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寄宇文判官 岑参 西行殊未已,东望何时还。 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寄宇文判官

岑参

西行殊未已,东望何时还。

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

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

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列举两例并简要分析。

2.人们评价这首诗“平淡之中见真情”,请结合后两联简要阐述。

 

1.本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有对比、寓情于景。首联以鲜明的对比说明离家西行越发遥远,返回之期更是渺茫,只能在极度思乡之时偶尔回首。颔联寓情于景,作者成天面对的都是狂风和暴雪,放眼望去直达天际的是连绵重叠的沙漠和山丘,直接写自然环境的恶劣和景物的重复单调,暗指旅途的无聊,表达出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颈联以简洁朴素的叙事,紧扣“二年”“两度”,极言时间延滞,路途来回之遥远,表明诗人对域外生活已经十分厌倦,如此则更见其思乡之苦、思乡之切。尾联以朴实的语言写诗人与友人分别后不到一年就头鬓斑白,这说明诗人深受愁思之苦,这愁思是对友人、也是对家乡的思念。 【解析】古诗词鉴赏题,虽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易丢分。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点明诗中所用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举例分析,最后可点明作者的情感。 点睛:一、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 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松、竹、梅、兰、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诗人借以抒情的对象。如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借“原上草”的顽强抗争,尽情抒发对自然规律不可抗拒。“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2、“寓情于景”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3、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等等。 “托”,借、假托的意思,可以从志向、情趣、理想、追求来描述物所表现的志。通过描绘具体事物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 4、借叙事抒情 也称“寄情于事”、“因事缘情”。通过对具体人物形象和生活事件的叙述来抒发作者情感的手法。作者的情感往往曲折地蕴含在人物、事件的叙述之中。 二、直接抒情(或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诗人在其诗作中袒露襟怀,不假掩饰地抒发激情、快意或愁绪。 本题中就是抒情方式分析不准确。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分析作者情感的能力。无论是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还是分析作者的情感,都要结合诗歌内容,引用其中重要词句来分析评价。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绅,字公垂,六岁而孤,母卢,躬授之学。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苏州刺史韦夏卿数称之。

元和初,擢进士第,补国子助教,不乐,辄去。客金陵,李锜爱其才,辟掌书记。锜浸不法,宾客莫敢言,绅数谏,不入;欲去,不许。锜召绅作疏,坐锜前,绅怖栗,至不能为字,下笔辄涂去,尽数纸。锜怒骂曰:“何敢尔,不惮死邪?”对曰:“生未尝见金革,今得死为幸。”即注以刃,令纸,复然。或言许纵能军中书,绅不足用。召纵至,操书如所欲,即囚绅狱中,锜诛,乃免。

穆宗召为右拾遗、翰林学士,与李德裕、元稹同时,号“三俊”。累擢中书舍人。牛僧孺辅政,以绅为御史中丞,顾其气刚卞,易疵累;而韩愈劲直,乃以愈为京兆尹。绅、愈不相下,更持台府故事,论诘往反,诋讦纷然,繇是皆罢之,以绅为江西观察使。帝厚遇绅,遣使者就第劳赐,以为乐外迁,绅泣言为李逢吉中伤。入谢,又自陈所以然,帝悟,改户部侍郎。

逢吉终欲陷之。逢吉用张又新、李续等计,擢李虞、程昔范与刘栖楚皆为拾遗,以伺绅隙,内结中人王守澄自助。会敬宗立,逢吉知绅失势可乘,使守澄奏言:“先帝始议立太子,杜元颖、李绅劝立深王,独宰相逢吉请立陛下,而李续、李虞助之。”逢吉乘间言绅尝不利于陛下,请逐之。帝初即位,不能辨,乃贬绅为端州司马。后天子于禁中得先帝手缄书一笥,发之,见裴度、元颖、绅三疏请立帝为嗣,始大感悟,悉焚逢吉党所上谤书。

始,绅南逐,霍山多虎撷茶者病之治机阱发民迹射不能止绅至尽去之虎不为暴。开成初,郑覃以绅为河南尹。河南多恶少,或危帽散衣,击大球,户官道,车马不敢前。绅治刚严,皆望风遁去。

武宗即位,进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居位四年,以足缓不任朝,辞位。卒,赠太尉,谥文肃。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①李锜:唐朝宗室,唐宪宗时任镇海节度使,割据自雄,因叛乱被杀。②繇:古同“由”。③李逢吉:唐朝宰相,为人忌刻,险谲多端。④散衣:指平时穿的便装。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坐锜前,绅怖栗      阳:通“佯”,假装    B. 纸,复然      易:更换

C. 厚遇绅            素:以前    D. 以足缓不任朝    谒:拜谒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霍山多虎/撷茶者病之/治机阱/发民迹射/不能止/绅至/尽去之/虎不为暴

B. 霍山多虎撷茶者/病之/治机阱/发民迹射/不能止绅/至/尽去之/虎不为暴

C. 霍山多虎/撷茶者病之/治机阱/发民迹/射不能止/绅至/尽去之/虎不为暴

D. 霍山多虎/撷茶者/病之/治机阱/发民迹射/不能止/绅至尽去之/虎不为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绅因身材短小,又擅长写诗,当时的人送他“短李”的雅号。在他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是他的母亲亲自教他读书,助其成才的。

B. 李铸有叛逆之心,常做一些不法之事,除了李绅,其他的宾客没有敢劝阻他的。在替李铸书写给皇帝的奏疏时,李绅假装害怕才蒙混过去。

C. 当李绅因与韩愈相互诋毁而被牛僧孺贬出京城任江西观察使时,穆宗皇帝误以为他是自愿出京任职的,李绅入朝说明实情,皇帝才明白,就留下他任原职。

D. 李逢吉勾结朝廷官员和宫中宦官蒙蔽不知情的敬宗皇帝,说李绅当年反对立他为太子,导致李绅被贬,后来敬宗看了父亲遗留的书信才明白实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绅、愈不相下,更持台府故事,论诘往反,诋讦纷然,繇是皆罢之。

(2)河南多恶少,或危帽散衣,击大球,户官道,车马不敢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试论“家”对于中国人的精神价值

陈午晴

    中国文化历来强调“家”的存在意义,尤其是“家”的精神价值。此处“家”取广义,指人们以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为基础且主观认定的生活共同体;而“家”的精神价值,则是“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及性情意志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中国人历来看重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对自己子女知识技能的培养,更是特别强调对其德性的培育。此处的“德性”,是指人们以道德价值追求为核心的精神气质、品性,也可以说是一种道德心灵。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丰富的家庭教育文本即透露出对德育的偏重。譬如,《三字经》《弟子规》等发蒙读物虽然也含有部分生活常识,但更偏向伦理教化;而大量的<家训》《家规》简直就是道德读本。当然,中国人更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先正己”的道理。相应地,晚辈学“做人”则首先要懂得关爱亲人,而“关爱亲人”的起点自然着落在“家”的生活世界里。所以我们说,“家”是中国人德性成长的摇篮。

    “家”还是中国人道德价值追求的平台。在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看来,家人、亲人之间原本就应该知道相互关爱。“亲情”一词虽然没有出现在古代汉语当中,但“爱亲”“敬长”“亲亲”等说法在感情层面的含义即等同“亲情”。可以说,儒家思想的起点正是从道德修养、道德规范的意义上来看待亲人之间的关爱方式,进而确立“亲亲、尊尊”原则,对亲人之间的“关爱之情”与“情义”进行一致化的诠释。其中最突出的一个亲情表现方式自然是“孝”,“孝”就是为人子女者对父母特有的关爱,就是对父母的情义。诚然,从今天科学的立场和时代发展的视角来看,亲人之间形成的深厚亲情一定有多种源头,“亲亲、尊尊”原则也不完全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不过,道德价值追求无疑仍然是亲情发展最重要的一个动力,同时也是维系亲情稳定的一个保障。正因为有道德价值追求,我们明白自己对“家”的维系与发展必须有所担当;正因为有道德价值追求,我们懂得亲情不能超越道德规范;止因为有道德价值追求,我们自觉自愿地对亲人给予关心、体贴、照顾和爱护,如尊老爱幼、育儿养老、扶危解困及感恩回报等。也就是说,人们一旦意识到自己在“家”中的道德责任,即有可能自觉自愿地对家人、亲人采取相应的关爱行动。故此,“家”为我们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追求提供了一个独特的途径或平台。

    现在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家”的精神价值,自然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家”的精神价值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而弘扬“家”的精神价值则应该是当下有关民族复兴战略的题中之义。首先,民族的真正复兴必然包括文化复兴,因为,文化复兴才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内核,而“家”的精神价值原本就是中华文化这个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次,“家”的精神价值不是简单地见诸文化典籍中的信条,而是一种文化机制,这种机制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家”的精神价值在一定意义上铸就了我们中国人的民族特性。再次,文化复兴需要从多个向度和层面上展开,而“家”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形态,因此,践行“家”的精神价值也是最基本、最可行的一个文化复兴途径。

(选自2015年3月23日《人民论坛》,有删改)

1.下列关于“家”的精神价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家”的精神价值指“家”对人们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及性情意志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B. “家”的精神价值体现在“家”不仅是中国人德性成长的摇篮,还是中国人道德价值追求的平台。

C. “家”的精神价值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是它铸就了所有中国人的民族特性。

D. “家”的精神价值是一种让人们在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的影响的文化机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中国人历来看重家庭教育,不仅注意对子女进行知识技能的培养,更注重对子女德性的培育。

B. 中国人懂得“身教重于言教”“正人先正己”的道理,所以晚辈学“做人”只能从关爱亲人开始。

C.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爱亲”“敬长”“亲亲”等说法在感情层面的含义即等同于现在的“亲情”。

D. 践行“家”的精神价值是最基本、最可行的一个文化复兴途径,因为“家”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形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文化中《三字经》《弟子规》等发蒙读物以及大量的《家训》《家规》都是专门的道德读本。

B. 从时代发展的视角来看,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亲亲、尊尊”原则也不完全符合时代友展的潮流。

C. 人们如果意识到自己在“家”中的道德责任,就有可能自觉自愿地对家人、亲人采取相应的关爱行动。

D. 更好地弘扬“家”的精神价值所具有的积极意义是我们今天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家”的精神价值的目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里约奥运会上一大波“奥运表情包”刷屏。“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啦!”在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后,以第三名成绩进入决赛的中国游泳选手傅园慧成为新晋“网红”。20岁的傅园慧表情丰富夸张而有喜感,语言幽默而耿直,被网友戏称为“洪荒少女”。网友忍不住惊叹:“这个女孩太可爱了!”“真实而不做作,我已经完全被‘圈粉’了”。甚至国外很多主流媒体包括BBC 卫报和纽约时报都报道了这个新晋网红。美国媒体称,这个人她甚至连金牌都没有,但这都不重要。因为没有人比傅园慧更有趣、更享受比赛、更招人喜欢。

对于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样的观点、态度?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完成写作任务。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高考前,一名同学到一家门口挂有工商局授予的“信得过商店”牌匾的文具店买2B铅笔。下边是他与售货员的对话:

学生:请问有没有2B铅笔卖?

售货员:都在那边摆着呢,你自己看吧。①

学生:(拿着铅笔)新闻里说,市场上有不少伪劣2B铅笔,这铅笔该不会……

售货员:什么意思嘛!我们这怎么会有伪劣商品呢?②

学生:(仍然顾虑重重,犹疑不决)

(这时商店经理过来了,拿出两支削好的2B铅笔)

经理: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最后学生买了铅笔满意地走了。)

售货员的回答使学生心中不是滋味,试为售货员的回答换一种说法,使顾客更有亲切感,心里更为踏实,但不能改变原意。

第①句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句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情景,补上商店经理的话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自己整天思考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两句是“                 。”

(2)王维在《使至塞上》中,以传神之笔勾画出塞外雄浑壮观景象的名句是“                    。”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