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 这一年来多少在外务工人员辛苦奔波,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A. 这一年来多少在外务工人员辛苦奔波, 夙兴夜寐。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他们终于可以放下这一年中的苦与累,踏上归乡的路程。

B. 去年为首尔FC队队员的德扬·达米亚诺维奇也信誓旦旦,要用本场比赛向恒大复仇。因为首尔FC在去年亚冠决赛中输给了恒大。

C. 苏有朋分享了做导演的感受,称不仅要事必躬亲,处理各种意想不到的麻烦,而且为了电影,还推掉了今年所有的商演。

D. 香皂买回来后,屡试不爽,气得我奔向商店, 找到那个售货员,大呼:“退货!退货!”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D.屡试不爽:经过多次试验都没有差错。不合语境。A项,夙兴夜寐:形容勤劳。使用正确。B项,信誓旦旦:誓言诚恳可信。 使用正确。C项,事必躬亲:不管什么事,一定亲自去做。使用正确。 点睛: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成语题,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挪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B.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岐韵,倒来得正好。

C. 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瑕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

D.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查看答案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着(qiàn)      孔()     见(piē)    苗助长()

B. ()        菌(tán)    淅沥( )   旗息鼓(yǎn)

C. 敛裾(liǎn   (suō)    绳(qiàn)    大笔如(chuán)

D. (jìn)       烟(fēng)   ()     (zhí)(zh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出“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以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唯一的人生乐趣,现在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几百万了,但他唯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英国银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含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⑧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⑨从前有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居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从亚里士多德的模仿学说谈起,意在引出人生、艺术模仿自然山水的中心观点,启发读者 思考人生的意义。

B.第②段有关自然的描述涉及时间、空间、光线、色彩等元素,平常的自然景物、人文景观流转变幻,姿态万千。

C.作者笔下的自然山水具有陶冶性灵的作用,“清凉散”之喻形象地告诫人们不要因为工作的繁忙而忽略对自然的欣赏。

D.本文以吃饭为例表现人类喜新厌旧的特性,以“小市民的窗槛栽花”为例表明凡夫俗子也能欣赏自然美,具有生活气息。

E.本文谈古论今,写人写己,由景物而人生,从山水而艺术,紧扣自然与人生的密切关系,行文看似闲散,实则紧凑有序。

(2)作者认为应该如何欣赏山水及自然景物?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3)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中说:“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有说服力。

①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郁达夫《故都的秋》)

②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那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他们随手写来,都成妙谛,境与神会,真气扑人。  

(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氓》中,女子回忆小时候与氓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离骚》中表明作者宁可死去,也不会和世俗小人一样媚俗取巧的两句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离骚》中用方圆不相合说明自己和世俗小人不相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曹操在《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6)《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返归自然(无对偶)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庭中有奇树①

《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②。

攀条折其荣③,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贡,但感别经时。

[注]①奇树:犹“嘉木”,美好的树木。②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滋,当“繁”解释。③荣:犹“花”。

1.“馨香盈怀袖”是最值得赞赏的佳句,请鉴赏“盈”字的表达效果。

2.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奇树”的象征意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