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你跑什么跑 安谅 一 那天上午我们低年级没课,有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你跑什么跑

安谅

那天上午我们低年级没课,有同学就提议到学校附近去玩。

学校的围墙外,还是一片农田。种植的是什么,已记不真切了。也许当时压根儿就不识五谷,也就无所谓记忆了。但似乎齐膝高,阡陌小道则隐没其间,笔直延伸。

高年级学生正在操场做操。高音喇叭的声音可以传到数里之外,在空旷的田地回响。一位体育老师正在高喊着口令,这也是常常带我们跑操的那位老师。

我们中的一个同学突然就喊叫了起来,隔着围墙,叫的是体育老师的名字,叫得几乎撕破了喉咙,一声接着一声,尖锐而高亢,在口令的间歇间,非常清晰和响亮。

我在一边傻乎乎地站着,没喊,但心里也被这喊叫声激越着,快乐着。

校园内的广播消停了。高年级学生做完操,陆续返回教室了。

忽然,围墙的一扇小门被打开了,体育老师飞奔而来。我们如惊弓之鸟,迅速四处跳窜。那个喊叫的同学腿快,很快跑成田地里的一个点儿了。我也没命地往前跑,终究落在了后面。高大健壮的体育老师一把逮住了我。

我被带进教育楼时,高年级同学还正逗留在走廊里,我当时一定很狼狈,他们的目光尽是幸灾乐祸。

我的姐姐正同校,比我高几级。体育老师把我交给我的班主任,班主任把她找来了。

我说我真的没喊呀。不过是谁喊的,我也闭口不说。出卖朋友,就是叛徒,做叛徒是最可耻的。我们从小深受这样的教育。《红岩》里的甫志高、《红灯记》里的王连举就是这样的人,为我们所唾弃。

那你跑什么跑呢!不知谁说了一句。我哑口无言。

在我家二三里路的地方,有个工厂。是生产什么的,也早就忘记了。

工厂的后边,是农田。墙脚则杂草丛生,沟渠蜿蜒。还有一个厕所,是厂子里用的,对外,开了几扇通风的窗子。

我们常去那儿捉蟋蟀,抓蝈蝈。玩得忘了时间。

那天下午,邻居一个顽皮的大男生又带我去了那儿。瞎玩一阵后,那大男生说他要上厕所,就从窗口攀爬了进去。我不敢爬,就在墙外等他。但左等右等不见他出来,我还叫唤了几声,也不见回音。我很纳闷,不知什么原因,也有点焦急和担心。天色渐渐暗了,我还拿不定主意:是继续等他,还是自行返回。

有一个大人快步向我走来,仿佛是冲着我来的。我转身就跑,但没几步就被他抓住了衣袖,甩也甩不掉。

我被带到了工厂的门卫室。那个大男生也在,一脸委屈地杵在那儿。

我遭到了严厉的讯问。两个大人让我们自报家门,还让我们交待有什么企图。我矢口否认。大人说:你没什么事,为什么看到我就跑?

是呀,你跑什么跑!我自己问自己,也听不见自己的回答。

有一年冬天,江南下了一场大雪。这是好多年不见的景象了。雪花还在飘扬,很多人就玩起了雪球。

我们几个邻居小伙子,把一个墙脚下的废物箱作为靶子,一次次地扔去雪球。但这废物箱摇摇晃晃地,像个不倒翁。

我们又一阵阵地将雪球砸了过去,好久,都未能击倒目标。

雪花飘舞,已让我们装扮为一个个雪人儿了。

这时,一个身上也是裹满了雪花的路人走来,他从地上抓起一块石头,就砸了过去。也许,他是想把那个废物箱击倒。但他甩出去的不是雪球,他击中的目标,竟也不是废物箱。

他击中了废物箱上方的一户玻璃窗。玻璃顷刻尖叫碎裂。那人见闯祸了,脚上像踩着雪橇,带出一阵雪雾,就跑没影了。

一如树倒猴狲散,刚才还玩得忘我的伙伴们,也四下逃离了。我一步也未挪动。看着他们逃逸,心里充满鄙夷。

那户人家有人出来了,看见了我,径直朝我走来。

我没有跑。我神情淡定。从未有过的从容。

走近的人气汹汹,兴师问罪:“是你砸的吗?”

我坚决地摇了摇头:“不是。是刚才一个路人砸的。他是要砸废物箱的,砸偏了。”

对方将信将疑。

我又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我没说假话,那人已经走了。”

说完,我也转身走了。我这次没跑。

我此时年轻的背影,一定很坚挺。(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我”的同学隔着围墙喊叫体育老师的名字,让老师感到受了侮辱,“我”虽没有喊,但内心充满了激越与快乐,这也是“我”跟着别人逃跑的原因。

B.“我”不敢爬进窗口,只是在等爬进窗口的邻居的顽皮的大男生,结果被抓,这一切都是大男孩告密并且将责任推卸到“我”身上的结果。

C.当被砸破玻璃窗的主人向“我”走来时,“我”没有跑,而是神情淡定和从容,说明“我”内心已经不再惶恐,决意要勇敢面对,勇于担当。

D.小说构思巧妙,运用对比的艺术手法来凸显意蕴。前两个故事是时空不同,但故事意蕴相同;而最后一个故事,叙述形式相同,但故事意蕴突变。

E.小说的叙述视角非常独特,“我”增强了小说的亲切感。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全知叙述视角,其目的在于体现故事的现实主义特征。

(2)小说在刻画“我”这个形象时,突出了“我”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为什么要以“你跑什么跑”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前两部分写“我”跑,最后一部分写“我”没有跑。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参考答案:D C (答D给3分,答C给 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2)①小说刻画了“我”一开始的胆小怕事、讲义气到后来的淡定从容、勇敢、诚实、做事有担当等性格特征。②小说第一部分写“我”并未喊,却跟着别人一起跑,反映了“我”胆小怕事;③小说第一部分写“我”不肯说出是谁喊的,说明“我”讲义气,不想做叛徒;④小说第三部分写“我”没有砸碎玻璃没有跑突出了“我”的勇敢和淡定从容⑤小说第三部分写“我”没有跑并说出是谁砸碎玻璃,表现了“我”的诚实和敢做担当。(性格特征3分,分析3分。答对任意三点性格特点给3分,根据性格特点分析到位给3分) (3)①结构方面:“你跑什么跑”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三个小故事通过这句话组成了意蕴完整的整体。②情节方面,“你跑什么跑”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使第三部分的“我”没有跑这个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③人物形象方面:当小学生时喊体育老师的名字,“我”被追而跑;和大男生到工厂玩,“我”被迫而跑,“你跑什么跑”也揭示了“我”内心的胆怯,没有勇气面对他人的过错。少年时代,路人砸破人家的玻璃,“我”这次不跑了,“你跑什么跑”揭示了“我”内心的勇敢与自信。④主旨方面:小说中前两个“你跑什么跑”和第三个故事中的“我没有跑”,二者形成了对比与反转,揭示了主旨,即做事要敢于“担当”。(结构方面的作用2分,情节方面2分,人物形象方面2分,主旨方面2分,答出任意三点6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4)①小说以前两部分写“我”遇事跑与最后一部分写“我”遇事没有跑相对比,造成了情节的逆转,使情节戏剧化;②小说以前两部分写“我”被人问跑的原因时的无言以对与最后一部分写“我”遇事没有跑敢于说真话相对比,有利于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我”内心的成长;③小说以前两部分写“我”跑被抓包庇同伴与最后一部分写“我”没有跑讲出真话相对比,突出“我”的勇敢和诚实;④小说以前两部分写“我”遇事跑与最后一部分写“我”遇事没有跑相对比,有助于表现做事要有担当的主题;⑤小说以前两部分写“我”遇事跑与最后一部分写“我”遇事没有跑相对比,更好地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做事要敢于担当的肯定;⑥小说以前两部分写“我”遇事跑与最后一部分写“我”遇事没有跑相对比,有助于增强作品反映问题的张力,吸引读者阅读。(每点2分,答对任意4点8分。)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A项,该项内容出现在文中的第一部分。面对体育老师的追赶,“我”逃跑的原因是内心胆怯,不敢面对,而不是“内心充满了激越与快乐”,而“我”内心充满了激越和快乐的原因是我们中的一个同学尖锐和高亢的叫喊声,所以A项的理解不正确,不给分。B项,该项内容出现在文中的第二部分。“这一切都是大男孩告密并且将责任推卸到‘我’身上的结果”,在文中虽然并没有直接表述,但是通过“那个大男生也在,一脸委屈地杵在那儿”和“我遭到了严厉的讯问”可以推测,是大男孩告的密,因此B项具有部分合理性,给1分。E项是对全文的一个整体的分析和理解。透过小说,我们知道“我”的叙述视角并没有增强小说的亲切感,而更多的是增强小说的真实感;“我”也并非全知视角,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是一个有限视角;“我”的故事生活化,给人以现实感,但并不能说明是体现故事的现实主义特征。所以E项的这两项表述均不正确。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多项选择题的解答技巧:1.选项的设定分为整体分析和局部分析;局部分析的选项设定基本按照文章的先后顺序来安排的;整体分析的选项不会太多,一般2个,其中一个必是正确的,且是3分,因此要仔细辨别。2.选项的设置一般包括文本内容和推论,在锁定相关文本内容后,根据上下文推敲相关推论的正确性。3.作答这道题时,先从宏观上将选项分为整体分析的选项和局部分析的选项,整体分析的选项为3分选项,局部分析的选项为2分选项。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鉴赏人物的形象,可从人物的言行举止、神态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分析.比如,文章第一部分的“我”,看见别人跑,自己也撒腿就跑,说明了我的胆小怕事;老师问“我”是谁喊体育老师的名字,“我”不说,因为我觉得那样做是叛徒,说明“我”讲义气。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小说的主要任务。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变化的“我”,因此考生在答题的时候一定突出人物形象性格的变化。胆小怕事、讲义气是小说一、二部分的性格特征,淡定从容、勇敢、诚实、做事有担当是小说第三部分的性格特征。 (3)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探究小说标题的作用的能力。分析小说标题的作用,要从它对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和文章主旨的角度出发.本文节选了三个片段,都是围绕“跑什么跑”来展开的,所以,这个标题串联起了文章,是全文的线索;从人物形象来说,“我”前两次都跑了,最后一次没有跑,于对比中凸显了人物形象,同时也明确了文章主旨,人要敢于担当。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1.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2.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3.形式新颖,吸引读者;4.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你跑什么跑”是贯穿全文的一个线索,对小说情节的发展、人物的塑造以及主题的凸显都有一定的作用。小说构思巧妙,前面两部分的“你跑什么跑”,和第三部分的“我”没有跑构成一个整体,三部分形成“平行+反转”的立意,既推动了小说情节向纵深方向发展,给人以“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又通过对比凸显了人物性格变化,使“我”的性格由胆怯走向勇敢与自信,更加有力地彰显了小说的主题,即做事要敢于“担当”。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作者情节设置用意的探究能力。这道题目的前面一句“小说前两部分写‘我’跑,最后一部分写‘我’没有跑。”提示考生这样的安排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后一句提示考生要回答这样安排的作用。小说情节安排与构思的作用可以从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思考。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作者对小说情节的安排、人物的塑造方式甚至表现手法的选择都是出于自己的创作需要,或为了情节曲折动人,或为了人物形象丰富,或为了手法与众不同,当然最关键还应该是有利于作品主题的表达,而主题的表达又和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有关。因此在解答这一类问题时,主要应从这样几方面入手:①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发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情节波澜起伏,还是出人意料?是戛然而止,还是水到渠成?②作者这样写对人物的塑造可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是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还是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③从表现主题方面思考,作者这样写是可以突出小说的主旨,还是可以使主题表达更进一步?④从时代背景考虑,当然这一点需要考生对小说所涉及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或者小说本身能提供故事的相关背景,否则就可能无从入手。例如本题,从整体看,作者在小说的第一部分写“我”当小学生时喊体育老师的名字,被追而跑;在小说第二部分写和大男生到工厂玩,被迫而跑;在小说的第三部分写“我”青年时代,路人砸破人家的玻璃,这次不跑了。这是一个大的对比,形成“平行+反转”的立意,造成情节的逆转,使情节戏剧化,使作品富有张力,吸引了读者去反思,有力地表现了做事要有担当的主题。作者在大的对比下还善于设置一些小的对比,使小说的意蕴更加丰富。以此类推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用“                          ”两句写出了自己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2)庄子《逍遥游》中用对待“誉”和“非”的态度来说明“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的境界的两句是:“                          。”

(3)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荀子在《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

南柯子﹒淮西客舍接得陈敬止书,有寄

毛奇龄

驿馆吹芦叶,都亭舞柘枝。相逢风雪满淮西,记得去年残烛照征衣

曲水东流浅,盘山北望迷。长安书远寄来稀,又是一年秋色到天涯。

【注】①毛奇龄,清代词人。②柘枝:指柘枝舞。《梦溪笔谈》:“寇莱公好《柘枝》舞,会客必舞《柘枝》”③征衣:旅人之衣。

1.全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词虽短,时空转换却多,请简述。

2.有人评价本词“别有凄凉”,作者是用哪些手法表达“凄凉”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杜正伦,相州洹水人。隋世重举秀才,天下不十人,而正伦一门三秀才,皆高第,为世歆美。太宗素知名,直秦王府文学馆。贞观元年,魏征荐其才,擢兵部员外郎。俄迁给事中,知起居注。帝尝曰:“朕坐朝,不敢多言,必待有利于民,乃出诸口。”正伦曰:“臣职左史,陛下一言失,非止损百姓,且笔之书,千载累德。”帝悦,赐彩段二百。进累中书侍郎。与韦挺、虞世南、姚思廉论事称旨,帝为设宴具,召四人者,谓曰:“我闻神龙可扰以驯然颔有逆鳞婴者死人君亦有之卿属遂犯吾鳞裨阙失朕其虑危亡哉。思卿至意,故举酒以相乐也。”各赐帛有差。

太子监国。诏正伦行左庶子,兼崇贤馆学士。帝谓正伦:“吾儿幼,未有就德。今当监国。不得朝夕见,故辍卿于朝以佐太子。慎之勖之。”它日又言:“朕年十八,犹在人间,情伪无不尝;及即位,处置有失,必待谏,乃释然悟,况太子生深宫不及知邪?且人主不可自骄,今若诏天下,敢谏者死,将无复发言矣。故朕孜孜延进直言。卿其以是晓太子,冀裨益之。”擢中书侍郎,封南阳县,仍兼太子左庶子。出入两宫,典机密,以办治称。后太子稍失道,帝语正伦:“太子数私小人,卿可审喻之。教而不徙,其语我来。”故正伦显谏无所避。太子不从,辄道帝语督切,太子即表闻。帝责曰:“何漏泄我语?”对曰:“开示不入,故以陛下语怖之。冀当反善。”帝怒,出为谷州刺史,再贬交州都督。

显庆元年,迁中书令,封襄阳县公。正伦与城南诸杜昭穆素远,求同谱,不许,衔之。诸杜所居号杜固,世传其地有壮气,故世衣冠。正伦既执政,建言凿杜固通水以利人。既凿,川流如血,阅十日止。自是南杜稍不振。  (节选自《新唐书·杜正伦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我闻神龙可扰以驯/然颔有逆鳞/婴者死人/君亦有之/卿属遂犯吾鳞/裨阙失/朕其虑危亡哉/

B.我闻神龙可扰以驯/然颔有逆鳞/婴者死人/君亦有之/卿属遂犯吾鳞/裨阙失朕/其虑危亡哉/

C.我闻神龙可扰以驯/然颔有逆鳞/婴者死/人君亦有之/卿属遂犯吾鳞/裨阙失朕/其虑危亡哉/

D.我闻神龙可扰以驯/然颔有逆鳞/婴者死/人君亦有之/卿属遂犯吾鳞/裨阙失/朕其虑危亡哉/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秀才”为“优秀人才”之意,亦称“茂才”,与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中的最低一级功名——也称作“秀才”一一不能混为一谈。

B.表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奏章,《出师表》《陈情表》都是这一类文体。此处指上表。

C.侯爵为我国封建时代五等爵位之一,在公爵、伯爵之下,在子爵、男爵之上。南阳县侯以南阳县为封地。

D.高门大姓与其所在地的郡县相联系,称为“地望”“郡望”,如韩愈出身的昌黎韩氏、杜牧出身的京兆杜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正伦身具才华,颇有名声。他在太宗继位前曾被荐举为秦王府幕僚,后来又得到魏征的赏识。

B.杜正伦敢于劝谏,不顾安危。他在担任左史和中书侍郎的时候都因此受到唐太宗的称赞和赏赐。

C.杜正伦思虑不周,祸从口出。他在劝谏太子时把与太宗的私下谈话说出,结果被贬为谷州刺史。

D.杜正伦心胸狭隘,公报私仇。他因城南诸杜拒绝他的要求,就破坏其风水,此后南杜渐渐没落。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职左史,陛下一言失,非止损百姓,且笔之书,千载累德。

(2)太子数私小人,卿可审喻之,教而不徙,其语我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文明之间为什么需要交流互鉴

各民族创造了自己的灿烂文明。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民族都离不开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互鉴。那么,文明为什么需要交流?可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来理解。

根源于文明路向的不同。“文明”是指人类在应对自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制度、精神等成果的总和。文明交流指的是主动地把自己的文明推介、分享给其他民族的活动过程。任何民族的文明都不是完美的。由于遭遇外部环境的挑战不同,文化禀赋的不同,思维趣向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呈现出不同的文明景观。对这一过程的揭示,德国历史学家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期”理论是比较有说服力的。他认为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短短几百年时间,却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本来是相互隔绝的各个文明都不约而同地出现了自己的伟大精神导师,如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中国有先秦诸子百家,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决定了后来这些地区各自迥异的文化形态。雅斯贝尔斯实际上揭示了人类精神的“裂变”过程,即不同民族如何“分有”了自己的文化精神,形成了自己的文明路向。

在“裂变”之前,人类的精神虽然完整却蒙昧不明。“裂变”之后,沿着自己的路向发展,却难免走向偏执,陷入所谓的“相对真理”的困境。因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甚至整合就变得尤为重要。在文明交流史上,最大的敌人就是“文化自我中心论”者。如19世纪后期,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文化也同样遵循着“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标准,不同文化之间是可以比较的,有先进和落后、高级和低级之分。这种思想刚一提出就遭到“文化多元论”者的激烈反对,后者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曾在或者正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立足于现实梦想的差异、文明交流的直接原因在于现实中不同民族梦想的差异性,甚至排斥性。文明交流的深层目的在于通过历史的沟通达成对现实的理解、和解。人类历史和人类社会可以说就是由众多的文明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和在时间上的继起而构成的活生生的画面。这些文明形态之所以能够发展与延续,主要是由其内在的文化精神支撑的。今天,中西方的沟通既是关乎未来的梦想的沟通,又是历史与文化的沟通。

着眼于共同未来的应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问题、气候环境的异常问题等等,所有这些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都需要打破地域与民族的局限性进行深度合作,在文明层面相互启发与借鉴。“自视者不幸,自见者不明”,除了对自身文明固有的傲慢和偏见,人们又天然地对已有的文明有着“路径依赖”,这注定了此类问题在同一文明内部是无法解决的。所以,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只有在文明交流中知己知彼,扬彼之所长补己之所短,才有可能形成应对未来的新思维。

人的生命活动的丰富性、开放性,决定了文明交流的无限可能性。两种异质文明既可以和谐相处,又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或生活方式。一个民族如果缺失了兼容创新的动力,那么它只能是“一条道走到黑”。“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饽”,只有在真切的对话与交流中,才能携手应对共同的未来!(本文有删改)

1.关于文明为什么需要交流,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不同民族呈现出的文明不同,而任何民族的文明都有缺陷,一个民族需要主动地把自己的文明推介、分享给其他民族。

B.历史中不同民族沿着自己的路向发展,却难免走向偏执,陷入“相对真理”的困境,文明间的交流、互鉴甚至整合就变得尤为重要。

C.现实中不同民族梦想的差异性、甚至排斥性,使得文明需要交流,在交流中力求通过历史的沟通达成对现实的理解、和解。

D.人们又天然地对已有文明的“路径依赖”,成为文明交流的障碍。只有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在未来找到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的方案。

2.下列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各民族由于文明路向的不同,在文明发展过程中,只有在与其他文明的交流和互鉴中才能创造本民族的灿烂文明。

B.在文明交流史上,一些西方学者曾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认为文化也有先进和落后、高级和低级之分。

C.人类共同应对生态系统的破坏问题、气候环境的异常问题等等,都需要打破地域与民族的局限性开展深度合作。

D.文明之间的交流具有无限可能性,两种异质文明既可以和谐相处,又可以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或生活方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各个文明都出现了自己的伟大精神导师,提出的思想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决定了后来各自迥异的文化形态,形成了自己的文明路向。

B.“文化自我中心论”者的思想观点,遭到了“文化多元论”者的激烈反对,后者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理由,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C.人类历史是由众多的文明形态在时间上的继起而构成的,人类社会则是由众多的文明形态在空间上的并存所构成的。这些文明形态能够发展延续,主要由其内在的文化精神支撑。

D.一个民族只有具有兼容创新的动力,才能在真切的对话与交流中知己知彼,扬彼之所长补己之所短,防止“一条道走到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著名作家麦家认为,人生必须配备的几副眼镜:一是望远镜,看远;二是显微镜,看细;三是放大镜,看透;四是太阳镜,看淡;五是哈哈镜,笑看人生。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