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十三五”期间,将重...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十三五”期间,将重点从调减玉米产量、增加大豆产量和牛奶质量三个方面,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B.随着中国经济结构性改革的稳步推进,中国的煤炭消费首次近年来出现下降,这对于治理空气污染和应对气候变化都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C.她本科毕业时被保送为硕博连读研究生,并成为学校第一批联合培养生,就读于中国科学院深造,师从我国著名光学专家姜文汉院士。

D.外国专家表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为经济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全球绿色发展和治理树立了典范。

 

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A项,搭配不当。“增加……质量”不搭配,可以在“牛奶”前加“提升”。B项,语序不当。把“首次”移到“近年来”后面。C项,结构混乱。把“就读于中国科学院深造”改为“进入中国科学院深造”。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A项,“增加”与后面的“牛奶质量”不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比如C项,把“就读于……学院”和“进入……深造”两句杂糅。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经济下行和产能过剩矛盾加剧,使中国经济面临困难和挑战,面对如此形势,政府不应胶柱鼓瑟,必须应时而变。

②随着振聋发聩的一声巨响,观海二路一家饭店突然蹿出一个大火球,塑钢门以及玻璃窗被炸碎,碎片四散。

③柯利明2009年才进入电影行业,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仅仅几年,他的儒意影业估值已达27亿元。

④两位老人共同经历了半生风雨,从结缘到相守,他们从没红过脸,直到现在两人还是白头如新,恩爱有加。

⑤建国初期,英雄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不因人成事,凭自己的力量初步建立起新中国的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⑥时下,不少领导干部会场上西装革履,镜头前风光无限,实际上是沐猴而冠,其背后所为,不仅丧失党性,而且丧失人性。

A. ①②⑤    B. ②④⑥    C. ①⑤⑥    D. ③⑤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曰师曰弟子云者,_______________”一句,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耻相师的表现。

(2)白居易在《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描写船肪和秋月,烘托出琵琶曲终而意未尽的艺术效果。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壮词以寄之》中通过描写“马”“弓”,表现战场壮观景象的两个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E.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非之感。

2.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柳虬,字仲盘,河东解人也。虬年十三,便专精好学。时贵游子弟就学者,并车服华盛,唯虬不事容饰。遍受《五经》, 略通大义,兼涉子史,雅好属文。孝昌中,扬州刺史李宪举虬秀才,兗州刺史冯俊引虬为府主簿。樊义为扬州刺史,乃以虬为扬州中从事, 加镇远将军。非其好也,并弃官还洛阳。属天下丧乱,乃退耕于阳城,有终焉之志。

大统三年,冯翊王元季海、领军独孤信镇洛阳。于时旧京荒废人物罕存唯有虬在阳城裴诹在颍川信等乃俱征之以虬为行台郎中诹为北府属并掌文翰。时人为之语曰:“北府裴诹,南府柳虬。”时军旅务殷,虬励精从事,或通夜 不寝。季海常云:“柳郎中判事,我不复重看。”四年入朝,周文帝欲官之,虬辞母老,乞侍医药,周文许焉。又为独孤信开府从事中郎。信出镇陇右,因为秦州刺史,以虬为二府司马。虽处元僚,不综府事,唯在信左右谈论而已。因使见周文,被留为丞相府记室。追论归朝功,封美阳县男。

虬以史官密书善恶,未足惩劝,乃上疏曰:“古者人君立史官,非但记事而已, 盖所为鉴诫也。伏惟陛下则天稽古,劳心庶政,开诽谤之路,纳忠谠之言。” 事遂施行。除秘书丞。旧丞不参史事,自虬为丞,始令监掌焉。 迁中书侍郎,修起居注。时人论文体者,有今古之异。虬又以为时有古今,非文有古今,乃为《文质论》。

虬脱略人间,不事小节,弊衣蔬食,未尝改操。人或讥之。虬曰:“衣不过适体,食不过充饥,孜孜营求,徒劳思虑耳。”恭帝元年冬卒,时年五十四。赠兗州刺史,谥曰孝。有文章数十篇,行于世。

(选自《北史·柳虬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时旧京荒/废人物罕存/唯有虬在阳城/裴诹在颍川/信等乃俱/征之以虬为行台郎中/诹为北府属/并掌文翰/

B.于时旧京荒/废人物罕存/唯有虬在阳城/裴诹在颍川/信等乃俱征之/以虬为行台郎中/诹为北府属/并掌文翰/

C.于时旧京荒废/人物罕存/唯有虬在阳城/裴诹在颍川/信等乃俱征之/以虬为行台郎中/诹为北府/属并掌文翰/

D.于时旧京荒废/人物罕存/唯有虬在阳城/裴诹在颍川/信等乃俱征之/以虬为行台郎中/诹为北府属/并掌文翰/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是儒家典籍《诗经》《尚书》《大学》《周易》《春秋》的合称。

B.史官是记录和编纂历史的官员,职责是记录国家大事、人物生平和帝王言行等。

C.“陛”有时特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在文中是对皇帝的尊称。

D.元年,可以指帝王即位的第一年,也可以指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还有其他含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虬崇尚简朴,不慕高官厚禄。他不注重打扮,也不追求车马衣服华丽整齐;他进入官场,却非其所好,弃官回了洛阳。

B.柳虬办事尽职尽责,得到赏识。他应对繁忙的事务,勤于职守,得到元季海的夸赞;他在独孤信手下得到重用,被其封为美阳县男。

C.柳虬积极建言,广开言路。他认为设立史官是为了借鉴警戒,朝廷应该发挥史官的作用;他希望皇上关心政务,广纳忠言。

D.柳虬为人洒脱,坚守节。他做事率性而为,不拘小节;面对别人的讥笑,他坚持自己的主张,始终穿破衣吃粗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属天下丧乱,乃退耕于阳城,有终焉之志。

(2)周文帝欲官之,虬辞母老,乞侍医药,周文许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家信

乔显德

这是三十年前的一个故事。那时候,我刚刚当兵,当时部队里没有外线电话,更没有手机,遇到急事,就到邮电局发封电报。平时,想和家人或亲朋好友交流交流,只能通过书信这种方式来表达,书信成了我们每个当兵人盼望得到和寄托思念的唯一方式。

三个月的新兵连生活很快就过去了。刚下到连队,我们这些个新兵就急着给父母、未婚妻、同学、亲朋好友写信,一晃十几天过去了,新兵们陆陆续续收到了家里的来信,只有王成森毫无动静,躲在一边发呆。我问他:“怎么了?是不是想家了?”他已涨红了脸,鼓起勇气说:“想家是有一点儿,但主要愁自己不会写信。”我听了怔,眼前的战友是一位很帅气的小伙啊,平时夸夸其谈,怎能不会写信呢?连信都不会写的人,是怎么当上兵的呢?

一向口若悬河的他嗫嚅地说道:“咱俩是同年入伍的好兄弟,你帮我写封信吧,说说这里的情况,问问家里怎么样?”看他那十分难堪的表情,我当即答应了他:“行,连队如果没有别的安排,今晚就写。”这天晚上,我帮他写了好几封信,给父母的、未婚妻的、亲朋好友的……第二天盖上“军人免费”三角章就发出去了。

王成森终于收到来信了。这天,他到连部通信员那里取回了写着“王成森”字样的两封信,一蹦三个高地向我跑来。他的意思我明白,是在恳求着我帮他读信。我也觉得挺难为情,但念及他识不了多少字,也就为他代劳了。我打开信封,一封是父母写的,上面就是歪歪扭扭的几行字,内容是家里一切都好,不要挂念,在部队要好好干,等等。一封信是他女朋友写来的,信纸折叠得新颖别致。打开信一看,一手娟秀的钢笔字恰到好处地躺在红格字信笺上,我问王成森:“你女朋友什么文化程度?”他回答说:“高中毕业。”我问:“干什么工作?”他说:“民办教师。”我问:“当兵之前,你女朋友知道你不会写信吗?”王成森说:“当兵前经人介绍,我们刚刚认识,相互都不太了解,说到了部队加强通信联系,她问我什么文化程度时,我红着脸说是初中毕业。”我开始为他读信,读着读着,我就感觉不对,他女朋友在信中质问:“是不是把我给忘了?为什么三、四个月才给我写信?假若我不配,我也不高攀,你可以找个比我更好的!”读到这里,王成森惊慌失措,心仪的女朋友提出分手,心里只有一线希望,那就是求我帮他继续写信,不让他女朋友知道他不会写信的事。我劝他说:“纸里包不住火,你不能瞒她一辈子,不如趁早分手,也别耽误了人家的前程。”这时,王成森胆量大了起来,说:“你只管继续替我写信,等我在部队混好了,也就对得住她了。”

不觉到了第二年,部队接到上级命令,赴云南前线执行战斗任务,我和王成森都写了请战书,到前线去了。为了不让他女朋友知道我们上了前线,我就把他的家信套在信封里,让住在内地营房的战友盖上内地的邮戳发出去,做得都天衣无缝。

在前线的时间里,王成森表现的异常突出,部队换防前,军区表彰了一批在前线作战的优秀士兵,我和王成森都荣立了三等战功。

王成森高兴得一夜没睡好觉,第二天就追着我给他女朋友写信。我问怎么写?他说:“报喜呗。”我说:“你又没跟人家说去了前线,她怎么会相信你立了三等战功?这回可真露馅了,她猜测你在欺骗她,要是把以前瞒着她的事都抖搂出来,就不好收拾了!”王成森大胆地说:“不要管这么多,估计她一定会高兴的,何况我们家乡有政策,凡是荣立三等战功的战士都安排正式工作!”我按照王成森需要表达的意思,给他女朋友洋洋洒洒写了五页纸,王成森看也没看就发出去了。

半个月后,王成森收到了女朋友的来信,信封鼓鼓囊囊的,打开信一看,竟写了八页信纸,信里一口一个“亲爱的”叫着,写得特别暧昧。我也不好意思全读出来,有些过于暧昧的词就跳过去了,信的落款“爱你的萍”。王成森听着信,心里美滋滋的,抿着嘴笑。

第二年十月,经过刻苦学习,王成森已经认识三千多个字了。这时,正好有一批三等功荣立者需要复员,王成森报了名,部队首长批准了他的要求。临行前,我为他送别,他感激地说:“要不是你给我写信,我的媳妇早吹了,谢谢你!”我说:“要谢!就谢你自己吧。”

后来,听说王成森顺利地安排了工作,和他的萍愉快地结了婚,建立起幸福美满的家庭。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运用回忆的手法开篇,扼要介绍书信在当时通讯中的重要地位,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又为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

B.“平时夸夸其谈,怎能不会写信呢!连信都不会写的人,是怎么当上兵的呢?”这段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对王成森鄙夷不屑的态度。

C.“信纸折叠得新颖别致。打开信一看,一手娟秀的钢笔字恰到好处地躺在红格字信笺上。”这些描写侧面衬托了王成森女友的形象美。

D.“你只管继续替我写信,等我在部队混好了,也就对得住她了。”王成森的这句话表现了他的政治上进心和折服未婚妻的坚强决心。

E.小说以“家信”为线索,运用第一人称叙述故事,通过正面描写王成森的形象、语言、心理和行动,再现了特殊时期的一段社会生活。

2.“我” 在小说中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王成森是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