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必修课”与“选修课”相对,是指必须学习的课程。...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必修课”与“选修课”相对,是指必须学习的课程。从小到大,从校内到校外,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一门一门的必修课。有的是按照规定必须学习的,有的是自觉完成的;有的费时不多,有的需终生研习……哪些课程该是你的必修?又有过哪些必修课使你受益?你还想修习什么课程?……联系你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必修课 在现代社会,娱乐正借助文化而大行其道,而那些文化中的经典悲剧也正离我们远去。人们早已淡忘了普罗米修斯的被啄之痛、俄狄浦斯的放逐之悲,奥德塞的漂流之苦……当有一天,悲剧从视野中淡出,我们的泪腺还能分泌出清澈的液体吗?感受悲剧,理应成为人生的必修课。 悲剧能凸显人类生存的困境,彰显生命的强力。西西弗斯被罚永无休止地推石上山,其悲剧意义在于揭示了人类的苦难与生存困境。正如给太后唱戏的伶人所戴的纸枷锁,一 层薄纸就将一个生命牢牢看锁,人生的渺小与无助,在悲剧中被揭露无遗。因此,哈姆莱特只能中剑身亡、刘兰芝也只能举身赴清池。然而,悲剧之真正价值在于明知毁灭而甘愿被毁,主人公也正在此过程中,实现了生命的张扬与价值的彰显。西西弗斯的坚忍、哈姆莱特的追索、刘兰芳的执着,已成为经典的人文标本镶嵌在人类精神的长廊中。 因此,感受悲剧,就能触摸精神的伟大与崇高,从而唤醒人的价值感。单就那些经典电影中的悲情片段就足以震撼人心:《勇敢的心》中威廉·华莱士临刑前那浑厚的“Freedom”,《海上钢琴师》中1900与邮轮同毁瞬间的冲天浪花、《美丽人生》中圭多被毙前给儿子留下的大步向前的一幕……感受这些悲剧,眼睛会在泪水中日益清明,心灵会在疼痛中逐渐充实。 然而,中国人更喜欢大团圆式的喜剧结局,总不自觉地把生活中的悲剧改成艺术中的完美。于是,便有了焦刘合葬,坟上枝叶交错,鸳鸯双飞;于是,便有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死后化蝶,永不分离;于是,便有了杜丽娘的还魂复活,与柳梦梅终成眷属……喜剧的结局固然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但容易屏蔽现实的种种苦难、人生的百般无奈。汤显祖的还魂童话,总抵不过欧·亨利含泪的微笑,令人心碎。 如果一个人不懂得感受悲剧,心灵容易浅薄,灵魂不易伟岸。傅雷曾说:“没有悲痛的人生是轻佻的。”悲剧正是穿过肤浅的表象,直抵人心深处的力量。同样,一个民族如果只爱喜剧不爱悲剧,这个民族就容易在感性的哄笑中迷失方向。反之,一个民族喜爱悲剧,这个民族的理性思维会格外发达。在古希腊那两个世纪的悲剧时代中,哲学得到了空前发展,人类理性思维异常活跃。 其实,现实生活中并不缺少苦难这一悲剧性因素。近年来的震灾、矿殇一次次刺激着国人的情感,但人们的关注点似乎更多地集中在惨剧而非悲剧上。惨剧之悲,悲于“听任自然”的无奈与无助;而悲剧之悲,悲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绝境反抗。多感受一些悲剧,心灵将更为坚韧。 当然,我们并不期待现实人生与悲剧同行,但悲剧感应成为我们的心灵养料,感受悲剧应成为一堂永远的必修课。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写作能力。分析材料作文,认真研读提示语是审题的第一步骤。提示语共有三句,第一句揭示了“必修课”的内涵性特征——“必须学习”,即要求“必修课”内容必须含有对人生成长、生命成熟、社会进步有着积极意义、正面推动的必要性因素,因此,“苦难”、“寂寞”、“失败”、“孤独”……不能算“必修课”,而“正视苦难”、“耐住寂寞”、“从失败中崛起”、“慎独”……才是“必修课”;第二句是从时间、空间角度开启思维,据“校内”理解,语、数、英学科自然可算是“必修课”;第三句话指出“必修课”的强制性及自觉性、阶段性与长期性特征。“必修课”的命题意图在于引导考生思考人生、社会历程中那些必须时常加以温习、修炼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可能正处于逐渐消失、弱化的状态。“必修”二字强调的是该事物的必要性而非充分性,换言之,是该事物对人生成长、社会进步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价值。扣住“必修课”的“必要性”和“成长性”两个内涵,才算是至切题意。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话题作文的材料具有双重身份,它既是话题的引语,又是对作文的提示语。话题材料总是隐藏着命题者的某些意图,对作文范围与立意等做出的某种限定都是命题意图。审题时,首先就是要把隐含于材料中的命题意图解读出来,要吃准命题意图材料,需抓住关键问题和词句。话题材料中有一些关键的问题和词句,直接或间接地点明或暗示了话题的中心思想,指示话题的思想价值取向。善于抓住这些问题和词句,读懂话题材料,在领会材料意蕴的基础上构思立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如何达到第三种境界。要求条理清晰,语言顺畅,不少于80字。

 

查看答案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请你在微信朋友圈中发一个帖子,表达自己的生活感悟和对朋友们的中秋祝福。要求描写生动,语言有感染力,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方法,不少于1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鼻子底下就是路

张晓风

(1)走下地下铁,只见中环车站人潮汹涌,是名副其实的“潮”,一波复一波,一涛叠一涛。在世界各大城市的地铁里香港因为开始得晚,反而后来居上,做得非常壮观利落,但车站也的确大,搞不好明明要走出去的却偏偏会走回来。

(2)我站住,盘算一番,要去找个人来问话。虽然满车站都是人,但我问路自有精挑细进的原则:

(3)第一、此人必须慈眉善目,犯不上问路问上凶煞恶神。

(4)第二、此人走路速度。必须不徐不急,走得太快的人你一句话没说完,他己窜到十公尺外去了,问了等于白问。

(5)第三、如果能碰到一对夫妇或情侣最好,一方面“一箭双雕”,两个人里面至少总有一个会知道你要问的路,另方面大城市里的孤身女子甚至孤身男子都相当自危,陌生人上来搭话,难免让人害怕,一对人就自然而然地胆子大多了。

(6)第四、偶然能向慧黠自信的女孩问上话也不错,她们偶或一时兴起,也会陪我走上一段路的。

(7)第五、站在路边作等人状的年轻人千万别去问,他们的一颗心早因为对方的迟到急得沸腾起来,哪里有情绪理你,他和你说话之际,一分神说不定就和对方错过了,那怎么可以!

(8)今天运气不错,那两个边说边笑的、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看起来就很理想,我于是赶上前去,问:

(9)“母该垒,(不该你,即对不起之意)‘德铺道中’顶航(顶是“怎”的意思,航是“行走”的意思)?”我用的是新学的广东话。

(10)“啊,果边航(这边行)就得了(就可以了)!”

(11)两人还把我送到正确的出口处,指了方向,甚至还问我是不是台湾来的,才道了再见。

(12)其实,我皮包里是有一份地图的,但我喜欢问路,地图太现代感了我不习惯,我仍然喜欢旧小说里的行路人,跨马走到三岔路口,跳下马唱声喏,对路边下棋的老者问道:

(13)“老伯,此去柳家庄悦来客栈打哪里走?约莫还有多远脚程?”

(14)老者抬头,骑者一脸英气逼人,老者为他指了路,无限可能的情节在读者面前展开……我爱的是这种问路,问路几乎是我的碰到机会就要发作的怪癖,原因很简单,我喜欢问路。

(15)至于我为什么喜欢问路,则和外婆有很大的关系。外婆不识字,且又早逝,我对她的记忆多半是片段的,例如她喜欢自己捻棉成线,工具是一只筷子和一枚制钱,但她令我最心折的一点却是从母亲听来的:

(16)“小时候,你外婆常支使我们去跑腿,叫我们到××路去办事,我从小胆小,就说:‘妈妈,那条路在哪里?我不会走啊!’你外婆脾气坏,立刻骂起来,‘不认路,不认路,你真没用,路一一鼻子底下就是路。’我听不懂,说:‘妈妈,鼻子底下哪有路呀?’后来才明白,原来你外婆是说鼻子底下就是嘴,有嘴就能问路!”

(17)我从那一刹立刻迷上我的外婆,包括她的漂亮,她的不识字的智慧,她把长工短工田产地产管得井井有条的精力以及她蛮横的坏脾气。

(18)由于外婆的一句话,我总是告诉自己,何必去走冤枉路呢?宁可一路走一路问,宁可在别人的恩惠和善意中立身,宁可像赖皮的小幺儿去仰仗哥哥姐姐的威风。渐渐的才发现能去问路也是一种权利,是立志不做圣贤不做先知的人的最幸福的权利。

(19)每次,我所问到的,岂只是一条路的方向,难道不也是冷漠的都市人的一颗犹温的心吗?而另一方面,我不自量力,叩前贤以求大音,所要问的,不也是可渡的津口可行的阡陌吗?

(20)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谁也不是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天涯的道路也无非边走边问,一路问出来的啊!

1.请赏析第(18)段中的划线句。

2.作者为什么喜欢问路?文中交代了三条理由,请逐条概述。

3.“问路”的过程其实也是个体触碰陌生人心灵的过程,作者对这一点有哪些体会和思考呢?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在作者的叙述中,她是向两个边说边关、衣着清爽的年轻女孩子问路的,她们不仅告诉了作者该怎么走,还将作者送到了正确的出口,指明了前行的方向。

B.第(14)段4怪癖”一词,本来带有一定的贬义色彩,但在文中作者借用这个词,突出了她对“问路”这种做法与众不同的态度和极度的喜欢。

C.学会“问路”,其实是“圣贤”、“先知”在人群中以谦卑的姿态学会求助他人,摆脱自恃甚高的盲目,认识到得到善意的帮助也是幸福。

D.“每一次,我在陌生的城里问路,每一次我接受陌生人的指点和微笑,我都会想起外婆”,因为问路是直接从外婆那学来。

E.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一出世就藏有一张地图的人”,指的是无所不知的人。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月亮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关于描写它的佳句有很多。曹操在《短歌行》中写其是“①      ,乌鹊南飞”。而在白居易《琵琶行》则用“②醉不成欢惨将别,      ”的茫茫月色抒写离别凄清;用环境的寂静,月色的皎洁来村托琵琶曲的精彩动听,以及强大的魅力“③东船西舫悄无言,      ”。杜甫在《咏怀古迹》中想象归来的明妃是“画图省识春风面,④      ”。古文中也不乏其例,苏轼《赤壁赋》就有“⑤      ,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关于月出情景的描写。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

【唐】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作寿阳曲·潇湘夜雨

【元】马致远

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

(1)两首诗歌所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高诗“客心何事转凄然”一句中,“转”字用得极妙,请简要分析。

(3)从抒情方式角度赏析马致远的“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一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