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各题。 周朴园 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鲁...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题。

周朴园  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件很出名的事情——

鲁侍萍  哦。

周朴园  你知道么?

鲁侍萍  也许记得,不知道老爷说的是哪一件?

周朴园  哦,很远的,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鲁侍萍  说不定,也许记得的。

周朴园  我问过许多那个时候到过无锡的人,我想打听打听。可是那个时候在无锡的人,到现在不是老了就是死了,活着的多半是不知道的,或者忘了。

鲁侍萍  如若老爷想打听的话,无论什么事,无锡那边我还有认识的人,虽然许久不通音信,托他们打听点事情总还可以的。

周朴园  我派人到无锡打听过。——不过也许凑巧你会知道。三十年前在无锡有一家姓梅的。

鲁侍萍  姓梅的?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慧,也很规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来,后来,——你知道么?

鲁侍萍  不敢说。

周朴园  哦。

鲁侍萍  我倒认识一个年轻的姑娘姓梅的。

周朴园  哦?你说说看。

鲁侍萍  可是她不是小姐,她也不贤慧,并且听说是不大规矩的。

周朴园  也许,也许你弄错了,不过你不妨说说看。

鲁侍萍  这个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个,她手里抱着一个刚生下三天的男孩。听人说她生前是不规矩的。

周朴园  痛苦)哦!

鲁侍萍  她是个下等人,不很守本分的。听说她跟那时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生了两个儿子。生了第二个,才过三天,忽然周少爷不要了她,大孩子就放在周公馆,刚生的孩子她抱在怀里,在年三十夜里投河死的。

周朴园  (汗涔涔地)哦。

鲁侍萍  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

鲁侍萍  我姓鲁,老爷。

……

周朴园  好,你先下去。让我想一想。

鲁侍萍  老爷,没有事了?(望着朴园,眼泪要涌出)老爷,您那雨衣,我怎么说?

周朴园  你去告诉四凤,叫她把我樟木箱子里那件旧雨衣拿出来,顺便把那箱子里的几件旧衬衣也捡出来。

鲁侍萍  旧衬衣?

周朴园  你告诉她在我那顶老的箱子里,纺绸的衬衣,没有领子的。

鲁侍萍  老爷那种纺绸衬衣不是一共有五件?您要哪一件?

周朴园  要哪一件?

鲁侍萍  不是有一件,在右袖襟上有个烧破的窟窿,后来用丝线绣成一朵梅花补上的?还有一件,——

周朴园  (惊愕)梅花?

鲁侍萍  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还有一件,——

周朴园  (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  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  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

鲁侍萍  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  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鲁侍萍  朴园,你找侍萍么?侍萍在这儿。

周朴园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  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  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  (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  (愤怨)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朴园  你可以冷静点。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级,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摘自曹禺《雷雨》,有删减)

1.“周: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你知道么?”问:对周朴园的这番话应如何理解?

2.“周: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问:表现周朴园的什么心理和性格?

3.“周:谁指使你来的?”问:为什么要问“谁指使你来的?”

4.“周:(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问:潜台词是什么?

 

1.①这是周朴园假心假意的赞语。②并非赞赏她的贤慧规矩,他是借前面的好话,掩饰其希望了解真相的目的。③是周朴园虚伪、圆滑的表现。 2.心理:知道眼前事谁,但抱着侥幸心理,不愿也不敢承认这是真实的。性格:表现周朴园害怕丑事外扬,于己不利的虚伪。 3.①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性格相当了解,他认为鲁此来的背后一定有人出谋策划。②表现了周的奸诈多疑的性格。 4.潜台词:①我早就知道你只要活着就会找上门来的,果然没有出乎我的预料。②你究竟想怎么样呢?你的到来对我的名誉和地位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画线句子是周朴园打听侍萍下落和问话,以周朴园的身份打听一个下人,他会觉得失身份,说“小姐”,说侍萍“贤惠”实际是美化自己,一方面表现他不忘旧情是个重情义的人,一方面保护他自己的身份,恰恰反映出他的虚伪和圆滑,并不是真心要赞美侍萍。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这类题目解答时最重要的是将其放置于原文,联系上下文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一该句子中有没有具有象征含义的意象出现;二句子是什么人说的话,表现了这个人什么样的性格特征;三句子中有没有比喻句,其中隐喻要格外注意;四有没有言外之意;五是否是一个表意矛盾但又不矛盾的句子。 2. 试题分析:本题所考查句子是周朴园得知面前的人就是当年的侍萍时说出的话。一方面他没有想到侍萍还活着,另一方面也不想承认侍萍活着的现实,所以即使明确听到侍萍说自己就是当年的侍萍时还存有侥幸心理。“低声”表明他害怕自己的丑事被别人知道,与前文对侍萍的关切怀念形成对比,表现出周朴园虚伪的特点。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戏剧中人物语言的作用,一般来说,戏剧中人物的语言可以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③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本题解答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对比周朴园前后情绪的变化,借助舞台说明,分析出其说话时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3. 试题分析:从前文的情节看,周朴园曾表现出对“死去的”侍萍的深情,得知侍萍还活着并且就在面前时,他却忽然严厉地喝问,他不相信侍萍对他无所要求,而且在他的印象中侍萍是纯朴善良“贤惠”之人,他认为鲁侍萍是受人指使的,这样极端矛盾的态度,这样前后判若两人的声气,把他那伪善奸诈多疑的性格表现淋漓尽致。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实质仍是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戏剧中人物的语言是人物心理及性格特点的体现,要想分析出人物为什么会说出某句话,就要结合具体的情节发展,找到人物说话的背景,说话的具体场景,说话的对象,分析人物语言的具体内容,从而得出答案。 4.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时要注意从周朴园的性格和说话时的心理来分析。从上文看,周朴园认为鲁侍萍来找他是有所求,“找到这儿”表明周朴园认定侍萍是主动找上门来的,“还是”则表明周朴园早就知道侍萍会找他,会给他带来威胁。“冷冷”的语气,表现出周朴园内心的嫌恶与冷酷。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或者说,潜台词就是“话中话所含有的意思”。在戏剧的台词中没有直接说出但观众通过思考都能领悟得出来的言语。比喻不明说的言外之意或戏剧术语。指台词的内在实质。包括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等。亦借指某种暗含的意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凃有饿殍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寡人之于国也》)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选自白居易《琵琶行》)

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亦然(凶,收成不好,荒年)

B.天下之民至焉 斯,则,那么

C.去江口守空船(来,语气助词,无义)

D.坐促弦弦转急 (却,但是)

2.下列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王好战,请战喻              斧斤时入山林

B.兵刃既接,弃甲曳兵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歌之

C.君翻作《琵琶行》            昔者先王以东蒙主

D.以五十步笑百步,何如        人死,曰:‘非我也,岁也。’

3.把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4.请用“/”给下面划线的文言文断句。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说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中国电影如今呈现出勃勃生机,不仅产量高居世界前列,中国市场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但由于电影市场、电影产业尚未成熟,“娱乐至死”成为部分影视作品引以为豪的追求。从所谓“屌丝”电影到所谓“毒舌”电影,从偶像电影到“粉丝”电影,从喜剧电影到“恶搞”电影,在近期一些较高票房的电影中这种低俗化现象不断受到质疑。

随着媒介多样化对电影功能的分流,也随着全球电影观众越来越年轻化,电影呈现出鲜明的娱乐倾向。30年前,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批判性地指出消费社会的公众话语正在日渐娱乐化,甚至演化为“娱乐至死”。应该说,娱乐是人们释放心理能量、缓解精神压力的正当甚至必要的需求,电影追求娱乐性有其充分的合理性。但是,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论述“宣泄”与“净化”的关系,到20世纪弗洛伊德论述“欲望的升华”,人们普遍认为,娱乐虽然无罪但仍然要有度。娱乐不仅是欲望的宣泄,也是释放内心压力之后的心灵净化;娱乐不是对欲望的刺激和放大,而是对欲望的伦理驯服和社会化升华。

面对舆论批评,票房似乎一直是追求“娱乐至死”的挡箭牌:似乎观众的选择就体现了作品的价值,而票房则因为帮助国产电影争取了与好莱坞竞争的市场份额而获得某种批评豁免权。实际上,由于电影特殊的消费方式,一些电影借助商业元素的配置、营销推广的带动、粉丝心理的盲目,创造了不俗的电影票房,但是许多观众对这些影片的艺术质量和内容质量却并不满意。

电影作为大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不仅应该提供娱乐,也应该有建设新文化、塑造新文明的担当。目前,电影产业的“唯娱乐”、“唯票房”现象,反映的可能就不仅仅是影视文化的自轻,更是对世道人心的亵渎。如果我们用这样的电影去争票房、争市场、争所谓份额,无疑是文化上的饮鸩止渴。我们的电影如果没有对人性、人道、人格足够的尊重,没有对公平、正义、善良、美好的充分敬意,没有对艺术规律、审美品格的诚恳追求,当票房与口水齐飞的时候,国产影片可能就谈不上对观众精神生活的引导了。而当观众的审美能力、电影观赏需求越来越成熟,国产电影的危机可能就不仅仅体现为技术危机,而是更严重的思想危机、文化危机,最终导向市场危机。因此,国产电影需要份额和票房,但更需要“绿色”的份额和票房。

(选自尹鸿《“绿色”票房与文化自觉》,有删改)

1.下列关于文中“娱乐至死”的表述,恰当的一项是

A消费方式的特殊性需要电影用“娱乐至死”的态度来实现内心压力的释放和欲望的宣泄。

B“毒舌”电影、“粉丝”电影和“恶搞”电影的出现使“娱乐至死”成为电影文化主流。

C“娱乐至死”的追求使得如今的中国电影呈现勃勃生机,获得了较高票房和较高收视率。

D消费社会的公众话语“娱乐至死”化,虽然不断刺激放大着欲望,但不利于心灵的净化。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为了与好莱坞竞争电影市场的份额,国产电影要通过对娱乐的追求来提高票房。

B有较高票房的国产电影,都具有娱乐性,同时也建设了新文化、塑造了新文明。

C电影票房一路飙升,直接引发了许多观众对影片艺术质量和内容质量的不满意。

D电影产业“唯娱乐”、“唯票房”的不成熟表现,可能会导致电影的市场危机。

 

查看答案

下列对联或诗词内容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屈原

B.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司马迁

C.酌花间酒,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李白

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有误的一项是

A.李商隐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他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B.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宋代词人。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诗文之法作词,要求词形式上严守律,内容上主情致,风格上尚文雅,以达到严守诗词之别,维护词的本色的目的。

C.《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文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诗歌史上有“元白体”之说,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将白居易与元稹的诗体并称为“元白体”,苏东坡也曾将其二人相提并论,称为“元轻白俗”。白居易与元稹不但是诗歌创作上的同道,也是志同道合的生死之交。

D.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并以“白衣卿相”自许。有《乐章集》。 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柳永词作流传极广,有云“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B/谋动/干戈/于邦内

C.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D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