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廷机。字尔张,晋江人。万历十一年,以进土第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廷机。字尔张,晋江人。万历十一年,以进土第二授编修。累迁祭酒。故事,祭酒每视事则二生共举一牌诣前大书整齐严肃四字盖高皇帝所制以警师儒者廷机见之惕然故其立教一以严为主久之,迁南京吏部右侍郎,署部事。二十七年,典京察,无偏私。尝兼署户、工二部事,综理精密。外城陵垣,多所缮治,费皆取公帑奇羡,不以烦民。召为礼部右侍郎, 四辞不允,越二年始受任。时已进左侍郎,遂代郭正域视部事。会楚王华奎因正域发其馈遗书,诬讦正域不法数事。廷机意右楚王,而微为正域解。三十三年夏,雷震郊坛。率同列条上修省事宜,复言今日阙失,莫如矿税,宜罢撤。不报。廷机遇事有执,尤廉洁,帝知之。然性刻深,亦颇偏愎,不谙大体。给事中王元翰等虑廷机且入辅,数阴诋之。三十五年夏,廷推阁臣,廷机果与焉。给事中曹于忭、宋一韩、御史陈宗契不可。帝雅重廷机,命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廷机三辞始视事。元翰及给事中胡忻攻之不已,帝为夺俸,以慰廷机。已而姜士昌、宋焘复以论廷机被黜,群情益愤。廷机求去不已,帝屡诏勉留,且遣鸿胪趣出,坚卧不起。至四十年九月,疏已百二十余上,乃陛辞出都待命。同官叶向高言廷机已行,不可再挽,乃加太子太保。赐道里费,乘传,以行人护归。居四年卒,谥文节。

廷机系阁籍六年,秉政止九月,无大过。廷机辅政时,四川巡抚乔璧星锐欲讨镇雄安尧臣,与贵州守臣持议不决。廷机力主撤兵,其后卒无事,议者称之。闽人入阁,自杨荣、陈山后,以语言难晓,垂二百年无人,廷机始与叶向高并命。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零五》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祭酒每视事/则二生共举一牌/诣前大书“整齐严肃”四字/盖高皇帝所制以警师儒者/廷机见之惕然/故其立教/一以严为主/

B. 祭酒每视事/则二生共举一牌诣前/大书“整齐严肃”四字/盖高皇帝所制以警师/儒者廷机见之惕然,/故其立教/一以严为主/

C. 祭酒每视事/则二生共举一牌/诣前大书“整齐严肃”四字/盖高皇帝所制以警师/儒者廷机见之惕然/故其立教/一以严为主/

D. 祭酒每视事/则二生共举一牌诣前/大书“整齐严肃”四字/盖高皇帝所制以警师儒者/廷机见之惕然/故其立教/一以严为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编修是古代修前朝国史、实录、会要等的史官,与修撰、检讨同称为史官,明、清属翰林院,以一甲的第二、第三名进士及庶吉士留馆者担任,无实职。

B. 祭酒是官职名,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祭酒。隋唐以后称国子监祭酒,主管国子监,是主持浇奠祭祀礼仪的官员。

C. 郊坛是古代天子祭祀天地的地方,因为总是设在京城的郊外,故以此为名。文中所谓“雷震郊坛”是说天上打雷时把郊坛给震坏了。

D. 乘传及乘坐驿车。“传”音“chuán”,指驿站的马车。文中乘传指李廷机回家时,皇帝特许他乘坐驿站的马车,这是皇帝对其所看重的臣子的一种优厚待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廷机性格复杂。他特别廉洁,做事有主见,做事公正无私。同时他非常刻薄,偏执, 刚愎自用。他为国尽忠,却没有大局意识。

B. 李廷机人缘较差。在他入阁前,多有朝廷大臣阻挠他入阁;在他入阁后,依然有人对他予以猛烈攻击,希望把他从辅臣位子上拉下来。

C. 李廷机深受皇帝器重。在他受到攻击时,皇帝始终信任他,为了让他入阁辅政,并平息其怒气,皇帝还把攻击他的人夺俸或罢官。

D. 李廷机较有见识。四川巡抚主张讨伐安尧臣,贵州守臣则反对。这种情况下,李廷机力主撤兵,并且结果平安无事,他因此受到人们称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楚王华奎因正域发其馈遗书,诬讦正域不法数事。

(2)给事中王元翰等虑廷机且入辅,数阴诋之。

 

1.D 2.B 3.C 4.(1)正好遇上楚王华奎因为郭正域揭发他馈赠礼物的书信,而诬蔑攻讦郭正域做了几件不法的事情。 (2)给事中王元翰等人担心李廷机将要人阁辅政,屡次暗中诋毁他。 【解析】《明史•列传第一百零五》,作者:张廷玉,朝代:清朝。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诣前”是到祭酒跟前,“共举一牌”只是“诣前”的状语。而且,牌上的四个字应是早就写好了的, 不应是到祭酒跟前才写。所以应在“诣前”后面断开,而不应在它前面断开。由此排除AC两项。“廷机” 是官员,一般不称之为“儒者”“儒者”应与“师”连在一起,作“警”的宾语,所以断开处应在“儒者”后,而不 应在“儒者”前。由此排除BC两项。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国子监祭酒”不是“主持浇奠祭祀礼仪的官员”,而是掌管国子监的最高级主管。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错在“为了让他人阁辅政,并平息其怒气”。皇帝夺臣俸、罢臣官,是在李廷机人阁辅政之后;再者,文中并未体现李廷机的怒气。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1)“正域”是指郭正域,“会”译为正好,“遗书”译为书信,“诬”译为诬蔑,“不法”译为不法的事情。(2)“虑”译为担心,“且”译为将要,“数”译为屡次,“诋”译为诋毁。 参考译文: 李廷机,字尔张,是晋江人。万历十一年,他以进士第二名的身份被授予官职为编修。他屡次升迁,做了祭 酒。按照旧例,每位祭酒上任,就由两名生员共同举一块牌走到祭酒跟前,牌上大书“整齐严肃”四个字,大概 是由高皇帝所规定,用来警诫学习儒学的人。李廷机看到它后就成惧起来,所以他在国子监进行教导,一概以 严格为主。很久之后,他升任南京吏部右侍郎,代理吏部的事务。万历二十七年,他主管考核京官,没有偏袒徇 私的行为。他曾经兼管户部、工部两个部门的事务,综合管理精细周密。京城外的皇帝陵寝的墙垣大都得到修 缮整治,费用都取自公款的盈余的钱,不借此事烦扰百姓。皇帝征召他担任礼部右侍郎,四次推辞,皇帝都不同 意,过了两年他才接受任命。当时他已经普升为左侍郎,于是代替郭正域管理礼部的事务〃正好遇上楚王华奎 因为郭正域揭发他馈赠礼物的书信,而诬蔑攻计郭正域做了几件不法的事情。李廷机心里有些偏袒楚王,但他 又悄悄替耜正城解脱。万历三十三年夏季,當霆震击了郎坛。他率领同僚分条上秦应该修身反省的事情,又称 现在的过失,没有什么能比得上矿税的,应该罢除、撤消。皇帝没有答复^李廷机遇事有主见,尤其廉洁,皇帝 了解他。然而他的性情刻薄,也颉为偏激、刚復,不懂有关大局的道理。給事中王元翰等人担心李廷机将要入 阁辅政,屡次暗中诋致他。万历三十五年夏季,朝廷推举内阁大臣,李廷权果然名在其中。给事中曹于忭、宋一 韩,御史陈宗契不同意。皇帝向来看重李廷机,任命他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与机要事务。李廷机 多次推辞后才上任。王元輪和给事中胡忻不断攻击他,皇帝为此剥夺了他们的侏祿,来安懋李廷机。不久姜士 昌、宋焘又因为上疏弹勅李廷机被罢&,群情更加激憤。李廷机不断请求离职,皇帝屡萎領诏对他进行粒勘、挽 留,并派遣鸿胪寺官员催促他出来任职理事,他蝥持卧床不起。到了万历四十年九月,春疏己上报了一百二十 多次,于是向皇帝告辞,到都城外等待命令。同任大学士的叶向高进言李廷机已经离去,不可以再挽留.就加封 李廷机为太子太保,赏踢路费,让他乘驿车,由行人司派人护送他@乡。在家过了四年去世,谥号文节。 李廷机〔名义上〉在内阁六年八实际上〗执政只有九个月|没有大的过失。李廷机辅佐政事时,四川巡抚乔 ^璧星铣意讨伐镇雄的安免臣,与资州守将所持的意见对立、互不相让而不能决定。李廷机极力主张撤兵,这以 后终究没有发生事故,说起这件事的人都称赞他。福建人进入内阁的,自杨荣、陈山以后,因为诰言难以明白知 晓,有二百年再无人进入内阁,到李廷机才与叶向高一同受命为内阁大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民心深处有丰碑

于良

2016年4月12日,李保国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保定市殡仪馆举行。那天清晨,天公落泪,古城含悲,殡仪馆大厅内外聚满了人群……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李保国去世后,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老乡们的声音:“李老师啥时候来村里作指导啊?”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有架子,是个“农民教授”,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们,从没有嫌麻烦。内丘县岗底村农民杨会春,脑子转得有点慢。教苹果套袋技术时,李保国教了一天多,他才学会。以后,再传授技术,李保国都会专门给他开“小灶”。后来,杨会春成了行家,十里八乡的果农都请他当师傅。种苹果再加上技术服务,他一年收入十几万元。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多场,培训人员9万多人次,创新推广了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

翻看李保国教授生前的照片,背景大多是村庄和乡亲,而不是书斋、讲台。

在李保国的心里,农民的事儿比什么都重要! 去年12月初,李保国正在邢台市做课题研究。一天晚上,前南峪村的农民邀请他去村里作指导。本来他的时间安排得很紧,而且从市里到村里,打个来回得半天工夫,但面对邀请,他答应了下来。可是第二天一早,起了雾,高速路封了。随行的人员都劝李保国说:“高速路不知道啥时候开,别去了吧?”李保国说:“村里知道我今天上午过去,肯定都等着呢,还是绕道走吧!”

在他的指引下,三拐两拐,车子驶上一条窄窄的路,到村里的时候,比约定的时间晚了将近一个小时。一下车,李保国就冲着果农们大声说:“今天雾大,高速路封着,国道堵车,来晚了,实在对不起啊!”诚恳地道歉后,他就拿起工具,教大家怎么操作。

一个知名教授对山里的农民这么谦逊和气,让我十分震撼。

在他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这样奇怪的名字:“井陉核桃”“曲阳核桃”“平山苹果”等等。原来,这些都是全国各地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事情,又没有说清楚他们叫什么,所以李保国就先这么存了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35年来,李保国带领他的团队,打造了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

这两年,河北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省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李保国更忙了。很多地方慕名找到他,给他们的乡镇、村庄作规划。他能多去一个地方,绝不少去一个。

有一回,在石家庄,他一天之内转了4000亩苹果园。我劝他说:“你这样干太辛苦了!”他说:“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可以增收4000斤苹果,按一斤苹果卖两块钱算,一亩地就能增收8000元,4000亩地是多少啊?3200万。我一个人辛苦一天的事儿,多值!”

为了百姓早一天脱贫,他像个“拼命三郎”。采访时见到他的遗物,十几本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载着他奔波忙碌的行程。仅从2016年1月到他去世的101天里,外出的时间就达62天,行程7860公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他依然忙碌着……

是什么支撑他心系太行、立志扶贫、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操碎了心?是什么支撑他不顾病体、一年行程4万公里、200多天扎在农村?是什么支撑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埋头耕耘、淡泊名利、不图回报?

是信念的力量,他的信念就是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起来、让老百姓都过上他们向往的好日子!

有如此的苦干实干精神,有如此为民的百姓情怀,百姓又怎么能不爱戴他、不尊崇他呢? 百姓们说,李老师没有走,这漫山的苹果树、核桃树,都是他的心血和汗水化成的。他,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摘编自2016年6月13日《河北日报》)

1.下列对这则新闻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老乡的声音”一语,暗示出李保国平时与老乡们联系之紧密、感情之深,对农民帮助之多,以及农技水平之高。

B. “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式”表明李保国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乃是依据各地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脱贫策略。

C. 本文开篇写人们为李保国办理丧事,结尾说“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前后照应,既暗示丧事办理完毕,又突出了怀念之情。

D. 倒数第三段以一组设问构成排比,引发人们思考,紧接着下一段用一句话进行回答,这句话单独成段,突出了李保国崇高的思想境界。

2.文中有很多地方列举数字,请就“35年、200多天、62天”“7860公里、4万公里”“28.5亿元3200万”等三组数据,分析它们各有什么表达作用?

3.为了表现李保国的精神品质,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始终是一个核心理念。作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天人合一”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其根本意蕴就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陈寅恪先生指出:“中国之思想,可以儒、释、道三教代表之。”儒、释、道在比肩而立、相伴而行的过程中,都对“天人合一”情有独钟、多所阐扬、屡有创获,并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周易》不仅被儒家奉为群经之首,被道家、道教尊为“三玄”之冠,亦曾为佛教众多高僧大德所倚重,它还是最早表述“天人合一”思想的著作。《说卦传》指出:“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文言传》更有精妙的总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这些都成为“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渊薮,也成为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经典表述。 

儒家主张“赞天地之化育”,其核心思想“仁”不仅仅针对人际交往,也包括对大自然、对生态环境的热爱和友善,希望最终能够协助天地化育万物,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孔子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将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推及自然界。孟子的“仁民爱物”也有按照自然时节进行生产、生活的思想取向。到了宋代,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题,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庄子则进而强调:“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道教也继承了这种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观念。道教早期经典《太平经》指明凡事皆可一分为三,“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分为三体”,三者同心相合,即可成就万物。《阴符经》则用天、地、人“相盗”之说来体现天与自然之间相互补益的密切关系。佛教中“众生平等”等主张,也都体现了与“天人合一”异曲同工的生态世界观:人与自然构成了紧密的共生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世间万物之中,所有事物都显现着这种关系,所有事物也都因为这种关系而平等。人类保护了生态,也就是保护了人类自身。

以上各家尽管在具体表述上有一定差异,但都致力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发展,而且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例如,《周易》要求顺天而动、适应自然,但又强调“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使大自然造福于人类。又如,《老子》有云:“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这也是在凸显人在天人关系中重要的主体作用。在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儒、释、道之所以能够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借鉴,《周易》固然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被各家一致认同的“天人合一”生态世界观,应该也是出现这种思想文化盛况的重要思想前提和文化基础。我国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天人合一”传统生态世界观在当代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 

(节选自张涛《天人合一:有机整体的生态世界观》)

1.下列各项中,对“天人合一”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人合把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对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髙度概括,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

B. “天人合一”的概念最早是被懦家奉为群经之首的《周易》提出的,儒、释、道三家都对它情有独钟、多所阐 扬、屡有创获。

C.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要构成紧密的共生关系,其根本意蕴是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实现人与 自然的和谐发展。,

D. “天人合一”这一传统生态世界观,在我国先秦时期已经产生,它经过古人多次阐发,到宋代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儒家主张协助天地化育万物,所以孔子主张“钓而不纲,弋不射宿”,把人际交往原则、社会道德规范推扩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B. 反道教有着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思想观念,其著作《太平经》和《阴符经》都提到了“天、地、人”三者间的内在关系。

C. 佛教中“众生平等”等主张体现的生态世界观是:人与自然共生。这种关系普遍存在,所有事物都因为这种关系而平等。

D. 儒、释、道三家对生态世界观的表述不同,但它们都致力于天人关系的和谐发展,而且都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和能动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说卦传》中“立天之道”等语,《文言传》中“夫大人者”等语,都是中国传统生态世界观的经典表述,是“天人合一”思想的根源,

B.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可以代表中国的思想,三家在比肩而立、相伴而行的过程中对“天人合一”思想的阐扬和创获,有着不同的特点。

C. 《周易》强调让大自然造福于人类,《老子》把人与道、天、地并称,且强调“人亦大”,都凸显了人在天人关系中重要的主体作用。

D. 我国开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建设,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推动“天人合一”传统生态世界观在当 代的进一步延续和发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自古以来,中国号称“礼仪之邦”,礼仪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环节,包括家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南宋时,著名大儒朱熹撰写了《家礼》一书,其中依据古时礼仪,并参考北宋时司马光撰写的《书仪》,对士大夫的冠、婚、丧、祭四礼作了设计,而加冠、结婚、丧葬、祭祀,确是古代人们在人生历程中最重要的四件大事;这四方面的礼仪,确是当时的家庭和家族所要践行的最重要的礼仪。自南宋至清末的近千年间,中国传统的家族礼仪,即当时大大小小的家族所遵行的居家礼仪,大体依据着《朱子家礼》中的规定。

由于家族礼仪不仅有代代相承的基本面,也有不断演化的另一面,后世的人们仅凭古籍的文字记载往往不能真切地了解古代的礼仪。东汉时,著名的大儒郑康成率先对先秦的《礼记》作了图注。随后出现的同类著作有阮谌的《三礼图》,夏侯伏朗的《三礼图》,张镒的《二礼图》,梁正的《三礼图》,以及由隋文帝敕撰的《礼图》等。五代时,聂崇义“博采众家,参以己意”,又纂成了一种《三礼图》。随后,他又向宋太祖赵匡胤进呈了该书的修订本。此后,配有图说的礼学著作才有所出。例如,在南宋时,朱熹的学生杨复推出了《仪礼图》,布衣杨甲纂成了《六经图》。到清代,由于进一步认识到庶民直至皇室都应依据礼仪图来行各种礼仪,并要根据礼器图来制作器皿,如果这些图画出现错误,便会误导整个社会,动摇皇朝的根基,因而清政府就直接组织了礼图的编绘。在此期间,便出现了经乾隆皇帝御览的《钦定仪礼义疏》《礼器图》。尽管这些配有图画的著作不免有若干差错,但因它们的作者几乎都是著名的礼学专家,从总体来说,经他们确认的图说都较为精确。有了这些资料,后人对传统的家族礼仪便可有较为形象的认识。

除了上述阐明礼仪的图画外,还有一批更为生动的作品可以帮助后人认识传统的家族礼仪。它们是自古代直至民国初期描绘民间日常生活的图画。于明代、清代出版的很多小说、剧本等,如小说《西游记》《聊斋志异》,剧本《西厢记》《金钗记》等等,都有插图。这些插图显示的是小说或戏剧的重要情节,其中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的各种礼仪。到清代后期,随着近代新闻事业的逐步发达,多种图说社会新闻的画报先后问世。其中最著名的是《点石斋画报》。此外,较有影响的还有环球社的《图画日报》等。由于各地的人们在践行各种家族礼仪时往往受到地方风俗的影响,这些画报的绘画者们所绘的是他们目击或熟悉的情况,其作品的有些细节未必符合传统的家族礼仪。不过,这些图画有血有肉,描绘的常常是令人喷饭的社会趣闻,因而有较强的可读性。

在经历了唐代末年与五代十国的大动乱后,自古以来拥有大庄园的名门望族土崩瓦解,小家庭成为宋初基本的社会细胞。后来,这些小家庭演化成了不同的家族。这些家族陆续纂修本族的族谱,兴建本族的宗祠,并大多参照朱子《家礼》制订了本家的宗祠祭礼。这些宗祠礼仪,以及家族在墓地举行的祭祀礼仪,无疑也成了传统家族礼仪的组成部分。各个家族在纂修或生修族谱时都会将有关文字,直至绘制的有关图画,载入此类家族的史册。

(摘自《中国家族传统礼仪•前言》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有删改)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有助于人们具体认识传统家族礼仪”的一项是(  

A. 礼仪渗透到家族生活的方方面面。自南宋至清末的近千年间,大大小小的家族所遵行的居家礼仪,大体依据《朱子家礼》中的规定。

B. 五代时,聂崇义又纂成了一种《三礼图》,随后,他又向宋太祖赵匡胤进呈了该书的修订本。此后,配有图说的礼学著作才有所出。

C. 明、清出版的很多小说、剧本有描绘民间日常生活的插图,其中的一部分反映了当时的各种礼仪,如小说《西游记》,剧本《西厢记》等。

D. 唐代末年与五代十国动乱后,出现了不同的家族。这些家族在纂修或生修族谱时都会将有关文字,直至绘制的有关图画,载入此类家族的史册。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加冠、结婚、丧葬、祭祀是当时的家庭和家族所要践行的最重要的礼仪,这些礼仪是著名大儒朱熹依据古时礼仪,并参考司马光的《书仪》所设计的。

B. 《礼记》《三礼图》《二礼图》《礼图》等图注和《钦定仪礼义疏》《礼器图》等图画,使后人能较形象地了解、认识古籍记载的传统家族礼仪。

C. 清代后期,随着新闻事业的发达,出现了图说社会新闻的画报,如《点石斋画报》《图画日报》等,因而这些图画有血有肉,可读性也较强。

D. 经历了唐代末年与五代十国的大动乱后的大大小小的家族陆续纂修本族的族谱,兴建本族的宗祠,大多参照朱子《家礼》制订了本家的宗祠祭礼。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清朝时,尽管政府直接组织了礼图的编绘,且经几乎都是著名的礼学专家确认,但这些配有图画的著作也不免有若干差错。

B. 乾隆皇帝御览《钦定仪礼义疏》《礼器图》的原因,是清统治者意识到错误礼仪图会误导整个社会,动摇清王皇朝的根基。

C. 唐代末年与五代十国动乱后出现的一些小家庭的宗祠礼仪和家族墓地举行的祭祀礼仪,也成了传统家族礼仪的一部分。

D. 《家礼》中对“冠”“婚”“丧”“祭”四礼设计的礼仪到现在都受到人们的推崇,是由其具有代代相承和不断演化的特点决定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字。

江西省一个家庭贫困的男孩范小勤,因长相酷似马云而走红。怀揣着各种目的的人从四面八方而来。有人真心实意献爱心,也有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网红”梦,或为自己的商业活动增加炒作话题。“小马云”是幸运的,从被忽略的角落,骤然来到舆论的中心,他被关注,命运会被部分改变。但他也是不幸的,关注也带来了太多浮躁和伪善,当过度消费过后,他只能回到那个依旧破败的家庭。这个9岁的男孩,被动地进入名利中心。或许他需要的仅仅是平静,是长效的教育机制和完善的救助制度。

对于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普通中小学生转学手续办理程序,请在横线上填写相关内容,介绍转学手续的办理过程。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首先由学生向在读学校提出转学申请,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完成转学手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