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于诸侯。去之赵,见逐。之韩...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于诸侯。去之赵,见逐。之韩、魏,遇夺釜鬲①于途,蔡泽乃西入秦。将 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秦相范雎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困君 而夺君之位。”范雎闻,使人召之。蔡泽入,则揖范雎,范雎固不快。及见之,又倨。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请闻其说!”蔡泽曰:“若夫秦之商君、楚之吴起、越之大夫种,其卒然亦可愿与?”范雎知蔡泽之欲困己以说,复谬曰:“何为不可!若此三子②者,固义之至之, 忠之节也。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蔡泽曰:“吟商君、吴起、大夫种之为人臣,是也;其君,非也。故世称三子致功而不见德,岂慕不遇世死乎!夫人之立功,岂不期于成全邪!身与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戮辱而身全者,下也。”于是范雎称善。乃延入生,为上客。

后数日入朝,言于秦昭王。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范雎因谢病请归相印。昭王新说蔡泽,遂为秦相,东收周室。蔡泽相秦数月,人或恶之,惧诛,乃谢病归相印,号为纲成君。居秦十余年,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卒事始皇帝。为秦使于燕,三年而燕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太史公日:韩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信哉是言也!蔡泽等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说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说力少也。及羁旅入秦,取秦相,垂功于天下者,固强弱之势异也。然士亦有偶合,贤者多如此子,不得尽意,岂要胜道哉!然此子不困厄,恶能激乎!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释:①釜鬲:行厨炊具    ②三子:指商君、吴起、大夫种,他们都是功成被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B.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C.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D.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和文学常识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是古人常用的表示礼节的方式,就是行礼叩头,不同的场合用不同的拜礼。“拜”可指授给官职,“拜官”为旧时常用语。

B.古人作揖是推手,根据对象的不同,推手时有高、平、下之别。对庶姓,没有亲属关系,推手时稍微往下;对异性,是指有婚姻关系的,则是平推手;对同性,同一个族的,就用天揖,推手时稍微举高。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共130篇,分为“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史记》影响深远,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D在古代,为区别韵文、骈文,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在内)一律称为散文。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蔡泽认为,人之立功,最好的祈愿是功名和性命都能保全。商君、吴起、大夫种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B范雎心里不快,除蔡泽仅行长揖之礼而不下拜的倨傲之外,最主要的是蔡泽的到来对他构成了威胁。

C.蔡泽终能发挥才智,建功立业,有赖范雎向秦昭王举荐和让贤,后来范雎还托言病重以让相位,蔡泽获得了拜相的机会。

D范雎评说商鞅、吴起、大夫种的一席话,并不一定就代表范雎对三人的真实看法,范雎这样说,更多的是为了堵住蔡泽的嘴,使其理屈词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范雎让之曰:“子尝宣言欲代我相秦,宁有之乎?……”

(2)昭王召见蔡泽,与语,大说之,拜为客卿。

 

1.B 2.C 3.B 4.(1) 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这件事吗?” (2) 秦昭王召见蔡泽,同他谈话,大为喜悦,授予他客卿之位。 【解析】 1. 试题分析:原文标点“是故君子以义死难,视死如归,生而辱,不如死而荣,士固有杀身以成名,惟义之所在,虽死无所恨,何为不可哉?”此题“生而辱”“死而荣”并列结构,注意区分,“何为”固定词语,不要分开。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生而辱”“死而荣”并列结构,注意区分,“何为”固定词语,不要分开。 2. 试题分析:《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史记》是纪传体通史。 3. 试题分析:蔡泽的到来在当时对范雎并不构成威胁。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否合理。如此题选项B蔡泽的到来在当时对范雎并不构成威胁。 4. 试题分析:重点词语:“让”“相”“宁”“与语”。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让”“相”“宁”“与语”等实词,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参考译文】 蔡泽,燕国人。游学四方,向所在诸侯求取官位(都没有获得机会)。到赵国,被驱逐。又前往韩、魏,在路上,所带行厨炊具又都给别人抢去了,于是蔡泽只好向西到秦国。蔡泽准备去见秦昭王,就(用计)先派人扬言,用以激怒秦国宰相范雎,说:“燕人蔡泽,是天下见识高超、口辩厉害的智慧之人,他一拜见秦王,秦王一定会使你窘迫而(蔡泽)定会夺取你的相位。”范雎听说后,派人召蔡泽来见。蔡泽进见,却只行长揖之礼而不下拜,本来就让(惹得)范雎不高兴,等到接见后,蔡泽的态度又很倨傲放肆,范雎于是责备他说:你曾经扬言要取代我做秦国宰相,难道有这件事吗?请允许我听听你的说法!”蔡泽说:“像商君、吴起、大夫种那样的结局,也可以作为祈想的愿望吗?”范雎料到蔡泽故意引用这三人之事,是要用这些说辞来堵住自己的嘴。于是就诡辩地回答说:“为什么不可以!僚这三个人,本来就是仁义的极致、忠诚的标准。因此君子为保持节义可以以身殉难,视死如归。活着而受辱没,还不如为节义死去而荣耀。士人本来就有杀身成名的,只要仁义所在,即便死也无所怨恨,为什么不可 以!”蔡泽说:“商君、吴起、大夫种作为人臣,做得对;但那些君主,却错了。所以,世人称这三人 尽了忠孝之功而不得好报,难道羡慕他们那样不得好报而白死么!人要建功立业,难道不期望成全吗!性命和功名都得成全的,这是最好的愿望。功名可以使后世景仰而性命却失去的,这就次一等了;性命虽得苟全,但声名却蒙受污辱,这就是最下的一等了。”听到这里,范雎称许蔡泽的话。于是请他入座,待为上宾。 过后几天,范雎上朝,把蔡泽的情况向秦昭王作了禀报。秦昭王召见蔡泽,同他谈话,大为喜悦,授予他客卿之位。范雎于是托言有病请昭王允许他归还相印。秦召王新宠蔡泽,于是授予蔡泽宰相之位,并在他的辅佐下灭了东周。蔡泽做秦相几个月后,有人说他的坏话,中伤他,蔡泽害怕被杀,于是就托言有病归还相印,秦昭王封他为纲成君。在秦国十多年,奉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最后奉事秦始皇。蔡泽作为秦国使者出使燕国,在燕国三年,就让太子丹被送入秦国当了人质。 太史公评论说:韩非子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句话很可信啊。蔡泽等世上的一切辩士,虽然游说诸侯,但(大都是)到了头白也没有入仕的机会。这并非他们的计策拙劣,而是因为游说的力度不大。等到入秦作客,取得卿相之位,功垂天下的原因,是(游说力度)强弱形势本来就不一样,凭藉不同罢了。辩士也有偶然遇到好机会的,天下有很多象蔡泽一样的贤能之人,却没有遇到好机会,所以就不能尽展他们的才能,(这样的事)又哪能一一数得尽呢!然而,蔡泽如果不遭到困厄境遇,又怎么能奋发有为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莫把“汉学”当“国学”

慕朵生

日前,美国著名汉学家史景迁携带《曹寅与康熙》等新书来华举办首发式,并在多所高校进行讲座,在学界和媒体引发新一轮“汉学热”。但笔者以为,“汉学”当热,然不可将之混同为“国学”。

汉学是外国尤其是欧美国家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学问,历经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以及侧重研究中国现实问题的“中国学”等几大阶段,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面对中国浩瀚的文化和复杂的现实,汉学家们皓首穷经,著书立说,既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也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比如,欧洲“启蒙运动”就深受来华传教士介绍的儒学的启迪。

不过,中国学界对汉学的追踪和介绍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其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国内曾分别兴起一股“汉学热”,原因是这两个时段中国社会变动剧烈,思想争鸣活跃,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此次史景迁访华引发的新一轮“汉学热”,则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时代背景下,国人试图借助汉学对自己国家崛起和文化复兴进行的一种心理上的印证和调适。不难看出,汉学不仅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桥梁,还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既能发现自己的优缺点、长短处,也能了解自己在世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然而,汉学虽有重要价值,但亦不可无限拔高。因为,汉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西学”,是西方人用西方价值观念、学术范式来研究中华文化的学问。对汉学家而言,中华文化仅仅是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就像实验室的试验品或博物馆的展览品一样,很难内在于自己的生命,灌注以自己的情感,更很少负有弘扬和光大的责任感。

但是,中国人注定做不了中华文化的旁观者。因为千百年来积累沉淀下来的中华文化,亦即通常所说的国学,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如国学大师章太炎所言:“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所以,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学者,须对国学有一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感;否则,遗失国学就等于抛弃了传统,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得历史失忆症和精神分裂症。

令人遗憾的是,百余年来中国人一度迷失国学,崇拜西学,形成了一种与“西学心态”互为表里的“汉学心态”——前者指试图以西学取代国学,后者指像汉学家一样把国学仅视为学术研究的对象,不再用生命和情感去体验并证实国学的优美价值。尤其是近些年,中国学界还出现了以获得外国汉学奖项为荣,谋求学术名望乃至经济利益的灰色学术现象。上述现象的实质是国学的“汉学化”。如任其发展下去,国学将会变成一种“在中国的汉学”,而汉学乃至西学则会变成“在中国的国学”。

总之,汉学当热,但不能将之混同为国学,更不能以之取代国学。我衷心祝愿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更希望中国能大踏步复兴自己的国学,同时热烈欢迎海外汉学回家,使自己成为世界汉学的中心。

(选自2014年4月1日《学习时报》,有删改)

1.下列对“汉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学是中外学者研究和介绍中华文化的一门学问,其研究介绍者主要是欧美国家的学者。

B.汉学已有600多年历史,主要经历了游记性汉学、传教士汉学、学院派汉学和“中国学”等几大阶段。

C.汉学研究不但促进了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动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甚至改写了世界的文明进程。

D.汉学是中华文化反观自身的镜子,通过汉学,中华文化能知道自己的长短与在世 界文化生态中的方位和价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汉学与国学都是研究中华文化,而汉学仅仅把中华文化作为学术研究的客观对象。

B.国学的产生没有汉学早,国学研究仅有100多年的历史,且忽冷忽热,不成系统。

C.汉学用西方价值观和学术范式研究中华文化,国学注重用生命和情感体验中华文化。

D.国学是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文化,国学研究者应负有弘扬光大中华文化的责任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世纪国内两次兴起“汉学热”,因而国人迫切希望通过汉学来了解外国人是如 何看待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

B.国学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脉,是立国的源泉;只要没有了国学,就丢失了根本, 丢失了历史,丢失了精神。

C.近几年中国学界出现了国学的“汉学化”现象,国学已经变成了“在中国的汉 学”,汉学也变成了“在中国的国学”。

D.作者认为,汉学当热,希望汉学能早日成为国际显学,但他同时指出汉学不可以取代国学,国学应当大踏步地复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据媒体报道,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学生高某,毕业后在北京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无奈之下他在北大三角地和北大未名BBS上发出信息,称将以“陪聊”为职业。他说“陪聊”不是瞎聊,而是帮助解决大学生的一些心理困惑,比如就业、学习等方面的问题。费用随意给,但不接受没有目的的聊天。对此社会上议论纷纷,高某认为自己搞“陪聊”没有错,是很阳光的,没有给父母丢脸。有人认为这正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通识教育成果,面对困难,就应想办法解决。有人认为作为北大高才生搞“陪聊”,恐怕会影响学校的声誉。有人认为“陪聊”只是求职遇挫后有意识地进行某种公关宣传。

对以上材料,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明确文体,完成写作任务。要求: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默写

(1)描写阿房宫各随地形而建,其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的句子:                     

(2)极写秦搜刮民脂民膏时一丝一毫都不放过,而挥霍起来却挥金如土的句子:                

(3)不吸取经验教训让人痛惜,正如杜牧《阿房宫赋》中说:              

(4)李煜在《虞美人》中用对比手法写出故国物是人非之感的句子是                  

(5)《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                 ”的错误态度。

(6)《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为将事故的危害减到最小,相关领导应对迅速,下车伊始便认真查看具体情况,指挥调度,赢得了群众和媒体的普遍好评。

②目前各大媒体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实鲜活的事例、感人至深的典型、鞭辟入里的评论吸引了大批受众。

③中央公布的八项规定,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诚为清规戒律,不容违犯,它是使我们的党风、政风日渐好转的重要保证。

④这位书法家书写作品,不管十几个字还是几十个字,都倚马可待,一气呵成,并且字里行间显示出令人振奋的豪情。

⑤韩国空军远程空对地导弹今年6月进行发射训练时坠毁,然而,韩国空军方面5个月来对此一直秘而不宣

⑥近年来,蜀地的新村建设全面推进,大巴山区漂亮民居星罗棋布,大凉山上彝家新寨鳞次栉比,西部高原羌寨碉楼拔地而起。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王老师是位儒雅谦和的师长,前后共招了七名博士生。我忝列门墙,且为大弟子,接受教诲的机会更多一些。

②领导干部要带头约束自己的行为,大力清除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和“污垢”,努力实现自我净化、自我革新,才能形成上行下效的良好风气。

③在各种媒体、出版物等传播载体上,尤其是在网上,经常看到一些有关中国铁路、中国高铁的文章、言论等,多半不忍卒读

④“互联网+预防接种” 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个缓慢改造的过程,目前,国外并没有非常成熟的同类应用。

⑤每年正月十六这天,阆中古城万人空巷。一大早,大人让小孩穿上新衣,戴上新帽,一家人吃过汤圆,把备好的饮料、瓜果、糕点带上出门。

⑥她不孚众望,拿出了叫好叫座的话剧《青蛇》,沿着上海国际艺术节铺设的红地毯,走到了肯尼迪艺术节、爱丁堡艺术节等国际舞台上。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