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胡舜陟,字汝明,徽州绩溪人。登大观三年进士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胡舜陟,字汝明,徽州绩溪人。登大观三年进士第,历州县官,为监察御史。以内艰去。服阕,再为监察御史,奏:“河北金兵已遁,备御尤不可不讲。”钦宗即位,又言:“今结成边患,几倾国家,自归明官赵良嗣始,请戮之以快天下。”遂诛良嗣。

侍御中。奏:“夫孔子之后深知圣人之道者,孟子而已。愿诏东宫官遵旧制,先读《论语》,次读《孟子》。”

高宗即位,舜陟论宰相李纲之罪,帝不听。言者论其尝事伪廷除集英殿修撰知庐州时淮西盗贼充斥庐人震恐日具舟楫为南渡计舜陟至修城治战具人心始安。

张遇自濠州奄至梁县,舜陟使毁竹里桥,伏兵河西,伺其半渡击败之。又请以身守江北,以护行宫。帝壮其言,擢徽猷阁待制,充淮西制置使。范琼自寿春渡淮,贻书赡军钱帛,舜陟谕以逆顺,琼乃去。

自军兴后,淮西八郡,群盗攻蹂无全城,舜陟守庐二年,按堵如故,以徽猷阁待制知建康府,充沿江都制置使。寻罢,迁庐、寿镇抚使,改淮西安抚使。至庐州,溃兵王全与其徒来降,舜陟散财发粟,流民渐归。改知静江府,诏措置战马。御史中丞常同奏舜陟凶暴倾险,罢之。

后十八年,复为广西经略。以知邕州俞儋贪赃,为运副吕源所按,事连舜陟,提举太平观 先是,舜陟与源有隙,舜陟因讨郴贼,劾源沮军事,源以抵秦桧,讼舜陟受金盗马,非讪朝政。桧素恶舜陟,入其说,奏遣大理寺官袁柟、燕仰之往推劾,居两旬,辞不服,死狱中。

舜陟有惠爱,邦人闻其死,为之哭。妻江氏诉于朝,诏通判德庆府洪元英究实。元英言:“舜陟受金盗马,事涉暧昧,其得人心,虽古循吏无以过。“帝谓桧曰:“舜陟从官,又罪不至死,勘官不可不惩。”遂送柟、仰之吏部。      (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三十七》)

【注】①古代称遭母丧为内艰。②归明是谓归服圣明之主。③按堵:安定,安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侍御中          迁:晋升    B. 贻书赡军钱帛    责:责备

C. 诏措置战马      市:购买    D. 源以抵秦桧      书:书信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言者论其尝事伪廷/除集英殿/修撰知庐州时/淮西盗贼充斥庐人/震恐日具/舟楫为南渡/计舜陟至/修城治战具/人心始安

B. 言者论其尝事伪廷/除集英殿修撰/知庐州时/淮西盗贼充斥/庐人震恐日具/舟楫为南渡/计舜陟至修城/治战/具人心始安。

C. 言者论其尝事伪廷/除集英殿/修撰知庐州时/淮西盗贼充斥/庐人震恐日具/舟楫为南渡计/舜陟至/修城治战/具人心始安。

D. 言者论其尝事伪廷/除集英殿修撰/知庐州/时淮西盗贼充斥/庐人震恐/日具舟楫为南渡计/舜陟至/修城治战具/人心始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胡舜陟敢于谏言,见解独到。他在担任监察御史时,对边患和防御两次谏言献策,指出边患的危害,请求诛杀赵良嗣。

B. 胡舜陟重视读书,维护纲常。他升迁为侍御史后,上书皇帝言明读圣贤之书的顺序,希望皇帝诏令东宫职官遵循纲常制度。

C. 胡舜陟精于战术,善于指挥。他任庐州知州时,修城置办作战的器具,打败了淮西众多盗贼,人心才安定下来。

D. 胡舜陟忠于皇帝,深受百姓爱戴。他请求镇守江北以保护皇帝,皇帝被感动;他死后,乡里百姓也为他痛哭以谢他的恩德。

4.把文章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是,舜陟与源有隙,舜陟因讨郴贼,劾源沮军事。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1.B 2.D 3.C 4.(1)在此之前,胡舜陟与吕源有仇,胡舜陟因讨伐郴贼,弹劾吕源阻挠军事。 (2)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做东方道路上(接待使节)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物资,(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解析】节选自《宋史·列传一百三十七》 作者:脱脱和阿鲁图 朝代:元 本题考查文言文。对古文要整体上大致读懂,对涉及考题的句子和词语要在语境中揣摩其含义;考生不可忽视实词字典义的积累,更不可忽视其语境的辨析; 适当回归课本。平时要精选课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句式,加强翻译训练中的纸笔训练,使学生能够有相当量的文言积累; “筛选信息”和“把握文意”:这是文言文阅读的最后两道题.要注意整体把握.尤其最后一道“把握文意”题,该题四个选项的设置.大多是按原文内容先后顺序排列的,往往选不恰当的项,这既对理解全文有帮助,也为解前面的题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此处宜稍放慢速度,力争做正确,做完后,回过头来检验前面几个题的正误。翻译题要注意字字落实。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重点实词含义的理解,题干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将解释带入原文中,依据上下文推断含义,题中B选项中,“责”应该解释为“求取,索取”。 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例如本题就是采用了代入原文法,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题中就是练习语境,推测实词含义。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 题中可根据不同人物所产生的动作、说话和事件的变化等提示标志。进行断句。原文标点:言者论其尝事伪廷,除集英殿修撰、知庐州。时淮西盗贼充斥,庐人震恐,日具舟楫为南渡计。舜陟至,修城治战具,人心始安。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3.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C项“打败了淮西众多盗贼”错,原文并未说他在淮西时跟盗贼作战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4.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隙” “陟” “沮”;(2)“舍”“以为”“东道主”“行李”“乏困”。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胡舜陟字汝明,徽州绩溪人。大观三年进士及第,历任州县官,升为监察御史。因母亲去世服丧而离任。服丧期满,再任监察御史。上奏说:河北金兵已经逃走,防御尤其不能不重视。”钦宗即位,又说:“现在结成边患,几乎倾覆国家,从归明官赵良嗣开始,请求诛杀他以快人心。”于是杀了赵良嗣。 升任侍御史。上奏说:“孔子以后深知圣人之道的,是孟子。希望下诏东宫官遵循旧例,先读《论语》,其次读《孟子》。” 高宗即位,胡舜陟弹劾宰相李纲的罪过,皇帝不听。言官说他曾经在伪朝廷做事,授胡舜陟集英殿修撰、庐州知州。当时淮西盗贼众多,庐人惊恐,每天准备船只做南渡的打算。胡舜陟到后,修城置办作战的器具,人心才安定下来。 张遇从濠州迅速到梁县,胡舜陟派人毁掉竹里桥,伏兵河西,等他们到河的中间时出击将他们打败。又请求亲自镇守江北,以保护行宫。皇帝被他的豪言所感动,提拔胡舜陟为徽猷阁待制,任淮西制置使。范琼从寿春渡淮,送信索取供给军需的钱帛,胡舜陟以逆顺晓论他,范琼于是离去。 从军兴以后,淮西八州,被群盗攻打蹂躏没有完整的城池,胡舜陟守庐二年,安定如故,以徽猷阁待制为建康府知府,任沿江都制置使。过了一年,改为临安府知府,又任徽猷阁待制,任京畿数路宣抚使。不久免职,升任庐、寿镇抚使,改授淮西安抚使。到了庐州,逃兵王全与同伙归降,胡舜陟分发钱财粮食,流亡的人渐渐回来。改为静江府知府,皇帝下诏胡舜陟负贵买入战马,御史中丞常同上奏说舜陟凶暴奸险,罢免了他。 后十八年,复职任广西经略。因邕州知州俞儋有贪脏行为,被转运副使吕源査出,事情牵连到胡舜陟,为提举太平观。在此之前,胡舜陟与吕源有仇,胡舜陟因讨伐郴贼,弹劾吕源阻挠军事,吕源写信给秦桧,告发胡舜陟受金盗马,非议朝政。秦桧早就讨厌胡舜陟,接受他的说法,上奏派大理寺官袁柟、燕仰之去核实治罪,过了二十天,胡舜陟拒绝认罪,死在狱中。 胡舜陟有恩德,乡人听说他死了,为他痛哭。妻江氏向朝廷诉冤,皇帝下诏通判德庆府洪元英追究核实。洪元英说:“胡舜陟受金盗马,事情关联复杂,他深得人心,即使是古代的良吏也比不过他。”皇帝对秦桧说:“胡舜陟是从官,并且有罪也不至于处死,勘官不能不惩处。”于是送袁柟、燕仰之到吏部(受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黑 锅

李培俊

小麦家的红公鸡丢了。一大早小麦打开鸡窝,那只红公鸡率先钻出鸡窝,拍打着翅膀飞上墙头,撒过欢,落在榆树下的阴凉里,叨食着一颗颗肥大的榆钱。可到了傍晚,鸡该进窝了,那只红公鸡却没影了,不见了。小麦和朝晖两口子分头走出家门,在房前、屋后、路沟里寻找,两口子在家门口重新会合时,摇着头叹了口气。

这只公鸡是两口子的宝贝,火红火红的不带一点杂色,脖颈那儿有一圈金黄的毛羽,像戴了个金色的项圈。红公鸡的叫声也很特别,纯净、清脆、嘹亮,那声咯咯咯,先高后低,中间拐个弯,然后长声扬起,尾声拖得特别长,有点女高音的味道。

红公鸡没了,丢了,夫妻俩的生活便少了许多乐趣。晚上躺在床上,两口子唉声叹气一番,惋惜一番。小麦说,你说,咱家的公鸡咋就丢了呢?朝晖说,可能让黄鼠狼拉走了吧。小麦说,不像,要是野物吃了,总得留下点鸡毛啥的。朝晖说,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人捉去吃了。小麦挺身坐起,说,瞧我这脑子,咋没想到这回事呢。接下来,两口子把村里人过了一遍筛子。最后,两口子把焦点集中到王五身上。王五是村里有名的穷汉,因为穷,老婆跟一个收中药材的外乡人跑了,一去10年没有踪影。王五心凉了,地也不好好侍弄,收下的粮食仅仅填饱肚子。

吃鸡子要煮要炖,煮了炖了就会有香味飘出来,正好抓个现行。两口子半夜起身,偷偷踅摸到王五家附近。王五已经睡了,屋里黑洞洞的不见一星灯光,隔着破窗户,能听见王五粗重的鼻鼾,长一声短一声的。

不过,两口子还是断定,红公鸡是被王五偷了,怕露馅,今天没煮没炖。

第二天一早,小麦路过王五门口,清清嗓子,骂起阵来。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被人逮去吃了,谁吃了让他口舌长疔疮,让他拉肚子。小麦性子绵,不惯骂人,骂声显得有气无力,只是比往常说话声音大了点而已,而且脸还红着。不大一会,王五家门口便围了不少人,小麦这种叫阵就大有深意了,有所指了,不然,咋没到别的地方骂?大家的目光紧紧盯住王五房门。王五出来了,王五问小麦,出了啥事?咋都跑到我家来了?小麦说,我家红公鸡让人吃了。王五说,你家公鸡让人吃了,跑到我这儿骂啥?小麦说,不吃盐不发渴,我骂偷鸡子的贼,你吃啥热呢?王五说,你这是怀疑我了?小麦说,谁吃谁知道!小麦又把刚才骂人的话重复了一遍便草草收场。

下午三点多,二嫂匆匆跑到小麦家,说,应了!应了!小麦就问啥应了?二嫂说,去村卫生所拿药,正碰上王五也去看病,你猜咋了?他真拉肚子呢,人软得像根面条。

小麦却高兴不起来,二嫂一走,小麦对朝晖说,都是你,叫我骂人家咒人家,咒得王五真拉肚子了,看这事弄得!朝晖脸上木木的,没说话。小麦说,不就一只鸡子吗?值几个,丢了咱再养,总比人家害病强吧。朝晖说,病都骂出来了,你说咋办?小麦说,拉肚子这病我有经验,光吃药不行,甜汤里打鸡蛋,最补肚子。小麦进了厨房,搅了一大碗甜汤,磕进去两个鸡蛋,端给朝晖,说,事儿是你让惹的,你得送去。朝晖很不情愿,小麦就把脸挂起来,说,你不去我也不逼你,今天晚上你睡沙发啊。朝晖忙说,我去,我去。

王五也是有个性的人,小麦骂了他,让他很没面子,窝了一肚子火,王五越想越气,中午也没做饭,吃了一碗昨天的剩饭,把肚子吃坏了。可他没有想到,朝晖竟送来一碗鸡蛋甜汤。

王五下决心找回小麦家的红公鸡,以证明自己的清白。两天后,王五还真在小山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公鸡被野藤缠住脚了。王五一阵狂喜,亮起巴掌,对着红公鸡虚挥一掌,说,我打死你个小东西,让老子挨骂背黑锅。

王五把红公鸡送到朝晖家,小麦接了,说朝晖,还不让五哥去屋里坐?小麦还说,今天五哥别走了,我给炒几个菜,你哥俩喝二两。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王五说,小麦,你……你……小麦说,你啥呢,不就一只鸡子嘛,比人的情义还要紧?

(选自《小小说选刊》,有删节)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小说篇幅短小,但人物形象十分鲜明,这主要得益于作者采用了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还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社会环境描写等。

B. “公鸡”是小说的线索,故事情节可以分为“丢鸡”“找鸡”“得鸡”“杀鸡”四个阶段,线索清晰,叙述井然有条。

C. 王五是小说重点描述的人物之一,因为小麦家的公鸡丢失,他无端地背了偷鸡的黑锅,小说以“黑锅”为标题,表现了对他的同情和对小麦夫妇的批评。

D. 小麦夫妇猜测他们家的公鸡是王五偷走的,是因为王五既穷,又不好好地侍弄土地,收的粮食只够填饱肚子。

E. 写王五在一个洼地里找到了那只红公鸡,是为了说明王五做事认真,这既是情节的合理发展,又为下文写“杀鸡”作铺垫。

2.结合小说情节,简要分析小麦的性格特点。

3.小说结尾写“菜端上桌,瓷盆里盛着的却是那只红公鸡”,你认为这样安排结尾好还是不好?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教我如何不想他”

提到赵元任,不得不提他的语言天才。他会说33种汉语方言,并精通多国语言,是天才的语言学家。他不仅是“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更是世界知名的语言学家。

赵元任原籍江苏常州,1892年生于天津。他从小就显露出语言天才,各种方言一学就会。几乎每到一地,他都能很快学会当地的方言。有一次,他同客人同桌就餐,这些客人恰好来自四面八方,他居然能用八种方言与同桌人交谈。

1920年,英国哲学家罗素来中国讲学,赵元任担任翻译,每到一地,他都用当地的方言来翻译。在途中,他向湖南人学习长沙话,等到了长沙,已经能用当地话翻译了。讲演结束后,竟有当地人跑来和他称“老乡”。

1926年,在赵元任与梁启超两位导师指导下,王力完成了他的论文《中国古文法》,论文后注有一句附言:“反照句、纲目句,在西文中罕见。”赵元任批语道:“删!——未熟通某文,断不可定其无某文法。言有易,言无难!”在赵元任先生看来,西文包括的语言种类很多,没有精通所有西文的文法,不应该轻易下这样的结论。

虽然按照导师的意见删去了附言,但对“言有易,言无难”这句话的深刻思想,王力还没有完全明白。后来王力在论文《两粤音说》中提出“两粤没有撮口呼”,依据是他的家乡话博白话没有撮口呼。但1928年赵元任先生到广州进行方言调查时发现,广州话有撮口呼,马上就给王力写信,信中以“雪”字为例,说明广州话有撮口呼,《两粤音说》中的结论错了。据王力本人回忆,他这才发现自己的论文存在两个问题:第一,论文题目本身有问题,调查方言要一个一个地点去调查,不能把两粤作为一个整体来调查;第二,由博白话没有撮口呼推断两粤没有撮口呼,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至此,王力才真正理解了“言有易,言无难”这六个字的分量,并从此将赵元任先生的这六个字作为座右铭。

美国语言学家裘斯1957年曾赞誉说:“赵元任在语言上头从来没有过错误。”然而,1972年,赵元任写了一篇题为“回想我在语言上犯过的错误”的幽默诙谐的演讲稿,坦陈自己在语言学习和研究过程中走过的弯路,作为对老朋友过誉的回应。

他曾经觉得语言的分布是跟着地理政治上的分界走的。有一年到欧洲旅行,他就无形中假定一国说一种话,或是一区说一种话。他开车在瑞士玩,因为第二天准备送车去检修,晚上住下来后就先用小字典查了汽车各部分的德文名称。没想到第二天修车的跟他讲的是法国话,这把他急坏了。赵元任说:“那不行。晚上用功用的是德文功,这车非得用德文来修不成。”这次欧洲旅行给他的印象很像坐着长江的轮船从上海到重庆,一路停一个码头变一点口音,很难说一个方言到什么地方为止,另一个方言从什么地方开始。也就是说,语言或方言的分布并没有明确的地理政治分界线。

赵元任是个纯粹的学者,打心底里喜欢钻研学问。他学习数学、物理、哲学、语言等多个学科,而这一切都源于兴趣。纯粹,意味着心无杂念。他有他的抗拒,他害怕行政事务,终生不愿意当官,只愿埋头学问。

然而,他并不是一个无趣的人,他同样有着深厚的“文人气”,知道如何去寻找生命中的美好和快乐。他曾告诉儿女们,自己研究语言学只是为了“好玩儿”,所以学得再多也不会成为负担;在他那里音乐也是真实的享受,大学时代,无论主修哪一门功课,他总要辅修音乐课程。他创作了百余首歌曲、钢琴曲,最为人熟知的是那首刘半农填词、他作曲的《教我如何不想她》。

可是,这么多年过去了,世间很少再有如赵先生一般的人,“教我如何不想他”!

(摘编自潘冬《赵元任:走到哪儿都是“老乡”》、苏金智《言不得过实,实不得延名》等)

【相关链接】

①赵元任绝对不仅仅是一个语言学大师,他还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位值得尊敬和钦佩的人文学者。他具备了当代一个人文学者的所有特征:尊重人的价值,培养并训练人的技能——科学的技能和艺术的技能,富于人情味和人道主义精神,还常常带着教人愉快的幽默感。(陈原《赵元任全集•前言》)

②他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在美国留学期间对数学、物理、哲学等学科有过专门的学习。他的学术思想博大精深,既有西方现代科学精神的影响,也深受我国传统学术思想的影响。他从事现代语言学研究重视语言事实的实地调查,重视对语言材料的鉴别和归纳分析,不说没有根据的话。

(苏金智《赵元任研究语言学的实事求是精神》)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元任曾用八种方言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客人交谈,也曾在陪访途中很快就跟湖南人学会了长沙话,甚至被认为是老乡,这说明赵元任的确是学习语言的天才。

B. 王力在“没有精通所有西文的文法”前提下就轻易得出“反照句、纲目句,在西文中罕见”的结论,赵元任用“言有易,言无难”六个字对他提出了批评。

C. 美国语言学家裘斯赞誉“赵元任在语言上头从来没有过错误”,赵元任却用“回想我在语言上犯过的错误”的演讲回应,这说明他“有着深厚的‘文人气’”。

D. 赵元任坐着长江的轮船从上海到重庆的经历,让他改变了自己原有的“语言的分布是跟着地理政治上的分界走”的语言学观点。

2.作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赵元任是如何在实践中学习和研究语言的?

3.赵元任有哪些人格魅力“教我如何不想他”?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并不乏“工匠精神”。近代以来,中国“工匠精神”之所以会迅速消失,显然与大机械化生产的迅速崛起、物质生活的极度贫乏以及精英教育的“去技能化”等多重因素有关。要想重建中国的“工匠精神”,需要我们深入探讨中国“工匠精神”所需要的制度保障、信仰支撑以及文化支撑。

“工匠精神”需要用制度做保障,而传统上这个制度便是行会。首先,行业组织具有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为维护行业同仁的共同利益,行会都会通过共同信仰,将行业同仁组织起来,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行会还具有制定行规、整合行帮内部秩序的作用。每个行业内部都会有自己的“行规”。第三,行业组织还具有对外调节各行业及同行业内不同行帮间社会矛盾的功能。为维护各行业利益,行业间还流传有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如行业间“不得跨业”“不得跳业”,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恶性竞争,即所谓“生行莫入,熟行莫出”。在同行业不同行帮间,也讲究各有各的地盘,不得相互侵吞,以免造成行帮间的无序竞争。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需要用信仰做支撑。没有信仰,就算再好的技艺也难传承下来。古代工匠们一定要祭祀自己的行业祖先神。一个行业要想维系其自身的稳定,通常都会通过增加人手来加强行业监管,但当人管不了人的时候,便会创造一个神,让神来管理。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说这是一种投入最少、见效最快的行业管理模式,在行会秩序维系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如为维护行业铁律,会员入会、拜师,都会举行专门的祭祖仪式。谨守行规、尊师敬祖、团结同仁,已经成为这些仪式的核心内容。

作为传统,“工匠精神”同样需要用文化做支撑。俗话说:“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财富,就是饭碗。传下了手艺,就等于传下了家产,传下了财富。为防止财富外流,在没有专利的年代,匠人发明了一系列保护自身利益的办法。如在匠人中广泛流传的《老虎拜猫学艺》的故事,讲的就是如遇不淑弟子,如何保护自身权益的问题。但是,出于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徒弟是不能不收的。为避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师傅在选徒时都非常留心徒弟的人品。而一旦收徒,师傅又会努力营造出一种家族氛围,与徒弟建立起一种形同父子般的具有宗法制特征的人际关系。

在传统社会中,很多行业生产都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的。如果说“手艺”也是财富,按小农经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准则,这份财富只能传给一代又一代的本家族的长子。这种看似自私与狭隘的做法,实际上是古人对切身利益的一种“自我保护”,与当下的“专利申请”并无本质区别。人们凭借着这些秘不传人的祖传技艺,在服务社会的同时,也为家族赢得了利益。

( 摘编自苑利《为什么需要“工匠精神”》 )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行会是一种行业组织,它通过共同信仰组织团结行业同仁,增强行业同仁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抗风险能力。

B. “生行莫入,熟行莫出”是指调节同行业内不同行帮之间社会矛盾的“游戏规则”,即不能随意跳槽改行。

C. 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创造一个行业神作为行业内部的共同信仰,是一种投入最少、见效最快的行业管理模式。

D. 为维护行业铁律,会员入会、拜师,都会举行专门的祭祖仪式,仪式核心内容包括谨守行规、尊师敬祖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行业组织不但在行业内部制定自己的“行规”,而且还与其他不同行业和不同行帮一起遵守流传的诸多共同的“游戏规则”。

B. 传统技艺的传承固然需要增加人手来加强行业监管,但行业神的创造使行业内部有共同的信仰,这就更有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

C. “家有万贯,不如一技在身”,说的就是“工匠精神”的文化支撑,因为在匠人眼中,技艺就是赖以生存的宝贵财富。

D. 《老虎拜猫学艺》表明匠人们在遇到不淑弟子时懂得保护自身的利益;“肥水不流外人田”意味着家族技艺的自我保护。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近代以来,大机械化生产的迅速崛起、物质生活的极度贫乏和精英教育的“去技能化”等因素使得中国“工匠精神”迅速消失。

B. “工匠精神”需要制度保障、信仰支撑和文化支撑,其中“信仰支撑”是“工匠精神”的灵魂,因为它关乎传统技艺的传承。

C. 在传统技艺的传承过程中,师傅招收徒弟非常注重其人品;师徒关系的建立,则将使彼此形成一种具有宗法制特征的关系。

D. 家族技艺不外传,其实是类似现在专利申请保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方式,虽然具有小农经济的狭隘意识,但这种做法无可厚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哈佛凌晨4点半》最初在网上疯转,后来又出版成一本书,畅销一时。该文描述的是,凌晨4点多的哈佛大学图书馆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莘莘学子已经坐满图书馆,静静看书、思考、做笔记……然而,耶鲁大学本科毕业、今年8月底入读哈佛大学商学院MBA的李柘远,通过亲身经历和调查证明,“哈佛凌晨4点半图书馆的景象”只是一个想象,根本不存在。

《哈佛凌晨4点半》显然已经不是鸡汤了,如果说是,也只是抹了点鸡油的假鸡汤。可是,这样的鸡汤为何迷倒了几乎所有的国人,尤其是中国的学子?

请根据材料,联系现实,选好角度,确定立意,阐释你的看法。

要求: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图是教育部于2016年9月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结构图,请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开头,把这幅图的基本内容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序合理,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