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天中国的大学制度其实是从西方引进的。大学在西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今天中国的大学制度其实是从西方引进的。大学在西方中世纪是指研究事物本质或“事物的一般概念”的机构,最初由教会掌握,因为基督教认为上帝是万物的创造者。只有研究上帝所创造的整个世界的知识的学校,也才配叫做“大学”。但教会机构在学术方面要听神学学者和教授们的,所以大学对于教会和世俗政权逐渐取得了一定的独立性,形成了自治的传统。

传统的大学课程是语法、逻辑、修辞,法律、医学和神学。前三门是基础课,都与上帝的“道(Logos)”有关;后三门,法律相当于社会科学,医学相当于自然科学,最高则统摄于神学。由于大学与神圣的学问有关,因而超越于世俗生活之外,所以最初大学生可以免交赋税、不服兵役,甚至不受民法制约。但因此他们经常闹事,甚至可以从一个学校集体迁移到另一个学校(如剑桥大学就是这样从牛津大学分出来的),为了便于管理,学校建立了集体宿舍,规定了严厉的校规,有的甚至与市民社会隔离开来,形成“大学城”。

现代类型的大学最早是德国的哈勒大学(1694),那时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都还只是学院,相当于高中。后来各国都仿效哈勒大学建立现代大学体制,如1859年美国密歇根大学颁布的大学宗旨中要求其所有学院都要与德国古典中学的课程相一致,并宣称一个学校“如果不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学到他所喜欢学的东西,达到他所愿意学到的程度,就不配称为一个大学”。

这种观念使西方大学的课程逐渐以自由选修为主体,并随着知识的发展和日益增加的社会需要而大大扩充了大学课程的科目。大学之大,不仅仅是有“大师”之谓,而是以个人自由兴趣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为前提的(最初则是以上帝智慧的无限性为前提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大学”条说:(即使在日益功利化的现在)“大学基本的传统职能仍保持不变,也就是仍要使学生能够从文化遗产中求得知识,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理智的和创造的能力,鼓励他们成为讲人道的、富有责任感的人。大学扩大了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使人们更加懂得生活,更会享受生活。”我还想加上一句,更会创造生活。

西方大学制度引入中国后,也将这一套大学理念带进来了。中国古代传统的官方社会教育理念是读书做官,此外就只有私人专门的谋生技术的传授。蔡元培接办北京大学,首次提出了新的教育思想,认为培养官僚不是大学的目的,甚至科学知识、实用技术、职业培训也不是大学的最终目的,大学的目的必须提升到与终极价值体系有关的“世界观教育”。这种世界观教育不再是儒家以天命自居来弘道的政治教育,而是“超越政治之教育”,它以“发展个性的自由”为目的。他给教育下了个定义:“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大学则是“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这与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大相径庭。中国官方的社会教育思想、科举制度是为了统治者“得民心”,培养官僚,目标单一,不可能考虑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而是要把千差万别的人纳入到同一个模子里面来成型,这导致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片面化。

(节选自邓晓芒《在大学中成长》)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现今的大学制度其实是从西方引进的,它从教育理念、学习方式、课程科目等多角度借鉴了西方现代类型的大学。

B. 由于宗教的信仰,西方的大学在中世纪是一个研究事物的本质或“事物的一般概念”的机构,它最初是由教会掌握的。

C. 在西方,评价一所学校是否配被称为“大学”,唯一的标准是它是否是一所研究上帝创造的整个世界的知识的学校。

D. 西方大学自治传统的形成,有赖于大学神学学者和教授们在学术领域的权威性,教会机构在学术方面是以他们为权威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传统大学课程里的语法、修辞、逻辑是与上帝的“道(Logos)”有关的基础课,而神学相对于法律和医学处于统摄地位。

B. 大学与神圣的学问有关,由此产生的一个不良后果是学生经常闹事,剑桥大学从牛津大学分离出来则是出于管理的需要。

C. 德国的哈勒大学创建现代大学体制要早于后来的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世界 级名校,它是最早的现代类型的大学。

D. 大学之大的重要条件,一是要有“大师”,二是学校要以个人自由兴趣的广泛性和多样性为前提,本文更强调后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大学应该保持传统职能,包括使学生成为讲人道、富有责任感、懂生活、会享受生活的人。

B. 教育观念的改变使西方大学的课程逐渐以自由选修为主体,并随着知识的发展和日益增加的社会需要扩充了课程科目。

C. 新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建立始于蔡元培,他的观点与传统教育完全不同,他认为大学的目的最终应该是“世界观教育”。

D. 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是读书做官、学习谋生,没考虑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这相对于西方的教育来说有较大的片面性。

 

1.C 2.B 3.A 【解析】 1.试题分析:C.在西方,评价一所学校是否配被称为“大学”,唯一的标准是它是否是一所研究上帝创造的整个世界的知识的学校。这个标准是中世纪西方的观点,后来的观念有了变化。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C.在西方,评价一所学校是否配被称为“大学”,唯一的标准是它是否是一所研究上帝创造的整个世界的知识的学校。这个标准是中世纪西方的观点,后来的观念有了变化。属于范围不当。 2.试题分析:大学与神圣的学问有关,由此产生的一个不良后果是学生经常闹事,剑桥大学从牛津大学分离出来则是出于管理的需要。剑桥大学的分离是由于闹事,不是出于管理。 3.试题分析:《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大学应该保持传统职能,包括使学生成为讲人道、富有责任感、懂生活、会享受生活的人。更懂生活、更会享受生活并不是基本职能。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以“倾听”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立意新颖,详略得当。有生动具体的细节描写。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不随意涂改。不抄袭,不套作。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一碗面的悲与喜

面店不是很大,楼上楼下共60米见方。面的种类也不是很多,到了冬天,就只有一种,招牌羊肉面。店的位置也偏,位于城的东北角。 只是,城里的学子考上了大学,要背井离乡到异地求学,出发之前,到此店里吃一碗面,临走,咂咂嘴:有一段日子吃不上这面了。”  

公务出差有些日子的人回来,先不忙着回家见老婆孩子,却先来此店,吃碗面,解解馋,安慰苦熬了许久的胃。  

经年在外打工的人回来,吃了这碗面,恢复了味觉缓解了一路的思乡情,久经颠簸而恍惚的头脑这才

清醒过来:终于尝到了这老家的面,果然是回家了。面店举城闻名,源于面的味道之好。  

据传,这面店追溯起来,还属于上个世纪的风光。世道变迁,人事沧桑,只是这面,还是祖宗留下的

秘笈所成,还是那个味。  

徒闻其名、未尝其味的人也不在少数,因为此面价钱很贵,尤其是招牌羊肉面,是其他店的一倍不止。  

来店里吃面的人,多是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外面不大的空地上,停的不是宝马就是本田。  

这不,刚从那辆红色迷你宝马车上下来的贵妇,抱着一只黑色贵宾犬,款款地步入店内,用纸巾仔细地擦拭桌椅完毕后,才优雅地坐下。  

老板,来两碗羊肉面。”  

老板是位跛足的中年妇女,面无表情,不苟言笑,十年如一日。  

她的绝活是本店的另一传奇,店堂里有再多的客人,她也能丝毫不差地记清楚几号桌哪位客人点的是什么面,面要软还是偏硬,拌面还是汤面,汤多还是面多;可以毫不费力地用丹田之音传到隔开两个房间的厨房里,那声音决不刺耳,反而会让人依稀感觉好像回到那久远的年代,悠长而有古韵。  

不到三分钟,面就端上来了。其中的一只碗不是常用的陶瓷碗,有些特别。贵妇也不在意,细致地挑着面吃,用另一双筷子从另一只碗中夹了面条喂那狗吃,店里的人见了,均见怪不怪的样子,各吃各的面。  

不久,店里进来了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老头搀扶着老妇人,两人一进门,店里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老人,那只贵宾犬也似乎看出苗头,朝两人吠了起来。   跨进门后,老头搀扶老妇人在一个角落里坐下,而后走到柜台,目光在价目牌上搜索良久,:我要一碗羊肉面,面多点。老头从衣服的夹层里掏出一个黑油油的布褡裢,再从褡裢的某一层中捏出一叠有一元、五元也有几毛的零票,又点了一遍,交给老板。  

面上来了,老头把面推给对面的老妇人,用筷子拌匀了,撒了些胡椒粉:快吃,热乎的才好吃哩。老妇人的脸被腾出的热气蒸得显出些红润,脸上露出孩子似的欣喜,用筷子伸进碗里,蘸了蘸汤水,放进嘴里嘬着,又挑起几根面,欠着身子要去喂老头吃,老头摇了摇头:你先吃,我多要了面,剩下我再吃。老妇人低头抿了口汤,又把碗推过来,让老头喝汤,老头固执地把碗推了回去,做出生气的样子。  

老妇人这才开始吃面,吃得很慢,很享受,额头上渗着些小汗珠,老头见了,用桌上的卷纸仔细、轻柔地给她擦着汗。  

老妇人吃了一半后就不吃了,把面推过去。那羊肉也没动,看上去,好像还是一碗才端出来的面。老头又推回去:再吃些,把肉给吃了,我不爱吃那羊肉,有味儿。”  

老妇人又吃了几口面,老头一把抢过筷子,夹起肉喂到老妇人的嘴边。老头把所有的肉喂给老妇人吃完,又夹了些面喂她,这才揽过碗,心满意足地大口吃起面来,没多久,一碗面连一滴汤也不剩了。  

老两口互相对视着,眉眼里透着满足和快乐。  

老头细心地给老妇人围上毛巾,两人搀扶着出门了。  

哟,这不是城东捡垃圾的杨老六吗,怎么今天也来这里吃面了?看来,这年头,捡垃圾的也发喽。一位穿皮风衣的胖子夹着一股寒风进来,嘴里嚷着。  

隔桌上,那贵妇的面剩下了一半,而贵宾犬的那只碗里还剩下了大半碗的面,那些羊肉几乎未动过一箸。  

店员端下贵妇的两只碗和那对老人的那只空空的碗,转身进去时,店堂里的人清晰地听见一声轻微的丹田之音:把那只碗给扔了。”  

留下的是店里所有人的疑问:是哪只碗?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

A. 一家有名气、价钱贵的面馆,同时接待了一位贵妇人和一对捡破烂的老夫妻。作品叙述了贵妇人与宠物犬吃了两碗面,而捡破烂老夫妻同吃一碗面的故事。

B. 这篇小说语言清新,叙事生动,构思巧妙,情节曲折,作者在作品中将旁观者的理智与读者的情感巧妙地联系起来,在平静的叙事中蕴涵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C. 这篇小说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D. 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在面馆吃面满足而快乐,但也有个小插曲:在吃面的过程中,老妇人把面推给老头,老头很生气,又把面推回给老妇人。E.微型小说为了追求含蓄、蕴藉的艺术境界,有时会通过模糊的方式来呈现题旨,这篇小说就是这样的。

2.

3.

4.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贾母因要带着刘姥姥散闷,遂携了刘姥姥至山前树下盘桓了半晌,又说与他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石,这是什么花。刘姥姥一一的领会,又向贾母道: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__________众人不解……刘姥姥道:那廊上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是鹦鹉哥儿,我是认得的。那笼子里是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众人听了,又都笑将起来。

A. 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俊有会说话了

B. 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会说话了,也变俊了

C. 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

D. 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会说话又俊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寄崔侍御

李白

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长如不系舟。

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

高人屡解陈蕃榻,过客难登谢朓楼。

此处别离同落叶,朝朝分散敬亭秋。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年(753年),当时诗人离开东鲁南游吴越。崔侍御,即崔成甫,李白的好友,曾任校书郎、摄监察御史。②敬亭:指敬亭山。③陈蕃平时不接待俗客,但特意为接待徐孺子准备了一张卧榻,他走后便将卧榻挂起。

(1)李白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和分析。

(2)这首诗在抒发情感时,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其中的两种,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名句名篇默写。

(1)大阉之乱,___________,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不然,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则尽其天年,__________,安能屈豪杰之流,_______,发其志士之悲哉?

(3)故余与同社诸君子,___________,而为之记,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不仁;失其所与,____;以乱易整,不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