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抗战将领刘放吾 刘放吾,湖南贵阳人,生于189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抗战将领刘放吾

刘放吾,湖南贵阳人,生于1898年4月17日。刘家祖祖辈辈靠耕读勤俭持家,家境殷实。刘放吾的父亲喜欢读书,经常以《朱子家训》及“曾文正治家之道”训导他们。青少年时期的读书、务农和传统的家教,让沉默寡言的刘放吾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生活作风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到黄埔军校去”成为当时年轻人最时尚的口号。1926年6月,刘放吾从湖南省桂阳蓝嘉联合中学毕业后,深受湘军领袖曾国藩思想的影响,辗转来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学习军事。三年后,刘放吾毕业,在蒋介石的中央军校教导队当了学生队排长。在这里,士兵们操练时用的都是最新的装备,训练的也是新装备体制下的新战术。但是,不像在战场上那样,有那么多建功立业的机会,只能认认真真地通过训练磨练意志。刘放吾在这样的环境中,默默地、踏踏实实地干了很多年。后来,蒋介石为了补充国民党军的抗战力量,组建新三十八师,孙立人任师长,刘放吾离开了教导队,任三十八师一一三团团长。

1942年2月,为了协助驻缅英军抗击日寇对缅甸的进犯,保卫西南大后方的安全,国民党组建中国远征军。刘放吾率领的一一三团随三十八师于4月抵达缅甸,参加曼德勒会战。

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以后,驻缅英军孤傲自大,日军三十三师团轻易地就将英军第一师全部和第七旅一部包围于宾河南岸的仁安羌东北地区。英军反复突围,均无功而返。在这紧急关头,驻缅英军司令向中国远征军发出驰援请求,师长孙立人立即要求刘放吾迅速驰援解围。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敌人,刘放吾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要求全团上下即刻熟悉地形,尽快做好战前的充分准备。在一一三团的攻击下,日军苦撑了三天,就仓皇溃退了。事实上,刘放吾当时带去的官兵只有八百多人!就是这八百多中国勇士,在刘放吾的指挥下,不仅击溃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日寇两个精锐联队一万余人,而且成功救出了被围的已经绝望的七千名英军。此举令那些骄傲的盟军都不得不对中国远征军另眼相看,极大地振奋了中国抗日将士的军心。

“仁安羌大捷”后,刘放吾率领一一三团奉令掩护英军及杜聿明部队撤退,转战卡萨。任务完成后,转进野人山原始森林,经历了一个月千辛万苦地翻山越岭,终于在5月30日,在南先庆趁着黑夜,在敌人炮艇的巡逻下,泅水横渡大江,进入印度,归还建制。在渡江前,刘放吾发出两通电报:一通发到军令部给何应钦,一通发到师部给孙立人。电报里只有两句话:“刘团今夜渡江,不成功,就成仁。”渡江之后,无线电浸水,无法和外界联系,谣传刘团全军覆没,那时刘放吾的妻子正在贵州都匀,闻讯后当场昏厥。

“仁安羌大捷”是近代以来中国军人在境外第一次打败日寇的战役。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在国民党军的历史记载中,甚少提及第一一三团的战功,更少谈及身先士卒、冲锋陷阵的第一一三团团长刘放吾,一切功劳都归到了孙立人及三十八师的名下。性情敦厚、淡泊名利的刘放吾,从此选择了沉默寡言,不在任何人面前谈起自己的“当年勇”。在派系严重的国民党军中,刘放吾虽然在1946年被委任为少将高参,但这是一个只能得到一些微薄薪水的闲职,刘放吾的事迹从此被人们逐渐淡忘。

1994年,这位极具人格魅力的抗战名将在美国洛杉矾逝世,享年九十五岁。他的次子刘伟民在整理刘放吾的日记时,看到父亲在记述仁安羌大捷时引用的唐代诗人陈陶的《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刘放吾戎马一生,热血忠诚,这句诗是他一生的写照,却也透露出他对战争残酷的无奈。

(《刘放吾:蒙尘半个多世纪的抗战将领》,文章有删改)

【相关链接】

刘伟民再三追问,父亲才说了一些与“仁安羌战役”有关的细节:“新三十八师多为湘兵。当时我们练兵采取曾国藩治湘军方式,官兵必背《曾胡治兵语录》,因此秉承了湘军的忠义勇精神,作战勇敢。另外就是对士兵的严格训练。我按照《陆军步兵操典》规定,每人每天跑五千公尺;射击时,不瞄准不准发,每发必中,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实弹射击,几乎所有官兵的命中率都在七成以上。练兵千日,用兵一时,仁安羌战果源自平日训练。”

                                                  (《我的团长刘放吾》)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刘放吾喜欢读书,热爱耕种,吃苦耐劳,淡泊名利,这源于他青少年时期的耕读生活和父亲经常用朱熹、曾国藩的治家之道对他的教导。

B. “仁安羌大捷”中,刘放吾率领的一一三团不仅歼灭了日寇两个精锐联队,救出被困的七千名英军,而且振奋了中国抗日将士的军心。

C. 在进入印度归还建制之前,刘放吾曾发电报表达“不成功,就成仁”的决心,由于渡江后无法与外界联系,外界误以为一一三团已经全军覆没。

D. 在国民党军的历史记载中,刘放吾的功劳都归到了孙立人及三十八师的名下,但他并没有主动申辩与争取,从此,他的事迹被人们逐渐淡忘。

2.刘放吾带领部队取得“仁安羌大捷”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概括说明。

3.刘放吾有着独特的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1.C 2.①战前准备充分:面对强大的敌人,刘放吾要求全团上下即刻熟悉地形,尽快做好准备。②士兵作战勇敢:刘放吾采取曾国藩治湘军方式,秉承湘军的忠义勇精神,作战勇敢。③部队训练有素:刘放吾按照《陆军步兵操典》规定训练士兵,而且三个月一次实弹射击,士兵们射击命中率达到七成。 3.①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②吃苦耐劳、踏踏实实的作风;③卓越的军事才能;④誓死报国的决心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热爱耕种”原文无依据。C项中“歼灭”错,原文是“击溃”。对应信息在原文第四段,原文为“在刘放吾的指挥下,不仅击溃了曾经不可一世的日寇两个精锐联队一万余人”。D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六段,原文“刘放吾虽然在1946年被委任为少将高参,但这是一个只能得到一些微薄薪水的闲职,刘放吾的事迹从此被人们逐渐淡忘”,这里的“此”指的是“1946年被委任为少将高参”。 2.试题分析:由第四段可知,战前刘放吾面对数倍于己、装备精良的敌人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要求全团上下即刻熟悉地形,尽快做好战前的充分准备”。由“相关链接”中刘放吾的自述可知,“仁安羌大捷”与刘放吾平时的治军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他“采取曾国藩治湘军方式,官兵必背《曾胡治兵语录》,因此秉承了湘军的忠义勇精神,作战勇敢”;另一方面“对士兵的严格训练”“按照《陆军步兵操典》规定,每人每天跑五千公尺;射击时,不瞄准不准发,每发必中,每三个月进行一次实弹射击,几乎所有官兵的命中率都在七成以上。练兵千日,用兵一时,仁安羌战果源自平日训练”。根据这些信息可总结出本题答案。 点睛: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这是传记阅读必考考点,解答时首先要阅读题干,明确筛选目标,找准相关的信息区间,然后认真研究相关内容,按要求提取信息。需要提取的信息点理清之后,还要注意答案的加工整合,该分解的要分解、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概括的要概括,一定要分点列举、分条作答。本题由题干可知,需要筛选的是刘放吾带领部队取得“仁安羌大捷”的原因,通读全文找到与“仁安羌大捷”有关的段落为第四段和“相关链接”,由第四段可总结出原因之一是战前有充分的准备,从“相关链接”可总结出士兵勇敢,部队平时训练严格有素等内容。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传主精神品质的概括,解答时可通读全文,找出传主的言行及作者的评价,然后归纳概括。本文开头段就写到了刘放吾具有“耐劳的生活作风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仁安羌大捷”表明他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刘放吾记述“仁安羌大捷”时引用陈陶的《陇西行》中“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表明他对国家的忠诚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论书法表现形式与诗文意境

如简易地给书法艺术下一个定义的话,可以说书法是写字的艺术。”如从美学或者艺术哲学的高度来论的话,“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以线条及其构成运动为形式,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美理想的抽象艺术”。因为书法是以汉字为素材进行创作的,故不写字不能称其为“书法”。再者书法是以线条运动为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书法必须是讲究技巧的,由技成能,胡乱涂抹无以称“法”。这两点体现着书法艺术的本体规定性。表现性灵境界和体现审美理想,即是书法艺术所具有的这种意境创造能力。

书法的艺术表现是通过写字来实现的,写字又必然有其文字的内容,因此,文字内容在书法创作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书法文字内容的精神内质和意境,应与书家的个性气质相适应,才能够创造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书法艺术再创造绝非易事,应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通会,化度进去。我们常说,艺术品首先感动作者自己,然后才能够感动他人,而使自己被感动的这种感染力,应当来自你所写文字内容。这里,选择什么样的文字内容来作为你书法创造的素材,是很重要的。读懂文字内容,被其文字意境所打动,引起精神上、情感上的共振,从而激发起书家的创作激情,提笔作书便成为主动的、积极的行为,思想情绪、精神状态高度兴奋,此时,才情流注笔端,从而产生意想不到的精神之作。这就是说,在书法对诗文的艺术再创造过程中,文字内容的意境与书法艺术表现的意境必须合一。

二是裁取率由,我塑我境。当然,对文学底本的审美,本就有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别。读者对原作的思路情绪的体认,先天就存在着差异。要旨在于以我为主,把对文学作品的意境体认,裁剪为我们的意境,用我们的笔墨,营造书法意境。

意境的再造,要依附物质、技巧条件,才能物化现实。只有将字体、书体、用笔、用墨、谋篇布局诸因素配置得当,才能出现形式各异的笔墨意境。况且,意境有着类型意义。比如,写婉约派词文如采用颜楷,浓重墨,怕摧残纤巧。写李白诗,若用欧楷缮写,形同谪仙被缚。总之,书法只有开展,衍化了诗文的意境,才能实现它自身。因为书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书法自身,而是表现人自身,表现与诗文相接近而有关联的另一番意义,也即为意境。

选取何种文学底本?当然悉听尊便。但是剧作家不是对什么文学底本都愿意编的。画家也不可能将什么诗词都入画。对文学作品进行书法再创造,无非是借陶家酒浇胸中块垒,乘米家船品江上霁月。性情如此,自家意境才有可能开发出来。

总之,书法创作的表现形式必须与诗文意境相共美,才能创作出书法佳作。

                             (选自张巨纲《论书法表现形式与诗文意境》,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书法具有创造意境的能力,能表现一定的性灵境界,可以反映出书写者的审美理想。

B. 书法简言之就是写字的艺术,它的内涵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以汉字为素材,二是以线条运动为表现形式。

C. 书法创作中文字内容占有重要的位置,选择与书家的个性气质相适应的文字内容,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书法作品。

D. 书法创作强调意境的再造,要依附物质、技巧条件,如果不能将字体、书体、用笔、用墨、谋篇布局诸因素配置得当,就谈不上表现形式各异的笔墨意境。

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审美认识往往见仁见智,但是不同的书法创作者在对同一文学底本的理解上必须达成一致,从而实现文字内容的意境和书法艺术的意境的统一。

B. 书法创作需要激情,当创作者被文字意境打动,思想情绪、精神状态高度兴奋,他们往 往能书写出意想不到的佳作,而这样的作品才可能感动他人。

C. 意境不独是诗文的专利,书法也有其意境。书法的目的,不是为了表现书法自身,而是表现人自身,表现意境,这种意境是与诗文相接近而有关联的另一番意义。

D. 书法创作者对文学底本的选择取决于个人的审美需要,借文字内容来表达书法家自身的性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书法艺术并非纯形式观赏艺术,它须读其文,以品味其文学内容之意境;观其艺, 以欣赏其书法形式美之意境。

B. 书家在创作时,应该具备两个条件:能走进诗文,与文字意境形成共鸣,激发创作热 情;个性化地理解诗文和营造个性化的书法意境。

C. 书法创作要完全忠实于诗文意境,书法创作的自由度不大,只能在字体、书体、用笔、用墨、谋篇布局等方面加以发挥了。

D. 与诗歌具有婉约、豪放等不同风格类似,书法也有其不同的风格特点,而只有书法风 格与诗文内容相互协调匹配,才会产生和谐的效果。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中国志愿服务标识——“爱心放飞梦想”的主体图形(红色),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70个字。

 

 

查看答案

根据上下文,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0个字。

俗话说:“___________。”人的一生有前台,也有后台。粉墨登场踱到前台,使出浑身解数:该唱的,五音不乱;该说的,字正腔圆;该演的,淋漓尽致。不知过了多久,_________,有知饥知渴的朋友在:等一个时辰,_________,道一声辛苦,这比前台什么样的满堂喝彩都要受用!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幽默和嘲讽是不一样的。它们虽然都包含某种优越感,但其间有品位高下之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幽默的前提是一种超脱的态度,能够俯视人间的一切是非,包括自己的弱点。

①幽默者感到优越         

②是因为他在别人身上发现了一种他相信自己决不会有的弱点

③于是发出幸灾乐祸的冷笑 

④是因为他看出了一种他自己也不能幸免的人性的普遍弱点

⑤于是发出宽容的微笑     

⑥嘲讽者感到优越

A. ①④⑤⑥②③    B. ⑥④⑤①②③    C. ①④③⑥②⑤    D. ⑥②③①④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 英国一所小学近日宣布,将不再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以降低老师们的工作压力,使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案准备中,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B. 据国务院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5月,全国县以上新城新区超过3500个,试问,这些新城新区谁来住?

C. 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的白鹿原影视城通过入口雕塑、作品故事主题浮雕等多种形式,展现了白鹿原特别是陕西地方文学这道靓丽的风景。

D. 为更好地服务青年创业者,组委会举办了青年创业论坛,邀请了一些知名互联网企业创始人与青年创业者共同探讨移动互联网时代青年创业的机遇问题。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