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红豆树下 陈歆耕 ①在绵密的江南细雨中,我伫立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红豆树下

陈歆耕

①在绵密的江南细雨中,我伫立在常熟古里红豆山庄的红豆树旁。当年钱谦益和柳如是①共同生活的红豆山庄,已了无踪迹,只余一片废墟,“硕果”仅存的只有这一棵见证了当年钱柳缠绵情史的红豆树。

②我撑着雨伞,夹在数十位观者之中。听不清大家围着红豆树在窃窃私语些什么?有着近五百年历史的红豆树,躯干之粗须数人伸臂合抱;虽已经是初春时节,可是它仍然面容枯槁,似有满腹忧愁;它的枝丫挺立,如利刃般直刺蓝天苍穹……

③唐代王维的咏红豆诗最有名:“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可是,江南春雨,却催不出这古老红豆树的新枝,它已经有80年未开花结果,到哪里去采撷红豆?远近的老百姓把它视为“神树”,逢年过节,有很多善男信女来树下烧香跪拜。我猜想这些善男信女在心中祈祷些什么。希望红豆“神树”给他们带来纯真美满的婚姻爱情?抑或不育不孕者希冀“神树”治好他们的生理疾患?可是,他们是拜错了“神”的呀,要知道,钱柳爱情最终是以令人唏嘘感叹的悲剧落幕的,而这棵红豆树也有如此漫长的年头未开花结果了,它还能管得了人间情爱的“开花结果”之事吗?

④我收起了雨伞,索性让细雨淅淅沥沥地滴落在自己的面颊上。流连在红豆古树下,我想得最多的,还是写出传世史著杰作《柳如是别传》的国学大儒陈寅恪先生。他在谈萌发写作此著缘起时说:“昔岁旅居昆明,偶购得常熟白茆港钱氏故园中红豆一粒,因有笺释钱柳因缘诗之意,迄今二十年……”在史海跋涉20年,用文言文写就、80余万字、厚厚三大卷的《柳如是别传》,让很多人不理【解析】
一位史学大儒为何要耗费如许光阴,为柳如是——一位沦落风尘的青楼女子作传?其实,只要熟悉柳如是全部人生经历的人就会明白,陈寅恪先生为柳如是作传,其意旨不在为钱柳姻缘留下翔实的历史记载,或传播一段轰动一时又为世俗所诟病的爱情佳话。他是为一位奇女子作传,是为一种伟大的人格和魂魄作传。而柳氏这样一种“风骨”,与寅恪先生倡导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血脉、心灵上则是相通的。寅恪先生以此大著“痛哭古人,留赠来者”。我们这些后来者,在面对先生的精神遗产时,是否存有几分愧疚呢?

⑤据记载,在钱牧斋80岁大寿时,柳如是为老公在胎仙阁做寿,恰逢红豆树二三十年后又一次花开满树,她从阁前的红豆树上觅得仅有的一颗红豆,作为寿礼呈上,使钱谦益大喜过望。红豆有情,可显然不是为钱某人开花结果的——钱氏在明灭后降清失节不说,又不愿过隐居生活,遂不听柳氏的反复劝说,非要到清廷去谋一官半职。柳氏则坚决不肯随同前往,做降臣命妇。没有想到,钱氏到京后不被重用,半年后只好托病回老家。他的仕途失意,成全了柳氏在田园山水间安享夫妻生活的愿望。我坚信,有生命的美丽的红豆之花,肯定是为从内而外皆美洁如玉的柳如是而开的。

⑥世间空余“钱牧斋”,“如是”风骨何处寻?

⑦从柳如是到陈寅恪,昂然挺立、傲视红尘的红豆古树,可以看作是他们人格的象征吗?

⑧我觉得,需要到红豆古树下跪拜的,倒是那些缺钙、患“软骨病”的人……

⑨可惜的是,此刻,在红豆树的废墟周围,推土机正在发出轰鸣,施工车辆穿梭往来,一座再造的红豆山庄将在这里重现。令我忧虑的是人工再现的雕梁画栋、小桥流水的红豆山庄,加上熙来攘往的红男绿女,反倒会把孑然孤傲的红豆古树给淹没了——我更欣赏它现在的模样,一副卓而不群的身姿!

⑩绵密的细雨,依旧淅淅沥沥地下着。不知道红豆古树何时能再发出新枝?何时能再开花结果?它那古老沧桑的面容,给我带来的是无限惆怅和忧思……

注:柳如是1618~1664,秦淮名姬,20余岁时,嫁给了年过半百的大官僚钱谦益。清军兵临城下,柳氏劝钱与其一起投水殉国,钱沉思无语,柳氏“奋身欲沉池水中”,却被钱氏硬拖住。

1.文章第一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试分条作答。

2.作者为什么要花较多的笔墨叙写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这件事?

3.作者在行文中多次写到“春雨”,有何妙处?试简要分析

4.作者通过写作本文,表达了自己对待历史的观点态度,试结合文本内容,加以探究。

 

1.(1)照应题目,开头即点出所吟咏的对象---红豆树,并说明其在钱柳情史与遗存踪迹中的独特价值,为下文展开议论张本;(2)借细雨、废墟、孤树,为全文奠定了忧郁凝重的感情基调。 2.突出了柳如是超凡的民族气节和风骨,表达了作者对柳如是、陈寅格这些人不媚时俗的独立精神和伟大人格的赞颂和敬仰,也表达出作者对世人渐渐遗失了前人精神遗产的痛心与遗憾。 3.(1)贯穿全文,勾连全篇,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营造了笼罩全篇的凝重清冷的抒情氛围,契合了作者沉郁的思想感情,点染了钱柳故事的悲剧色彩。 4.①误读历史,必然导致愚昧的行为。人们把红豆树当做神树,盲目祈祷爱情和生育,是一厢情愿的无知。②正视历史,才能获得有益的精神滋养。人们对陈寅恪和柳如是缺乏正确的理解,难以铸就强大的精 神风骨。③修复历史,要尊重历史,正确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人们对红豆山庄的盲目重建,只能让历史真相渐行渐远,让人们的心灵在现代文明进程中越来越迷失。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开头段落的作用,应从以下角度分析,结构上的作用: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总领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内容上的作用,要考虑本段的内容和主要写作对象或者主旨的联系,以及对表达情感等方面的作用。本段开头即点出所吟咏的对象——红豆树,所以开头照应了题目,并说明其在钱柳情史与遗存踪迹中的独特价值,为下文展开议论张本;对于情感的表达方面,借细雨、废墟、孤树。为全文奠定了忧郁凝重的感情基调。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段在文中的作用。解答此类题,一般要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作用。读后可知,本文第一段在内容上,点明了描述对象,为下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照应了题目,为下文做铺垫。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词语及语句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首先分析句子本身的结构特点,找到突破口。花大量笔墨,突出了柳如是超凡的民族气节和风骨,表达了作者对柳如是、陈寅格这些人不媚时俗的独立精神和伟大人格的赞颂和敬仰。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1)抓住关键词语理解(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3)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理解句子。本题可抓住大量笔墨,叙写陈寅恪撰写《柳如是别传》这件事的重要性,突出了柳如是超凡的民族气节和风骨。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分析。文中在开头就写到“在绵密的江南细雨中”,春雨绵绵,营造了凝重沉郁的环境氛围,春雨在全文中多次出现,在结构上起到了贯穿全文的作用,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内容上与作者情感相关。契合了作者沉郁的思想感情,点染了钱柳故事的悲剧色彩。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对“春雨”的描写自然是环境描写,故要结合着环境描写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具体语境从内容和结构等角度分析作答。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在结构上,多次写到春雨,自然是起着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在内容上,多次描写春雨,渲染出了一种清冷的气氛,自然烘托出作者沉郁的情感,从下文钱柳故事的悲剧色彩来看,也起着点染作用。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首先通读文本,从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再针对题干“对待历史的观点态度”进行归纳,有以下观点:误读历史,正视历史,修复历史。再结合具体例子解析。另外,本题属于探究题型,可以结合个人的体验,提出个人独特的见解。但是观点必须从文本中来,不能脱离文本。 【考点定位】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这是一道有关作者观点态度的探究题,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从文本中找到能表现作者观点的语句,然后从如何对待历史的角度来探究作答。由第二段“听不清大家围着红豆树在窃窃私语些什么?”可得出误读历史,必然导致愚昧的行为。由第四段“我们这些后来者,在面对先生的精神遗产时,是否存有几分愧疚呢”可得出正视历史,才能获得有益的精神滋养。由第9段“可惜的是,此刻,在红豆树的废墟周围,推土机正在发出轰鸣,施工车辆穿梭往来,一座再造的红豆山庄将在这里重现。”可得出要尊重历史,正确处理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中学的学生设计了一项颇有创意的“采集微笑”的活动,为使这一活动顺利开展,请你根据下面内容代为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至少运用一种手法,不少于12个字。

微笑匮乏,似乎已成为一种典型的“城市表情”;“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也已成了许多人社交的准则。有感于此,某实验中学的学生设计了一项颇有创意的“采集微笑”的活动。他们计划走上街头,主动向陌生人微笑打招呼,一旦路上以微笑回应,他们就拍下这微笑的瞬间。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八大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对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这就是        。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        ,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想像得出隐者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

 

查看答案

下面材料,画横线的结论由哪四个信息推导而来?请简要概括。

茶起源于中国,后沿丝绸之路传播至世界各地。地处高寒环境的西藏不生长茶树,印度也仅有200多年的种茶历史。而没有处于古代丝绸之路主干线的西藏地区何时出现茶叶,由何地传入,此前一直无法确定。

古生态学家吕厚远研究员与国内外同行合作,针对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寺遗址出土的疑似茶叶残体,开展了系统的植物鉴定和年代学分析工作。他们通过对现代茶叶等标准样品的色谱-质谱分析,进一步明确了这种残体具备茶叶的两个生物元素:咖啡因和茶氨酸。再通过碳14年龄测定,证明故如甲木寺遗址出土的茶叶残体距今约1800年。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丝绸之路并不只有一条东西走向的主路,还有一定数量的向南北辐射的网状支线。由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寺出土的茶叶可以推测,至少在1800年前,内地的茶叶已经通过丝绸之路的一条支线被运到西藏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思来提升自己这两句               

(2)李商隐锦瑟一诗中回环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惋不已的句子是:         

(3)蜀道难一诗中李白表示自古以来蜀、秦之间就没有沟通来玩的原因是                进一步写出了两地之间被高山峻岭所阻的情状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小园

黎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寒花:菊花。

(1)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诗人),请结合景物描写简要赏析诗中“人”的形象特点。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