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完美的猎物 〔加拿大〕莫洛迪•坎贝尔 著 张维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题目。

完美的猎物

〔加拿大〕莫洛迪•坎贝尔 张维

上年纪的老妇人可以说是最完美的猎物。

萨莎按捺不住内心的窃喜,但表面上却装出十分尊敬的样子:欠着身子饶有兴趣地倾听着老妇人说话。

“你喜欢猫吗?呃、呃……刚才你说你叫什么来着?”

萨莎乐不可支,强忍着不动声色。“我喜欢猫,你养猫了吗?”她飞快地回答,同时扫了一眼这套公寓,屋内高档家具登时映入了她的眼帘。

“正打算养,”老妇人颤巍巍地说,“我找钟点工就是为了帮我照料猫咪。”

萨莎朝老妇人笑了笑。她确信自己很有把握做这个活——她以前从未失过手。白发苍苍,不爱打扮,衣着朴素……这样的老家伙们最容易摆平。萨莎要的薪酬比那些中介机构开价低得多,只要给现金就行,有了现金干什么事情都方便。

老妇人还在那里喋喋不休地唠叨着她的猫,萨莎的眼睛却一个劲地在房间里扫来扫去。昂贵的家具,高雅的雕塑,餐柜上摆放着银光闪闪的蜡烛台,那八成都是些纯银的。毫无疑问,主人的卧室里肯定还有许多珠宝和大量的现金,像她这样的老家伙一般都不大喜欢银行卡。萨拉沾沾自喜,想象着即将到手的果实。寻找贵重物品的藏匿之处对萨莎来说是小菜一碟。

“亲爱的,再加点茶?”

萨莎欣然应允,笑容可掬。老妇人拿茶壶的那双手青筋毕露,满是皱纹的手背上布满了深褐色的老年斑。萨莎灵巧地迎上茶杯,让茶壶里的茶水恰到好处地倒入她的杯中。

“天哪!”老妇人失声咕哝了一句。

莫蒂菲夫人,没什么事吧?”

“哦,没什么,”她显得很尴尬,“实在对不起,我需要去……”,说着,她摇晃着身体从沙发上站起来,拖着沉重的步伐朝卧室奔去。

去卫生间了,萨莎自言自语地嘀咕着。她一边品茶,一边微笑,即将来临的财运使她非常开心。这些老家伙们从来都懒得查看证明、介绍信什么的,这绝对有机可乘。呵呵,这些老人们都是些“菜鸟”。

萨莎靠在长沙发上闭上眼睛,接下来的事情对她来说易如反掌。

20分钟过后,穿着外套的埃尔维拉•莫蒂菲从卧室走出来,直接来到躺在沙发上的萨莎•萨罕斯卡身边,她仍然步履艰难,但脸上却带着古怪的笑容。

老妇人从萨莎身上飞快地摘下三根金项链、一对厚实的金耳环,还有金手镯和金戒指,她动作如此熟练,令人瞠目结舌。她把这些战利品统统塞进外套里面装有拉链的那个贴身口袋里。

那双枯枝般的手指紧接着又在萨莎的手袋里寻找,翻出了她的钱包。

竟然有800美元!这足以让我们过上一段好日子,老妇人喃喃自语。最近账单上的各种费用都涨得相当厉害。

老妇人把沙发后面的一个包打开,从里面拿出一个长长的蓝色热水瓶,十分小心地把茶壶、茶杯、小奶壶里所有的东西都倒进瓶里,把每件茶具都用事前准备好的布袋套好。整理好这一切以后,她拉上包上的拉链,起身站了起来。

老妇人的眼睛最后在房间里打量着。临时找一套这样的公寓十分方便,房主及其家人一般总是在这个时候离家外出度周末。

沙发上的姑娘仍然沉睡不醒。挑选这样的目标就意味着机会和成功,因为她或他们绝不会去报警。这些年轻人总是自以为是,其实很愚蠢。即使她真的敢去报警,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因为这个年龄的老妇人看上去都差不多,年轻人绝对分辨不出谁的头发更白,谁的皱纹更多。

老妇人弯下腰来注视着自己的猎物,摇了摇头。这些年轻人真的都是一些菜鸟!

(选自《译林》2012年第2期

(1)下列对有关小说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写萨莎“欠着身子饶有兴趣地倾听着老妇人说话”,融夸张、动作描写与心理刻画于一体,有鲜明的表达效果。

B.小说第七自然段的描写,不仅写了家具陈设的富丽堂皇,同时也突出了萨莎在面对唾手可得的财物时的沾沾自喜的心情。

C.“老妇人收拾好了所有的用具,并且都用事前准备好的布袋套好,而最后眼睛还在房间里打量,这可能是在检查是否漏出马脚,可见她具有极高的警惕性。

D.小说叙述一个年轻的小偷萨莎试图摆平老妇人而窃取财物,反被“窃取”的喜剧故事,揭示了社会中的血腥与残酷。

E.小说中萨莎想要诈骗的对象“老妇人”竟然是个手段更加高明的反诈骗专家,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2)小说中“老妇人”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概括并简要分析。

(3)联系文本,简要回答作者以“完美的猎物”作为小说标题的含义及作用。

 

(1)B C,各2分。 (2)①她善于伪装,警惕性强,心思缜密。如“你喜欢猫吗?呃、呃……刚才你说你叫什么来着?”、“颤巍巍”等动作语言的描写表明老妇人的善于伪装;从“十分小心地把茶壶等东西倒进瓶里,把每件茶具都用事前准备好的布袋套好”,可见其警惕性强,心思缜密; ②行动果断,手法熟练。“飞快地摘下三根金项链、一对厚实的金耳环……”“她动作如此熟练,令人瞠目结舌”等描写说明她经验丰富,手法熟练; ③工于心计,善于揣摩被害者心理,经验丰富。她挑选这类骗子作为施骗对象,看准其不敢报案。表现出她经验丰富,善于揣摩人的心理。(任答两点即可满分) (3)①对装扮成钟点工的小偷萨莎而言,“老妇人”就是“完美的猎物”:年老体弱,易于下手,容易受骗;家里存有大量现金,对银行卡不感兴趣。 ②对老妇人而言,萨莎也是“完美的猎物”:自以为是,对人缺少警惕;年轻无知,只注重表象;疏于防范,不敢报警。 ③“完美的猎物”结构上与开头和结尾呼应,使情节设置更具波澜,从而突出人物形象,凸显小说的主旨。 【解析】 (1)试题分析:A 项没有“夸张与心理描写”;D项有意拔高主题,属于主观臆断;E老妇人是个诈骗惯犯,习惯于黑吃黑,不是所谓的反骗专家,而且事件也称不上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综合分析文章的题目,涉及到人物形象、主题、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牵拉因果,主人公的品格与评判事例不对应。比如A项“欠着身子饶有兴趣地倾听着老妇人说话”运用了动作描写,题干却给出了“夸张”和“心理刻画”的评判,属于无中生有;选项D对小说主题的概况为“揭示了社会中的血腥与残酷”有意拔高了主题,属于主观臆断;选项E中的“反诈骗专家”和“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是对短语理解有误,犯了牵强附会的毛病。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①细读全文,抓住关键再品味。②从字眼、意思、意境等方面来考虑他们的相同之处。 (2)试题分析:概况分析“老妇人”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对“老妇人”这一人物形象作简要概括;二是分条归纳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并根据小说内容举例说明。“老妇人”这一人物性格主要体现在与伪装成钟点工的小偷“萨莎”的对话及动作举止上。从中可以看出,她面对萨莎询问时表现出的“颤巍巍”是在伪装自己,她摘下萨莎物品时“飞快”表现她动作娴熟,她早就准备好了作案工具,可以看出她心思缜密,她对年轻小偷心理的准确把握,看以看出她经验丰富。但这些性格需要从情节中归纳和概括。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概括人物,要紧紧抓住情节来进行,同时还要关注人物语言、动作、心理、及其他人物。答题思路:先由题干明确对象,再在文中找出与对象有关的文字信息,揣摩分析这些内容分别表现了体现了人物的哪些方面或内涵(外在形象、心理情感、性情品行、性格特征、精神品质、社会意义等) 找信息的切入点:①人物在各个情节中的表现(行动)以及人物的肖像、语言、心理等;②人物活动的背景(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③比照对象与其他人物的不同;④作者行为中直接或间接对人物进行的评价。答题范式: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或者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3)试题分析:关于“完美的猎物”的含义,抓住文章开头和结尾两处提到的“猎物”:一是开头“上年纪的老妇人可以说是最完美的猎物”,再就是结尾“老妇人弯下腰来注视着自己的猎物”。可见对于不同的人物来说“完美的猎物”有着不同的含义。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文章标题(或标题中的词语)的含义答题思路:①首先思考该词语明写什么,暗寓什么,实写什么,虚写什么;②其次思考词语的象征义③把握该词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标题的作用答题要点:①文眼,揭示文章中心或主题②人物或主题的象征作用③结构上线索作用 ④修辞作用(比喻、拟人、引用、仿辞等) ⑤标题有虚实或双关两层含义或象征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用香草做比喻说明自己遭贬黜是因为德行高尚的两句:“                   ”。

(2)《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          ,            ”。

(3)《三峡》中有一句话把三峡春冬季节山水草木的秀丽景色概括无遗,这句话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拟咏怀二十七首(其十八)

庾信①

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

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

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

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

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

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

注:①庾信:南北朝时期诗人,辅佐梁元帝,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灭梁后被迫仕魏,后北周取代西魏又仕北周,本诗为仕周时期所作。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作前半篇写中夜操琴、书卷满床的情景,后半篇写白露明月、萤火飘流的秋色,构成凄清孤寂的意境。

B“寻思”两句直抒胸臆,不仅有故国覆灭、封侯梦想破碎的叹惋,也有当下不能为国建功的自嘲。

C“虽言”两句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自己如同那个可以齐物我、一是非、在轻飘飘的达观世界中自适其志的庄周一样,梦为蝴蝶、忘怀自身就可以摆脱时刻相随的愁思。

D.“残月”两句由“中夜”暗渡而来,表达出时光流逝而诗人却不能回国辅政尽忠的无限惆怅之情。

E“露泣”两句由“新秋”而来,烘托出诗人凄凉哀伤、虚无烦乱的内心状态,用词精切,对仗工巧。

2.本诗和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都使用了“琴”“书”两个意象,所抒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高睿幼孤,聪慧夙成,特为神武所爱,养于宫中。睿读《孝经》,至“资于事父”,辄流涕嘘欷。十岁丧母,神武亲送至领军府。为发哀,举声殒绝,三日水浆不入口。居丧长斋,骨立,杖而后起。神武,哭泣呕血。及壮,将婚,貌有戚容。励之勤学,常夜久方罢。文宣受禅,进爵为王。天保六年,诏睿领兵监筑长城。于时六月,睿途中屏盖扇,亲与军人同劳苦。定州先常藏冰,长史宋钦道以睿冒热,遣倍道送冰,正遇炎盛,咸谓一时之要。睿对之叹曰:“三军皆饮温水,吾何义独进寒冰!”遂至销液,竟不一尝,兵人感悦。八年,除都督、北朔州刺史。睿抚慰新迁,量置烽戍,备有条法,大为兵人所安。无水处祷而掘井,泉源涌出,至今号曰赵郡王泉。睿后因侍宴,帝从容谓常山王演等曰:“由来亦有如此长史不?”孝昭帝临崩,预受顾托,奉迎武成于邺,拜尚书令。河清三年,周师及突厥至并州。武成戎服,将以宫人避之,睿叩马谏,乃止。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突厥咎周人曰:“尔言齐乱,故来伐之。今齐人眼中亦有铁,何可当邪!”乃还。于是以睿为能,加尚书令,封宣城郡,拜太尉,监五礼。晚节颇以酒色为和士开所构。武成崩,睿与冯翊王润等奏后主云:“和士开不宜仍居内。”并入奏太后,因出士开为兖州刺史。太后欲留过百日,睿正色不许。旦欲入朝,妻子咸谏止之。睿曰:“社稷事重,吾当以死效之。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入见太后,太后复以为言,睿执之弥固。出至永巷,被执送华林园,于雀离佛院令刘桃枝杖杀之,时年三十六。

(节选自《北史高睿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B.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C.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D.帝亲御戎六军/进止并令/取睿节度/而使段孝先总焉/帝与宫人被绯甲/登故北城/以望军营/甚整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丧指处在直系尊亲的丧期守制中,尊亲死后,古人要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

B.崩是古代帝王或王后去世的讳称,古代把天子的死看得很重,常以山塌下来作比喻。

C.受禅是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世王朝也有以受禅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D.公是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公、侯、伯、子、男的第一等,封建社会爵位制度严格,不可世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睿自幼被人抚养,为人十分孝顺。读《孝经》思念父亲泪流满面,母亲病逝数次哭晕,为神武帝守孝期间长斋,以致骨瘦如柴。

B.高睿奉旨监修长城,与士民同甘苦。时值盛夏酷暑,有人送来冰块,高睿不忍独自享用,直到冰块融化也没尝一口。

C.高睿好学勤政,深得帝王信任。北齐建立后.他历经文宣、孝昭、武成等皇帝,多次担任要职,官至太尉、尚书令

D.高睿敢于犯言直谏,毫不退让。武成帝去世后,他坚持将太后身边的和士开调任外职,面对太后求情和家人的劝阻,他不为所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1)睿抚慰新迁,量置烽戍,备有条法,大为兵人所安。

(2)社稷事重,吾当以死效之。吾宁死事先皇,不忍见朝廷颠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别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民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就不必因为他承负传统而视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他象征着传统而视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你扔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他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名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常把“经”等同于“经典”,而把中国经典有意无意地理解为"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狭隘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大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历史著作、诗、词、曲等名篇佳作也可纳入“经典”的范畴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 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心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一部经典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过程,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在经典化的过程中层层而成的。

B.阅读经典可让我们了解人类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但因为历史的变迁,经典不可能一直充当“圣经的角色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在公交车上,杨女士给一对母女让座,下车后发现手机落在座位上,打电话确认时手机已经关机。经查监控发现,当时小女孩捡到手机后想叫住杨女士并归还,却被其母亲制止并让她压在屁股下,等杨女士下车后便据为己有。报道播出后,有人为杨女士抱不平,有人对母亲的行为感到痛心,也有人为小女孩感到可惜。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你就女士、母亲或小女孩的表现,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标题自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