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老中医为大家总结了养生三字经,短小...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老中医为大家总结了养生三字经,短小精悍的语句中浓缩了中医养生的精华,只要每天念一念就能够轻松明白养生的方法。

②飞碟上到处都是游客,有的一脸兴奋,手舞足蹈;有的小心翼翼,寸步难行。

③在南极的一个小岛上,一群企鹅正在嬉戏打闹,突然,闯进来一只海狗。于是发生了惨无人道的一幕!

④蓝山交警王铁因公牺牲,民警长歌当哭送战友。民警胸前佩戴白色小花,寄托对战友的哀思。

⑤他曾是天赋异禀的天才少年,也曾是桀骜不驯的问题青年,人近而立之年,他终于浪子回头。

⑥也就是博尔特,每次在终点线前还有功夫瞻前顾后,看看身边的几个人和自己差多远。来源学科网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成语(熟语)的的辨析运用能力。解答此类题,应结合着成语(熟语)的意思,联系句子的具体语境分析。注意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做题时要根据语境分析,一般三个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词语的积累记忆。本题,③惨无人道:残酷到了没有一点人性的地步,形容凶恶残暴到了极点。“惨无人道”只用于人,而不用于动物,用错对象。⑥瞻前顾后:原形容做事谨慎,考虑周密。现也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不合语境。博尔特既然要看身边还有几人以及和自己差多远,那应该是非常自信的,故而和“瞻前顾后”矛盾。①短小精悍:形容人身躯短小,精明强悍。也形容文章或发言简短而有力。②手舞足蹈:两手舞动,两只脚也跳了起来。形容高兴到了极点。也指手乱舞、脚乱跳的狂态。④长歌当哭:用长声歌咏或写诗文来代替痛哭,借以抒发心中的悲愤,形容借歌抒情。⑤桀骜不驯:比喻傲慢,性情强暴不驯顺,不服管教。故选A。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林希就是人生传奇

肖秋生

敬仰林希,是因为很早就爱读他写的小说,那种让你拿起来就放不下,养眼养心,特别有味道的小说。

后来当了记者,采访过两次林希,还冒昧地把自己胡乱涂抹的一个中篇请先生指点。他多忙啊,不仅看了,还指点迷津,让晚辈获益匪浅。

林希不曾大红大紫,却是文坛上的常青树、不老松。他的小说,一经出生,就活得欢实、活得长远。30多年前的小说,还被人惦记着,再版的小说仍然受读者喜爱,不断有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在文坛上形成令人瞩目的“天津现象”,为提升津味小说品位做出了突出贡献。比如,以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蛐蛐四爷》早已名噪全国,成为天津人艺经典的保留剧目。日前,由林希操刀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话剧《相士无非子》,被天津人艺搬上话剧舞台,观众反响热烈。

蒋子龙说,林希的创作瞄准了天津历史上很有味道的那个阶段,即北洋后期和抗战前那个特殊时期。不是天津味道培养了林希,而是林希给了天津味道以品位。他的小说更接近于文学的本质,使津味小说具有了经典元素。

肖克凡说,津味小说是有传统的,传承至今,环环相连,林希先生发扬光大,是其间最为结实的一环。

1月17日在林希家的书房里,我们整整聊了一个上午。78岁的林希,思维清晰、反应机敏、娓娓道来,犹如口述历史。已过中午时分,他毫无倦意,戏称自己心还不老,是“70后”小伙儿。

他出身于“买办之家”,曾祖父是中国第一代买办,祖上三代都是“吃洋饭”的。生活殷实,耕读传家。既遵从儒学,又吸纳西学。在这样一个中西文化融合的大家庭中长大、酷爱文学的林希,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已经是才华横溢的青年诗人了。

得益于诗歌,也倒霉于诗歌。他被无端卷入“胡风案”,被此后一系列的“政治运动”所株连,受到不公平对待,在工厂、农村、农场从事体力劳动长达25年。他用“体力劳动”这个词儿,其实,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都知道,那其实是“劳动改造”……

25年啊!一个人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就这么被耽搁了,他却说得很平淡。他不愿揭那痛苦的伤疤。过去的,就让它过去。

25年生活在社会底层,他种过地、挖过河,在工厂里干勤杂工,蹬过三轮、扫过厕所……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不堪回首。他说,如果说那时还有一点儿心灵支撑的话,就是坚信自己没有做过伤天害理和对不起别人的事。读书写作,就算惹了祸,也是写作上惹的祸,没做过害人的事。所以,他内心坦然。

生活就是这样:看似无情却有情。大磨难,往往给人大智慧。林希从磨难中参悟出许多生活的哲学。

他说,艰苦岁月的磨难,不仅身体和精神蒙受折磨,实际也是灵魂的挣扎与洗礼。我可以静下心来想一些东西,对人性的理解、对文学的理解,比以往更深刻了。

“劳改”期间,他与广大的底层民众朝夕相处,接触三教九流各色人等,跟他们聊天,听他们讲各种奇闻逸事,对他来说,都是一个认识社会的过程。使他对近百年来的天津社会和市景民俗,增加了许多感性认识,看到了一些更接近人性本质的东西。当时是偶然得之,后来感到,这也是一种间接的生活体验,是生活的恩赐。

终于熬到1980年,林希得到平反。他重回文学队伍,先是在《新港》杂志做文学编辑,很快就从事专业写作了。不到5年时间,他就出版了4本诗集,还得了全国新诗奖,那是国家级的奖励。

就在他踌躇满志,诗如泉涌的时候,正逢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诗坛发生了大裂变,一些新思潮涌上潮头,成为时尚。这让林希感到茫然,觉得自己一时难以适应。是迎合这种时尚,还是另辟蹊径?他面临着写作上的抉择。

最终,林希选择了放下诗歌,走一条新路。那年,他55岁。俗话说三十不学艺,年过半百,黄土埋半截的人了,改写小说,那行吗?

就在人们迟疑间,林希一篇又一篇的“津味小说”呱呱坠地,赢得读者的喜爱。1989年,发表在《中国作家》上的中篇小说《相士无非子》震响文坛,就是现在天津人艺正在上演的话剧。随后,中篇小说《小的儿》又荣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林希的创作一发而不可收,30余部著作,洋洋洒洒,蔚为大观,使他成为“津味小说”的代表作家。

受尽磨难,大器晚成,老来走红,年近耄耋仍笔耕不辍,如林希者,文坛有几人?这样的人生,难道还不够“传奇”么?

节选自《天津日报》

(1)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与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A.作者非常喜欢读林希的小说,他常常拿起来就放不下,因为他觉得林希的小说养身养眼,是有味道的小说。

B.林希不曾大红大紫过,但是他却被所有的专家学者们称为文坛上的常青树和不老松。他的小说不仅活得欢实、长远,而且还形成了令人瞩目的天津现象

C.林希出身于买办之家,年轻时他不仅生活殷实,而且还为他学习中西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由于这样的身份,他也遭受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劳动改造”之苦。

D.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林希能生活得非常坦然,因为他觉得自己没有做过伤天害理和对不起别人的事。

E.“劳改”期间让林希有机会去接触三教九流各色人物,让他看到了更接近人性本质的东西,这些偶然所得,成为他后来创作时主要的生活元素。

(2)林希为津味小说做出了哪些贡献?

(3)林希的创作经历了几次重大的改变?

(4)林希的一生给了我们哪些启示?请写出其中的两点,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养虫子的男人

王三山

他是我那天面试的最后一个人:外表很普通,学历一般,工作经验也一般。交大学机械的,毕业后一直做技术支持。我打算随便问几个问题就打发他走人。

“为什么会选择过来面试?”“我觉得你们公司跟其他公司不一样,人员素质比较高,所以想过来了解。”

“为什么会离开之前的工作单位?”

“金融危机下,公司大裁员。”

“……”唉,问答都让人想睡觉。我忽然想搞搞他。“请问是否有一件事情,是你从小到大,一直到现在都还坚持在做的呢?”

“有。养虫。”

“什么?”我以为自己听错了。

“养虫。”

“从小时候一直到现在,35岁,还在坚持的事情?”

“是的。”说完以后,他很自然地从裤兜里掏出一只虫,从另外一个口袋里又掏出一只。我完全不打算掩饰我的吃惊。这是两只很漂亮的虫子,被装在一大一小两个精美的木质小盒里,一面是玻璃的,可以看得很清楚。有很长的须,盒子一侧是细格的栅栏用来通风,一侧有一颗饭粒,有一些斑点,大概就是虫子的排泄物了。

他告诉我虫子叫黄蛉。

“你几岁开始养虫子?”

7岁。”

“现在有多少只啊?”

“十几只吧。”

“都放在哪里呢?”

“家里各个角落都有,晚上睡觉的时候听它们叫,感觉像在大自然中,会睡得很香。”

“你一般出门都带着它们吗?”

“一般带两只,看心情,会带不同的。”

“你身边的人知道你养虫子吗?”

“比较熟悉的知道,不过我没想过今天面试会谈到我的虫子。”他有点开心地笑了,“很多人会说这是退休以后的爱好,我也害怕您说我是不务正业。”

“这个,你在养虫子的过程中最享受的是什么呢?”

“帮它们打扫房间,喂它们食物,听它们叫。”

“天啊,那如果你在外面,比如公交上、地铁里,它们忽然叫起来怎么办,别人会发现吗?”“不会的,这个世界很嘈杂,根本没人能听见它们的叫声。”

我们静了下来,我不知道该问什么了。这时,忽然有一些很清亮的声音……一只虫子叫了。“真的很好听哦”,我很失态地对他说。低下头看看,小家伙的翅膀飞快地振动——这就是它们的叫声来源了。听了一会儿,小家伙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清亮而骄傲。

我低声问他,“它们一般能活多久?”

“半年。”他告诉我他还有个爱好,是古琴。我笑说他应该去做个隐士。

他问我是否有机会进入下一轮面试,我说:“因为这两只虫子,我会考虑的。”他笑说:“这样啊。”我说:“是,你会是一个让人没压力的销售员,Good。”

送他走后,我回到座位,问一个同事:“你有没有从小到大一直坚持做的事情啊?”

“吃饭。”他头也不抬地回答。

节选自《中国周刊》

(1)下列各项对原文所做的概括与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A.“我”看到眼前那最后一个面试的人,心里有早早打发他走人的心理,因而提问时也显得很随意。

B.“我看了一下他的简历,35岁”,这句话说明“我”不相信养虫人从小时候一直到现在还在坚持的事情。

C.这本是一个程序化的面试过程,可是“我”不经意的一问,却引出了一个有趣而且令人深思的故事。

D.小说以养虫人回答问题开始,又以他离开结束,前后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慢慢推进,虽然不是波澜起伏,却于风平浪静处给人启迪。

E.听着虫子的鸣叫,“我”完全忘记了这是一个面试的现场,而进入了虫鸣带来的那种梦幻般的境界,这体现了“我”对动物的喜爱、关爱小动物的感情。

(2)“吃饭。他头也不抬地回答。”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和作用?

(3)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写法,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如果你是这个企业的人事部门经理,你会录用那位养虫子的人吗?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描写诗人在庭院中观云赏鸟的两句是“                      ”。

(2)《滕王阁序》中通过“                       ”两句对天空的描写,为“落霞”“孤鹜”齐飞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3)《陈情表》中陈述作者家庭内外都没有近亲的两句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元小令,完成下列各题。

四块玉·别情

关汉卿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

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1.首小令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2.“凭阑袖拂杨花雪”一句中,“拂”字用得极好,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该字好在哪里。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李顺兴,京兆杜陵人也。年十余,乍愚乍智,时莫识之。其言未来事,时有中者。盛冬单布衣,跣行冰上及入洗浴,略不患寒。家尝为,方食,器用不周。顺兴言:“昆明池中有大荷叶,可取盛饼食。”其所居去池十数里日不移影顺兴负荷叶而归脚犹泥举坐 惊异后稍出城市,常冠道士冠,人有忆者,不过数日,辄至其家。号为李练。好饮酒,但不至醉。贵贱并敬之。得人所施,辄散乞贫人。

萧宝夤反,召顺兴问曰:“王可几年?”对曰:“为天子自有百年者,十年者,一年者,百日者,事由可知。”及宝夤败,裁百日也。有侯终德者,宝夤之党。宝夤败后,收集反者。顺兴称其必败,德乃棒杀顺兴,置城隍中。顷之,起活如初。后贺拔岳北征,顺兴与魏收书,上为毛鸿宾等九人姓名者悉放贵还。顺兴从后提一河东酒缸,以绳系之,于城巷牵行。俄而蒲坂降。又无何,至太傅梁览家庭中卧,以布衫倒覆身上。后览于赵崔反,通使东魏,事泄被诛,览以衣倒覆,果如顺兴之形。周文尝至温泉,顺兴求乞温泉东间骊山下二亩地,周文曰:“李练用此何为?”对曰:“有用。”未几,至温汤遇患,卒于其地。

初,大统十三年,顺兴谓周文曰:“可于沙苑北作一老君象,面向北,作笑状。”周文曰:“何为?”答曰:“令笑破蠕蠕。”时甚惑,未解其意。及蠕蠕国灭,周文忆语,遂作顺兴象于老君侧。

《北史·列传七十七》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所居去池/十数里/日不移影/顺兴负荷叶/而归脚犹泥/举坐惊异/

B.其所居去池十数里/日不移影/顺兴负荷叶/而归脚犹泥/举坐惊异/

C.其所居去池十数里/日不移影/顺兴负荷叶而归/脚犹泥/举坐惊异/

D.其所居去/池十数里/日不移影/顺兴负荷叶而归/脚犹泥/举坐惊异/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京兆,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

B.“斋”可以指书房,可以指素食,还可以指拜忏诵经、祈祷求福一类活动。文中的“斋”指的是李顺兴家里的书房。

C.“朕”是“我,我的”之意。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丞相李斯建议为皇帝专有的第一人称代词。

D.城隍,有的地方又称城隍爷,是汉族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也是汉族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李顺兴在十多岁的时候,就显示出了他不同于常人的行为,如冬天穿单衣,光脚在冰上走不怕冷。

B.李顺兴长大后渐渐出入城里和集市上,常常戴着道士冠,自己号称李练。喜欢喝酒,但不会喝醉。

C.萧宝夤造反时,曾向李顺兴询问自己能做多长时间皇帝,李顺兴告诉他,只能做一百天,因而被杀。

D.李顺兴向周文帝乞要骊山脚下的二亩土地,周文帝虽然不知道他要做什么用,但还是答应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宝夤败后,收集反者。顺兴称其必败,德乃棒杀顺兴

(2)及蠕蠕国灭,周文忆语,遂作顺兴象于老君侧。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