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飞向远方的“金孔雀” 30岁的她,青春靓丽,自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飞向远方的“金孔雀”

30岁的她,青春靓丽,自信阳光。祖国的蓝天,记录下她五彩缤纷的梦想——余旭,我国首位歼-10战斗机女飞行员,人称“金孔雀”。2005年9月,她考入空军航空大学,成为中国第八批女飞行学员2009年,她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首都阅兵,驾机飞过天安门2012年,她率先驾驶歼-10战斗机直冲云霄,成为我国目前4位歼-10战斗机女飞行员之一她2次驾机亮相中国珠海航展,向世界展示中国空军的风采……不难想象,她的未来,或驾机捍卫祖国边疆,或成为宇航员遨游太空,注定成为世人瞩目的巾帼英雄。

痛!永不退缩的“金孔雀”蓝天折翼

“空军女飞行员余旭同志在飞行训练中不幸牺牲,我们失去了一名好战友……”11月12日,空军新闻发言人申进科发布了这一消息。

人们怎能相信,就在前一天,她还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信息:“人民空军!67岁生日快乐!”可是,如今她却带着战机,带着挚爱的事业,把青春和梦想化作了永恒。

2005年夏季,带着五彩的军营梦,带着振翅的飞行梦,余旭和35个女孩成为中国第八批女飞行学员。体能训练是第一道坎跑步是每天必须课,一跑就是3000米。回忆“飞之初”的训练过程,余旭曾说:“不管每次训练多么辛苦,我好像从来没有真正退缩过。从来没有。”

2009年,经过一轮轮考核,余旭最终和15名姐妹成为中国第一批战斗机女飞行员。毕业后,她参加的最为荣耀也最有挑战的任务,就是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首都国庆阅兵。4个月后,余旭以娴熟的技术驾驶着教8梯队三中队右二僚机,飞越天安门广场,接受祖国庄严检阅,并用彩烟把国庆盛典推向高潮。

一次次高飞,记录着余旭的飒爽英姿一次次任务,见证着余旭的永不退缩。她带着永不退缩的精神,和心爱的战机一起拥抱蓝天,一起挥洒自如,让生命之花在蓝天绽放……。

“每个人的青春乐章中总会留下动人的旋律和音符。女飞行员,是我在自己生命乐章中留下的一笔,我期待在飞翔之路上能多添几笔,把每一笔都当作书签,收藏在我生命的每一页中。”余旭在日记中写道。

忆!激情四射的“金孔雀”蓝天翱翔

由于会跳孔雀舞的缘故,余旭得了“金孔雀”的代号。军校报到时,她也曾带着五颜六色的布娃娃。但为了蓝天翱翔梦,她剪掉长发,把所有的颜色换成了空军蓝。

2014年11月11日,广东珠海,在歼-10战机凌空而上的轰鸣声里,“八一”飞行表演队拉开了2014年第10届中国珠海航展的帷幕。队员们驾驶战机在机距不过几十厘米的“魔鬼编队”中俯冲、转弯、跃升、翻滚,赢得了观众们的啧啧称赞。在这次航展中,余旭作为女飞行员首次编入“八一”飞行表演队。我们看到的只是炫酷的动作,却不知道,她的身体要承受自身六七倍的载荷。今年11月,余旭再次亮相中国珠海航展,做出了更多花式动作:剪刀交叉、双机绕轴滚转……观众席中,爆发出一阵阵雷鸣般的掌声。撩一下短发,回头一笑;酷酷的样子,充满阳光。人们记住了你的模样,那是中国女军人最美的风采。人们都在期待,下一届的航展上,依然有你熟悉的身影,看到你一飞冲天的自信……

余旭日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有时候也会去羡慕身边的同龄人,但我们选择的生活方式不一样,职业也不一样,我们追求的东西也不一样,我觉得青春真的是无悔的。”

盼!人们怀念的“金孔雀”何时归来

今年中国(珠海)航展,是余旭生前最后一次公开亮相。面对镜头,她自信地说:“我会把最好的状态展现给大家。” 那空中的伞花,怎会是你最后的身影?

为了飞行,入伍最初的4年,余旭只回家过3次。过年时,母亲问她回不回家,她安慰母亲,“我迟早会回去的,我根在那里。”而如今,她突然离开了,再也无法回去。2014年中国珠海航展,是母亲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到现场看她的飞行表演。然而,她却很少有时间与母亲在一起,匆匆见一面,就又返回去训练了。更多时候,母女俩只能靠电话和微信联系。如今,天人永隔,怎能忍受失女之痛。

余旭,你知道吗?有多少人在等着你平安着陆。

余旭,你知道吗?你的战友,你的跑道,等待着你的返航。

余旭,你知道吗?你的善良和美丽,成了朋友们永恒的记忆。

有人说,生命的最后,余旭一定是微笑的,因为她不惧生死,她把生命献给了最爱的飞行事业。余旭曾说:“要想飞得更高,就要把地平线忘掉。”可是,这一次,她却忘掉了地平线,再也没有回来。

金孔雀,天堂中的你,也许正在酝酿着凤凰般的涅槃,重整行装再出发。等着你,换羽归来……。

1.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2005年的夏天,带着五彩的军营梦,余旭和35个女孩子成为中国第八批女飞行学员,不管训练多么辛苦,余旭好像没有真正退缩过。

B.“她带着永不退缩的精神,和心爱的战机一起拥抱蓝天,一起挥洒自如,让生命之花在蓝天绽放……”作者以生动的文笔,真挚的情感写出了余旭为了祖国的飞行事业,献身蓝天,读来感人肺腑。

C.本文语言平实,感情真挚。叙事手法新颖,取材点面结合,行文运用了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刻画余旭的形象。

D.“有人说,生命的最后,余旭一定是微笑的,因为她不惧生死,她把生命献给了最爱的飞行事业。”英雄为自己心爱的飞行事业而牺牲,以身殉职,令人肃然起敬。

2.如何理解标题“飞向远方的‘金孔雀’”?

3.文中多次引用飞行英雄余旭自己的话,有何作用?

 

1.C 2.“飞向远方”理解为展翅翱翔,“金孔雀”符合余旭的职业,贴近文章的内容;预示着航天事业的发展;本意指余旭为航天事业的牺牲。 3.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丰富余旭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展示人物;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C项“肖像描写”不当。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文章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如本题C项“肖像描写”不当。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理解标题的内涵,“飞向远方的‘金孔雀’”,抓住“金孔雀”“飞向远方”理解内涵。“金孔雀”说明余旭的价值,职业身份等。“飞向远方”含蓄表达了余旭牺牲的事实。题目涵盖了主要事件等。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的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我们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这样我们就可以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概括小说主要事件。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寄托作者情感。展开情节,前后呼应。如本题“飞向远方”含蓄表达了余旭牺牲的事实。 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作用。引用飞行英雄余旭自己的话,体现文章的真实性,更形象塑造人物的形象,使余旭的形象更丰满,丰富文章的内容,推荐情节的发展等。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如本题引述余旭自己的话,使得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突出,增加了传记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所谓六艺乃春秋时固有之学问,先孔子而存在,孔子实未制作之。但孔子虽未曾制作六艺,而却曾以六艺教弟子。故后人以六艺为特别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亦非毫无根据。以六艺教人,并不必始于孔子,据《国语》,士亹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已有“诗”“礼”“乐”“春秋”“故志”等。但此等教育,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受。不但当时之平民未必有机会受此等完全教育,即当时之贵族亦未必尽人皆有受此等完全教育之机会。吴王寿梦第四子季札到鲁方能见各国之诗与乐,可见“乐”“诗”各书,在当时乃是极名贵的典籍学问。

孔子则抱定“有教无类”之宗旨,“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如此大招学生,不问身家,凡缴学费者即收,一律教以各种功课,教读各种名贵典籍,此实一大解放也。故以六艺教人,或不始于孔子;但以六艺教一般人,使六艺民众化,实始于孔子。以后各家蜂起,竞聚生徒,然此风气实孔子开之。

孔子之讲学,又与其后别家不同。别家皆注重其自家之一家言,如《庄子天下篇》所说,墨家弟子诵《墨经》。但孔子则是教育家。他讲学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所以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所以颜渊说:“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庄子天下篇》讲及儒家,即说:“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此六者正是儒家教人之六种功课。惟其如此,所以孔子弟子之成就,亦不一律。《论语》谓:“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可见孔子教弟子,完全欲使之成“人”,不是教他做一家的学者。

孔子又继续不断游说于君,带领学生,周游列国。此等举动,前亦未闻,而以后则成为风气;此风气亦孔子开之。

再说孔子以前,未闻有不农不工不商不仕,而只以讲学为职业,因以谋生活之人。古时除贵族世代以做官为生者外,吾人亦尝闻有起于微贱之人物。此等人物,在未仕时,皆或为农或为工或为商,以维持其生活。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南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孔子以前,不仕而又别不事生产者,实未闻有人。《左传》中说冀缺未仕时,亦是以农为业。孔子早年,据孟子说,亦尝为贫而仕,“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孟子万章下》)。但自大收学生以来,即纯以讲学为职业,为谋生之道。不但他自己不治生产,他还不愿教弟子治生产。樊迟“请学稼”,“请学为圃”;孔子说:“小人哉!樊须也。”他这种不治生产的办法,颇为其时人所诟病。据《论语》所说,荷蓧丈人谓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此外《庄子》亦载盗跖谓孔子:“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多辞缪说,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使天下学士,不反其本,妄作孝弟,而侥幸于封侯富贵者也。”《庄子》中所说,不可认为实事。但此等批评,则是当时可能有者。

观此可知儒家之一种风气。惟其风气如此,于是后来即有一种非农、非工、非商、非官僚之“士”,不治生产而专待人之养己。此士之阶级,孔子以前,似亦无有。以前所谓士,多系大夫士之士,或系男子军士之称,非后世所谓士农工商之士也。此种士之阶级只能做两种事情:即做官与讲学。此所谓: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孔子即是此阶级之创立者,至少亦是其发扬光大者。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艺是春秋时期固有的学问。孔子虽未创作六艺,却将其当作教学的教材,所以后世认为六艺与孔子关系密切,也有一定道理。

B孔子奉行“有教无类”的理念,不过问学生的出身,只要缴纳学费者,一律教给他们各种功课和名贵典籍,这在当时是一大解放。

C孔子之所以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是因为他讲学的目的并不在于培养儒家学派的学者,而在于培养能为国家服务的人才。

D孔子一直以来不治生产,不农不工不商不仕,颇受时人诟病。荷蓧老人说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即是批评其此种生活态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孔子以前为官的人有两种:世代为官的贵族,出身微贱但后来出仕的人物。第二种人在为官以前,都为维持生计而干过其他行业。

B孔子的学生樊迟希望学习农耕和种植的技能,孔子斥其为“小人”,说明孔子认为读书人从事农业生产是品德卑劣的体现。

C《庄子》记载的盗跖对孔子不耕不织,以如簧巧舌迷惑君王等批评虽然未必是实事,但可能确是当时的人对儒家的看法。

D孔子创立或者至少是发扬光大了士人这一新兴阶层,这个阶层的人只能做为官与讲学这两件事,并且这两件事还能相互促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据《左传》记载,晋国的世卿韩宣子到鲁国办外交之时,才首次“见《易》象与鲁《春秋》”,这也可印证六艺学问在当时的珍贵性。

B孔子欲使弟子成人,而非成一家之学者,所以颜渊子路虽皆为孔子门生,但颜渊注重仁德修养,子路擅长政治事务,他们的成就并不一律。

C因孔子首以六艺教人,从而开创了教育的风气,其后各家蜂起,皆效仿孔子招收学生,故而后世推崇其为“万世师表”。

D孔子对先秦时期教育的普及、游说之风的兴起、士人阶层的出现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可见其在我国历史上享有的极高地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这样三个母亲,她们都有两个孩子,只有一个苹果。第一位母亲用孔融让梨的办法,让小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二位母亲布置两个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谁完成得快,谁得到苹果,结果大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三位母亲干脆把苹果平分,两个孩子得到的苹果是一样的。

你觉得哪一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最合理,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最大?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体验出发,比较上述三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阐述你的见解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把下面几个短句改写成一个长句。要求:层次清楚,句意明白,不得改变原意。

11月25日,北京“琴棋书画印”国粹艺术展开展,此次艺术展是由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联合中国艺术研究院共同推出的,展览以“士人雅趣”为主题,展示了古琴、棋艺、书法、绘画、篆刻五类传统艺术。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西方古代很早就有关于抑郁症的记载,直到20世纪末,我们才有了百忧解这种神奇的抗抑郁药。   。著名的医学杂志《英国医学期刊》上发表的一篇文章称,即使是对严重的抑郁症患者,“行为认知”心理疗法的功效都不啻于抗抑郁药。研究人员随机挑选了11个患有严重抑郁症的患者,分别采用抗抑郁药物和“行为认知”疗法治疗,结果发现这两种方式在治疗效果上没有明显区别。   ,“行为认知”疗法被证明比抗抑郁药更为有效。因此,法国健康管理局也建议,抑郁障碍初期,在症状尚属轻微的时候,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据统计,迄今为止,大约有500人成功地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但也大约有500人却在攀登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个统计数字不折不扣地表明:__________

A.攀登珠峰生死系于一线,代价极其惨重。

B.珠峰无限风光,唯有攀登者才能领略得到!

C.生命原来是梦想的一架梯子,可以一直延伸到梦想成真的那一刻。

D.那种高处不胜寒的峰巅之感一定惊魂动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