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填入下面文字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填入下面文字空缺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业上许多有成就的人,学习探索往往到达废寝忘食的地步。这与其说是“苦”,倒不如说是“乐”。       ____

A. 由于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他们才会做出成就。

B. 正是他们把求知当成人生乐事,才这样乐此不疲,乐而忘返。

C. 心无旁骛、孜孜以求方为求知者应有的品质。

D. “苦”和“乐”相生相成,只有努力求知的人,才会以苦为乐。

 

B 【解析】试题分析:本段围绕首句,举学业上有成就的人的例子来具体诠释,因而,要接的语句也要和“有成就的人”相一致;衔接的语句是对上一句的进一步解释,由此可见B项最恰当。ACD三项都没有紧承“废寝忘食与其说是‘苦’,倒不如说是‘乐’”这一观点来论述,不恰当。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我校110周年校庆时,学校要求全体师生注重礼仪,热情待客,以带给从全国各地回母校参加庆祝活动的校友感到宾至如归。

B. 新华社区居委会在展示的普法板报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剖析了生动典型的案例现实,让读者在阅读中轻松地领略到法律精神的独特魅力。

C. 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做好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对于贡献突出和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D.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不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热情的张阿姨听说小王是自己女儿的朋友,便拉着小王的手全神贯注地跟她拉起了家常,一直聊到深夜,害得小王都没赶上夜班车。

B. 深处春秋鼎盛的伟大时代,我们这些年轻人应该积极向上,刻苦学习,发愤图强,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C. 这位代表说的虽不是什么崇论宏议,但他说的话发自肺腑,句句实在,没有套话和假话,因此我们要更加重视。

D. 今年有四到六成的作品流拍,成交总额同比减少一半,这说明以往超过底价数十倍成交的火爆场面已成明日黄花

E. 如果一般读者不认为我的这本小册子言不及义,编辑出版工作者又觉得它有可借鉴之处,那么我就心满意足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当看到大鹏经过一系列的准备才能“图南”之后,蜩与学鸠形象地描述自己在林中飞行和休息的样子来嘲笑大鹏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为琵琶女的出场设伏,也与下文“终岁不闻丝竹声”遥相呼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郦道元《三峡》中写春冬之时三峡江水澄澈、风光妩媚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1.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是唐代诗人宋之问被贬到泷洲后,次年春秘密逃还洛阳探望友人所作的诗。作者借用途中遇到的景物抒发复杂的感情。

B. 寒食,亦称为"禁烟节"、"冷节",在这一日,禁烟火,只吃冷食。后因距清明较近,人们把它们合在一起,只过清明节。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等风俗。

C. 诗的首联使用互文手法,表现季至暮春,时逢寒食,诗人行走在被贬南方的行程之中。

D. “北极”和“南溟”,前者说明皇上的位置,后者说明逐臣将去之地,暗示距离遥远。

E. 结句是诗人途中所见所感,借助春色的变化和生机盎然,反衬诗人的悲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方面的复杂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牵招,字子经,安平观津人也。年十余岁,诣同县乐隐受学。后隐为车骑将军何苗长史,招随卒业。值京都乱,苗、隐见害,招与隐门生史路等共殡敛隐尸,送丧还归。道遇寇钞,路等皆散走。贼欲斫棺取钉,招垂泪请赦。贼义之,乃释而去。由此显名。东诣太祖。太祖将讨袁谭,而柳城乌丸欲出骑助谭。太祖遣诣柳城。到,值峭王严,以五千骑当遣诣谭。又辽东太守公孙康使韩忠赍单于印绶往假峭王。峭王大会群长,问招:“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招答曰:”昔袁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忠曰:“我辽东在沧海之东,拥兵百万,曹操独何得为是也?”招呵忠曰:“曹公允恭明哲,翼戴天子,宁静四海。汝君臣恃险远,背违王命,欲擅拜假,方当屠戮,何敢慢易咎毁大人?”便捉忠头顿筑,拔刀欲斩之。峭王惊怖,左右失色。招为峭王等说祸福所归,皆下跪伏。太祖灭谭,署招军谋掾。文帝践阼,出为雁门太守,寇钞不断。招既教民战陈,又表复乌丸五百余家租调,使备鞍马,远遣侦候。虏每犯塞,勒兵逆击,来辄摧破,吏民胆气日锐,荒野无虞。又构间离散,使虏大结怨仇。招出,大破之。寇贼静息。乃简选有才识者,诣太学受业,还相授教,数年中庠序大兴。郡井水咸苦,民远汲流水,往返七里。招凿原开渠,注水城内,民赖其益。其治边之称,百姓追思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

B. 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

C. 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

D. 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印绶,旧时称印信(以作凭证)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丝带,佩带在身。

B. “公”古代对人的一种敬称,如“袁公”“明公”等。敬称还有“陛下、太祖、单于、阁下、台端”等。

C. 席,古人专用的坐具,不用作卧具,用草或苇子编成。古人习惯在地上铺席,坐在席上。

D. 太学,古学校名,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汉武帝时期始设太学,立五经博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牵招有情有义,打动强盗。他的老师乐隐被害,牵招和乐隐另一门生史路收殓其尸首,归途中遇强盗抢劫,史路等逃跑,牵招含泪请求得以幸免。

B. 牵招胆气过人,征服峭王。袁、曹、公孙三方均想争取峭王,牵招对比分析了只有曹公为正宗,呵斥并要杀掉公孙康派来的韩忠,在场人极为震恐。

C. 牵招有勇有谋,静息边乱。他任雁门太守时,教百姓打仗列阵,派他们去深入侦查,打败过敌人;又用离间计使敌人之间大结怨仇,然后主动出击,消灭寇贼。

D. 牵招为民谋利,治边有方。牵招挑选有才识的人,送他们到太学读书,还亲自教他们,使学校大兴:郡里井水又咸又苦,他引水入城,百姓深受其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君臣恃险远,背违王命,欲擅拜假,方当屠戮,何敢慢易咎毁大人?
(2)虏每犯塞,勒兵逆击,来辄摧破,吏民胆气日锐,荒野无虞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