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余懋衡,字持国,婺源人。万历二十年进士。除永新...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余懋衡,字持国,婺源人。万历二十年进士。除永新知县。征授御史。时以殿工,矿税使四出,骄横。懋衡上疏言:“与其骚扰里巷,榷及鸡豚,曷若明告天下,稍增田赋,共襄殿工。今避加赋之名,而为竭泽之计,其害十倍于加赋。”忤旨,停俸一年。

巡按陕西。税监梁永辇私物于畿辅,役人马甚众。懋衡奏之。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永虑军民为难,召亡命擐甲自卫。御史王基洪声言永必反,具陈永斩关及杀掠吏民状。巡抚顾其志颇为永讳,永乃藉口辨。帝疑御史言不实。而咸宁、长安二知县持永益急。永党王九功辈多私装,恐为有司所迹,托言永遣,乘马结阵驰去。县隶追及之华阴,相格斗,已皆被系,懋衡遂以反逆闻。永窘甚,爪牙尽亡,独纲在,乃教永诬劾咸宁知县满朝荐,朝荐被逮。永不久亦撤还,关中始靖。懋衡寻以忧归。起掌河南道事。擢大理右寺丞,引疾去。

天启元年,起历大理左少卿,进右佥都御史,与尚书张世经共理京营戎政。进右副都御史,改兵部右侍郎,俱理戎政。三年八月,廷推南京吏部尚书,以懋衡副李三才;推吏部左侍郎,以曹于汴副冯从吾。帝皆用副者。大学士叶向高等力言不可,弗听。懋衡、于汴亦以资后三才等,力辞新命,引疾归。明年十月,再授前职。懋衡以珰势方张,坚卧不起。既而奸党张讷丑诋讲学诸臣,以懋衡、从吾及孙慎行为首,遂削夺。崇祯初,复其官。

(选自《明史·余懋衡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

B.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

C.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

D.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里巷”有乡邻之意。“里”是古代居民区名,一里所含居民家数,说法不一,历代也有变化。《周礼》有“五家为邻,五邻为里”的记载。

B.“畿”,指古代王都及其周围千里以内的地区。后来多指京城管辖的地区,“京畿”“畿辅”都指京城附近地区。

C.“忧归”是指因父母丧事,回乡守丧。在古代父母去世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任官者必须离职,表达当事人对已故父母的崇敬和不舍。

D.“祟祯”是年号,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年号纪年从汉武帝开始,此后,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如汉武帝、崇祯帝等都是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余懋衡在御史任上,因上奏被朝廷派往各地的矿税使骄横无礼骚扰百姓一事,而被认定违背圣旨,停发了一年俸禄。

B.税监粱永役使众多人马搬运个人财产到畿辅,余懋衡和王基洪等御史官先后把这件事上奏皇帝弹劾梁永,但皇帝怀疑御史的话不真实。

C.咸宁知县和梁永对立的很厉害,梁永爪牙乐纲指使梁永诬陷咸宁知县朝荐,朝荐随后被逮捕,不久梁永也被撤回朝廷,关中才安定下来。

D.皇帝不听大学士叶向高的规劝,任命第二人选的余懋功担任南京吏部尚书,但懋衡极力推辞新的任命,最后不得不称病回到家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与其骚扰里巷,榷及鸡豚,曷若明告天下,稍增田赋,共襄殿工。

2既而奸党张讷丑诋讲学诸臣,以懋衡、从吾及孙慎行为首,遂削夺。

 

1.C 2.D 3.B 4.(1)与其骚扰平民,征税至于鸡猪,还不如明明白白告诉天下人,稍为增加田赋,共同成就大殿工程。(“榷”“曷若”“襄”各1分,句意2分) (2)不久奸臣张纳污蔑诋毁讲学各位大臣,其中以余懋衡、冯从吾和孙慎行为首,于是,余懋衡等被削职。(“既而”“丑诋”“遂”各工分,句意2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做此题时一是要注意文句的连贯性,不割裂文句,保持句子的整体性。二要注意每句表达时的主语。本题正确断句:永大恨/使其党乐纲贿膳夫毒懋衡/再中毒/不死/拷膳夫获所予贿及余蛊/遂上疏极论永罪/言官亦争论永/帝皆不省。抓住关键主语“帝”“言官”和关键词“使”“ 再”。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本题就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断句。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D 项 “汉武帝”是谥号,选项表述错误。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谥号是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始于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于周室,死后获谥。这是谥法之始。《周礼》说:“小丧赐谥。”小丧,指死后一段时间。《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法制度有两个要点:一是谥号要符合死者的为人,二是谥号在死后由别人评定并授予。君主的谥号由礼官确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谥号带有评判性,相当于盖棺定论。一九二七年六月二日,著名学者王国维自沉身亡,溥仪“诏”谥“忠悫”,墓碑上刻着“王忠悫公”。悫:诚实。陈寅恪在其碑文中说:“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国维寻死的主要原因。这是中国谥号制度的终点。秦始皇看到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他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将“皇”、“帝”连起来开始称“皇帝”。“皇帝”比上谥更加溢美,所以历朝最高统治者欣然接受。西汉又恢复了谥号。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B 项 “余懋衡和王基洪等御史官先后把这件事上奏皇帝弹劾梁永”与文中内容不符。由原文“永虑军民为难,召亡命擐甲自卫。御史王基洪声言永必反,具陈永斩关及杀掠吏民状。巡抚顾其志颇为永讳,永乃藉口辨。帝疑御史言不实。”可以推测。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4. 试题分析:翻译时需要注意的(1) “榷”“曷若”“襄”;(2) “既而”“丑诋”“遂”。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余懋衡,字持国,江西婺源人。万历二十年(1592)中进士,授职永新知县。升为御史,当时因为修建大殿,矿税使被派往各地,骄横异常。余懋衡上奏说:“与其骚扰平民,榷税至于鸡猪,还不如明明白白告诉天下人,稍为增加田赋,共同赞助大殿工程。现在避开增加赋税的名声,实际上是竭泽而渔的办法,这样的害处比增加赋税要大十倍。”违背圣旨,余懋衡被停发俸禄一年。 巡按陕西,税监梁永将私人财产运到畿辅,役使人马甚众。余懋衡上奏弹劾他,梁永恨得要命,唆使其帮凶乐纲贿赂厨师想毒死余懋衡。两次中毒,余懋衡都没死,拷问厨师,获取乐纲给予的贿赂和剩下的毒药,于是,上疏极力弹劾梁永,御史官也争相弹劾梁永,皇上都不讯问。梁永害怕军民为难他,召进一些亡命之徒自卫。御史王基洪声言梁永一定会造反,将梁永杀掠官吏、百姓的事一一陈上。巡抚顾其志为梁永隐讳,梁永干是为自己辩护。皇帝怀疑御史说的不是实话。可咸宁、长安二个知县与梁永的对立更加厉害。梁永党徒王九功等多私人武装,怕被有关官吏察觉,托词说是梁永调遣,拉帮结伙乘马驰走。县吏在华阴追上他们,相互之间发生战斗,不久都被抓住,余懋衡于是以谋反之罪控告梁永。梁永很害怕,他的爪牙也逃散了,只有乐纲还在,他教梁永诬告成宁知县朝荐,朝荐被逮捕。梁永不久也被撤回京城,关中才安宁下来。余懋衡不久后因家人去世回到家乡。后被起用掌管河南道。升为大理右寺丞,声称有病归家。 天启元年(1621)他又被起用为大理左少卿,官至右佥都御史,与尚书张世经共同管理京城军队政事。又任右副都御史,改做兵部右侍郎,都是管理军队。三年八月朝官推举南京吏部尚书,李三才为第一人选,余懋衡为第二人选;推举吏部左侍郎,以冯从吾为第一人选,以曹于汴为第二人选。皇上都用第二人选。大学士叶向高等极力认为不行,皇上不听。余懋衡、曹于汴也认为自己资历不及李三才等,极力推辞新的任命,声称有病回到家乡。 第二年十月,余懋衡又被授予前职。他看到宦官势力正大,坚决不肯就任。不久奸臣张纳肆意诋毁讲学各位大臣,其中以余懋衡、冯从吾和孙慎行为首,于是,余懋衡等被削职。崇祯初年,方又官复原职。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自先秦到明清,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基本构成要素有三:宗族、乡里和乡绅。宗族是由父系血缘关系而结成的组织,乡里是基于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组织,乡绅是指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这三者形成了古代不同时期的社会秩序。乡贤是乡绅中的良绅,他们根植、立足于乡土社会,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影响、作用于乡土社会,上利国家,下益乡民。他们有些人通过读书获得功名,走出乡村,在外为官,但是在他们年老退休之后,选择了回乡养老。他们深受儒家礼仪教化的熏陶,一向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即便是退隐在野,也不忘教化乡里,热衷于地方公益事业,如设义田、修水利、办书院、赈灾民等等。作为一个特殊的阶层,他们具有沟通地方政府与社会的权利和便利,对于地方政府的政策,亦可以代表民众向州县官进言。同时,他们又经常是宗族长,维持着乡间社会的礼仪和秩序。这样一个阶层,在乡村社会实践着儒家“进亦忧,退亦忧”的理念,维系着乡村社会的秩序。

从大体上说,中国传统社会“皇权不下县”,国家正式的行政机构管理只到县一级。这就为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留下了很大的空间,使得乡贤对于乡村的治理成为可能。乡贤属于士阶层,其与乡村发生紧密联系在宋代以后。先秦时期的士主要依附于贵族,如张仪、苏秦之辈,纵横捭阖,他们都很少与乡村基层发生关涉。秦代不重文教,焚书坑儒,压制读书人,士人虽多散落在民间,但甚至连道德教化的作用也谈不上。魏晋重门阀,“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读书人多集中在世家大族。有些可以被当作乡贤的,其影响乡里也只限于道德教化方面。

直到隋唐科举制度的实施,才打破门阀对士阶层的垄断。由科举进入仕途的人在宋代以后逐渐增多,他们构成了乡贤的主体,并逐渐参与到地方事务中来。最典型的要数范仲淹,他晚年捐献积蓄,在家乡苏州购置良田千余亩,设立义庄,在家族范围内进行慈善救助。为此他订立了义庄规矩,对米、绢、钱发放的对象、数量、方式等作了具体规定。后来吕大钧的《吕氏乡约》更是对乡民修身、立业等行为和婚丧嫁娶等活动作了规范性要求。宋代是乡贤发展的重要阶段。钱穆先生说,宋代有一种“自觉的精神”在“士大夫社会中逐渐萌茁”,这种自觉,就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到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

随着明代“一条鞭法”和清代“摊丁入亩”政策的推行,作为乡村基层的里甲制度逐渐流行,国家将缴纳赋税的职能交给民间社会自行办理,由此形成了明清以来的基层社会自治化。而地方政府因人力、财力的困难,难以有效地组织公共工程、福利机构和教育设施等,乡村的组织及公共产品的提供很大程度上依靠乡贤。清末民国,随着科举的废除,乡村的读书人通往上层社会的渠道被阻断,只好走向城市,乡贤大量流失。一向以乡贤为精神领袖的乡民在文化层面也丧失了指引,乡村道德水平急剧下降,其留下的文化真空很快被外来文化尤其是外来宗教文化所填补。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乡村社会急剧凋敝,基层社会变得动荡不安。

(摘自胡彬彬《古代乡贤与乡村治理》,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宗族、乡里、乡绅作为从先秦到明清中国乡村社会秩序的基本构成要素,形成了古代不同时期的社会秩序。

B.有官职或功名的地方士绅以其士大夫的文化精神,立足乡土,利用自身的权利和便利,上利国家,下益乡民。

C.有些在外为官的乡贤,在年老退休返乡之后,施行乡民教化,积极参与地方事务,维护乡村社会的秩序。

D.乡贤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具有社会责任感,他们作为政府和基层民众之间的中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体上说,传统中国中央向地方派遣的官员到县级为止就不再有命官,这就为多村的自我管理留下了很大的空间。

B.乡贤作为士阶层,参与乡村管理的程度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加深,魏晋时期对乡里的影响仅限于道德教化,宋时成为乡村管理的主体。

C.隋唐时期,寒门子弟通过考试,有机会获得“士”的身份,参与国家政治和地方事务,这些由科举进入仕途的人在宋代以后渐增。

D.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可以说是宋代士大夫“自觉的精神”的反映。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参与地方事务的乡贤典型,范仲淹对家乡事务的参与仅限于宗族内部;后来吕大均的《吕氏乡约》则超越了宗族的范畴。

B.明清以来,由于基层社会自治化程度提高,再加上地方政府人力、财力上的困难,乡贤在乡村治理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C.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可以说是传统乡贤流失的原因之一。科举制度废除之后,乡村读书人为了寻求发展的途径,只好走向城市。

D.随着乡贤的流失,乡民失去文化引领,乡村治理失效,乡村社会凋敝,基层社会动荡,以致乡村的文化空间被外来文化占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十多岁、年轻漂亮的师范大学毕业生李云飞,到山村做了一名教师。

有一年,她接到了一笔捐款,这笔捐款的使用方式,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她没有把钱在“现实问题”上,比如增添一些新的教学工具、改善教学环境之类,而是在其他老师反对下,她将全班孩子“奢侈”地带到了深圳,让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山沟,切身感受了外面广阔的世界。

面对记者的一大堆的问题,年轻女教师只恬淡地说了一句话:“我们那里太穷了,但我想让我的学生知道山外有高楼。”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高二(1)班“今天是您的生日——我的中国”主题诗歌朗诵会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火,__________;更重要是,它使人类逐步远离并最后抛弃了野蛮和愚昧,走进了文明与智慧的圣域。那一簇簇、一点点跳动着的小小的火苗,__________:夜行的人看见前面闪烁的一点火光,会忘却漆黑和恐怖;茫茫大海中的船只看到导航灯那么一丁点儿火光,会风帆高举,快速行驶;在荒漠里,__________,会照亮多少双熠熠闪亮的瞳仁,飞扬起多少欢快的笑声!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如今,我们对大自然的感应  不如一棵树。一棵树 知道什么时候抽芽、开花、结实、落叶等,  把它的生命经验记录在一圈圈或松或紧的年轮中, 我们呢?有许多年轻的孩子甚至不知造玫瑰、杜鹃什么时候开花,  不要说 声音的体验中体会秋天来临了。

                          

A/       尚且   而且  但是     

B甚至   /       并且         

C尚且         或者    /       

D      尚且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