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国民人均...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仅为4.56本,远低于部分发展中国家,甚至是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现状堪忧。

B. 在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中国和联合国共同发行以中国残疾人为主题的邮票纪念版张,反映了中国和联合国对残疾人事业的重视,意义重大。

C. 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孔子教育奖”在孔子故里山东省曲阜市市揭晓,来自智利、斯洛伐克、马达加斯加的三个教育机构被荣获该奖。

D. 海绵城市建设要与棚户区、危房改造相结合,努力消除因给排水设施不足而一雨就涝的“顽疾”,加快解决城市内涝、雨水收集利用和黑臭水体治理。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A项不合逻辑,应改为远低于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甚至是部分发展中国家。C项结构混乱,应去掉被或改为被授予该奖。D项成分残缺,句末应加上“等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纵览中国古代盛衰兴替的历史,广开言路,从谏如流,往往是良政善治的开端;壅蔽言路,    ,常常是政治衰败的前兆。

②菲律宾国家电视台近日播出一部针对南海问题的纪录片,借公众人物之口就南海问题发表        的言论,公开挑起、煽动民众公华情绪。

③随着阿森纳、切尔西双双输球,英超四强没有一支球队可以在本组排名前两位,再这么踢下去,英超沦为欧洲第四联赛,丢掉一个欧冠参赛名额,绝不是       

A. 闭目塞听   危言耸听    混淆视听

B. 危言耸听   混淆视听    闭目塞听

C. 闭目塞听   混淆视听    危言耸听

D. 混淆视听   闭目塞听    危言耸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张震将军的乡情

凌 辉

    张震将军对老区和故乡情有独钟。他骨子里流淌着老区人民抚育他保护他支撑他成长的血浆,好几次他死里获生,就是因为老区的战友和人民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挽救了他。他常说:“没有共产党,没有老区人民,就没有我的今天。”“我的命是党和人民给的。”

    报恩重在行动。张震68年的军旅生涯,以他尽心尽职,呕心沥血的实际行动,天天在报恩,为党和人民尽了赤子之心。离休后,他仍在“报恩”。

走访老区,悼念先烈。1999年3月,张震不顾85岁高龄轻车简行,回到中央苏区,重访了当年老战场和当地老赤卫队员和老百姓,在兴国城东上下榭(今于都县银坑镇上谢村),与群众亲切交谈当年打仗的情景。在去富田时,正碰上下大雨,当地群众冒雨迎接他,这使张震很感动。1931年5月5日,在第二次反“围剿”中,张震所在红1团直插富田敌军侧后,他带一个排率先冲入敌阵,身中敌弹,差点“革命到底了”,这是他第一次负伤,幸亏号兵吴榜全及时赶到把他从水中扶到田坎上,及时包扎,才救了他一命。吴榜全后来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张震重访此地,正是为缅怀救他的战友而来。他激动地对随行人员和当地群众说:“战争年代就这样,同一战壕的战友,生死与共,情重如山。”张震日夜兼程于 1999年 5月去到安徽宿县盛圩子,凭吊当年抗日时掩护他们突围而英勇牺牲的战友们。在一座座黄土堆成的烈士墓前深深鞠躬,并与夫人马龄松次子连阳临时凑了4000元钱,请地方政府在烈士墓前各立一块石碑,写上烈士的名字。不知姓名的,就刻上“无名烈士碑”5个字。

张震每到一地,总要考察当地民生状况,了解群众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老区烈士后代和扶贫开发的情况,他都一一记在小本本上,当地政府能解决的,他找当地政府领导帮助解决,不能解决的他逐级向上面反映,写成书面报告,请省市和中央有关单位研究解决。他还特别强调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等不靠;强调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自主创新,闯出一片新天地。

    无私奉献,支援老区建设。百年大计,重在教育。1992年7月,张震在百忙之中,亲笔致信母校——平江县维夏中学,向母校师生问好,勉励老师和同学们继承革命传统,弘扬当年学校创办人——方维夏烈士的办学精神,并捐赠私人藏书358册。1997年,他将这所革命摇篮维夏中学的历史与现状向中央军委报告,经军委批准,维夏中学被列入“八一希望学校”,江泽民总书记亲笔为“八一希望学校”题写匾额,军委还捐款30万元援建该校实验综合教学大楼。2000年,张震全家又拿出个人积蓄的30万元捐建“长寿图书馆”,并赠方正电脑两台;2001年又捐赠图书7932册,价值92400余元。2005年再次捐赠他的回忆录5套。特别是他还携夫人和子女到母校视察,抱拳向老师和新校友致意,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给母校师生以很大的鼓舞和鞭策。如今这所百年名校正阔步前进,跨入省市教育教学改革实验(示范)学校先进行列,源源不断地为国家培养和输送有用人才。

    张震不但对母校很关心,而且还亲笔为平江第一中学、第二中学题词,给全县师生以很大激励。

    2006年,他又为遵义市后坝修建一座长征希望小学捐资20万元。

    张震对老区建设非常重视,2000年5月4日,他亲笔为平江老区题词:“发扬老区传统,建设新的平江”。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他就为修建长寿镇公路捐款10万元,为修建平伍公路捐资1万元,不让声张,还将自己珍藏的多件文物无偿捐献给国家军队和地方博物馆。粗略估计,张震无偿捐献给老区建设和资助希望学校及烈士后代的钱总数不下百万,而他一生清正廉洁,纯靠工资收入,个人的积蓄无多,只好向子女开口,老头子发了话,儿女们都照办,慷慨解囊相助,一家人凑集起来,这才有了上述的捐款。

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张震将军,老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

(选自《岳阳日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张震(1914-2015),湖南平江县长寿镇人,一生历经红军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

②张震将军最吉一方印章,上刻:“普通一兵”。张震一家是个幸福的大家庭,生有四子一女。为使子女们真正感受红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张震将军还让儿女们分批到革命老区体验生活。正是这样的亲身示范和家风教育下,张震将军一门出六将。(摘自《百岁上将张震传奇一生成历史永恒》)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__

A.战争年代,事务繁忙,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回报国家、人民,所以,和平的代,张震将军呕心沥血,加倍回报。

B.战争让张震将军失去了战友,也让他从中懂得了回报国家、战友、人民的道理,他的一言一行无不在实践这一道理。

C.张震将军不忘故乡的发展,在故乡考察时,他认真询问,并把困难情况记录下来,请各级政府帮助解决百姓实际困难。

D.张震将军关心教育,他不仅以各种形式关心、关注故乡教育的发展,而且还为其他老区积极捐款,修建希望小学。

E.张震将军的言行感染教育了子女,他们以父亲为楷模,集体陪父亲走访老区,走访故乡,为老区和故乡主动捐款。

(2)文章第一段写了张震将军对老区人民的特殊感情,作者写这段的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文中说张震“68年的军旅生涯,以他尽心尽职,呕心沥血的实际行动,天天在报恩”,他的报恩行动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4)文末说“张震将军,老区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张震将军有哪些突出的思想品质值得人们永远牢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千层底

李佩甫

见他娘有男人,却过的是没有男人的日子。

男人当年推着独轮车去禹县送草药,说是七日方回。走时还捎了土坯,俗称“娘娘土”,路上喝茶时捻一块土沫放在碗里,消灾。可他一去没回来,后来有人说他被动路的劫了,也有的说他被当兵的抓了,再后就有人说他去了台湾。兵慌马乱的,谁也说不清,都说人没死。   

人没死就不算寡妇。

    新媳妇守空房是很愁人的,好在有了见儿。开初,娃儿小,上有老人,下有娃儿伴着,也不觉得太苦。就日日盼着。夜里醒来,听见门响,就以为是男人回来了。匆匆开了门,大月明地儿,风凉凉的,树影婆姿心里一寒,有泪。开了几次门,不见人,亲亲娃儿,就又睡了。

    娃儿一点一点长,慢慢能叫娘了,离身了。白日好说,有活儿忙着,夜里空落落的,难熬。那日子像磨一样,推着推着,就推不动了。就想,小孩嘴里吐实话,问问娃儿吧。就把娃儿叫过来,问:

    “娃,你爹啥时能回来?”

    娃儿没见过爹,娃儿愣愣的。

    娘就说:“你说个数?”

    娃儿看看娘,就说个数,娃儿说:“三。”

    娘先是一喜,觉得日子并不多。尔后就不语了,觉得这不是个好数,是个不吉利数,不是成双成对的数,娘的脸沉了,过一会儿,娘又问:“娃,你再说个数?”

    娃儿再看看娘,看了很久,说:“三。”

    娘叹口气,眼里泪花花的,转过脸去了。娘还是不甘心,忽又转过脸来,擦擦眼里的泪,直视着娃儿,说:

    “娃,你再说个数!”

    “三!”

    娘就琢磨这个“三”。想想,又觉得是个好数。爹、娘、儿,加起来不就是三吗?再说,儿说了三回三,三三见九,九九归一,那是一定回来了。娘又喜了,喜得心里扑咚扑咚乱跳。往下,她又想,是三天?还是三年?三天太短了,不会那么短。兴许是三年?

    娘心里有盼头了。夜里睡不着,就起来给男人做鞋。做那千层底布鞋。底儿、面儿都是用的好布料。知道不急穿,就慢慢做。先糊袼褙子,把布一层一层贴好,晾干,尔后照着男人的破鞋剪下样儿来,捻下好麻线儿一针一针纳……那鞋底厚,瓷实,针针见情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日子像山一样堆着,一针一针扎过去,日子就过得快些。此后每年做一双,做好的就放柜里。

    做满三双了,男人仍没信儿。娘就想,兴许是九年?就又做下去,一年一双……

    后来,老人下世了。儿也长大了。娃争气,先上小学,后上中学,上着上着就上出去了。村里人说,见他娘有福啊,养了个好娃,将来情跟着他享福了。娘笑笑,心里却很若,家里就剩她一个人了。儿子偶尔回来一次,叫声娘,娘心里很热。看看娃,爹一样大了,娘心里酸,暗暗落泪。过几日,娃走了,娘还是一个人独过。中秋节了,桌上多放双筷子……这时候,就有人来说合。说人怕是不在了,就是在,也不会回来了。老德人不错,就过一家吧,有个照应。见他娘心里湿湿的,就说:“叫我想

想。”

     夜里,风呜呜地刮着,见他娘心里很乱。数数柜里的鞋,已有十七双了。十七个年头,夜夜孤寂,那日子就像是针尖儿上走过来的。老德是个好人,她知道老德是个好人。老德待人诚,脾气也好。去林子里拾柴,老德常常帮她。老德不多说闲话,给她拾掇一捆树枝儿,让她背回去烧。想着老德,心说:就不做了吧?但又看那鞋,一双双在柜里摆着,有半柜那么多了。十七双啊!那十七双鞋叫人喜悦,是劳动的喜悦,期待的喜悦。那仿佛又是一种奖赏,好像说,看,你已等了那么久了!……思谋到天亮,见他娘想,已到这份上了,万一回来呢?那一双双不就白做了?就做吧。就又做了。

    过几日,见他娘又把鞋都翻出来看,一双双摆在床上,摆一大堆。尔后把鞋一双双标上记号。心说,那一日差点儿就吐口了。要是答应下来,十几年就白熬了。她想,不能白熬啊,不能白熬。

    做到儿子娶媳妇了。儿子带着城里的女人回来看娘。城里媳妇洋气,花枝枝一般,还带着洋镜子,也叫一声娘。娘听了心里热热的,就掉泪了。夜里数数柜里的鞋,已有二十四双了。摸摸,再摸摸……听见儿子跟媳妇在耳房里笑闹,见他娘就走出屋门,默默地在院里站着。

    叹一声,又叹一声,就望见老德茅屋里的灯亮了。老德也很孤,老德还没睡哪。这几年,见了老德就很不好意思,就觉得欠了人家什么,勾着头默默地走。可老德并没有冷他,照常让她去林子里拾柴烧,有时还帮她背回来。进了院,她就说:“他叔,歇歇,喝碗水吧。”可老德不歇,老德把柴放下就走了,默默地……心说:人不就一辈子吗?不做吧,不做了。

    想了,就有热热的一股从心里涌出来,浑身躁。见他娘走出院门,走上村街,来到林子边上,却又站住了。心说:就不做了吗?已做了这么多了,就不做了……迟疑地站着,想想,再想想,又勾回头走。

    二日,儿叫一声娘,媳妇叫一声娘,叫得她心麻。就着半截烂镜看了,头上已有白发,脸上的老皱儿一道一道的。心说:老了,还是做吧。万一人回来呢?

    就接着做。纳鞋底已纳得手麻了,针都捏不住,就咬着牙往上扎,扎着扎着就扎出血来了。见了血,反而愉快了。鞋底上一线线带着红染,那已不是情份了,而是沉甸甸的一种东西,叫人不能歇手。那鞋底就越纳越密,越纳越瓷实,见他娘就为这瓷实纳下去……

    那年秋后,见他娘死了。死的时候还坐着纳鞋底呢,一针没穿过去,人就不行了。村里人连夜给见捎了信,见回来了。埋娘的时候,见翻了翻屋里的东西,也没找着啥值钱的东西,就见柜子里整整齐齐地放着三十双千层底布鞋。

见哭了……

(节选自《李佩甫文集》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_________

A.见没见过爹,当娘问自己爹什么时候能够回来时,他心中一愣,就实话实说,说了个“三”字,目的是想给娘一个等待的希望、信念。

B.见他娘一方面为走失的丈夫做鞋等待丈夫归来,一方面又想着老德而停止做鞋,说明见他娘心中犹豫,是个言行、心中口不一的人。

C.小说以口语为主,又掺入了方言,读来别有风味,同时,这样的语言既契合见他娘的身份和生活环境,也暗合她寂寞孤苦的处境。

D.作者除了把自己的情感隐藏在字里行间,还善于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见他娘的同情与赞美,也表达了对见及周围人的愤慨与不满。

E.发生在见他娘身上的故事很凄凉,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农村传统劳动妇女婚姻生活的忧虑与反思,给人以启迪,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小说是怎样叙述见他娘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见他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为什么以见看到柜子里的三十双千层底布鞋为结尾?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诗人杜牧痛感晚唐统治阶层的腐败奢靡,撰写了许多诗文,其中“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隔江犹唱《后庭花》”(《泊秦淮》)等文句都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忧虑和愤慨,体现了其忧国情怀。

(2)庄子在《逍遥游》中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并且用“_________, _______”两个实例对“小年“进行了形象化的解释。

(3)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开篇两句,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写潼关地势险峻,引发作者对历史的慨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青玉案

黄公度

邻鸡不管离怀苦,又还是、催人去。回首高城音信阻。霜桥月馆,水村烟市,总是思君处。

裛残别袖燕支雨①,谩留得、愁千缕。欲倩归鸿分付与,鸿飞不住,倚阑无语,独立长天暮。

【注】①燕支雨:指溶有脂粉的泪水。

1.请简要赏析这首词上片末三句的表达技巧。

2.这首词下片的末四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氛围?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