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 孔子的仁学思想始于亲,却非终于亲,这也是儒家的仁爱观念能够...

对孔子仁学的重新解读

孔子的仁学思想始于亲,却非终于亲,这也是儒家的仁爱观念能够成为最普遍的道德原则的关键所在。孔子主张将仁爱由亲亲之情逐步向外扩展,惠及整个人类一一“泛爱众而亲仁”(《学而》);尔后再进一步将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雍也》)。

为了不使“仁民”、“爱物”的思想流于空疏,孔子提出了“畏天命”(《季氏》)的观念。在孔子那里,“天命”主要被理解为一种异己的客观必然性。这种必然性是人的力量所不能抗拒的。从某种意义上说,“畏天命”,是孔子在为人的意志自由划界。在孔子看来,要使天、人关系处于和谐顺应的状态,只有唤起人们对“天命”的敬畏之情,才不至于在“天”或“天命”面前,变得胆大包天、肆虐妄为,否则将“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当然,我们也不否认“畏天命”观念中蕴含着某些宿命论的因子。

孔子认为,君子之所以“畏天命”,是因为君子“知天命”,而“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季氏》)。而“知天命”并非是指对天命有着清晰、透彻的理喻或预测,而是意味着只有知晓了何谓“天命”,即觉解到人的自由的界限,才能“不怨天、不尤人”,“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不仅感知到“天命”的存在和对人事的作用,而且还意识到这种存在和作用具有一定的神秘性,难以被人真正知晓。既然天命难知,也就自然要“畏天命”了。这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态度,正是这种态度使得孔子在大自然面前具有大智若愚的圣人气象。

必须指出,孔子对“天命”神秘性的认知、敬畏,并没有将其引向神秘主义。孔子从不为神秘性所囿,而是超乎寻常的理智。知“天命”之难知,并不等于天命不可知,或者放弃对天命的追问。孔子终身都在致力于学习,并且还辩证地意识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学”与“思”的目的之一就是力争达到对“天命”的“知”。孔子从未因为“畏天命”而把人引向对“天命”的单向度的依赖或畏惧,他更多地是在对“天命”的反省、审视、考问的过程中,更大程度地肯定了人在“究天人之际”中的那份主动。然而,孔子也深切感悟到:人的有限生命难以揭示无限的天命。

这种推人及物的情怀,对导引今人走出“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怪圈,具有启迪意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既不能只强调人类利益而忽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也不能只注重自然保护,而完全弃人类利益于不顾。人类利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必须兼顾,但这种兼顾,又是有“重点”和“差等”的。只有这样的生态观,才不至于使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陷入尴尬的“二难”境地。

1.根据文章内容,判断文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知者乐水    B. 胆大包天    C. 大智若愚    D. 推人及物

2.对文中孔子有关“天命”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认为,“天命”具有客观必然性,是不可抗拒的。

B. 君子“知天命”,即对天命有着清晰、透彻的理喻或预测。

C. “天命”的存在及它对人和事的作用,都具有神秘性。

D. 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天命”难知,所以要畏惧“天命”。

3.下面理解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从“泛爱众而亲仁”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孔子将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

B.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是因为“小人”不努力学习,没有知识,无知因而无畏。

C. 孔子强调了人们对“天命”的认知、敬畏和依赖,但依然没有摆脱“自然中心论”的怪圈。

D. 孔子的“畏天命”思想,启发我们强调人类利益时要注意保护自然,二者要平等对待。

 

1.C 2.B 3.A 【解析】请在此填写整体分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运用。大智若愚:真正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像愚笨,不露锋芒。若:好像。才能出众的人在处理很多日常事物时显得很傻,很迟钝,很吃亏。语境是修饰“圣人气象”,搭配不当。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信息的分析。对文中孔子有关“天命”含义的理解,结合文本内容“而‘知天命’并非是指对天命有着清晰、透彻的理喻或预测,而是意味着只有知晓了何谓‘命’”,“有着清晰、透彻的理喻或预测”错误。 3.试题分析:B项“‘小人’不努力学习,没有知识,无知者无畏”于文无据。C项据第五段首句“这种推人及物的情怀,对导引今人走出‘人类中心论’和‘自然中心论’的怪圈,具有启迪意义”可知,该项“还是没有摆脱‘自然中心论’的怪圈”不符合文意。D项据第五段“既不能……也不能……人类利益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必须兼顾”可知,原文强调人类利益和自然保护并重,该项“不仅要强调人类利益,更要注重自然保护”不符合文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限选其中5道题。)

①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的上片中写到,“鹰击长空,____________”,描绘出一派生机盎然的寒秋景色。

②戴望舒在《雨巷》中刻画了一个有“丁香一样的颜色,___________,”在雨中哀怨的姑娘的形象,借此表达自己的孤独寂寞。

③《再别康桥》结尾再一次用叠词渲染别绪,呼应开头:“______,正如我悄悄的来;______,不带走一片云彩。”

④烛之武说服秦伯时首先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秦、晋围郑,______”,但紧接着却以“______,敢以烦执事”来表明自己为秦着想的立场。

⑤“易水送别”是《荆轲刺秦王》中悲壮的一幕,荆轲临行前在易水边慷慨歌曰:“__________!”之后,就车而去,终己不顾。

⑥《鸿门宴》中刘邦对项伯解释:“______,岂敢反乎!______。”

⑦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慨叹:沉默呵,沉默呵!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虞美人 枕上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1.关于《虞美人 枕上》一词的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上阕的“愁”,既有夫妻离别的相思之愁,更有对革命前途的忧虑。

B. “数寒星”三字有奇趣,透出作者寂寞、孤独的处境和情怀。

C. 下阕末两句,作者触景生情,一钩残月更是增添了别离之苦。

D. 这首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毛泽东的感情世界,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离愁别绪。

2.这首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相比,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看,二者有何不同?请结合词句内容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其明年,秦并天下,立号为皇帝。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久之,作苦,闻其家堂上客击筑,彷徨不能去。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从者告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称善,赐酒。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更容貌而前。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使击筑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秦皇帝惜其击筑,重赦之,乃矐其目。使击筑,未尝不称善。益近之,高渐离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鲁句践已闻荆轲刺秦王,私曰:“嗟乎,惜哉,其不讲于刺剑之术也!甚矣,吾不人也!曩者吾叱之,彼乃以我为非人也!”

太史公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生角”也,太过。又言荆轲伤秦王,皆非也。始公孙季功、董生与夏无且游,具知事,为余道之如是。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秦逐太子丹﹑荆轲之客,皆     亡:逃跑

B. 其装匣中筑与其善衣               出:拿出

C. 益近之                           稍:稍微

D. 吾不人也                         知:了解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具知事                           其,这。

B. 从者告其主                       以:把。

C. 鲁句践已闻荆轲刺秦王             之:主谓之间,无实义。

D. 高渐离以铅置筑中                 乃,却。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秦统一天下后,到处追捕太子丹和荆轲的门客,高渐离也更换了姓名,躲藏在宋子城给别人当雇工。

B. 高渐离隐姓埋名,躲藏了很长时间,辛苦做工,当他听到了主人厅堂上有宾客击打筑时,心里犹豫不舍得离开。

C. 高渐离因为私下评论弹奏者,暴露了身份,索性更换服装上堂正式演奏,结果得到了主人和全体宾客的高度赞赏。

D. 秦始皇珍惜高渐离有高超的弹奏筑的技艺,于是赦免了他的重罪,并让高渐离演奏,高渐离才有机会行刺始皇。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并将画横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彼有善有不。         ②秦皇帝惜其击筑。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查看答案

对下列文言语句画线部分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这是我的过错。)

B.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都被杀戮和没收为奴。)

C.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省略句,把盾放在猪腿上。)

D. 项王曰:沛公安在?(宾语前置,沛公在哪里?)

 

查看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项伯乃驰之沛公军

A. 踞以骂曰

B. 顷之未发,太子

C. 烛之武退秦师

D. 留侯张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