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云,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历乱”:花开极茂盛。

1)前两句描绘出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有什么作用?

2)有人评价三、四两句在情感的抒发上“构思新奇”,说说你的理解。

 

(1)①这首诗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春草丛生,草色青青,柳色嫩黄,柳丝飘拂;桃花盛开,李花飘香,花枝披离,花气氤氲。(2分)②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对照,使所要表达的愁、恨显得加倍强烈。画面上的春光点染得越是明媚,春意越是喧闹,就更能从反面衬托出诗人无法消除的深愁苦恨。(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诗人无法排遣的深愁苦恨,也可以) (2)①这两句不是直接抒发自己的愁情,而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借“东风”和“春日”来写愁思。(2分) ②“东风不为吹愁去”,不说自己愁重难遣,而怨东风冷漠无不为遣愁;“春日偏能惹恨长”,不说因愁闷而百无聊奈,产生度日如年之感,却反过来说成是春日惹恨,把恨引长。(2分)这样,诗意的表现就更为曲折、含蓄、更有深度。(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先抓住主要景物,展开联想想象,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主要景物:草、柳、桃花、李花。在描绘中尽力将其营造的生机盎然的春景描绘的淋漓尽致。然后再根据后面诗句“愁”“恨”等从以乐景衬哀情的角度答出其对比和反衬作用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抓住结尾两句的关键词,从这两句运用的表现手法,表达效果及表达情感等角度组织答案。读后可知,“愁”“恨”将东风和春日人格化,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形象的将诗人愁闷无奈的情感委婉的表达出来,达到了曲折含蓄的效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张率,字士简,吴郡吴人。祖永,宋右光禄大夫。父环,齐世显贵,归老乡邑,天监初,授右光禄,加给事中。

率年十二,能属文,常日限为诗一篇,稍进作赋颂,至年十六,向二千许首。齐始安王萧遥光为扬州,召迎主簿,不。起家著作佐郎。建武三年,举秀才,太子舍人。与同郡陆倕幼相友狎,常同载诣左卫将军沈约值任昉在焉,约乃谓昉:“此二子后进才秀.皆南金也.卿可与定交。”由此与昉友善迁尚书殿中郎出为西中郎南康王功曹史以疾不就久之除太子洗马高祖霸府建引为相国主簿。

天监初,临川王已下并置友、学。以率为鄱阳王友,迁司徒谢胐掾,直文德待诏省,敕使抄乙部书,又使撰妇人事二十余条,勒成百卷。使工书人琅邪王深、吴郡范怀约、褚洵等缮写,以给后官。迁秘书丞,引见玉衡殿。高祖曰:“秘书丞天下清官,东南胄望未有为之者,今以相处,足为卿誉。”其恩遇如此。四年三月,禊饮华光殿。其日,河南国献舞马,时与到洽、周兴嗣同奉诏为赋,高祖以率及兴嗣为工。

其年,父忧去职。其父侍妓数十人,善讴者有色貌,邑子仪曹郎顾玩之求娉焉.讴者不愿,遂出家为尼。尝因斋会率宅,玩之乃飞书言与率奸,南司以事奏闻,高祖惜其才,寝其奏,然犹致世论焉。率虽历居职务,未尝留心簿领,及为别驾奏事,高祖览牒问之,并无对,奉答云“事在牒中”。高祖不悦。出为新安大守,秩满还都,未至,丁所生母忧。大通元年,服未阕,卒,时年五十三。昭明太子遣使赠赙。

率嗜酒,事事宽恕,于家务尤忘怀。在新安,遣家僮载米三千石还吴宅,既至,遂耗大半。率问其故,答日:“雀鼠耗也。”率笑而言曰:“壮哉雀鼠。”竞不研问。

节选自《梁书·列传第二十六》)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召迎主簿,不        就:上任

B.举秀才,太子舍人    除:授予官职

C.值任昉在焉        适:恰好

D.奉答云“事在牒中”  但:还是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此与昉友善迁尚书殿中郎出为西中郎南康王功曹史以疾不就久之除太子洗马高祖霸府建引为相国主簿。

B.由此与昉友善迁尚书殿中郎出为西中郎南康王功曹史以疾不就久之除太子洗马高祖霸府建引为相国主簿。

C.由此与昉友善迁尚书殿中郎出为西中郎南康王功曹史以疾不就久之除太子洗马高祖霸府建,引为相国主簿。

D.由此与昉友善迁尚书殿中郎出为西中郎南康王功曹史以疾不就久之,除太子洗马高祖霸府建引为相国主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率出身名门望族,祖父、父亲一直到他自己,虽然历经宋、齐、梁国的朝代变迁,却深受恩宠,身居高位。

B.张率天赋极高.年少时就表现不俗,加之非常勤奋,很早就名声远扬,所结交朋友如任昉、沈约等也都十分杰出。

C.张率深为梁高祖器重;高祖让他担任秘书丞之职并褒扬张率的文才,甚至在御史台弹劾他行为不检时.加以庇护。

D.张率处事大度,喜欢喝酒,但也曾因此耽误了公事,一次梁高祖当面询问他,他竟一无所知,高祖很是生气。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同郡陆倕幼相友狎,常同载诣左卫将军沈约。

(2)既至,遂耗大半。率问其故.答日:“雀鼠耗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好声音”的精神追求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获得了诸多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的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歧共存,这其实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的新的变化的投影。这些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中国的选秀文化经过了2005年以后的第一波的高潮之后,在相当程度上进入了某种困局。一是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通过选秀为公众所认识好像越来越难。这是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当接近,难以脱颖而出。一开始通过选秀的梦想舞台选出青春偶像的情况已经不再出现,反而是许多参加各电视台选秀的选手都差不多,观众的印象模糊。二是观众的新奇感消退之后,对于选秀的形式已相当熟悉,各个电视台的选秀节目也都有重复之嫌,使得观众产生了疲劳感,觉得没有什么新意了。

当下引发观看热潮和争议的“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了轰动效应。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从音乐专业方面着力,从“好声音”中寻求新的可能性。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让迷人的好声音得以展现。通过这些华语歌坛的最重量级的人物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的做法,使普通人能够成为音乐人,进入这一专业领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进入专业领域。这个构思另辟蹊径,让选秀不再一下子就能实现梦想,也不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通过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这是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赢得了公众。

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的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诸多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而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练,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和向上的价值。这样,音乐大家和青年选手的双向选择就有了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所标举的是脚踏实地,所倡导的是一种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和思考也值得我们反思。“好声音”的几位选手的经历和过去的生活引发了一些争议,这些问题曾经是电视节目为了制造效果而经常存在的,但这一次引发的争议似乎相当大。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并要求电视节目有更严格的自律,要求出现在屏幕的上的人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的情节。因为人们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年青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成功,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其实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1.下列对于中国好声音获得好评原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标举的是脚踏实地,倡导的是一种正面而积极的价值观。

B.它让刘欢、那英等这样最有声望的音乐人在节目中指点新人。

C.它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学习的长期的努力的过程。

D.它解答了青年一代如何将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的忧虑。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由于歌手的形象风格都相同,难以脱颖而出,通过选秀让公众所认识越来越难,所以中国选秀文化造就超级明星的功能业已减退。

B.“中国好声音”旨在让年轻人成为音乐人,进入专业领域得到更多的培养和深造,从而能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C.“中国好声音”引起的反响让我们看到了社会对于真实和诚信的关注。

D.“中国好声音”是一个音乐职场节目,激励青少年更好的学习,更艰苦的磨练,给他们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虚假的情节,显示公众对于诚信的判断标准过于苛刻。

B.选秀节目要赢得更多的成功,就必须更加真实,更加让每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起追问。

C.观众对选秀节目产生疲劳感,是因为他们对选秀的形式相当熟悉,而且选秀节目又大同小异,缺乏新意。

D.“中国好声音”获得的好评和争议是近年来中国选秀文化变化和发展的一个新的状况的投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回味,就是在回忆中体味。用心生活过,方能回味无穷;酸甜苦辣咸,当是生活真味;走好明天路,才是回味的本意……

要求:①请以“回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两则判词完成文后各题。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②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1.分别写出判词关涉的三个人物的姓名。

2.简述第二则判词中人物既“贪”又“狠”的相关情节(根据《红楼梦》前20回内容作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李汉荣

一转身,那个动人的身影就不见了。在人海里,想再次打捞到她,再次与她相遇,哪怕匆匆一瞬,都是不可能了。

在都市、在广场、在车站、在机场、在大街、在超市、在乡野、在人流聚散的地方,我曾经有这种感受:转身,就是永别。

在旅途上这“转身”的频率更高。一转身那个清丽的少女不见了她失踪于汹涌的街市人潮一转身那个老者不见了这是我极少见到的“经典老者”满头银发一身素净眉宇间透出气定神闲的沉静和慈祥。一转身车门关闭车轮转动不知把他带向何方。

那一次我在北京火车站等车。在拥挤的人流里,我不小心踩了右边的年轻人。我正准备道歉或接受责备,却看见转过来一张文雅谦和的脸,他说:“对不起,我挡着你了。”我竟然被感动了,只顾欣赏这张善良、有教养的脸,只顾欣赏这江南的表情,却忘了对他说声谢谢,把诚挚的心情告诉他。当我忽然记起,正要张口表达,人潮猛然涌了过来,一转身, 我已找不到他,只看见攒动的人头,闪动的各色衣服……

还记得那年春天,我一人在秦岭深处行走,山路两旁开满野花:灯芯花、野草莓花、苜蓿花、蒲公英花……路下面的小河,清澈如镜,温柔如绸,淙淙的水声像母亲轻唤谁的乳名。四周的群山,一律被松树、柏树、桦树和茂密灌木覆盖。闻着花香,听着水声,看着山色,我恍然似已进古代,入了那“拈花微笑”的仙境。正在此时,迎面走来一位小女孩,她头上插了几朵野花,手里拿着一束菖蒲,好看的脸上满是羞涩,浑身洋溢着纯真的自然气息。但我不便过分地注意她,我怕她受到惊吓。于是我停下来,给她让路,然后静静地看她远去,欣赏着她的背影,却记不清她的眼睛和脸究竟是什么样子,匆匆的一瞥里只看到“好看”的朦胧感觉。也许,或者是一定的,我这一生只有这一次和她相遇了,只有这一次,在她还是小女孩的时候,我突然感到十分的失落和惆怅。怎么办呢?我想多看她一眼,看仔细些。我想在记忆里逼真地收藏一个像野花一样纯真的秦岭女孩。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我记起了泰戈尔的诗句:“你不知道你是多么美丽,你像花一样盲目。” 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来,沿着小女孩走的方向走着,走到山路转弯的地方,出现了个三岔路口。我已经无法知道小女孩走进了哪一条路径。就那么一转身,她消失在命运的路径,也许就是我此生永远都不能踏上的路径……

冬天,已经很冷了,西伯利亚寒流远道而采,遭遇袭击的当然是穷人,最可怜的是乞丐。乞丐不多,但不多的乞丐也常常有力地触动和唤醒我们冬眠的良心,在南大街路口,我看见一位衣服褴楼的中年乞丐。我急忙赶回家,拿上我去年穿过的那件防寒服给他,可是来到南大街,已看不见他,于是我在东大街找他,又在北大街找他,都没有找到。最后我来到丁字路口,还是没有找到他,却遇到了一个老年乞丐,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于是我把防寒的衣服披在了这位贫苦的老人身上,希望他下降的体温能稍稍回升,希望降温的人性能稍稍回升。我由此想到,亚洲的穷人,非洲的穷人,全世界的穷人,想到徘徊在文明大街上的那些孤苦身影,一转身,他们到哪里去了?而文明,你能否追上去,轻轻拉起那褴褛的衣襟,或者握着那空空的手,仔细看看他们的眼睛?他们到哪里去了,一转身?

一转身,车窗外的河流已经不知去向;一转身,门前的那只鸟不见踪影;一转身,天上的那座虹桥已经悄然消失;一转身,水里的鱼已经没入深渊;一转身,父亲已经走远,新垒的坟上,墓草青青……

旭日一转身变成落日,青丝一转身变成白发,爱情一转身变成婚姻,诗一转身变成散文,羊群一转身变成毛衣……等一等,等一等,能否再转回来?

1.段开头山路环境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请结合上下文,说明⑤⑥段中两个画线句子的具体含意。

这也许是她一生里最生动的瞬间。

一转身,苦难转换了方向,交换了背影,但苦难的身份没有改变,都是苦难。

3.从描写的角度看,第段写那个“年轻人”与上文提到的“她”、“少妇”、“老者”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本文题目“转身”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作者借不同情境中的“转身”,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