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有这样的一件事:一位女中学生在电车上为一位外国朋友...

阅读下列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有这样的一件事:一位女中学生在电车上为一位外国朋友让座,却糟到几个青年人的嘲笑:“真是崇洋媚外!”为此,引发了一场争论。有人说,这名女中学生讲究文明礼貌,没有错;也有人说,这是一些中国人长期以来缺乏民族自信的表现。

要求全面埋解材料,然后选择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

 

卑乎?礼乎! 相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曾碰到过类似的问题,在公共场所,碰到外国朋友是和国人一视同仁还是“另眼相待”? 我认为一般来说外国人即是客,是客人自然应当尽地主之仪,以礼相待。 然而有人却说这是缺乏自信的表现。而要谈自信,我们首先就要确定何为自信。 我以为自信就是正确认识自己,确立自尊的前提下,相信自己。 我们国家素来自居为礼仪之邦,那么为客人让座更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能够继承和发扬这种高尚的品德,可以说恰恰是基于对我们民族美德的一种肯定和自信之上。正因为有足够的民族自信,我们才能很好地把中华民族优秀的一面展现在客人面前,从而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 而这种展示往往需要我们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所谓的“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也就是这个道理。正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举动中处处彰显出这些“勇士”们的自信和沉着。但有些事情过于渺小,往往容易被忽略,甚至在一些人的观念中它们被曲解,与缺乏自信混为一谈。依我之见,说这话的人自己倒是自信不足的体现了。他们首先对自我,对自己的民族就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分良莠,不知道在民族精神中哪些是糟粕该去除,哪些是精华该继承和发扬,没能正确理解和接收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把本应属于美德的当成了思想败坏。我前面说过,自信是要建立在正确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的基础之上的,他们连这一点都没有做到,那就更谈不上自信了。这些人自己既做不到,又有什么理由在一些“勇士”做到的时候,不鼓掌喝彩,反而嗤之以鼻呢? 若说给外国人让座就是缺乏民族自信,按这种逻辑,我们平时常说要助人为乐,也是因为自卑的缘故了?推而广之,这些都是基本的道德修养。而要具备这些基本的素质,首先要确认一种道德思想高尚与否,是否值得学习,自信就是必不可少的。不妨想一想有时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为什么当时没有做而事后才后悔莫及,是害怕自己没有能力做到,还是害怕别人的嘲笑,或者心存其他顾虑。这些难道不都是因为缺乏自信心吗? 目前我们国家的民族文化正受到外来文化强烈的冲击,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能否传承关键就是要看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民族自信心,是否都能像那位女学生一样,不光停留在思想上的认识,并且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我们中学生肩负着未来祖国发展的巨大使命,就更应该确立自信了。它不仅在学习生活中大有帮助,而且还能对宏扬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起到积极作用,何乐而不为呢? 【解析】 试题分析:新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某高中举办迎新生晩会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_组是(   

有的人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选报热门专业 理由是能学以致用 ①是一种误解。 学以致用的真正含义是将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②不是看什么东西有用才决定去学。摒弃功利性③使人抱着乐观的态度去学习;④有用才去学习会使人产生心理负担 ⑤总要担心以后会不会真的有用 抱着功利之心去挑选专业 在往会牺牲自己真正的兴趣 ⑥毕业后谋到了不错的职位也不一定就工作得很开心。

 

A

其实这

确定

所以

/

B

这真实

/

认为

因为

即使

c

实际上

/

可能

/

/

 

就是

D

当然

就是

如果

虽然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再加上政策的扶持使得我国自主品牌汽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各种创新产品层出不穷。  

B.如果有一天科技发展到人们乘字宙飞船就像今天乘飞机一样方便的时候银河就不再遥远宇宙也就不再那么神秘了。

C.首届跨境电商论最近日在北京举行 来自各知名电商的数十名代表齐聚一堂分析了电商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D.在第40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本市历时三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査工作昨日交出了首份答卷。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既有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 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 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现的外国友人。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令观众目相看、赞叹不已。

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叔述 表现了她鲜明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的我信船神。

④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 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 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⑤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 流畅飘逸 在本次春季拍卖会甫一亮相 就引起了国内外藏家的极大兴趣。

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然冰生机勃勃。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③⑤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胡同生出“中国的脊梁”

彭俐

安福胡同,梁漱溟先生的摇篮。

梁漱溟先生的生日适逢九九重阳节,一生放言无忌的梁漱溟先生,生长在一个清朝末年的“民主家庭”。父亲梁济,清末曾任内阁中书,60岁生日前写下《敬告世人书》后投积水潭自尽。

地安门中学就是梁漱溟先生的母校,如今,其原址是五中分校。

班上,梁漱溟与廖福申、王毓芬、姚万里三人最为要好。四位翩翩少年,曾一起在酒楼聚餐,食蟹饮酒。商定从每人身上缺点、短处摘出一字,作为相呼之名,以资警醒。梁的一字之名是“傲”,廖的称呼是“惰”,王的大号是“懦”,而姚的命名是“暴”。梁在国文课上,总喜欢做翻案文章,不肯落入俗套。一王姓老师年逾古稀,对其恼恨之余批语道:“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但亦有一范姓老师对他赏识有加,曰:“语不惊人死不休。”

梁漱溟先生感叹:“遂成我之自学的,完全是我父亲,在读过《三字经》后,便让我读传播世界新知识的《地球韵言》,我大约从十岁开始即好用思想。”

梁漱溟先生回忆:“到十几岁以后,我胸中渐渐自有思想见解,或发于言论,或见之行事。先父认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励,他不同意的,让我晓得他不同意而止,却从不干涉。十七八岁时,有些关系颇大之事,他仍然不加干涉,而听我去。就在他不干涉之中,成就了我的自学。”

关于自学,梁先生深有体味:“学问必经自己求得来者,方才切实受用。所谓自学就是一个人整个生命的向上自强,要紧在生活中有自觉。有智慧识见发出来,就是生命向上自强之效验,就是善学。世俗之人虽不必是坏人,但缺乏眼光见识那就是不行的。因此,一个人必须力争上游。倾所谓一片向上心,大抵在当时便是如此。向上心驱使我在两个问题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问题,二是社会问题(即中国问题)。”

“约14岁光景,我胸中已有了一个价值标准,时时用以评判一切人和一切事。这就是凡事看它于人有没有好处和其好处的大小。假使于群于己都没有好处,就是一件要不得的事了。掉转来,若于群于己都有顶大好处,便是天下第一等事。以此衡量一切并解释一切,似乎无往不通。”

在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前踱步,只见垂柳、碧波、山石、小桥,叠加成画,一片祥和。秋天的阳光如同那成熟的智慧,并不刺人眼目,和煦、熨帖地照在身上,冷暖适中,不卑不亢。正是在这里,父亲梁济于1918年投湖自尽前几天,曾问过只有25岁的儿子漱溟:“这个世界会好吗?”

梁漱溟先生回答父亲:“我信任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人们很难想象,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是怎样平复内心伤痛的。就在父亲沉湖一年之后,他开始写作为其奠定学者地位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在“东西方文化比较学”已然成为热门显学的今天,梁漱溟先生的一些学术观点和见解依然耐人寻味。比如,他认为西方文化是理智文化,由身出发;而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则是理性文化,由心出发。理智着重于外在事功,而理性偏重于内心体验。故西方科学昌盛,而中国玄学发达。他认为中国文化“植基深厚”、“坚卓伟大”,而民族精神见诸儒学者多。他在阐述儒家学说时,说得精辟而透彻:一是“向上心强”,二是“相与情厚”。即仁人之准则,是要在社会里“向上”,在人伦中“相厚”。

(《醒狮国学》2012年第5期)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介绍梁漱溟先生的父亲梁济的事迹,通过父亲梁济投积水潭自尽一事,烘托出梁漱溟先生“民主”的成长环境。

B.一王姓老师给梁漱溟的批语:“好恶拂人之性,灾必逮夫身。”而一范姓老师则认为他“语不惊人死不休”,这说明梁漱溟当时总是惹王老师生气,而总能讨范老师欢心。

C.作者对于梁漱溟先生的旧居遗址的描写,生动地表现出一片祥和的秋日景象,更以冷暖适中的色调烘托出他的父亲梁济不卑不亢性格特点。

D.猝然失去挚爱的父亲,梁漱溟先生内心是无比伤痛的,正是在这种情绪的支配下,他认识到了西方科学昌盛,而中国玄学发达的观点。

2.梁漱溟先生关于自学有哪些深刻的体会?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3.梁漱溟先生在阐述儒家学说时,得出精辟而透彻的看法:一是“向上心强”,二是“相与情厚”。你对此有怎样的认识?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探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