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贷款消费...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善,贷款消费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寅吃卯粮也成为一种时尚。

②原以为他去北京能够脱稿“裸讲”,结果他却四平八稳的念起了稿子,这实在深孚众望

③上级两袖清风,下级就会廉洁自律。如此上行下效,社会风气就会逐步好转起来。

④站在华山之巅,放眼望去,天无际涯,顿觉自己渺小,登高自卑之感油然而生。

⑤他潜心于文学研究,身居书斋十余年,焚膏继晷,颇下了一番功夫,终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⑥假如每个人都能见贤思齐,以人之长补己之短,那么我们便会不断进步,生活也会更美好。

A.①②⑤  B.①⑤⑥  C.③④⑥  D.②③④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运用。深孚众望:使众人信服。与前面“原以为……结果他却……”的内容不合。错误。上行下效:上面的人怎样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样做。贬义,多指不好的事情。句中感情色彩不当。登高自卑:欲登高山须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句中望文生义。寅吃卯粮,形容这一年吃了下一年的粮。寅年吃了卯年的粮食。比喻经济困难,入不敷出,预先挪用眼下只能亏空着的财物或还没到手的收入,不顾将来。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工作等。见贤思齐,意指见到有才德的人就想着与他齐平。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第二,辨析感情色彩。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本题中,“深孚众望”不合语境,“上行下效”属于感情色彩不当,“登高自卑”属于望文生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句名篇默写

(1)《氓》中写女子回忆小时候与男子嬉戏玩耍的快乐场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登飞来峰》中富于哲理,借景抒情,表达自己锐意改革的远大政治抱负的诗句是: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各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①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这首词是苏轼被贬黄州时所写。(2)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上阙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阙后三句写家童已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进门,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

D.下阙前两句写出词人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总免不了劳苦奔波。

E.一叶小舟从作者眼前的江面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2.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许翰,字崧老,拱州襄邑人。中元佑三年进士第。宣和七年,召为给事中。为书抵时相,谓百姓困弊,起为盗贼,天下有危亡之忧。愿罢云中之师,修边保境,与民休息。高丽入贡,调民开运河,民间骚然。中书舍人孙傅论高丽于国无功,不宜兴大役,傅坐罢。翰谓傅不当黜,时相怒,落职,提举江州太平观。靖康初,复以给事中召。时金人攻京师甫退,寻改御史中丞。上疏言边事,因陈决胜之策。种师道罢为中太一宫使,翰言:"师道名将,沉毅有谋,山西士卒,人人信服,不可使解兵柄。"钦宗谓其老难用,翰曰:"秦始皇老王翦而用李信兵辱于楚汉宣帝老赵充国而卒能成金城之功自吕望以来用老将收功者难一二数。以古揆今,师道虽老,可用也。"且谓:"金人此行,存亡所系,令一大创,使失利去,则中原可保,四夷可服。不然,将来再举,必有不救之忧。宜起师道邀击之。"上不能用。擢中大夫、同知枢密院,论益不合,以病去,除延康殿学士、知亳州。坐言者落职,提举南京鸿庆宫。高宗即位,用李纲荐,召复延康殿学士。既至,拜尚书右丞兼权门下侍郎。时建炎大变之后,河北山东大盗李成、孔彦舟等,聚众各数十万,皆以勤王为名,愿得张所为帅。所为御史,尝论黄潜善奸邪不可用,由此得罪。李纲为相,乃以所为河北等路招抚使,率成等众渡河,号召诸路,为兴复计。潜善力沮之。宗泽论车驾不宜南幸,宜还京师,且诋潜善等。潜善等请罢泽,翰极论以为不可。李纲罢,翰言:“纲忠义英发,舍之无以佐中兴,今罢纲,臣留无益。”力求去,高宗未许。时潜善奏诛陈东,翰谓所亲曰:“吾与东,皆争李纲者。东戮东市,吾在庙堂可乎?”求去益力,章八上,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复以言者落职。绍兴元年,召复端明殿学士、提举万寿观,辞不至。二月,复资政殿学士。三年五月,卒,赠光禄大夫。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秦始皇老王翦而用李信兵/辱于楚/汉宣帝老赵充国/而卒能成金城之功/自吕望以来/用老将收功者/难一二数

B.秦始皇老王翦而用李信/兵辱于楚/汉宣帝老赵充国/而卒能成金城之功/自吕望以来/用老将收功者/难一/二数

C.秦始皇老王翦而用李信兵/辱于楚/汉宣帝老赵充国/而卒能成金城之功/自吕望以来/用老将收功者/难一/二数

D.秦始皇老王翦而用李信/兵辱于楚/汉宣帝老赵充国/而卒能成金城之功/自吕望以来/用老将收功者/难一二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望:姜尚,别号飞熊。西周官为太师。因佐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俗称姜太公。

B.四夷:古代华夏族对四方少数名族的统称,含有轻蔑之意。

C.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也指尽力于王事。这里指前者。

D.诸路:指各支兵马。这里指建炎大变后,兴起的派系不同的军事力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书舍人孙傅因反对开凿运河被罢免。许翰认为不应当罢免孙傅,因而惹怒了当时的宰相,也被降为江州太平观提举。

B.宋钦宗罢去种师道的兵权,许翰认为种师道刚毅有谋,且颇具威信,解除兵权确实不当,但钦宗最终没有接受建议。

C.许翰对朝廷罢免李纲这样忠贞有才能可以辅佐国家中兴的人很失望,认为自己也没有必要留任,连续八次上奏请求辞职。

D.许翰正直不屈,直言敢谏,但因与黄潜善这类奸臣政见不合而难以施展抱负。他一生仕途跌宕起伏,晚年也有过辞不就职的经历。

4.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为书抵时相,谓百姓困弊,起为盗贼,天下有危亡之忧。

(2) 吾与东,皆争李纲者。东戮东市,吾在庙堂可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不灭的街灯

一个小镇,一个老人。

小镇很小,小的只有一条主要街道。

老人也已经够老,年轻些的甚至已经记不起他的名字,“七爷”,这是大家对他的官称。

近些年来小镇很兴旺,不仅人丁,各家各户的日子也越来越红火,所以一到了过年小镇上就非常热闹。小镇的灯在七里五乡是出了名的,哪个年夜都能招来许多的人看灯。有人说这是因为小镇的风水好,而这风水就是每当过年那条主要的街道上就挂满了街灯。

街灯是小镇的一景,一到腊月二十九,这街灯就高高地挂了起来,一行行,一串串,把这条街道照得彻夜通明。

七爷自己都记不清管这街灯管了多少年,小镇上年轻的人更说不清,就知道管灯的是七爷,仿佛七爷管灯本就是天经地义的事。生产队的时候有人给记个工分,有队里给出做灯的材料,后来生产队没了,七爷就在街上挂了个箱子,谁往里放点钱就放点,七爷收了都是拿来做灯。所以这灯都是大家的,大家也都爱护这灯。

七爷越来越老了,小镇过年时街上的灯花样却越来越多:荷花灯,西瓜灯,各种动物灯,七彩百鸟灯,吉祥宫灯,走马灯,粉红映着碧绿,水蓝托着金红。没有人知道七爷弄出过多少种花样的灯,也没有人知道七爷凭着什么给大家做了这么多年的灯。

七爷不是个爱说话的人,除了指挥人们挂灯,他都很少说话,人们只知道挂好灯后他就一趟趟地在街上来回走,对着每一盏灯端详了又端详,看着来来往往看灯的人,对着那一街的流光溢彩。他也偶尔蹲下来,裹紧了身上的棉袄,掏出花两毛钱买的一盒红塔山抽上一颗,只要街上还有一个人,就会有七爷的身影。

突然有一年,县里有人知道了小镇的灯,过年的时候来了几个人,用拍电视的机器拍下了七爷挂的所有灯,还说要采访七爷,再拍拍他如何制作这些灯。镇上的干部告诉县里来的人,说七爷的家太乱,因为他一辈子都是打光棍,他那个家只有他一个人能住,就把七爷叫到镇长办公的地方。县里的人在七爷这里没有问出什么东西,因为七爷本就不喜欢多说话,说了怕是也没用。后来,听说七爷上了县里的电视台,连同他的灯,也连同那许多看灯的人。

第二年镇上一个发了的财主找到了七爷,叫七爷把街上收钱的箱子摘了,说所有做灯的费用他一个人出,只要求七爷在所有的灯上加上他的姓,七爷想了想,最后竟把这么好的事给拒绝了,最后,气的那个财主说到了过年那天叫那条街道所有的灯停电。

固执的七爷还是照样做他的灯,照样在大街上指挥年轻的人挂灯,村里有人知道了那件事,就有人来劝七爷,也有人去给那财主说好话。但是,没有人能说得动那财主,也没有人能说得动七爷,于是,在小镇人的心里就暗暗地多了一层担忧。但七爷还是照样用小镇人集起来的钱去买做灯所用的东西。

年终于到了,小镇的表面上依旧是充满了祥瑞,街道上也满都是七爷挂的灯,人们看到,已经佝偻了腰的七爷,在街道上来回走着,他脸上那些沟渠显得更深,眉头也锁得更紧。没有人议论这件事,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担忧。看灯的人越来越多,但刚点着一会儿的灯却突然灭了,于是人群里爆发了一片骂声。

也不知道是谁提的主意,人们自发地集中在一起,大家凑钱买来了蜡烛,年轻人帮着把蜡烛点着放进灯里,于是,小镇的街道上一片欢呼,人们又开始在街道上观灯。

但是,这是小镇的人们最后一次看灯,因为七爷走了,是过了年后重病一场走的,在他走的那天,小镇的街道上挂满了他自己制作的灯。但是,打那以后,再过年的时候小镇的街变得黑暗了,这黑暗带给小镇的人无尽的别扭,于是,就又想起了七爷,想起曾经不灭的街灯。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小镇的风水很好,所以人丁兴旺,日子也越来越红火。一到过年街道上挂满街灯,许多人慕名前来看灯,小镇上就非常热闹。

B.多年来七爷义务为小镇管灯、做灯,人们也已经习以为常,七爷也觉得是自己的责任,灯也给小镇增添了风采,看灯也成为了小镇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C.村里人知道了财主强迫七爷的事,有人劝七爷,也有人去给那财主说好话,表现了小镇人对七爷处境的担忧,也反映了善良的人们逆来顺受、息事宁人的一面。

D.因为七爷鳏居,没有女人操持家务,所以家里就显得很乱,而这也造成了他比较孤僻的性格,不爱说话,不爱跟人交往,为人偏执。

E.七爷爱灯,灯也成了他唯一的精神支柱。财主断电的事给七爷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使他含恨而去,给小镇人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2.文章运用侧面描写方法表现七爷做灯的技术很好,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3.文章题目说街灯“不灭”,表达了什么感情?给你什么启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诗文大家余光中

学富五车的人可以妙趣横生吗?儒雅冷静的人可以豪情万丈吗?矮小的人可以巨大吗?水火可以同源吗?可以,余光中就是这样一组奇妙的矛盾。

身高不过五尺三寸,体重不足50公斤,散文家思果却形容他“全身每一钱都是脑”,大女婿私下戏称他为“小巨人”。女儿姗姗说:“父亲那种外敛而内溢的个性,似乎一座冰封的火山,只有在笔端引爆才安全。”

平时谨言慎行,自律甚严,写作时宛如苦行僧,不烟不酒,只要一杯红茶或普洱苦茶。他的生活,距离清教徒可能不远,他是那种随时保持冷静的人。他说他的书房非常斯巴达,并非艺术之宫、象牙之塔,而是苦练之地;又说他的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

这样潜心育人的人师,却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看花事,总是“看到绝望才离开”。他追逐美景,神魂颠倒:思果曾目睹他“为了追捕淡水河堤上日落前的片刻景致,赶着开车前去,神魂都贯注进去了,口中还喃喃有词,有些恍惚,怪不得他诗思那么妙”。他是个唯美主义者,对于美的人、事、物,品味十分敏感,他的耳目所接,常成妙谛,美不胜收。他自称是“艺术的多妻主义者”。

梁锡华说他“平常是冷静明澈像一泓秋水的人物”。杨牧早年就以“冷静文明”一词来形容他,但是他热情起来,可以和朋友畅谈深宵,心情一好,就妙语如珠,让人应接不暇。不过,据黄国彬的观察,“在一般的场合,余光中说话不多,碰见话不投机的人,更常常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完全遵守荀子的忠告……可是,一旦置身于可与言的朋友之间,他就会慷慨地打开话匣,展现里面的珠玑了。”

余光中在《娓娓与喋喋》一文中曾说,“朋友之间无所用心的闲谈,如果两人的识见相当,而又彼此欣赏,那真是最快意的事了……真正的知己,就算是脉脉相对,无声也胜似有声。”所以在宴会上,不幸和俗人相邻而坐,偏偏对方又喋喋不休,诗人就会“恨不得他忽然被鱼刺梗住”。

西班牙哲人桑塔耶纳说:“雄辩滔滔是民主的艺术,清谈娓娓的艺术却属于贵族。”余光中向往的显然是品位上的贵族的娓娓了。

余光中的字典里似乎没有“马虎”两个字,不论他做什么,即使是娱乐,都要全神贯注。他不懂为什么有人能够一面听音乐,一面读书。在余家,平常是听不到音乐的。他说,“为了对音乐家的尊敬,听音乐就该正襟危坐,聚精会神。”所谓“背景音乐”在余家是不受欢迎的。

以此类推,余光中做任何事情,都抱持同样的态度。珊珊说:“爸爸是不容许有错误的人。”文章不能出错,生活不能出错,品德不能出错。他是个完美主义者。

【相关链接】

①余光中,台湾诗人,籍贯福建泉州市永春县桃城镇洋上村(母为江苏人,故也自称“江南人”)。重九日生于南京,先后在秣陵路小学(原崔八巷小学)南京市第五中学(原南京青年会中学)读书,1947 年入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大学),1949 年随父母迁香港,1950 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及台大教授。1974~1985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中文系教授,1975年兼任联合书院中文系系主任。2003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

②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天国的夜市》、《钟乳石》、《万圣节》、《莲的联想》、《五陵少年》、《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等十余种。其中最著名有《乡愁》。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礼赞“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他仍在“与永恒拔河”。呼吸在当今,却已经进入了历史,他的名字已经显目地镂刻在中国新文学的史册上。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余光中既儒雅冷静又豪情万丈,身材矮小又是文学巨人,作者认为这在余光中身上就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矛盾体。

B.余光中说他的书房是苦练之地,书桌是缪斯接生的手术台,是因为他以苦行僧般的状态写作,并创作出大量的作品。

C.余光中爱憎分明,有时和朋友闲谈,不幸对方是俗人,他就会正襟危坐,态度颇为严肃。

D.在余光中家中平常听不到音乐,因为他做事认真、全神贯注、从不马虎,他知道音乐会影响他的写作。

E.余光中是潜心育人的人师,也是极端浪漫的诗人,他诙谐地称自己“艺术的多妻主义者”,他对美的人、事、物,品味极为敏感。

2.余光中是怎样对待与人交往谈话的?从中可以看出余光中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完美主义者,也有人认为余光中是个不合时宜书生气十足的人,你怎样看?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