 。我从茶几上拿过巴掌大的小本子,把要说的话写在上面。这样的小本子是杨绛用订书机订成,用的是写过字的纸,为节约,反面再用。我在这简陋的小本子上写字,想着,当钱锺书、杨绛把一生积攒的版税千万余元捐给清华大学的学子们,是那样地毫不吝啬。一九七八年六月十五日,杨绛参加了邓小平为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一世和王后举行的国宴,邓小平将《堂吉诃德》中译本作为国礼赠送给贵宾,并把译者杨绛介绍给国王和王后。杨绛先生说,那天她无意中还听到两位西班牙女宾对她的小声议论,她们说“她穿得像个女工”。

“她们可能觉得我听不见吧,我呢,听见了。其实那天我是穿了一套整齐的蓝毛料衣服的。”杨绛说。

经历了太多风雨的杨绛,坦然领受这样的评价,如同她常说的“我们做群众最省事”,如同她反复说的,她是一个零。她成功地穿着“隐身衣”做大学问,看世相人生,哪怕将自己隐成一位普通女工。在做学问的同时,她也像那个时代大多数中国女性一样,操持家务,织毛衣烧饭,她常穿的一件海蓝色元宝针织成的毛衣就是在四十多年前织成的。我曾夸赞那毛衣针法的均匀平展,杨绛脸上立刻浮现出天真的得意之色。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花开花落,草木枯荣,日日不同。我坐下细细寻思,我每天的生活,也没有一天完全相同,总有出人意外的事发生。即使没有大的意外,我也能从日常的生活中得到新体会。翻阅报刊看电视,得到新见闻;体会练字抄诗的些微进步;旧书重读的心得,特别是对思想的修炼。因此,我的每一天都是特殊的,都有新鲜感受和感觉。(摘自《文汇报•坐在人生的边上——杨绛先生百岁答问》)

②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摘自黄薇《百岁开一话杨绛》)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一次和杨绛先生见面,她的穿着打扮让我感到惊异,而她亲自迎接我的行为以及跟我的谈笑则更让我感到震撼。

B. 杨绛先生会客时经常坐在一只更旧的软椅上,跟客人聊客厅天花板上手印的故事总引得客人感慨万千。

C. 《堂吉诃德》中译本作为国礼赠送给西班牙贵宾,这充分肯定了杨绛先生在文学翻译上的成就,也鼓舞了她翻译出了更多更优秀的作品。

D. 听到别人说自己穿得像个女工杨绛先生坦然接受;尽管她成功地做出大学问,但她始终把自己当做一个零

2.下列各项表述中,不能体现杨绛先生可贵品质的是(    )

A. 她皮肤是近于透明的细腻、洁净,实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

B. 她读《美国国家地理》,也看电视剧《还珠格格》,知道前两年走俏日本的玩偶蒙奇奇

C. 钱锺书、杨绛把一生积攒的版税千万余元捐给清华大学的学子们,是那样地毫不吝啬。

D. 在做学问的同时,她也像那个时代大多数中国女性一样,操持家务,织毛衣烧饭,她常穿的一件海蓝色元宝针织成的毛衣就是在四十多年前织成的。

3.为什么第一次见到杨绛先生时,会认为她实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1.D 2.A 3.①杨绛先生的外表年轻,她衣着色彩搭配得体,头发整齐,皮肤好。 ②杨绛先生的心态年轻,她还略带顽皮地跟我笑说“何不就叫杨绛姐姐”。 【解析】人物传记的题目从题型看基本是两个选择题和一个简答题,考核的重点从内容的角度有文中的信息筛选与整合,传主的性格品质的概括和分析,文中作者的观点的概括和评价,对文中的内容做个性化的解读等内容,从形式的角度有文章的材料组织特征,文中的艺术手法和语言的风格等。此题只从内容的角度命题,考核两个选择题和一个简答题,选择题分别考核信息筛选和人物的性格特征的概括和分析,简答题考核对作者的观点进行分析。 1.A项,“让我感到震撼”不准确,带给“我”的更多是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B 项,经常“跟客人聊客厅天花板上‘手印的故事’,总引得客人感慨万千”无中生有。C项“鼓舞了她翻译出了更多更优秀的作品”于文无据。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择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的选项均考核内容,其中ABC理解或分析出现偏差。 2.B关心现实,情感和视野从未离开过现实,思想也很接地气。C热心公益,将巨额稿费捐给学子。D生活节俭,穿着朴素,淡泊低调。 3.这是一道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局部筛选的题目,抓住题干中“第一次”,找到对应的区位在文章的开头,从传主的穿着和精神状态的角度进行概括。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第一次见到杨绛先生时,会认为她“实在不像近百岁的老人”的原因,通过题干看是一道局部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文章的开头,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穿着和精神状态的角度进行概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西南商道的嬗变:从南方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

杜韵红

藏区和川、滇边地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与川、滇及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日用器皿等,在横断山的高山深谷间来来往往,川流不息,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日趋繁盛,形成一条延续至今的“茶马古道”。

现在的人们对于西南早期商道的开通时间已难以考证,然而从中外资科中不难查阅到相关记载。英国人哈维的《缅甸史》、霍尔的《东南亚史》等著作中谈到,公元前二世纪以来,中国经缅甸的商业通道有:循伊洛瓦底江为一道,循萨尔温江为一道,尚有一道循亲敦江经曼尼坡至阿富汗。商人以中国丝绸等名产换取缅甸的翡翠、木棉,印度的犀角、象牙和欧洲的黄金等珍品。学者方国瑜据战国楚墓出土的“料珠两件”推断,此类物品应是从道由印度传来,古道最迟于公元前4世纪已开通。南方这些早期的商道,主要以丝绸贸易居多,因此,学界习惯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当然,南方丝绸之路不只是一条运输丝绸的商贸通道。

晚期,南方的商道则更多以茶叶、马匹等贸易为主。在民间,“茶马互市”雏形约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唐代形成了特定规则,互市的情形也多见于史书记载。唐宋时期,喝茶之风日盛,茶叶也逐渐进入藏区及周边地区人们的生活。因康藏属高寒地区,平均海拔在三四千米以上,人体需要摄入大量高脂食物以补充热量,藏民主要以糌粑、奶类、酥油、牛羊内为主食,蔬菜极少,肉食的消化成了很大的问题,且糌粑性燥热。而茶叶的出现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茶叶既解油腻,又防止燥热,在长期的生活中,藏民形成了喝酥油茶的习俗。

宋初沿边州郡“市马”成为定制,大规模的茶马交易形成,西北藏族地区成为宋朝马源的主要基地,北宋前期先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司、买马司,后合为茶马司,其后又在成都设都大提举茶马司。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到明代,茶马政策又得以恢复,朝廷在西南、西北大量设置官营茶马司,朱元璋曾立法令禁止私茶出境。到了明朝后期,私茶贸易大量增加,禁令越多走私越甚,利益也越大,茶马互市也达到了极为繁盛的时期。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中写道“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球”“羌马与黄茶,胡马求金珠”,足见督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

清初,为大量扩充战马的需要和获得茶马交易带来的巨额税收,清政府推出了严苛的贸易管控措拖,茶马司推行“茶引制”,并在相关政策上进行了重大改革。雍正十三年,朝廷在云南实行“云南茶法”:朝延准许在云南每年发“茶引”三千,每“引”购茶一百斤。而且规定交易之茶需为国饼状,每个圆饼重七两,七个圆饼为一筒,每筒四十九两,每筒征税银一分,每张“茶引”可买三十二筒答,上税银三钱二分,这些永为定制。茶法实行后,收税、过关检查较为方便,统计茶的重量只用数数即可。不接定数量做饼茶的茶商、茶农会受到严格惩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西南早期商道的开通时间已难以考证,但根据战国楚基的考证结果推断,最迟不应晚于公元前四世纪。

B. 西南早期商道主要是用丝绸来换取缅甸、印度和欧洲等地区的物品,所以学界称它为“南方丝绸之路”。

C. 西南早期商道的贸易中缅甸是必经之道,它是三条主要贸易路线的中转站,贸易地区最远可以达到阿富汗。

D. 西南商道晚期主要贸易品是茶叶和马匹,所以又被称为“茶马古道”,民间的茶马互市大约在南北朝时期初具形态。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茶马古道的贸易区域主要在藏区和川、滇地区,历史上它繁荣的原因有经济方面的,也有战争方面的。

B. 茶马古道的形成有地理方面的原因,康藏高寒地区对茶叶的需求可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西北藏区马源充足可以提供内地需要。

C. 茶马贸易不限于西南的茶马古道,朝延设置茶马司兼及西北地区,茶马司设置的目的主要有规范贸易、控制走私、扩充战马和征收贸易税收等。

D. 茶马贸易制度应便利贸易和便于管控,清代的“茶引制”就是范例,推行之后就成“定制”;“引”是官府发给茶商用来量化贸易额和税额的贸易凭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茶马古道经历了从民间贸易到官府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从自由贸易到用法令制度管理贸易的过程。

B. 从早期的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贸易的区域从印度和阿富汗等国家到康藏等地区,范围在逐渐缩小,这跟丝绸和茶叶适用地域的范围大小有关。

C. 元代废止宋代的茶马治边政策,只能说明这种政策不再实行,并不能说明是因为当时民间的茶马贸易已经绝违才取消的。

D. 茶马古道的贸易品不限于茶和马,这些商品的交换不但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也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例如饮茶习俗和藏区文化结合就形成了地域特色文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一年,英国牛津大学发现,有着350年历史的学校大礼堂的横梁已经风干朽化,必须得更换。这二十根横梁由巨大的橡木制成,可到哪里去找长得一般粗壮的橡树,来保持这所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大礼堂的原有风貌呢?学校园艺师向校方报告,当年的设计师已经预想到这种情况,所以早在校内一块土地上安排种植了大片橡树林。在一代代园艺师的守护下,现在,每棵橡树的尺寸都超过了横梁所需。大礼堂的横梁问题,可以圆满解决了。

根据上面这则材料,结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选好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欣赏下面的天鹅戏水图,围绕 “早春”,写一首小诗或一则短文。要求:①突出景物特征;②语言表达鲜明、生动;③不超过8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作答题。

       徽菜发端于南宋,兴盛于清代,如今更是享誉海内外。徽菜地方色彩鲜明,文化底蕴深厚,具有三大特色。一是   甲   。徽州地处山区,林木葱茏,溪流遍布,盛产山珍野味、河鲜家禽,为徽菜制作提供了丰富多样、四时常鲜的食材。二是精于烧炖,讲究火功。①常以木材为燃料,或柴禾急烧,或树块缓烧,充分呈现食材的特点。②加以木炭火单炖,原锅上桌,可以最大程度地保持汤汁的鲜美。③清炖是烹制徽菜的另一种重要方法,习用火腿佐味,汤色清白,香气浓郁。④红烧是烹制徽菜的主要方法,多用酱油着色,色泽油亮,味道浓厚。 三是  乙  。徽菜在发展过程中秉承“医食同源、药食并重”的传统,原料的选择和搭配都十分讲究。比如,多用具有药效的野菜入食,就体现了传统的滋补养生之道。

(1)料中划线的句子顺序已打乱,请准确排序。(只写序号)

(2)请根据上下文,在甲、乙两个空格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简明,每处不超过10个字。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唐代取士,    ①    看考试成绩,    ②   有达官显贵或文坛名人的推荐。   ③      ,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这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     ④     能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   ⑤    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      ⑥     不乏其人。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既

  也

为此

  /

然而

  就

  B

一要

二要

于是

虽然

确实

  也

  C

  /

  也

所以

  虽

可是

  并

  D

不仅

还要

因此

确实

但是

  也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