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借助物联网系统提供的增值服务...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借助物联网系统提供的增值服务,作为国内专用电梯制造商的上海三菱在发展中实现了华丽转身,这是我们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B. 美国联邦第九巡回上诉法院9日发布“意见书”,维持暂停执行特朗普此前签署的入境限制行政令,持有美国签证的相关国家公民可以继续入境。

C. 创作个性通过作家的主观努力付诸于作品之中,以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作家对生活的独特感受,它更加注重创作者对现实的审美体验和对作品的审美要求。

D. 在谈判中,他们对对手的攻击是早有准备的,从谈判一开始,就掌握了主动权,使得谈判向着对己方绝对有利的方向发展。

 

B 【解析】试题分析:A项,语序不当。应将“我们”放在“值得”后;C项,成分赘余。“诸”是“之于”的意思,“于”字多余,应删掉;D项,表意不明。“对对手的攻击”有歧义,不清楚是对手的“攻击”还是他们的“攻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选项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①考试成绩公布后,我们应正确对待成绩,不能妄自菲薄自己的成绩,也不应该轻易满足自己的成绩。

②大观园里的主子们安富尊荣,早已习惯过铺张浪费的生活,米珠薪桂,挥霍无度,王熙凤额日感难以维持了。

倾盖如故,有些人交朋友就是这么简单,萍水相逢,只需一眼,就可以认定面前之人的精彩,无关身份与年纪,无关一切。

④小李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工厂工作,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已娴熟地掌握了专业技术,达到了目无全牛的境界。

⑤当年他独闯关东,筚路蓝缕,硬是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创下了这份家业。

⑥欧洲多国经济长期低增长、高支出,高福利社会制度已经积羽沉舟,对这一制度进行的每项改革都遇到极大的公众阻力,举步维艰。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⑤    D. ④⑤⑥

 

查看答案

名篇名句默写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 ,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3)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在欧阳修《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

(4)山高月小, _______________ 。(《后赤壁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①,三黜名惭柳士师②。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③东过连山④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两次出任颍川太守,清名满天下。②[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因“直道事人”三黜。③[桂江]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贬往的柳州。④[连山]指诗人所贬往之地连州。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开头一、二句以叙事起,勾画出诗人和朋友屡遭挫折的经历,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B. 诗人巧妙地以典明志,“事异”两字,带有自嘲的口气,暗含对当政者的不满和牢骚。

C. “名惭”意为自己声名比不上柳士师,表现了诗人仕途不顺因而声名不显,心情失落。

D. “并”“尽”二字有情有致,描绘出两位志同道合的友人并影荒郊,翘首仰望之景。

E. 诗人以“回雁”、“哀猿”反衬离别之情,诗境也变而凄厉了,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2.从虚实的角度,分析最后两句诗表现了什么样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下列小题。

刘子玄,名知几,以玄宗讳嫌,故以字行。年十二,其父为授《古文尚书》,业不进,父怒,楚督之。及闻为诸兄讲《春秋左氏》,冒往听,退辄辨析所疑,叹曰:“书如是,儿何怠!”父奇其意,许授《左氏》。逾年,遂通览群史。与兄知柔俱以善文词知名。擢进士第,调获嘉主簿。

武后证圣初,诏九品以上陈得失。子玄上书,讥“每岁一赦,或一岁再赦,小人之幸,君子之不幸”。又言:“君不虚授,臣不虚受。妄受不为忠,妄施不为惠。今群臣无功,遭遇辄迁,至都下有‘车载斗量,杷椎碗脱’之谚。”又谓:“刺史非三载以上不可徙,宜课功殿,明赏罚。”后嘉其直,不能用也。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以刺时。苏味道、李峤见而叹曰:“陆机《豪士》所不及也。”

累迁凤阁舍人,兼修国史。中宗时,擢太子率更令。介直自守,累岁不迁。会天子西还,子玄自乞留东都。三年,或言子玄身史臣而私著述,驿召至京,领史事。迁秘书少监。时宰相韦巨源、纪处讷、杨再思、宗楚客、萧至忠皆领监修,子玄病长官多,意尚不一,又仕偃蹇①,乃奏记求罢去。

始,子玄修《武后实录》,有所改正,而武三思等不听。自以为见用于时而志不遂,乃著《史通》内外四十九篇,讥评今古。徐坚读之,叹曰:“为史氏者宜置此坐右也。”子玄内负有所未尽,乃委国史于吴兢,别撰《刘氏家史》及《谱考》。上推汉为陆终苗裔,非尧后;彭城丛亭里诸刘,出楚孝王嚣曾孙居巢侯般,不承元王。按据明审,议者高其博。

开元初,迁左散骑常侍。尝议《孝经》郑氏学非康成注,举十二条左证其谬,当以古文为正;《易》无子夏传,《老子》书无河上公注,请存王弼学。宰相宋璟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博士司马贞等阿意,共黜其言。诏可。

会子贶为太乐令,抵罪,子玄请于执政,玄宗怒,贬安州别驾。卒,年六十一。子玄领国史且三十年,官虽徙,职常如旧。礼部尚书郑惟忠尝问:“自古文士多,史才少,何耶?”对曰:“史有三长:才、学、识。世罕兼之,故史者少。夫有学无才,犹愚贾操金,不能殖货;有才无学,犹巧匠无楩楠斧斤,弗能成室。善恶必书,使骄君贼臣知惧,此为无可加者。”时以为笃论。子玄善持论,辩据明锐,视诸儒皆出其下,朝有论著辄豫。殁后,帝诏河南(府)就家写《史通》,读之称善。追赠工部尚书,谥曰文。                                  

(节选自《新唐书•刘知几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时吏横酷/淫及善人公卿/被诛死者踵相及/子玄悼士无良而甘于祸/作《思慎赋》/ 以刺时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讳嫌”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如东汉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B. 擢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但是唐宋时的“进士”有别于明清时的“进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知己敢于直言。他曾上书直陈朝廷滥用官员的弊端,受到武后的赞赏和重用;他又写了针砭时弊的文章《思慎赋》,苏味道、李峤认为超过了西晋陆机的《豪士》。

B. 刘知几少年时学业一般,曾因学《古文尚书》不佳而受到父亲的杖责,等听到父亲为哥哥们讲的《左传》后,他才有所醒悟,决心不再懈怠,一年后,就通读诸史。

C. 刘知己治学严谨广博。他修正《武后实录》,考证刘氏宗谱,质疑《孝经》《老子》等书的版本,提出很多独到的观点;他的《史通》一书,被徐坚视为史著的样版。

D. 刘知己虽然官职多变,但一直修治史学,做了将近三十年史官。他认为做史官的人必须才、学、识俱兼,缺一不可,同时,修史之人还要有敢于秉笔直书的勇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宰相宋璟等不然其论,奏与诸儒质辩。博士司马贞等阿意,共黜其言。

(2)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留侯论》)

(3)王子晞为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邠州,纵士卒无赖。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负重的河流

黄 毅

①这是每一本地理书上都提到过的著名河流。一条河流在哪里出现,从哪里经过,又归属于哪里,决不是偶然的事。塔里木河的出现,再一次证明了作为一条河流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②环峙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冰峰雪岭,阻隔着来自外界的声音,那些充满雨意的雷声只能在别人的天空奏响。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极度干旱的沙漠,裸陈着对天空的一次次叩问,而降雨量几乎等于零的天空,又一遍遍让塔克拉玛干落寞失意。巨大的苍黄壅塞着胸间,铺天盖地的尘沙装满眼眶。多么需要水,她是生活的全部,是生命中的生命。

③这是一条多么率直的河流,坦荡、刚烈而勇敢。该扬波的时候必定扬波,该隐忍的时候必定隐忍,该奔涌的时候一定奔涌,该潆洄的时候就一定潆洄;流就流出气魄,纵横捭阖,摧枯拉朽;流就流出韵味,一波三折,百转千回。

④你再不会见到反差如此巨大的河流。在枯水期,那是生命的一次休整与放松,河水浅吟低唱,嘤嘤细语,有些地方甚至大段大段露出河床,看上去是那样的羸弱;而洪水却是一次生命的张扬与放纵,浩浩荡荡,左奔右突,把河床扩大到几倍,处处呈现的是强悍与力量,时时迸射的是阳刚与霸气。

⑤就是这样一条河,最终却不能冲出沙漠。当塔里木河挟着昆仑山的冰雪,一路呐喊冲向沙漠的时候,塔克拉玛干却不动声色,集合了亿万的沙粒,用最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当塔里木河切割开沙漠柔软的皮肤,你看到河的确是赢家,可是到最后,它却锈蚀在沙漠的肌体里,最终折断;当塔里木河饱醮着冰雪水,在塔克拉玛干这张巨大的纸上写出一笔劲道的点画,那个2750公里的笔锋却在意犹未尽的时候,被沙漠吸尽了最后的墨迹……

⑥有河总是有树。树是河流的另一种形式,是河接近蓝天白云的一种方式。站立起来的河,哗哗的林涛,让鸟像鱼一样游来游去。追随塔里木河的,是郁郁苍苍的胡杨林。它们高壮精神,粗枝大叶,缘着塔里木河这条苍青的脉管,排列着森森然的汗毛,英姿勃发。但是离塔里木河愈远就愈让人感到吃惊甚而震惊——那是些脱去了绿色的树——他们死了,但还以树的姿态直立着。是塔里木河抛弃了他们,还是他们走得太远?他们成了沙漠上没有归宿、没有目的、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流徙者,他们永远挺起胸膛在走,而永远走不出这块沙质的土地。

⑦塔里木河在不断萎缩,他的退却不仅让百万胡杨游离失所,更严重的是让人类自己饱尝苦果。罗布泊这个巨泽的消亡,与三大水源之一的塔里木河的断流,有着直接的关系。据清代《西域水道记》记载,罗布泊人“素习水居,不便陆徙”,而罗布泊据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有水,彻底干涸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罗布泊人实际上应该是沙漠中的渔民,常以中空的胡杨树一劈为二作为行舟,在水面往来穿梭,迅如利箭。如今没有了水,罗布泊人只能以土为生。他们曾经以湖泊为伴,渔歌唱晚,渔樵互答,何曾想到周围的沙漠日近?何曾想到有一天河水会断流?又何曾会想到一片汪洋的大湖会彻底干涸?他们在罗布泊生活了几十代人之久,有一天忽然就被湖泊抛弃了!这是上苍对他们的戏弄,还是对世代拥有汪洋大泊的人以往的漫不经心和虚掷的惩戒?

⑧这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进去的著名河流。我们愈是热爱,我们愈是慌恐;我们愈是负疚,我们愈是失魂落魄。一条河从昨天流到今天还要去明天,而我们的内心竟不能轻松如浪波。哦,塔里木河,你为什么这样浑浊?为什么又这样滞重?

(有删改)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文章两次提及塔里木河是每一本地理书都写到的著名河流,前后照应,反复强调,蕴含着对塔里木河现状的深沉 喟叹。

B. “那些令人神往的潮音,只能打湿他乡的梦”,形象地表现出沙漠对水和生命的渴望,蕴含着作者对沙漠缺水少雨的无奈与同情。

C. 作者赋予河流与沙漠以生命,河流率直勇敢,任何时候都浩浩荡荡,奔流不息;沙漠静寂无声,却用柔软的办法让河水就范。

D. 文章用历史材料证明罗布泊人在清代依然与湖为伴,古今对比,更能说明塔里木河的萎缩对人类文明产生的巨大影响。

E. 作者认为缺乏对河流的珍视与保护,人类最终将自食其果,为此从不同方面对塔里木河的断流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

2.文章第⑥段写胡杨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塔里木河带给我们很多启示。结合文章,就河流与文化的关系,谈谈自己的思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