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以下四个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

以下四个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高度关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考察调研,体察少数民族群众冷暖,对民族工作作出全面部署。

B. 义务教育是我国一项非常重要的基本教育制度。义务教育是向上延伸,还是向下延伸,这要依法确定,是国家事权。义务教育这样的一些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强制,第二个特征是普及,第三个特征是均衡。

C. 苏州市民朱某花20多万从许某处买了31幅名人字画,鉴定下来大多数都是赝品,只值8000多元左右。本来还有25万余款未付,恼火的朱某拒绝支付,结果被卖家许某告上法院。最终法院判决,不用再支付。

D.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457.12亿元,同比增长3.73%,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3.72亿,同比增长8.89%。全国电影总票房2001年不足10亿元,发展到2016年457亿元,翻了47倍。

 

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考点,病句题作为考试中难度最大的题型,考生要想办法突破。平时多按照病句的类型做积累。本题B成分残缺“具有”;C多与左右矛盾;D根据与显示去掉一个。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栩栩如生的真实人物情感。

②《寂寞空庭春欲晚》中,新生代人气演员张彬彬饰演的满清第一才子纳兰容若,深情款款、温润如玉,更有着芝兰玉树的风姿气度。

③《摆渡人》深受读者的喜爱,它的叙事行云流水,吸引读者跟随迪伦和崔斯坦穿越荒原,完成了属于自我的心灵成长。

④赵雷的一首《成都》击中了现代多少人的心,伴随着娓娓动听的旋律,我们似乎到了那个简单平静、生活节奏慢的地方。

⑤定州作为河北省重点扶持建设的城市,走上了发展的轨道,这种蒸蒸日上的形势一发而不可收拾,相信会越来越好。

⑥学考马上就要来临了,如果我们的字体还是那样的龙飞凤舞,那我们对于语文考到A级就真的有点担心和忧虑了。

A. ①②③    B. ①②⑥    C. ②③④    D. ④⑤⑥

 

查看答案

根据内容的提示,默写以下句子。

(1)李密《陈情表》中从内外两个角度写出自己孤单无依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中用形象的春水比喻愁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下令能受上赏的人是: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侍梁、陈、隋三朝。②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雨雪”点题,“陇西”一语双关,一指陇西边关要塞,可见戍边之寒远,陇又有坟墓之意,所以又指战争之残酷。

B. 颔联承接首联,进一步写出了边塞的荒凉景象。“狐”字,使人联想到狐死首丘,比喻不忘本或对家乡的思念,与荒凉形成对比,突出戍卒的思乡之情。

C. 颈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把边地的寒冷、阴暗、萧条与士卒压抑、沉闷的心情融合在了一起,“寒”“坏”“暗”“低”用字精确,极富情感。

D. 尾联总结全诗,点出了主题。前几句诗的萧条之景在此找到了落足点。“愁云”和“迷”,不是自然景象的反映,而是戍卒内心情绪的传达。

E. 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借景抒情,最后一句“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2.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篇文言文,回答下面小题。

陈禾秀实,明州鄞县人。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

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胥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搢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舍,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 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详语。卢航奏禾狂妄,谪信州监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蔡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遭内艰,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中大夫,文介。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

【注】①辟雍:太学名。②宦寺:宦官。

1.对于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蔡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

B.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蔡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

C.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蔡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

D. 初/陈瓘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蔡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

2.下列关于文中加点内容的分析,完全正确的一项(    )   

①字,古代男女一般成人(及冠、行冠礼、弱冠)二十岁时取字,名和字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②元符,年号,年号是为了纪年而设立的名号,一个皇帝统治期间可以有多个年号。

③博士,是古代的一种表示最高学历的职位,是专门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

④御史,古代的一种官名,秦以前指记录的史官,之后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⑤诣阙,既可指到朝廷,到皇宫,也可指到京城。阙是宫殿前红色的双柱。

⑥卒,是死的讳称,一般是指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大夫死后的忌讳称呼。

⑦赠,也叫追赠,是臣子死后,皇帝为了褒奖而赠官的一种说法。

⑧谥,谥号,古人死后根据其生前行迹而给予褒扬的一种称号,不是所有人都有。

A. ①②③④⑤    B. ④⑤⑥⑦⑧    C. ②③④⑥⑦    D. ②④⑤⑥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禾目光长远,有先见之明。陈禾从长久太平的局面中看出潜藏的危机,针对当时军备松弛,东南一带尤其严重的情况,他上奏请求采取措施,起初不为人理解,后来事实证明确实如此。

B. 陈禾不怕权贵,敢挺身而出。童贯、黄经臣、卢航狼狈为奸,权倾朝野,士大夫都敢怒不敢言,陈禾挺身而出,先上书弹劾童贯,又弹劾黄经臣,指出他们的所作所为对国家危害严重。

C. 陈禾正直坚定,敢直言不讳。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说,怎么能在王黼门下听候调遣,于是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D. 陈禾冒死进谏,不隐藏想法。他拉破了皇帝的衣服,迫使皇帝表面上赞同其意见,然而激怒了皇帝,以致第二天当童贯、卢航等人诋毁他时,皇帝就趁势将他贬谪到外地。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

(2)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本,回答下面小题。

橘子

【日】芥川龙之介

冬天的一个夜晚,天色阴沉,我坐在二等客车的角落里,呆呆地等待开车的笛声。车里的电灯早已亮了,难得的是,车厢里除我以外没有别的乘客。朝窗外一看,昏暗的站台上,也不见一个送行的人,只有关在笼子里的小狗,不时地嗷嗷哀叫几声。这片景色同我当时的心境怪吻合的。我脑子里有说不出的疲劳和倦怠,就像这沉沉欲雪的天空那么阴郁。

不久,发车的笛声响了。我略觉舒展,将头靠在后面的窗框上,漫不经心地期待着眼前的车站慢慢地往后退去。但是车子还未移动,却听见检票口那边传来一阵低齿木屐的吧嗒吧嗒声;霎时,随着列车员的谩骂,我坐的二等车厢的门咯嗒一声拉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了进来。同时,火车使劲颠簸了一下,并缓缓地开动了。我好容易松了口气,点上烟卷,这才无精打采地抬起眼皮,瞥了一下坐在对面的姑娘的脸。

那是个地道的乡下姑娘。没有油性的头发挽成银杏髻,红得刺目的双颊上横着一道道皲裂的痕迹。一条肮脏的淡绿色毛线围巾一直耷拉到放着一个大包袱的膝头上,捧着包袱的满是冻疮的手里,小心翼翼地紧紧攥着一张红色的三等车票。我不喜欢姑娘那张俗气的脸相,那身邋遢的服装也使我不快。更让我生气的是,她竟蠢到连二等车和三等车都分不清楚。因此,点上烟卷之后,也是有意要忘掉姑娘这个人,我就把大衣兜里的晚报随便摊在膝盖上。

在灯光映照下,我溜了一眼晚报,上面刊登的净是人世间一些平凡的事情,媾和问题啦,新婚夫妇啦,渎职事件啦,讣闻等等,都是解不了闷儿的索然无味的消息。然而,这期间,我不得不始终意识到那姑娘正端坐在我面前,脸上的神气俨然是这卑俗的现实的人格化。这个乡下姑娘,还有这份满是平凡消息的晚报——这不是象征又是什么呢?不是这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的象征,又是什么呢?我对一切都感到心灰意懒,就将还没读完的晚报撇在一边,又把头靠在窗框上,像死人一般阖上眼睛,打起盹儿来。

过了几分钟,我觉得受到了骚扰,不由得四下里打量了一下。姑娘不知什么时候竟从对面的座位挪到我身边来了,并且一个劲儿地想打开车窗。但笨重的玻璃窗好像不大好打开。她那皲裂的腮帮子就更红了,一阵阵吸鼻涕的声音,随着微微的喘息声,不停地传进我的耳际。这当然足以引起我几分同情。我不明白这姑娘为什么特地要把关着的车窗打开。不,我只能认为,她这不过是一时的心血来潮。因此,我依然怀着悻悻的情绪,但愿她永远也打不开,冷眼望着姑娘用那双生着冻疮的手拼命要打开玻璃窗的情景。不久,火车发出凄厉的声响冲进隧道;与此同时,姑娘想要打开的那扇窗终于咯嗒一声落了下来。她把头伸到窗外,目不转睛地盯着火车前进的方向,一任划破黑暗刮来的风吹拂她那挽着银杏髻的鬓发。

一会儿火车已经安然钻出隧道,正在经过夹在满是枯草的山岭当中那疲敝的镇郊的道岔。道岔附近,寒伧的茅草屋顶和瓦房顶鳞次栉比。这当儿,我看见了在那寂寥的道岔的栅栏后边,三个红脸蛋的男孩子并肩站在一起。他们个个都很矮,仿佛是给阴沉的天空压的。穿的衣服,颜色跟镇郊那片景物一样凄惨。他们抬头望着火车经过,一齐举起手,扯起小小的喉咙拼命尖声喊着,听不懂喊的是什么意思。这一瞬间,从窗口探出半截身子的那个姑娘伸开生着冻疮的手,使劲地左右摆动,给温煦的阳光映照成令人喜爱的金色的五六个橘子,忽然从窗口朝送火车的孩子们头上落下去。我不由得屏住气,登时恍然大悟。姑娘大概是前去当女佣,把揣在怀里的几个橘子从窗口扔出去,以犒劳特地到道岔来给她送行的弟弟们。

苍茫的暮色笼罩着镇郊的道岔,像小鸟般叫着的三个孩子,以及朝他们头上丢下来的橘子那鲜艳的颜色——这一切一切,转瞬间就从车窗外掠过去了。但是这情景却深深地铭刻在我心中,使我几乎透不过气来。我意识到自己由衷地产生了一股莫名其妙的喜悦心情。我昂然仰起头,像看另一个人似的定睛望着那个姑娘。不知什么时候,姑娘已回到我对面的座位上,淡绿色的毛线围巾仍旧裹着她那满是皲裂的双颊,捧着大包袱的手里紧紧攥着那张三等车票。

直到这时我才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1.下列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选取了乘火车路途中的横截面,通过第一人称“我”对女孩外貌、动作、心理的观察和描写,全方位全视角地表现了底层人民积极的生活态度。

B. 一个十三四岁的姑娘慌里慌张地走进我坐的二等车厢,遭到了列车员的谩骂,是因为她是一个地道的乡下姑娘,表现了人情冷漠的现实社会。

C. 乡下姑娘的外貌“皲裂的面颊”在文中反复出现,表现出“我”对这个没有礼貌的邋遢贫穷的小姑娘的反感和不满,也是“我”无聊烦闷的心情的表现。

D. 这个乡下姑娘在“我”心里的形象随着情节的发展发生了变化,她是一个虽然贫穷卑微但内心单纯、爱护亲人、热爱生活的姑娘。

2.请简要梳理小说中情节变化中“我”的心理变化。

3.小说结尾,“我”感受到了什么,能“聊以忘却那无法形容的疲劳和倦怠,以及那不可思议的、庸碌而无聊的人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