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千古醉翁亭 喻晓 琅琊山的冬天,寒云槁叶,已不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千古醉翁亭

喻晓

琅琊山的冬天,寒云槁叶,已不见蔚然苍茏。此时显然非观光的最佳时节,游客稀少,既不见“负者歌于途”,也不见“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的热闹景象。但琅琊山不愧为江淮形胜之地,古今吟赏之处,漫步山道石径,依然可见泉石之奇,林壑之美。而我此次来琅琊山,最重要的不是看山,而是来观亭,来拜访那位醉态可掬的欧阳先生。

欧阳修幼年丧父,秉承母教,发愤苦读,砥砺风节,上师唐代韩愈,下扫西昆颓风,终成一代文坛盟主。宋代尊崇文才,竞趋儒雅,所以许多文坛巨匠,又往往是政坛精英,只不过仕途多变,宦海浮沉,多了一些贬谪流徙的坎坷。正因为这样,也就丰富了欧阳修及他的同类们笔下诗文的社会内涵,凸现了这些旷世奇才的人格精神和凛凛风骨。

官场失意的文人写出传世佳作,这几乎成了一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文学现象。贬谪迁徙也算是苦难吧,正因为有这种苦难的磨砺,使许多人成为诗坛巨擘,而那些高官显爵却如过眼烟云,寂寞无闻。

文人毕竟是文人,即使是当了官,哪怕是被贬了的官,也比别的官要多几分浪漫和洒脱。下了台不做官或遭贬当了闲官,还可为文,常常把失意寓于诗文,把世情寄于山水,且十之八九与酒为友,往往是樽前放歌,一吐胸中块垒。

欧阳修也是这样的人。庆历五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等人的新政,且不避怨谤,敢于揭露官吏的阴私,因而得罪了守旧的官僚丞相夏竦等人。这些人利用他外甥女张氏犯法一事在皇帝面前诬告他。皇帝听信谗言,将欧阳修以河北都转运按察使、龙图阁直学士罢之滁州。

不能说遭贬逐的人心中没有苦闷,但戚戚怨嗟与借酒浇愁是一回事,放达自适则又是一回事,后者表现了泱泱君子的怡安心态和坦荡襟怀。他官位虽降低了,但精神却站在了高处

滁州太守也是个闲官,否则欧阳修就不会有那么多时间饮酒游乐。十年前,他还曾批评那些遭贬后便“傲逸狂醉”的人,如今自己却以“醉翁”自诩,可见对世事是愈益看得透明了。欧阳修来到滁州后,认识了琅琊山寺住持僧智仙,并结为知音。智仙特意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常来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并亲自为亭作记,于是便有了享誉后世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全篇只有数百字,但字字粲然有色,文若岩壑之清奇,声如禽鸟之鸣唱,韵似泉流之吟哦。构局跌宕,抒情有序,物我相融,情景相生,徐纡悠远,戛戛独造。诗化了的山水,诗化了的亭阁,诗化了的散文。文以山丽,亭以文传。琅琊山的醉翁亭,闻名遐迩,数百年隆誉不衰,文章魅力之大,真令后辈文人妒羡。醉翁亭和《醉翁亭记》是屹立在人们心上的文化雕塑。纵览琅琊山,也觉得只有这样的山,这样的水,才会产生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佳作。

我漫步山径,寻觅太守遗踪。山寒水瘦,不闻潺潺水声,但酿泉仍有清流涓涓涌出。“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以其独特小巧的营构,屹立于山树之间,述说着历史的沧桑。“二贤堂”里,欧公背手而立,一副清癯面孔,满脸睿智神情。“宝宋斋”中,石碑上镌刻着苏轼书写的《醉翁亭记》全文,欧文苏字,书文合璧。“古梅亭”上,虽不见千年古梅含蕊飞雪,但铁干虬枝间,依稀可感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雅趣。

俯仰古今,神思飞驰。我仿佛看见欧阳修正在呼朋引类,煮野菜,烹鲜鱼,觥筹交错,欢宴众宾,完全没有当官的架子,一副与民同乐、兴高采烈的模样。

年方三十九岁正值盛年的欧阳修自号“醉翁”,显然有几分自嘲的味道,他说的“苍颜白发”,恐怕也不是真的,亦不过是文人的夸饰之词。他喜欢饮酒,但不是沉酣于酒;他“饮少辄醉”,但“醉能同其乐,醒以述以文”。他的醉并非头昏脑胀的真醉,而是心醉、意醉、神醉,是避世俗、远沉浊,自造精神家园的一种方法。他在“醉”中,展示着率真的浪漫和生命的清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语动千古,令人赏之,悟之,思之。

(原文有删改)

1.根据文意,概述欧阳修写作《醉翁亭记》一文的由来。

2.从全文来看,文中多处引用《醉翁亭记》中的语句有哪些作用?

3.结合上下文,回答问题。

⑴“他官位虽降低了,但精神却站在了高处。”“精神站在了高处”是什么意思?

⑵“他的醉……是避世俗、远沉浊,自造精神家园的一种方法。”“自造精神家园”是什么意思?

4.文中说:“官场失意的文人写出传世佳作,这几乎成了一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除欧阳修之外,请再举出一个能证明这一“规律”的例子,并谈谈你对这一“规律”看法。

 

1.(1)欧阳修因支持新政,且不避怨谤,敢于揭露官吏的阴私,因而得罪了权贵,被贬滁州。(2)到了滁州,欧阳修放达自适,寄情山水,结识了高僧智仙;(3)智仙特意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4)欧阳修常来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并亲自为亭作记。 2.(1)增加了文采,强化了文章的文化和思想内涵;(2)表现了作者对欧阳修及其文章的喜爱,也照应了作者冬游琅琊山的魅力所在;(3)引用文句的内容与眼前的景象相融合,使文章表达的贴切自然。 3.(1)“精神站在了高处”是说欧阳修被贬后能放达自适,表现了泱泱君子的怡安心态和坦荡襟怀。其人格精神远远超越了那些高官显爵。 (2)“自造精神家园”是欧阳修把失意寓与诗文,把世情寄于山水,在山水诗文中营造出令自己陶醉其中的精神世界。 4.本题带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官场失意的文人写出传世佳作的诗人很多,如屈原、李白、陶渊明、苏轼等。至于对这一“规律”看法,可结合“国家不幸诗家幸”“诗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等名句进行阐释,可对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层原因进行探索,也可结合部分诗人作家的经历进行评价,能言之成理即可。(举例恰当2分,分析到位4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注意文中的关键词语,问题即可迎刃而解。第七段中“智仙特意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常来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并亲自为亭作记,于是便有了享誉后世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 欧阳修写作《醉翁亭记》的原因可以从上文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概括原因类的试题,要从内因外因两方面来概括,内因包括自身的情怀、学识水平、兴趣爱好、意志品质等方面;外因是他人的影响,时代的特点。注意分条作答。此题“智仙特意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属于外因,其余是内因。 2.2】 试题分析:此题实际考查引用的作用,引用古诗文可以丰富文章内涵,增加文章意蕴,在本段中的具体、针对性作用——突出……特点等,在全文的作用——深化文章中心(深化主旨)等。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引用可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考虑。结构上的作用,要考虑与上下文的关系;内容上的作用,要考虑与文章描写对象的关系、与文章主旨的关系。引用还可以丰富文章内容,增加文章意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也可以表达作者的某种感情。 3.3】 试题分析:(1)“他官位虽降低了,但精神却站在了高处”出现在文章第六段末,结合前一句话是“不能说遭贬逐的人心中没有苦闷,但戚戚怨嗟与借酒浇愁是一回事,放达自适则又是一回事,后者表现了泱泱君子的怡安心态和坦荡襟怀”不难做出解答。(2)“自造精神家园”要从第四段“下了台不做官或遭贬当了闲官,还可为文,常常把失意寓于诗文,把世情寄于山水,且十之八九与酒为友,往往是樽前放歌,一吐胸中块垒”概括。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赏析句子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①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只有结合具体语境,才能深刻领会句子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意。 ②紧扣文章主旨及作者的思想倾向理解语句:记叙类文章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揭示文章主旨,因此应在整体感知全文、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章主旨对表达作者感悟和人生哲理的句子进行拓展,明确表述所透露的意思。③紧扣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来理解语句内涵:作者在写作中,往往会借助一些特定的写作手法,或是某种修辞方法,或是某种表现手法,使自己要表达的意思在句子中变的含蓄深刻起来,从而达到耐人寻味的目的。因此,要抓住作者在文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分析它在表达上的作用,从中领悟句子所蕴藏的更深一层的意思。④ 联系写作背景去理解:文章是作者在特定背景下写出来的,因此,要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必须了解特定的写作背景。本题的“精神站在了高处”是指前文的“放达自适”和“泱泱君子的怡安心态和坦荡襟怀”。 4.4】 试题分析:此题实际是微型写作,论点是“官场失意的文人写出传世佳作,这几乎成了一条带有普遍性的规律”然后找事实论据来证明此观点。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对于带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探究性试题,要围绕观点要敢于下笔,联系教材中所涉及的仕途坎坷但成就卓著的作家即可。此题可用赵翼的《题遗山诗》“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两句来证明。表面的意思我们都可以读懂:“国家不兴旺的时候,诗词歌赋的大家都兴起,诗词歌赋中写上沧桑的诗句便十分工整了。其实,从这句话中表达出来的深层意思更让我们回味,古往今来在国家动乱的时期,诗人就会诗意大发,好诗成篇。我们可以知道诗人写诗,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之下,一定的环境中,对事物的感概和表达的方式,他是要表达一种感情,一种责任,永远不可能捏造事实,随意而为。我们平常也都会有这样的感觉,好作品要有写作的冲动,而这种冲动往往是因为对一件事的特大的触动的心情所孕育出的。高兴的东西也许冲动不是那么明显,相反,当心头愁云密布,忧虑不堪的时候,倒常常会产生很强烈的写作冲动。那种沧桑的感觉,那种冲动的感觉,都体现在我们的作品中,表露出来,让读者体会到自己的心情。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诗经•卫风•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离骚》中屈原用反问句表明即使被肢解也不会改变自己志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的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陶渊明《归园田居》中描写乡村中常见的声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李白《蜀道难》中用夸张手法写山势高险、枯松倒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杜甫《登高》中感慨秋天萧瑟、韶华易逝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⑺白居易《琵琶行》中既交待秋天的背景又蕴含离别之意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⑻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滕王阁周围深秋九月的景物特征。

⑼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老树

[金]元好问①

老树高留叶,寒藤细作花。

沙平时泊雁,野迥已攒鸦。

旅食②秋看尽,行吟日又斜。

干戈正飘忽,不用苦思家。

(1)诗歌前两联写了哪些景物?有何作用?

(2)有人说“不用苦思家”虽为反常句,但极尽其妙。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题。

终军,字子云,济南人也。少好学,以辨博能文闻于郡中。年十八,选为博士弟子。至府受遗,太守闻其有异材,召卫军。甚奇之,与交结。军揖太守而去,至长安上书言事。武帝异其文,拜军为谒者给事中。

元鼎中,博士徐偃使行风俗。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偃以为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存万民,专之可也。汤以致其法,不能诎其义。有诏下军问状,军诘偃日:“古者诸侯国异俗分,百里不通,时有聘会之事,安危之势,呼吸成变,故有不受辞造命专己之宜;今天下为一,万里同风。偃巡封域之中;称以出疆,何也?盐铁,郡有余臧,国家不足以为利害,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何也?”,又诘偃:“胶东南近琅邪,北接北海,鲁国西枕泰山,东有东海,受其铁盐。偃度四郡口数田地,率其用器食盐,不足以并给二郡也?而直矫作威福,以从民望,干名采誉,此明圣所必诛也。”偃穷诎,服罪当死。上善其诘。

初,军从济南步入关,关吏予军②。军问:“以此何为?”吏曰:“为复传③,还当合符。”军曰:“大丈夫西游,终不复传还。”弃而去。军行郡国,所见便宜④以闻,还奏事。上甚悦。

当发使匈奴,军自请曰:“军无横草⑤之功,得列宿卫,食禄五年。边境时有风尘之警,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驽下不习金革之事,今闻将遣匈奴使者,臣愿尽精厉气,奉佐明使,画吉凶于单于之前。臣年少材下,孤于外官⑥,不足以亢一方之任,窃不胜愤懑。”上奇军对,擢为谏大夫。南越与汉和亲,遣军使南越,说其王,欲令入朝,比内诸侯。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之阙下。”?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越相吕嘉不欲内属,发兵攻杀其王及汉使者,皆死。军死时年二十余,故世谓之“终童”。

(选自《汉书》)

注:①制,帝王的命令。②,用作通行证的帛。③传,凭证。④便宜,利益、好处。⑤横草,使草倒下。⑥孤于外官。孤,远;外官,指使者之职。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辩博能文闻于郡中      属:写作

B.而以安社稷存万民为      辞:托辞

C.此明圣所必诛也          加:更加

D.必羁南越王而之阙下      致:送达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军揖太守去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耻学于师

B.盐铁,郡有余臧     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适南冥也

C.为复传,还当合符   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D.遣军使南越        今其智反不能及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

B.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

C.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

D.偃矫制使胶东鲁国/鼓铸盐铁/还奏事/徙为太常丞/御史大夫张汤劾偃矫制大害法/至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终军年少时以好的口才闻名,武帝认为他的文章写得不一般,他的能言善辩在驳斥徐偃狡辩时得到了充分体现。

B.徐偃引《春秋》经义,辩称大夫出国境,如果有可以安定国家保存万民的事情,可以自作主张。张汤能施加法律,却无法驳倒他。

C.皇上要派使者出使匈奴,终军阐述了自己的情况,表达了出使匈奴的愿望。皇上觉得他的话很不一般,就提拔他为谏大夫。

D.南越和汉朝和亲,终军请缨前往,由于越相吕嘉弑君篡位,越王以及汉朝使者,均被杀害,年仅二十多岁的终军也未能幸免。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守闻其有异材,召见军。甚奇之,与交结。

(2)臣宜被坚执锐,当矢石,启前行。

(3)军遂往说越王,越王听许,请举国内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在文明起源研究中有着无法替代的重要意义。不过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工程,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个结晶。在文明形成过程中,聚落和城市可以理解成文明体的表层结构,是文明的结果与呈现。支持表层结构进步与改变的,是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特别是导致集约化生产出现的关键性技术因素的突变,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因此,技术因素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提供了原生动力,是文明起源的内因。技术因素、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可以理解成驱动文明这辆马车前行的两轮,相互支持,互为表里。从世界文明史发展的视野看,决定不同区域文明特质的常常是那些文明体的表层结构,而驱动文明马车前行的技术因素在不同文明体中通过交流存在明显互动性,存在着趋同现象。

和其他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成熟一样,夏文明体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开始以来,西方文明因素向中原地区汇集的步伐加快,使这里演变成文化的接触与交融的旋涡地带。整个公元前3千纪的下半叶数百年间,中原文明已经孕育了深层的变革,至公元前2千纪初前后,夏文明诞生。

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西方文化因素向中原频繁汇集,更多学者不断举出南方以水稻种植文化的北传和对黄河流域农业文化产生的深刻的影响来进行说明;源于中国境外更多的文化因素这一时期传至中原,对中原文明形成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所起的作用,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实际上,这些外来文化因素引起中原地区的社会变化更为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所以近来有学者立足于青铜技术的西东向传播的史实,用“青铜革命”来概括这一时期社会的变化。

青铜技术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这是因为每一件青铜器都需要找矿、开矿、选矿、熔炼、设计、锻造和铸造等系列工序,如果是合金,一件器物的产生就需要更复杂的程序,这无疑需要严密有效的基础社会组织才能实现。其次是小麦,小麦是一种高产农作物,中原地区夏代或略早突然开始普遍种植的小麦,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由于小麦是需要灌溉的农作物,因此它的大面积种植需要公共管理系统对水源进行分配与调节。国际学术界曾站在水利资源分配的角度,探究过西亚两河流域以及埃及文明出现的动因。由此可以推知相应的水利灌溉与水源管理知识体系的应用,与中原夏代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必然存在内在关系。牛羊类动物牲畜传入中原内地对中原早期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不可低估。牛羊人工畜养传入中原内地后,大大改变了当地传统的以猪肉为主的肉食结构,丰富了人类的营养,增强了人类体质。

(摘编自刘学堂、李文瑛《史前“青铜之路”与中原文明》)

1.下列关于“文明起源”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聚落考古在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标志性、概括性意义,但是大型聚落和城市只是文明起源过程中的一个结晶,文明起源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体系工程。

B.与生产直接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基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建立在其上的社会文化形态的形成,是支持文明表层结构进步与改变的因素。

C.从世界文明史发展看,文明体的表层结构常常决定不同区域文明的特质,驱动文明车马前行的技术因素在不同文明体中,从各不相同逐渐趋同。

D.技术因素、基础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是驱动文明这辆马车前行的两轮,相互支持,互为表里,技术因素在文明起源过程中,提供了原生动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夏文明诞生于公元前2千纪初前后,经历了发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它的出现并非偶然,是外因和内因交互作用的结果,

B.从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开始,西方文明因素向中原地区汇集的步伐加快,使中原地区演变成文化的接触与交融的中心地带。

C.包括青铜技术在内的外来文化因素,使中原地区的社会发生深刻、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所以有人用“青铜革命”来概括这种变化。

D.中国境外的很多文化因素在公元前3千纪下半叶传至中原,对中原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这一观点一直遭到学界否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铜器的制造需要严密有效的基础社会组织,因为制造青铜器需要找矿、开矿、选矿、熔炼、设计、锻造和铸造等一系列复杂的工序。

B.小麦高产但需要灌溉,要大面积种植小麦,必须有分配和调节水源的公共管理系统,所以小麦的普遍种植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之一。

C.从水利灌溉与水源管理知识体系的应用上看,西亚两河流域文明和埃及文明的出现,与中原夏代文明机制的不断成熟必然存在内在关系。

D.牛羊人工畜养的传入,大大改变了中原内地的肉食结构,丰富了人类的营养,增强了人类体质,对中原早期文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卡夫卡的巨大功绩在于重建并改造了传统小说的“戏剧性”结构。

B.《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要求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

C.智能电视的推出颠覆了人们心中电视机只是用来看节目的传统观念,用户可以方便地通过电视上网进行一系列的社交、娱乐活动。

D.这本书精心选配了10多幅契合文意的图片与版式设计有机结合,为读者营造了一个极具文化魅力的立体阅读空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