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王煜 1941年的一天,香港机场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挑战爱因斯坦的人

王煜

1941年的一天,香港机场飞往大陆航班的安检处,一名年轻人被拦了下来,他穿了一件非常臃肿的大衣,在那个季节显得很不正常。安检员打开他的大衣,里面密密麻麻全是插袋,插袋里全是英文的物理研究书籍和资料。这个拼死要回国,用教学和科研来参与抗战的人,就是后来被国际学界公认为“中国核能之父”“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卢鹤绂。

卢鹤绂1914年6月7日生于辽宁辽阳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在家庭的熏陶下,卢鹤绂从小热衷于钻研理工科学。1936年9月,卢鹤绂从燕京大学物理专业毕业,前往美国深造。

1941年,卢鹤绂放弃了在美国的优越工作条件和舒适生活,带着新婚的妻子毅然回到了战争中的祖国。他退出了自己与另外两名科学家正在进行的课题,而不久后另外两名科学家就凭该课题获得了诺贝尔奖。11月,卢鹤绂抵达广东坪石镇的国立中山大学,任理学院教授。理学院院长康辛元在迎接卢鹤绂夫妇时,感慨地说:“你们从天堂坠入了地狱。”

当时内地生活异常艰苦,卢鹤绂便在油灯下备课,在古庙里给学生讲授理论物理、核物理、量子力学、近代物理等课程。在这样的环境中,卢鹤绂还一边讲课,一边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能获得的学术杂志,他全部手写抄录下来。他于1944年在国内《科学》上发表的《重原子核内之潜能及其利用》一文,全面阐述了核裂变的实验发现及有关理论,并预言了人类大规模利用原子能的可能性,被学界认为是“第一个给中国读者全面介绍原子能物理知识及其应用”的科学著述。1947年,他在国内期刊上发表《原子能与原子弹》和《从铀之分裂谈到原子弹》,对原子弹的发明作了介绍。此文一出,国际学界轰动,卢鹤绂因此被认为“第一个揭露原子弹秘密的人”“中国核能之父”。

1955年,卢鹤绂进入到抽调全国院校教师办起来的、绝密的“546培训班”任教。在后来的11位“两弹元勋”中,就有7位是卢鹤绂在“546培训班”的学生。

1958年,培训班的任务结束了,许多师生分配到原子弹实验基地。卢鹤绂如果也到核弹基地,将来极可能成为钱三强式的人物。但是,卢鹤绂认为他所专长的基础理论,只有在大学才能发挥作用;他一辈子教书,希望回到复旦大学继续进行教育工作。于是,他回到复旦讲坛。

在“文革”那段特殊时期,卢鹤绂仍坚持科研,留下大量科研笔记。一直到晚年,卢鹤绂从未停止过在科研创新上的步伐。1995年,8l岁的卢鹤绂与他的弟子王世明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一文在美国《伽利略电动力学》上发表,该杂志的主编评价这篇论文:“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此文之前曾被美国《物理学刊》拒登,对此,卢鹤绂坦然地说:“一般编辑部都不敢登这种文章,他们迷信爱因斯坦,怕人家说他们不懂物理学。”他不怕自己被人认为是疯子,关于这篇论文,他说:“ 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正当研究要继续时,卢鹤绂于1997年病故,为世人留下八大提纲和正在进行的44项研究,已发表的论文仅仅是他研究内容的十分之一。关于这项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质疑,美国国家科学院在2002年投入巨资,深入进行这方面的实验。

卢鹤绂除了是一位全球闻名的物理学大师,还是著名的京剧票友。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更增添了他的人格魅力。

卢鹤绂一生中多次登台演出京剧。在大学期间,他和同学一起参加过公演并得到好评。在美国参加宋美龄发起的“抗日捐款义演”,演出《四郎探母》;1945年,再次登台为黄河赈灾义演献唱。他说:“中国的传统京剧蕴含着人生哲学,它宣扬的忠孝节义、礼义廉耻,这些并非封建糟粕,我们绝对没有必要抛弃,因为它对社会安定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再说,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吟唱京剧,心情特别轻松愉快,不啻是一种‘醒脑剂’。”

正因为在科学和人文上的深厚积淀,卢鹤绂去世以后,美国休斯敦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均为他树立铜像,美国檀香山市还把每年的6月15日定为“卢鹤绂日”。卢鹤绂百年诞辰之际,复旦大学也为他在校园里树立了铜像。在纪念大会上,复旦校长、中科院院士杨玉良说:“ 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情怀的人,这是最为珍贵的,是我们最为敬仰的。”

(摘自《新民周刊》,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卢鹤绂夫妇1941年11月抵达广东国立中山大学时,任理学院院长的康辛元在迎接中感慨地说:“你们从天堂坠入了地狱。”此话主要表达了对卢鹤绂夫妇将来处境的忧虑之情。

B.本文详细叙述卢鹤绂的家庭出生、求学、爱好以及教学科研经历等,不但让读者对传主有了全面的了解,更能启迪读者:如何成就自己的人生。

C.卢鹤绂是著名的京剧票友,为此,作者列举了他不同时期的演出情况,目的就是要证明卢鹤绂对京剧的浓厚兴趣和出色的才艺。

D.文中卢鹤绂说:“我不过是把天空戳了一个洞罢了!”此话巧用比喻修辞,从“不过……罢了”语气中又可看到卢先生学术的自信。

2.请概括卢鹤绂先生成为“全球闻名的物理学大师”的主要原因。

3.“卢鹤绂先生不仅是学术大师,同时是一个有情怀的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一个有情怀的人”的理解。

 

1.D 2.①受家庭熏陶,从小就有对理工科的浓厚兴趣,并将此兴趣一直保持下去;②既执着于教学与科研,笔耕不辍,又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③不迷信权威,勇于质疑,大胆创新。(每点2分,答出任意两点得满分。4分) 3.①他有爱国情怀: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工作条件和舒适生活以及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毅然回到了战争中的祖国;②他有淡泊名利的情怀:“546培训班”结束后,放弃成为专家的机会,回到复旦大学继续从事教育工作;③他有热爱生活的情怀:喜欢京剧,在京剧中体味人生哲学。(答出一点得2分,答到三点得满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5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A 项康院长的话主要表达的应是对卢鹤绂夫妇的敬佩之情。B项错在“详细介绍”,实际上是有详有略;“全面的了解”说法也欠妥。C项对“目的”的解说过于片面,卢鹤绂爱唱京剧还表现了他爱国爱民的人格魅力。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主人公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他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 2. 试题分析:传主的成功离不开成长环境和自身的努力。第二段写了卢鹤绂的家庭影响,“从小热衷于钻研理工科学”;大学毕业后去美国深造。第三、四段写卢鹤绂回到祖国在艰苦环境下坚持研究;第四段写卢鹤绂一边讲课,一边密切关注国际学界的动向;第七段写卢鹤绂从未停止过在科研创新上的步伐,与他的弟子王世明撰写的《对马赫原理的一个直接验证》“开辟了挑战爱因斯坦的新方向”表明他不迷信权威,勇于挑战。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整合,这是传记阅读必考考点,这类题目常见提问方式有:……原因有哪些?×××的主要事迹有哪些?文章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的?解答时首先要通读全篇,整体感知文本,弄清楚写什么人,叙什么事,分几个部分,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基本倾向是怎样的等等;然后阅读题干要求,明确筛选目标,审准筛选范围(区间),找准相关的信息区间,认真研究相关信息区间的前后文,看清是否有与其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的语句、段落;需要提取的信息点理清之后,还要注意答案的加工整合,该分解的要分解、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概括的要概括,语句不完整的要添加完整,前后没有条理的要使之条理化,有些从文本中提取出来的词语表意不明确的,要使之明确化。尤其要注意将那些零散的、描写具体的信息材料,归纳并梳理成简明扼要高度概括的要点,不能什么都照抄原文。确实能摘抄的,也要适当加以转换。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止一点,一定要分点列举、分条作答。 3.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上考查的是对传主精神品质的分析和概括,答案应从文本中寻找。开头段就写了卢鹤绂先生“拼死要回国,用教学和科研来参与抗战”,后文又多次写到他回国后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搞科研,这些都表明他是一个有着爱国情怀的人。卢鹤绂为了回国放弃了获得诺贝尔奖的机会,培养了多位“两弹元勋”,而他自己认为做教师更能发挥作用,所以甘愿回到复旦讲坛,都表现出他有淡泊名利的情怀。文中还提到“卢鹤绂除了是一位全球闻名的物理学大师,还是著名的京剧票友”,而且多次登台演出,这些则表现出他热爱生活的一面。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本题借用文本中的一句话来分析传主的精神品质与作者的观点,探究文本的主旨。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读清题干,明白命题人让分析的问题是什么,涉及文中哪句话,这个句子在原文中什么位置,有什么特殊作用。然后分析句子的含义,既要关注句子的表层含义,还要抓住关键词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然后明确观点。接下来就是从原文中找到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材料,分条列出。题干要求联系现实,则还需向外扩展。常见答题格式有:①观点+文本,②观点+事例,③文本+现实+观点。本题不需要向外扩展,只需从文本中找出依据即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BigData)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工业化时代,学校教育映射了工业化集中物流的经济批量模式:铃声、班级、标准化的课堂、统一的教材、按照时间编排的流水线场景。这种教育为工业时代标准化地“制造”了可用人才。而大数据教育将呈现另外的特征:弹性学制、个性化辅导、社区和家庭学习、每个人的成功。世界也许因此安静许多,而数据将火热地穿梭其中,人与人(师生,生生)的关系将通过人与技术的关系来实现,正如现在过春节拜年,不通过短信、电话、视频、微信,还能像20年前那样骑自行车挨家挨户拜年吗?大数据时代,无论你是否认同技术丰富了人类的情感,技术的出现,都让我们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一个学生考试得了88分,这事是一个“数字”;如果把背后的因素——家庭背景、努力程度、学习态度、智力水平等与88分联系在一起,就成了“数据”。大数据与传统的数据相比,有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特点,这些特点正好适应了个性化和人性化的学习变化。目前教育变革的讨论,过多集中于在线教育(远程、平板、电子、数字),这正像任何一种科技让人们最先想到的都是偷懒的哲学,自动化时代最先想到的是卓别林电影中的自动吃饭机,多媒体时代最先想到的是游戏。在线教育本身很难改变学习,在这场教育革命的浪潮中,由在线教育引发的教育从数字支撑到数据支撑的变化,却是很多人没有在意的巨大金矿。

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这些过去靠“拍脑袋”或者理念灵感加经验的事情,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的背景下,变成一种数据支撑的行为科学。教育将成为继经济学之后,一门不再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大数据时代的教育,将变成一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目前的经济社会,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的大数据时代,人与机器的主流社会关系逐渐转向人与数据之间的关系,若干年后社会的竞争将以服务和创新为核心。然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还受制于减少犯错和标准化的“魔咒”。大数据教育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标准化的教育将转向网络完成。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将主要由学校承担:越来越小的班级、越来越近的学校、越来越聚焦的教育支持、越来越个性化的培养方式。这将使教育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

1.下列关于大数据教育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工业化时代的教育标准化地培养人才,导致人才的个性和创新性不足,这样的弊端直接催生了大数据教育。

B.大数据教育的特点是非结构化、数据量巨大、数据分析由专家层变化为用户层、大量采用可视化展现方法等。

C.以数据支撑为标志的大数据教育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和社会效益,但还有很多人没有对它给予应有的关注。

D.大数据教育将不再是靠理念和经验传承的社会科学,而会成为继经济学之后的第二门实实在在的实证科学。

2.下列不属于大数据将给教育带来的变化的一项是

A.教育环境的设计、教育实验场景的布置、学习场景的变革、教育管理数据的采集和运用等有数据支撑。

B.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甚至他们与家长、社区交流的大量信息得以处理为数据,可以丰富教育资源。

C.将优质课堂教学资源传送到教育发展滞后的学校,学生在校即时同步学习,扩大优质课资源的覆盖面。

D.累积足够的学生个体信息并据此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从而最大可能的实现每个学生的进步与成功。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教育”中的“数据”不是孤立的“数字”,而是对数字及其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处理所形成的“数据”。

B.大数据教育时代,随着教育时空的变化、学习场景的变革,情感交流和思想教育将会出现新的情况。

C.工业化时代的教育培养的少犯错和标准化的人才,难以适应后工业化大数据时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D.大数据教育由网络完成标准化教育,而学校主要承担个性化人才的培养工作,教育将摆脱工业化时代的模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女教师发现所教的高二班里有28名学生,为完成一项生物课作业,从网上抄袭了现成材料。她认为这些学生品质低下,剽窃他人劳动成果,将成绩判为零分。家长认为判罚太重,纷纷向学校施压,要求重判。学校不堪重压,迫令教师屈从,她坚持自己的决定,严词拒绝,辞职而去。该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的关注,有人点赞,有人质疑。

对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从老师、家长或校方任选一角度评论,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前不久,在一次电视台举办的策划会上,主任对一名实习生说,麻烦你开完会给大家订盒饭,按人头,我请客。不料该实习生却道,对不起,我是来实习导演的,不足来打杂的。

对实习生的说法,有人赞成,有人质疑。请你分别写出赞成者与质疑者的不同意见,每则不超过50字。

(1)赞成者:

(2)质疑者: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音大体可分为乐音与噪音:振动起来有规律的、单纯的,是乐音;                   。这种分类强调的不仅仅是音的客观物理属性,              。举个简单例子:中午我在睡觉,邻居家的小孩就开始大声弹钢琴。钢琴曲很动听,对他而言是乐音。但是,动听的钢琴曲打扰了我,让我困倦,厌恶,所以对我而言就是噪音。可见,                  ,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会因不同的人而发生改变。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怡当的一项是

《中国成语大会》以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输出和传播为己任,以轻松愉悦的竞赛形式向全国广大电视观众传递成语之美。从根本的正道沧桑讲,        。中国要建成文化大国、文化强国,要靠文化的力量提升,靠价值观的影响力。

A.只要把握了成语的内在含义,就能继承和使用成语

B.继承和使用成语,需要把握成语的内在含义

C.准确把握成语的内在含义,才是继承和使用成语最好的方式

D.只有了解了成语的内在含义,才可以继承和使用成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