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认为,真的猛士,应...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认为,真的猛士,应该“_________,_________”。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认为在“________________”的情况下,即使遇到祸患也应挺身而出的。

 

(1)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所恶有甚于死者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萧萧”“淋漓”。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秋晨

于赓虞【注】

别了,星霜漫天的黑夜,

我受了圣水难洗的苦孽,

你方从我的背上踏过,

欢迎啊,东曙,你又已复活!

在这最后的瞬间,我睁眼

双手抱住太阳的脚,看

叶颤,花舞,听市声沉醉,

直到落下欢欣的眼泪!

【注】于赓虞:新月派诗人之一,早年在南开中学求学,之后考入北京燕京大学,1935年赴英国留学,在伦敦大学攻读文学,著名翻译家。

1.诗句从我的背上踏过在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2.诗歌第二节抱住太阳的脚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解为人短小精悍,不饮酒。少时阴贼①,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实而薄望。然其自喜为侠益甚。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②。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解使人微.知贼处。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解出入,入皆避之。有一人独箕踞视之,解遣人问其名姓。客欲杀之,解曰:“居邑至不见敬,是吾德不修也,彼何罪!”乃阴属尉史曰:“是人,吾所急也,至践更③时脱之。”每至践更,数过,吏弗求。怪之,问其故,乃解使脱之。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解入关,关中贤豪知与不知,闻其声,争交欢解。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

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吏奏解无罪。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翁伯。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

节选自《史记•游侠列传》

【注】①阴贼:内心残忍。②嚼:把酒喝尽。③践更:秦汉时的一种徭役。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姊子解之势   负:倚仗

B.解使人知贼处   微:暗中

C.不可者,各其意  厌:满足

D.杀者亦竟     绝:死亡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年/请得解客舍养之/

B.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年/请得解客舍养之/

C.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年请得解/客舍养之/

D.诸公以故严重之/争为用/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年请得解/客舍养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解年少时残忍狠毒,心中愤慨不快时,亲手杀的人很多。等到年龄大了,就改变了行为,检点自己,用恩惠报答怨恨自己的人

B. 别人杀了他姐姐的儿子,他查明真相后,认为是自己的外甥无理,于是放走了贼人,归罪于姐姐的儿子,并收尸安葬。

C. 轵县一个儒生认为郭解专爱做奸邪犯法的事,郭解的门客不满,将儒生杀死,郭解虽装作不知情,但还是被判死罪并累及族人。

D.郭解虽其貌不扬却得到远近人们的仰慕,对这种现象,太史公引用民间谚语说明美好的名誉可以为容貌添彩,让生命永不衰老终竭。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现代汉语。

(1)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2)箕踞者乃肉袒谢罪。少年闻之,愈益慕解之行。

5.把下面《鸿门宴》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史记》中的法治思想,主要以两种方式体现:一种是司马迁在篇末以论赞的形式直接发表观点和评论;另一种则体现在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与叙述中,正所谓“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在作《史记》时,司马迁参考了当时众多的典藉而加以剪裁,在对材料的取舍轻重中无疑蕴含着撰者的主张。

据《史记》记载,尧年老时,让舜代行天子的职务,考察他的执政能力。舜实行了系列政策,其中关于法治的措施有作“象刑"。有学者推测,“象刑"并不是真正的处罚,而是种“象征刑”,是让犯法者穿上与众不同的衣服,戴上不同颜色的头巾,以此来表示警戒。这体现了原始的“慎刑”思想。周穆王以甫侯为相,作《甫刑》,其中对执法人员的素质和司法的过程提出了很高要求。难能可贵的是,当时已提出了处罚必须和所犯罪行相适应和疑罪从轻的口号。认为只有谨慎使用法律,不轻易用刑,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

秦统一后,李斯主持整理修订法律,“除疑定法",使百姓“咸知所避”。司马迁肯定李斯在法治上的建树,但批评她过于“严威酷刑”,认为如果不是因为这一点,他将会和周公、召公等圣贤一样名垂青史。秦始皇用战争手段统一中国,并强制性地把泰国的法律推行到新征服的地区,造成这些地区人民的激烈反抗。秦朝的快速灭亡,使汉初知识阶层深刻反思秦代统治教训,形成了一股“非秦”的思潮,而秦朝的严刑峻法是广受批评的内容。贾谊的《过秦论》即是“非秦"思潮的代表作品,而司马迁非常推崇贾谊对秦政的分析与批评。

与对秦始皇的批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司马迁对汉文帝的赞扬,在他的笔下,汉文帝是一位贤明君主。在汉文帝时期,中国的法制有几项重大的变革,废除“收孥”是其中之一。“收孥”是由秦代开始的一种残酷制度:如果一人犯罪,其父母妻子等家属都要遭受处罚。汉文帝认为法律是政台之本,其作用是禁止暴行,引导民众,如果某人犯罪亲属也连坐,则有悖于法律的根本宗旨,因此即位第一年就废除了这制度。汉文帝时期另一项重大法治变革是废除肉刑,文帝认为对犯罪者不进行教育而只是施加刑法,残毁肉体,这不是为民父母应有的作法,他随即下令废除了肉刑,在《史记•循吏列传》中,司马迁明确地表达出从宽执法的主张:“法令所以导民也,刑罚所以禁奸也,率职循理,亦可以为治,何必威严哉?”汉武帝后法网渐趋严密,中央大力打击地方豪强,出现了郅都、张汤、杜周等一大批“酷吏”。司马迁认为他们虽然严酷,但却能“致行法不避贵戚”,体现了一定的司法平等观念。

《史记》中大力宣扬道德教化与法律制约相互配合,认为礼、德要优于政、刑。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说:“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认为道德规范可以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法律规定的作用只体现在犯罪行为发生之后,法律的处罚制成作用是即时的、显性的,而道德的引导规范作用是长期的、隐性的。

(选自岳庆平(<史记>中的法治思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关于法治的一些主张,可以依据他撰写《史记》时对相关内容材料的剪裁取舍做出,分析判断。

B.尧让舜代行天子的职务,通过对舜实行的一系列政策进行考察,来了解舜是否具备相应的执政能力。

C.从《史记》对舜实行的法治措施的记载可知,我国早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有了初步的慎刑"思想。

D《甫刑》体现慎刑思想,认为只要谨慎使用法律,不轻易用刑,就可以得到百姓的拥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史记》中的法治思想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体现,司马迁更看重第二种方式,认为行事胜于空言,应把主张融于对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和叙述中。

B.舜执政时期实行的象刑,据有人推测,可能是一种为了达到警戒作用的象征刑,不能把它与真正的处罚等同看待。

C.司马迁认为李斯虽在法治上有所建树,但他过于严威酷刑,所以没有能够和周公、召公等圣贤一样名垂青史。

D.从秦代开始实行的残酷的收孥制度,在汉文帝看来是有悖于法律宗旨的。因此,他即位后很快就废止了这种制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初的知识阶层看来,秦朝的快速灭亡,与它的严刑峻法有关。作为非秦思潮代表作品的《过秦论》就表达了这种观点。

B.在司马迁笔下,汉文帝是一位贤明君主,这是因为汉文帝时期在法治方面的几次重大变革与司马迁从宽执法的主张相符合。

C在司马迁看来,酷刑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司法公平的实现,如汉武帝任用了大批酷吏打击地方豪强产生了较好的作用。

D道德教化虽然与法律制约可以相互配合,但却优于法律制约因为道德教化的作用可以防患未然,并且具有长期性。

 

查看答案

请将下面作文题目横线处的空缺部分,填上合适的内容,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类文章。

我想偷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走近芦苇

陈所巨

①滩上有一大片芦苇,大概可以称为“芦苇荡”了。早些年,一到秋天,芦苇就被人割了去,或当柴烧,或作造纸原料。不知是因为忙碌,还是其他什么原因,这片芦苇没有在秋天里砍去,就这样以整体的阵势,经历了一整个冬天。寒冷无疑征服了它们,改变了它们。那种征服与改变是强有力的,无法抵御的,你只有接受它,听凭它摆布。你能做到的只是心中有数,紧紧地守住你生命之中最重要的东西,本质的东西。

②你这样做了,所以你才能这样依然故我,那寒冬只改变了你的外在,你的容颜,你的服饰。而你的心已经沉入脚下的土地,在那里顽强的过冬,如那些同样在泥土下越冬的小动物。

③生命的顽强在于有它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这种方式它不必告诉别人,它必须守住这至关重要的秘密。但芦苇毕竟真的变老了,一片褴褛,一片令人心酸的枯衰,只那一声不响的沉默还在显示着它本性的强硬。枯叶在风中呜咽,枯干的芦花在风中摇曳,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

④这大片的无可奈何是不是让我也受了感染,情不自禁地无可奈何了呢?人生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就像那些无可奈何的芦苇一样。我们经历过,也可能为此沮丧过。

⑤我们同样在被岁月与生活征服和改变的时候,裹紧身子,守住信念与信心,摆出一副越冬的样子。或许我们的外在形体也确实被改变了,褴褛和枯衰了,但我们的心也在厚厚地泥土之中,那泥土就是我们无边的智慧和倔强的秉性。我们失去些什么,得到些什么呢?我们无疑是战胜了,保住了我们的本性与本质。我们无疑会为此庆幸,为此作为胜利者而越发目光敏锐,坚定不移,信心百倍。

⑥走近芦苇,想跟芦苇说些什么?芦苇无言,我亦无言,无言是否也是一种理解,一种沟通,一种心有灵犀呢?脚下泥土松软,头顶阳光充沛,泥土与阳光都是春天的样子了。芦苇和我近在咫尺,这是怎样的一种亲近?生命的亲近,躯体的亲近,思想和心灵的亲近,或者另外一些我们尚且弄不明白的思维和行为的亲近。我们同样在越冬之后,带着褴褛和枯衰走进早春的,在没有欢呼和荣誉的寂静之中,在容易被遗忘的一隅,在往往可能遇到的误解和鄙视的目光之下,我们是不是由衷地涌起一缕无可奈何呢?也许不会,这时候的我们已经因经历太多,明了和洞悉一切而宠辱不惊了。我们明白了自身的价值和崇高之处,我们还需要那些烟云一霎的掌声和鲜花吗?

⑦脚下松软的泥土弹跳着,暗示我行走的节奏。我便感觉到了我的轻盈和愉悦,一种解透人生、战胜自己的轻盈与愉悦。这是一种越冬乃至更深层次的脱胎换骨的过程,涅檗的过程,也是自我解脱、自我净化的过程。我们经历过,战胜过,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也只在这时候,我们才真正感觉到了理解自己,在滚滚红尘之中守住自己善的本质,原来是最难的事情。

⑧猛然地发现脚下泥土的表层有些异样的东西,是密匝匝的褐色的小尖锥,那是芦苇的笋尖,那是又一茬新生的芦苇尖锐的宣言,那宣言同样是强大的、无可置疑和不可抗拒的。那就是生命,那就是新生的思想和人生方式,那就是我们从痛苦和迷惘中越冬时所期盼的目的。要不了多久,那些越冬的苍老的芦苇就要倒伏下来,代之而起的将是更加年轻的欣欣向荣的强大的阵势。

⑨我知道这才是必然,才是世间万物历尽苦难生死更替的本真。

选自《品味书香》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章以芦苇为题材,但又不仅仅写芦苇,而是既写芦苇又写人生,写与芦苇的对话,揭示生命的意义。

B“保留自己本质的有效方式”就是在“征服与改变”到来时,要接受它,听凭它摆布,自己只是顽强地固守自己的本质。

C第①②段对芦苇的称谓从第三人称变为第二人称,便于作者抒发感情,表现了作者对芦苇的理解和亲近。

D第⑧段“那是……”“那就是……”等句子,运用了排比手法,增强了气势,突出表现了作者的欣喜之情。

E文章意在告诉人们,以“笋尖”为代表的新生事物代替以枯老芦苇为代表的旧事物是历史必然,是任何人改变不了的。

2.根据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第③段中“似乎都是一副无可奈何的模样”一句中,为什么要用“似乎”一词?

2第⑦段中“我们就可以说我就是‘我’”一句中的“我”为什么要加上引号?

3.简要分析第④段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4.文章以物喻人,请分条回答作者从芦苇中获得哪些人生感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