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面对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专家指出,不要恐慌,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面对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专家指出,不要恐慌,冷静面对是应对之策。

专家指出,空气中总是漂浮着各种尘埃,在出现核事故的地方,有些尘埃就会沾染上放射性元素,这些尘埃就被称为核尘埃。这些尘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它们漂浮在空气中,随风扩散,使得核爆炸的污染区大幅扩大,甚至进入全球大气循环到达世界各地。

来自环保部的信息表明,截至3月15日10:00,我国辐射环境监测未发现任何异常,我国所有运行核电机组均处于安全状态。环保部将继续密切关注和跟踪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进展,进一步加强辐射环境监测,及时向有关方面通报信息。

针对“核尘埃”能不能飘散到我国的问题,专家指出,空气里面的“核尘埃”应当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一般核反应堆都有至少三重保护壳,日本福岛核电站有两台机组发生的爆炸都只损伤了外壳,并未影响到核芯。核电站铀元素在核裂变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比如铯-137和碘-131,它们随爆炸有一部分泄漏到了空气中,但它们的半衰期都比较短,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更小的原子,失去放射性,即使飘移到中国,多半也没有影响。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辐射防护与核安全医学所研究员王作元介绍说,核技术除了用于发电之外,生活中也很常见,尤其用于食品保存方面。食品辐照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灭菌保鲜技术。它运用γ射线的照射对食品进行照射后,可达到杀虫、灭菌、保持营养品质及风味和延长货架期的效果。我国有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了鉴定,早在1998年之前国家就已颁布批准了粮食、蔬菜、水果、肉及肉制品、干果、调味品等6大类固态辐照食品的卫生标准,在28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50多个商业化规模的辐照装置。这个数量每年都在增加。虽然很多人不知道,但你吃的食品中,很可能就接受过辐照,比如方便面的调料包。

王作元说:“核电站反应堆如果发生事故,可能会释放出有放射性的碘-131,这时候,应当加强对周围居民的碘预防。我们应当普及更多的核防护知识,尽力在事故发生之前就作好准备。比如准备好防止碘-131辐射的药物碘片,稳定碘片的生产、储存、更新、发放等,未雨绸缪,是我们最应该做的事。”

我们在正确认识核辐射的基础上,还应该了解和掌握一定的辐射防护知识减少射线对人体的外照射,这主要通过控制照射时间、增大与辐射源间的距离、采用适当的屏蔽措施来实现;要尽力避免放射性物质进入体内形成内照射,内照射会对人体产生长期的危害,因此在辐射较高的场所,必须穿戴必要的防护护具,避免饮食。这两点对于直接从事放射及辐射性行业的人员非常重要,同时也是普通民众应对核事故时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应该注意加强自身防护,例如,如无必要,尽量避免频繁X光检查,减少吸烟,远离煤矿粉尘,家居装修时要注意检测大理石类地板是否放射性超标等。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1.下列有关“核尘埃”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在出现核事故的地方,空气中沾染上放射性元素的那些尘埃被称为核尘埃。

B.核尘埃具有一定的放射性,它们漂浮在空气中,随风扩散。

C.核尘埃使得核爆炸的污染区大幅扩大,甚至进入全球大气循环到达世界各地。

D.日本核电站泄漏的核尘埃,已经飘散到我国,但我们不要恐慌,应该冷静面对。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日本福岛核电站两台机组发生的爆炸都损伤了反应堆的三重外壳,对核芯的影响不大。

B.铯-137和碘-131是铀元素在核裂变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

C.铀元素的半衰期都比较短,会在较短的时间内衰变为更小的原子,失去放射性。

D.核技术除了用于发电之外,在日常生活中也用于食品保存方面,早在二十世纪末,我国就有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了鉴定。

3.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辐射环境监测并未发现任何异常,环保部门将密切关注,加强监测,因此,我们没有必要恐慌。

B.随日本核电站爆炸而泄漏到空气中的部分铯-137和碘-131,会在短时间内衰变而失去放射性,因此我们根本不用担心它们对中国的影响。

C.辐照技术能够用来对食品进行灭菌保鲜,我国颁布批准了相关的卫生标准,对辐照食品进行鉴定通过,所以说辐照食品都不可能影响人体健康。

D.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吃的某些食品接受过辐照,如果知道,人们将会恐慌而拒绝购买这类食品。

 

1.D 2.B 3.A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是考查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D项,“已经飘散到我国”表述太武断,在文中第四自然段对能不能飘到的问题,专家还在讨论。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考生可以到原文中相应位置寻找选项的内容,选项在文中第四自然段对能不能飘到的问题,专家还在讨论。所以,“已经飘散到我国”表述太武断。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A“三 重外壳”“影响不大”等表述不合文意;C“铀元素”错,应该是“核电站铀元素在核裂变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D近百种辐照食品通过鉴定不是二十世纪末。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A项,“三 重外壳”“影响不大”等表述不合文意;C项,“铀元素”错,应该是“核电站铀元素在核裂变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具有放射性的副产品”等。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B“根本不用担心它们对中国的影响”错,原文只是专家推测说“多半没有影响”,还需要继续观察;C通过鉴定并符合卫生标准的辐照食品才有可能不影响健康;D“恐慌”和“拒绝购买”过于武断。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文中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比如选项B“根本不用担心它们对中国的影响”错,原文只是专家推测说“多半没有影响”,还需要继续观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故宫博物院在建院90周年之际,面向大众推出18个展览,产生巨大的轰动效应。许多观众需要排3到6个小时的队,才能入内看到一幅名画。有网友称这对中国古典丈化的普及有好处。但也有网友认为,故宫这样的文化殿堂需要设置门槛,这样才能让懂故宫的人支感受他,而不是让故宫成为更多没有文化品位的游客在朋友圈炫耀的资本……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砍的不如旋的圆

梁衡

①“砍的不如旋的圆”,这是我的家乡农民常说的一句俗话。比如你要做一个木球,可以用斧子慢慢地去砍,但总不如在旋刀下飞快地一旋,便又光又圆。我在孩童时就听到这句话,现已过花甲之年还常常想起,可见真理总是颠簸不破,历久弥新。

②过去我当记者时经常碰到一些热心写稿的通讯员,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写稿,投稿,甚至不远千里来报社送稿,虽命中率极低,但还是乐此不疲。后来又碰到一些多少有点权力的干部将自己的讲话、随感、日记,甚至文件汇集,一本一本地出书,以为这样就有政绩,有名气,这正是用斧子砍制一个木球。

③砍和旋到底有什么不同?其实就是跳出自我,敢于革新,就隔一层窗户纸,捅破之后就是质的飞跃。

④由砍到旋首先是方法的革命。成语言“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这是讲意志、恒心,你真的用绳锯木、水穿石,这要等到何年何月?方法不变,隔靴搔痒。往大的说,工具和方法是生产力,推动着社会的进步。马克思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往小的说,工具和方法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助推器,是他的生存力。

⑤其次,由砍到旋是知识的跃升。你为什么只知道闷头砍,是因为你没有新知识,抱残守缺,还自鸣得意。如计算一道天文数字的大题,人家用计算机算,你却用手算、珠算,因为你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只能这样。在别人看来很无聊的文字你却在津津有味地写,因为你没有这方面的审美知识,不知道什么叫好,总在一个低标准上重复。

⑥第三,由砍到旋是规律的掌握,是从实践到理论的飞跃。一个掌握了规律和理论的人一下子就能从根本上判断出这件事该干还是不该干。历史上不知有多少人在迷着制造永动机,而科学家只须用“能量守恒”四个字就将此事判了死刑。

⑦“砍”与“旋”,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如要跨越必得有“惊险的一跳”。 

⑧我们曾有过因“砍”而败的惨痛教训。大跃进的失败是用战争的方法,来“砍”经济建设;“文化大革命”的失败就是用革命党的理论来“砍”执政。就是现在也有许多事还沉湎于这种“砍”的盲目和自豪之中。据统计,我国每年拍1.4万集电视剧,而能播出的不到四分之一,每年出版4300部小说,人们能记住的又有几何?再说到每年的会议、报告、文件就更是一个天文数字。废品之多、废话之多群众早已经看得很发笑了,但还是乐此不疲,继续耐心地“砍”制一件皇帝的新衣。

⑨为什么总是跳不出保守、封闭的误区?原来除方法、知识、理论之外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障碍就是太追求功利,自欺欺人。这样说来,“砍”与“旋”又不只是一个方法问题,这背后又有价值观、人生观在起作用了。

(选自2012年09月04日《人民日报》,有刪改)

1.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砍”的寓意。

3.如何理解第⑦段中“惊险的一跳”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题。

 

高彤练功戳伤了拇指,被送进了医院。

三九天,在院子里练背后接枪,手指都冻僵了。枪尖笔直地扎在竖起的、胡萝卜似的指头上,指甲根劈成了两半。

消息传来,京剧团的同事纷纷去看望。在医院扑了个空,又赶到小高家里。

小高光着头,只穿一身猩红的绒衣裤,眼望天空,把大枪朝上一扔,刷刷连走两个“鹞子翻身”,左手伸到背后,张开。大抢翻个跟头,尖朝下箭似地落,银光在手的部位一闪,啪哒,掉在地上了。没接住。手,缠着血白纱布的手,顿时化出一朵血红的桃花。小高仿佛没有感觉,弯腰拾起大枪,走回到原来的位置,一张冻得刷白的娃娃脸又朝天上望去……

这,这不是玩儿命吗?大家面面相觑,窃窃议论。这孩子急眼了,拼命了。于是提到了马盛春,剧团里唯一不在场的著名人物。

半个多月以前,团长老杨找马盛春商量,给小高排《马超》,春节演出。按戏班的规矩,动主演的拿手戏,是应该和他本人打招呼的。

马盛春五十八岁了,两鬓斑白,面容清癯,依然每天练功。那天他正在耍花枪,穿着厚底靴子,比老杨高出整整一头。吊眼角朝下一瞥,问道:“这是团部的决定?”

“还没哪,”老杨乐呵呵地摆手,“这只是我的一个想法,培养青年嘛。”

马盛春嘴抿成个“一”字,沉吟半晌,猛不丁问道:“他行吗?”

“他不是学过么,又经常看你……”

“在这儿,可是少见!”

“唉,年轻人,贪玩。这回倒是挺有……”

马盛春哼了一声,走开几步,一连走两个“鹞子翻身”,把枪抛向空中,又走两个翻身,

手往后一背,掌上似有磁力,枪杆稳稳落入手中。他把枪尖往台毯上一戳,微微带喘:“这手儿,他有吗?”

翻身以后接枪,是他的绝活,小高不会。

“这……咳,慢慢来吧。一下子哪比得了你这位大武生?咱们老同志,总得多关心、照顾他们,对不?”

“培养青年,我赞成,不过,舞台上的活儿,见观众,谁有能耐谁来,工厂的产品还讲究个竞争呢!”

说完,马盛春径直抡起大枪,越舞越快,渐渐风雨不透,只见枪影不见人了。

老杨碰了钉子,心里窝火,回去却对谁也没提,怕影响小高和老马的关系。可是没过两天,团里已经满城风雨。据业余播音爱好者透露,马盛春在酒馆里拍着桌子喊:宁让千顷地,不让一出戏。凭那两下子想把老的赶下台,没门!

这风声自然传到了高彤耳朵里。又据透露,他听说的第二天早晨,两只眼睛通红。

同行是冤家。老演员脑子里难免有点老古董,可马盛春太过分了。小高受了伤,竟然没来看一看!

小高照旧不进练功房,不同马盛春照面,躲在家里,每天三遍功。苍天不负有心人,终于将将《马超》全剧的技巧精熟了。老杨这次根本不和马盛春商量,拍板给小高响排!

一排成功,大年初一正式演出了.

“俺啊,胸怀胆壮志气昂。呀,成风凛凛要坐虎帐!……”马超身穿白甲,手挥银枪,边唱边舞,满台生风,剧场的气氛越来越高涨了。后来唱到一个间歇处,他把大枪高高地抛向空中,刷地走了一个“鹞子翻身”,紧接着刷刷刷,一连走了三个翻身,靠旗飞舞,人们眼花燎乱,还没看清楚,大枪已经落到他手中!观众席一下子炸了窝,掌声雷鸣.站在大厅右侧墙边的老杨暗暗叫好:上去了,而且超过了马盛春!

这时,他发觉身后有个人的掌声格外脆响,回头望去,相隔四五米的地方,那人已放下手。

老杨一怔,心头忽地发热,向那人走去。

那人正是马盛春,仍直盯着台上。

“不错?“

“行!“

“那接枪……“

“我没法演了。”

“你高兴.我懂你的心思了!”

“不,你还是不懂,”头缓缓地摇,鬓角白花花地一闪,嗓音苍凉、发颤,“听这掌声,铺天盖地的,像给我送行似的……”

台下,老马两只吊眼角使劲睁开,忽又涌起两团云雾,越发朦胧。台上,灯光雪亮,小高抖擞精神,金鼓齐鸣,却越发火爆,炽热了……

(选自《名家名篇小小说欣赏》,有删节)

1.小说一至三段对全文情节展开有怎样的作用?请具体说明。

2.赏析小说第四段画波浪线语句在表达上的特色。

3.小说中画直线的三处细节描写体现了马盛春怎样的心理?

4.小说结尾老杨和马盛春的对话以及舞台场景描写具有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其意蕴。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2)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直栏横槛,             。(杜牧〈阿房官赋》)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苏轼《赤壁赋》)

(5)             ,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6)醉里挑灯秘U,             。(辛弃疾《破阵子》)

(7)君子不以言举人,             。(《论语·卫灵公》)

(8)沉舟侧畔千帆过,             。(白居易《酬乐天扬州初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题。

临江仙·送宇文德和被召赴行在所①

张元干

露坐榕阴须痛饮,从渠叠鼓频催。暮山新月两徘徊。离愁秋水远,醉眼晓帆开。

泛宅浮家游戏去,流行坎止忘怀。江边鸥鹭莫相猜。上林消息好,鸿雁已归来②。

【注】①行在所,也称行在,也就是南宋皇帝巡幸所居之地.②苏武系于匈奴,汉使至匈奴,匈奴诡称苏武已死。使者对单于说,天子在上林苑射中一只大雁,脚上绑着苏武写的一封信,匈奴才把苏武放还。

1.词的上阕是如何抒发离别之情的?请具体陈述。

2.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