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之常情是喜欢接近走运的人,①避...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人之常情是喜欢接近走运的人,避开倒霉的人。说是出于趋炎附势的算计,说是出于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的本能。成功者的四周洋溢着一种欢乐的气氛,进入这氛围似乎就分享了他的欢快。,失败者不累及旁人,那一份晦气够人感到压抑了。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

      /

    如果

    那么

    所以

    虽然

     却

     B.

    但是

    可以

    或者

    而且

    尽管

     仍

     C.

    进而

    要么

    要么

     /

    最好

    已经

     D.

     而

    与其

    毋宁

    相反

    即使

     也

 

A.A             B.B              C.C                D.D

 

D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考查虚词的使用,这个题目属于近几年来新课标卷都没有涉及过的考点。可能是绝大多数考生复习的盲点,大概会令人错愕。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本题答题注意上下句的逻辑关系。解答此题,应重点理解语句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对语句关系的确定来判断使用哪个词语。 点睛:关联词语的正确使用是靠语境判断,仔细推断出来的。关联词语在使用上存在 使用关联词语的句子往往比较复杂。同学们在使用关联词语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因此,这里提醒同学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正确运用关联词语,首先必须懂得各类关联词语的作用。 同一个句子,运用不同的关联词语,作用就不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一样。例如:“我们共同努力,竞赛取得胜利。”这个句子没有使用关联词语,可以看作是并列关系。二、要注意配对使用关联词语。有些关联词语是要求配对使用的,不可随意改换。三、关联词语的位置不能放错。例如: 1.虽然天气十分寒冷,却清洁工流下了汗。 “却”表示转折的意思并没有错,可是,一念原句就给人不通顺的感觉。如果把“却”放在“清洁工”之后,句子就通顺了。 五、不要滥用关联词。例如: 1.他自己不跟老师讲,并且要我讲。 2.我的成绩差,可是我能虚心地向老师请教,但是诚恳地向优秀同学学习,所以我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一句应该是转折关系,不是递进关系。滥用“并且”,使语意表达不清,应把“并且”改为“却”。 第二句,滥用“但是”,应删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海峡交流基金会今天下午针对第三次陈江会谈的各项协议文本,举行了最后一次预备性磋商,历时大约一个多小时。

B. 富有开拓精神的当代青年是“中国梦”的实现者、助跑者和寄托者,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托起“中国梦”。

C.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从“吃饱”向“吃好”、“吃健康”的转变,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能否保证公众的食品安全,取决于政府的执政水平,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D. 老人跌倒该不该扶?当这个简单的问题都要作为一个话题来讨论的时候,表明了我们的道德素质和精神文明急需提高。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全球资本市场已有好转迹象,世界经济不像半年前那样陷于如履薄冰的危险境地,但是,今年的预期增幅不会较去年大幅上升。

②随着中国航天技术与日俱增,中国人不仅实现了登上月球的梦想,在太空建设自己国家的空间站也成为现实。

③行业文化建设,是行业生存发展的动力。行业文化本身也体现着儒道思想,因而,中国传统文化与行业文化不谋而合,相得益彰。

④近日,提高语文作为母语学科重要地位的有关高考改革的言论,在母语教学被忽视的当下,真可谓空谷足音

⑤只有痛下决心,人才会有大无畏的勇气。为了抵达成功的彼岸,有的人敢于剖腹藏珠,也有人屡战屡败,决不放弃。

⑥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力量。这是观照历史、植根现实的不刊之论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查看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杨小凡

王加法进入教室,就感觉到同学们眼光的异样。

他下意识地放低目光,瞬间有一种不敢面对的恐惧感,后背也紧了几下,而且有些发凉的感觉。他快速地走到放着自己名字的桌子前,坐下,掏出教材,才长长地从鼻子里出口气。

但他还是感觉有些心虚,这缘于他上次课的请假。听说,同学们一次捐了六十多万,而他却没有参加,更没有捐款。这样想来,他就觉得别的同学会不会以为他王加法怕捐款才请的假。

班主任赵燕美走上了讲台,她简单地讲了此次课程要注意的问题。她讲完后,王加法就站起来说,“赵老师,上次去青海我请假了,这是我补捐的!”赵燕美望着他手里的那沓钱,笑着说,“上次活动已经结束了,下次吧!”有几个同学就小声地笑起来。王加法的脸腾一下红了,他觉得班里的同学认为他在作秀。于是,他脱口而出,“那好吧,我自己去云南支教半个月,把对孩子们的欠缺补回来!”

同学们很吃惊,没想到王加法有这个想法;王加法自己也很吃惊,这种想法是突然冒出来的,他自己以前从没有想过。这时,班里响起一阵掌声。

课程结束后的第三天,王加法就起程去了贵州。前两天他一直在网上查,最终确定选择毕节市黔西县雨垛镇紧口坡小学。王加法下了飞机,直接乘大巴上贵遵高速,再走贵毕高速,下了高速,到达黔西县的时候,天已经黑下来了。

他找了一家小宾馆住下,洗了脸,就到街上去找吃饭的地方。他实在觉得无聊,就刷起微博来。第一个看到的就是程琳的问话:加法,你真去贵州了!王加法一边继续刷,一边庆幸自己真来了,如果不来贵州肯定会被那些人耻笑的。

第二天一早,他就到汽车站搭上一辆去雨垛镇的破中巴车。出县城不久就进入了坑坑洼洼的石子路。车子进入平坦地段,就见到每隔一段都会有一个标语,比如“少生孩子多养猪”“没有女孩,就没有男孩”“要致富,少生孩子是条路。”王加法看着,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晚饭是在周支书家吃的。吃过晚饭,周支书领着王加法到村外的小学去。学校在村外两里多路的一个平坡上。说是学校,其实就一个两层小木楼。木楼没有电,支书才点着蜡烛。烛光下,木楼显得更破,让人觉得随时都有倒塌下来的危险。下面是两间教室,楼上也是两间,通过摇摇晃晃的梯子爬上去,见上面和下面一样是很矮很旧的几张小桌子和几张长板凳。在二楼的窗前站定,周支书终于开口了,他很高兴地说,“王老师,你来了真好。这里的老师去城里看病快二十天了,娃儿们天天在这里疯玩!”接着,他介绍说,这里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共有21个学生,却只有一个老师。平时,二三年级一个课堂,四五年级一个课堂,一年级单独上。

这里的条件是艰苦的,信息是闭塞的,可这里的教学生活给王加法带来从没有过的快乐。孩子们对知识是那样渴望,对他是那样信任。从他们纯真的眼神里,王加法觉得自己变了。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他发现自己已经变成一个被教育者,孩子们教会了他怎么安守宁静的生活,怎么才有一个快乐的心态。

王加法本来计划半个月就要走的。可去县城住院的苗老师还要一个周才能回来。

看着周支书和孩子们挽留的眼神,王加法就留了下来。这些天夜里,他想了很多,也改变了许多想法,可他最迫切的愿望是尽快离开这里。班上同学一个打火机的钱就足够全校一年的费用,他要到北京帮助这些孩子募到一笔钱和一些必须品,然后再送回到这里。每当睡不着的时候,他就打开手机,翻看自己拍下的那一百多幅照片,回想孩子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

苗老师终于回到了紧口坡。王加法决定第二天就走。临行前一天,他跟周支书和苗老师说,明天一早就出发,赶在孩子们来上课前。因为,他实在不忍看到孩子们与他分别的场景。那天晚上,周支书弄来了一瓶烧酒,一定要陪王加法喝几杯。王加法喝得有些多,提出明天一早就让周支书送他到镇子上,一定要赶到孩子们上学之前。

周支书很动情,眼睛潮湿地点着头。

太阳还没露脸,山道上湿漉漉的,不时有鸟儿飞鸣着掠过。

这是唯一通往山外的路,这条路连接着山里人的多少梦想啊!王加法坐在周支书的摩托车上,有些悲壮,有些难过。

(选自《当代》2014年第4期之《总裁班》,有删改)

【注】文中的王加法是一名律师,他抱着“与精英成为同学”以拓展自己业务的目的,贷款报名,参加了号称“总裁班”的一个所谓的研修班,成为那些企业总裁或政府官员的同学,当然,也成了班上最没钱、没地位的人。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王加法的脸腾一下红了”,既写出了王加法内心的窘迫,也表现了他经济状况不如别人而在内心产生的敏感,交代了他在班集体遭到孤立的处境。

B. 文中写王加法赴雨垛镇的路上看到的计划生育宣传标语,只暗示了当地经济上的落后。

C. 小说结尾写王加法“有些悲壮,有些难过”,“悲壮”是因为历尽艰难做了自认为有意义的事,难过是因为对山里孩子的牵挂。

D. 小说成功地表现了环境对人物性格的巨大影响。贵州山村贫穷落后的面貌触动了王加法的心灵,也影响和改变了王加法的行为和性格。

E. 小说通过写主人公王加法的一次人生历练来反映社会现实,又细致地描写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引发人们对社会、人生等方面的思考。

2.王加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以“补”为题,是出于哪些方面的思考?请结合现实生活,从文章主题、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塑造三个方面,任选一方面加以探究。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一诗中描写水石相击,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一文中借月烘托琵琶女独守空船的凄清心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一诗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公安县怀古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

A. 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 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 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2.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