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我们这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在我们这个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发达国家不能对发展中国家颐指气使,而应充分尊重他们的正当权益。

当年央视的《百家讲坛》凭借一整天,刘心武等主讲人的独特魅力,其收视率一路攀升,其他同类型节目只能望其项背

如果我们只是将“知”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付诸“行”那么这种所谓的“知”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这个江南小镇和港纵横,河中鱼虾语言和建筑鳞次栉比,建于明代的36座石桥将九条古街连接起来,形成一派优美的水乡风光。

他毕生从事教育事业,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学校,如今已是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了,但依旧好为人师,受到全校师生的敬重。

在中国古代底层,农民过着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终年胼手胝足,创造着他们所属时代的绝大部分物质财富。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⑤⑥

 

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运用。①使用正确。颐指气使,只是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指使别人的傲慢神气。②不合语境。望其项背,只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③使用正确。束之高阁,只把东西捆起来,放在高高的架子上面,比喻扔在一边,不去用它或管它。④望文生义。鳞次栉比,形容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不能用于形容鱼虾的排列。⑤褒贬不当。“好为人师”只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⑥使用正确。胼手胝足,只手脚上磨出老茧,形容经常辛勤劳动。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对于成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比如本题中“望其项背”只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④ 耸人听闻: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语句中,是既成事实,故使用错误。此处可用“骇人听闻”。第二,辨析色彩。包括词语的感情色彩跟语体色彩。比如本题中“好为人师”只喜欢以教育者自居,不谦虚。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成语题目,第一、逐字解释成语,运用成语结构特点把握成语大意,但要注意不能望文生义;第二、注意成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成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雎鸠是一种水鸟,雌雄都有固定的配偶,出双入对。《诗经·关雎》开篇提到这种鸟,是为了给                                     两句起兴。

(2)李白在《蜀道难》中提到蜀中要塞剑阁崔嵬高峻,有着                         的险要地势

(3)《赤壁赋》中,苏轼劝说友人,月亮有圆有缺,但终究没有增减,从变化的一面看               从不变的一面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又何必羡慕呢!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尧夫彝叟兄弟

司马光

园僻青春深,衣寒积雨阙。

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

只疑玉壶冰,未足比明洁。

【注】①尧夫,范仲淹次子。彝叟,范仲淹第三子纯礼。本诗写于宋神宗西宁年间(1068-1077),王安石变法后,司马光出于政治不得意时期。  ②青春,即春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人与鲜于子骏,范氏兄弟聚饮南园,酩酊大醉,当即写下此诗赠好友。

B首联写园林偏僻,连绵春雨初停,寒气袭人,反衬出于朋友相聚的喜悦。

C“卧对满窗月”, 此举使人从视觉的角度写酒醒后,银色的月光洒满窗。

D“万象” 只有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景象,“群动” 意谓宇宙间的各种声响。

E颈联“万向寂”“群动绝”远近结合,写四周景色,一派沉寂,悄无声息。

2.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黄葆光,字元晖,徽州黟人。应举不第,以从使高丽得官,试吏部铨第一,赐进士出身。由齐州司理参军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左司谏。始莅职,即言:"三省吏猥多,如迁补、升转、奉入、赏劳之类,非元丰旧制者,其大弊有十,愿一切革去。"徽宗即命厘正之,一时士论翕然。而蔡京怒其异己,密白帝,请降御笔云:"当丰亨豫大之时,为衰乱减损之计。"徙葆光符宝郎。辽人李良嗣来归,上《平夷书》规进用,擢秘书丞。葆光论其五不可,大概言"良嗣凶黠忿鸷,犯不赦之罪于邻国,逃命逭死,妄作《平夷》等书,万一露泄,为患不细。中秘图书之府,岂宜以罪人为之?宜厚其禄赐,置诸畿甸之外。"又言:"君尊如天,臣卑如地。刚健者君之德,而其道不可屈;柔顺者臣之常,而其分不可亢。苟致屈以求合,则是伤仁,非所以驭下也;苟矫亢以求伸,则是犯分,非所以尊君也。"帝感悟,命近臣读其奏于殿中。自崇宁后,增朝士,兼局多,葆光以为言。乃命蔡京裁定京阳请一切废罢以激怒士大夫葆光言如礼制局详议官至七员检讨官至十六员制造局至三十余员岂不能省去一二上副明天子之意时皆壮之。政和末,岁旱,帝以为念。葆光上疏曰:"太师蔡京强悍自专,不肯上承德意。太宰郑居中、少宰余深依违畏避,不能任天下之责。"疏入不报。且欲再上章,京权势震赫,举朝结舌,葆光独出力攻之。京惧,中以它事,贬知昭州立山县。又使言官论其附会交结,泄漏密语,诏以章揭示朝堂,安置昭州。京致仕,召为职方员外郎,改知处州。州当方腊残乱之后,尽心收养,民列上其状。加直秘阁,再任,卒,年五十八,州人祠之。

(节选自《宋史•黄葆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命蔡京裁定/京阳请一切废罢/以激怒士大夫/葆光言/如礼制/局详议官至七员/检讨官至十六员/制造局至三十余员/岂不能省去一二/上副明天子之意时皆壮之/

B.乃命蔡京裁定/京阳请一切废罢/以激怒士大夫/葆光言/如礼制/局详议官至七员/检讨官至十六员/制造局至三十余员/岂不能省去/一二上副明天子之意/时皆壮之/

C.乃命蔡京裁定/京阳请一切废罢/以激怒士大夫/葆光言/如礼制/局详议官至七员/检讨官至十六员/制造局至三十余员/岂不能省去/一二上副明天子之意/时皆壮之/

D.乃命蔡京裁定/京阳请一切废罢/以激怒士大夫/葆光言/如礼制局详议官至七员/检讨官至十六员/制造局至三十余员/岂不能省去/一二上副明天子之意时皆壮之/

2.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是

A.不第,又叫“落第”、“ 下第”,指科举考试不中,“及第”与之相反。

B.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学生的出身多为官宦子弟,亦有家境贫寒者。

C.擢,只提拔、提升。表示提升官职的还有声,拔,陟,晋,迁、徙等词语。

D.致仕,指古代官员辞官退休,也称致事,致政的,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葆光了解时局,善于论事。他请求革除相关弊端,得到皇帝的认可。辽人李良嗣投奔大宋,朝廷提拔他任秘书丞,黄葆光层层剖析,提出反对意见。

B.黄葆光生性耿直,不畏权势。蔡京假装请求全部罢兼任官员,他挺身而出上言明议,他关于旱灾的奏疏送入后没能上报,他不畏蔡京权势,欲再上章。

C.黄葆光刚者易折,屡受陷害。他因蔡京的中伤,被贬知昭州立山县,又因蔡京指使言官论葆光附会交结、泄露秘语罪,被安置昭州

D.黄葆光尽心治理深受百姓爱戴,方腊起义时候,他在除州进行治理,百姓将他的治绩上报,他去世后,州人为他修建祠堂祭供他。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秘图书之府,岂宜以罪人为之?宜厚其禄赐,置诸畿甸之外。

(2)苟致屈以求合,则是伤仁,非所以驭下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借面

安勇

半年前我爸意外去世后,这个家就抽去一根顶梁柱子,那年我才9岁。所有的重量一下子都压在了母亲的肩上。但她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那时我不懂事,看到别的人家吃面条,馋得直流哈拉子。每次听我这么说,母亲的心都酸酸的不是滋味。但家里的白面几个月前就已经吃光了,除了伸手向别人借,母亲想不出什么别的办法。

母亲切完给猪吃的菜,看一眼天上的太阳,就拿着一只空瓢出了门。

母亲在东院二婶家的门前停下来,犹豫了片刻,理一理额前的头发,硬着头皮推开了院门。母亲是个要强的人,过去还从未向人伸过手。二婶正站在房门口喂鸡。嘴里“咕咕咕”地叫着,手里的玉米粒撒到地上,一群鸡就争抢着跑过来。二婶见她进来,脸上堆满笑亲热地打了声招呼。母亲喊一声“二婶”,脸上就飞起了一片羞涩的红晕。那句话在喉咙口打了几个滚儿,狠狠心还是说了出来。二婶听说要借面,脸上的笑就消失得不见了踪影,一拍大腿说:“哎呀妈呀!你咋不早说呢,头天晚上还有点儿,今儿个早晨刚吃没。你要是不信,我拿面口袋来给你看。”二婶说着话,就转身进了屋。母亲的脸更红了,愣了一下,就赶忙转过身逃跑似的往外走。

母亲一溜儿小跑,走出了几十米,脸还在火烧火燎地发烫,屈辱的感觉像块磨盘似的重重地压在她的心上。她甚至对儿子升起了一丝怨恨,怪他不该嘴馋,平白无故地想什么面条吃。也怪他都9岁了,还不能体谅家里的难处。这些想法在她的心里翻了儿个来回,最后,咬一咬牙,还是推开了胡大嫂家的院门。

胡大嫂正在灶前做午饭,听到院门响,看见她手了拿着的那只空瓢,就猜出了了八九分她的来意,赶忙操起一只空盆迎了出去。胡大嫂不等她开口,愁眉苦脸地扬一扬手里的那只盆说:“大妹子,你瞅瞅俺家这日子过的,吃了上顿没下顿,我正想着出去借点儿米,先把晌午饭答兑到锅里去。”听到胡大嫂的话,她的头突然一晕,眼前就转起了一团金星。直到胡大嫂又说了句:“你来,是有啥事儿吧?”她才猛然反应过来,嘴上忙不叠地答,“没事儿,没事儿,没啥事儿!”就急三火四地往出走。走到院门口时,胡大嫂的话又追了上来,“有啥事儿别抹不开吱声,咱左邻右舍地住着谁跟谁啊!”

母亲没有应声,深深低着头,脚步匆匆地往家走,泪珠在眼眶里不停地打转转。她已经打定主意,说什么也不会再向人借面了,如果儿子回来就告诉他,以后也别再馋什么面条吃。

母亲一路走一路想,不提防和一个人撞在了一起。抬起头,母亲就看到了西院的三奶。三奶已经六十多岁,走路颤巍巍的,还拄着一根棍子,家里的日子过得也很不好。母亲见是三奶,忙掩饰住心里的委屈,艰难地露出了一丝微笑。三奶看一眼她的脸色,再看一眼她手里拿着的那只空瓢,心里就明白了她的遭遇。一把抢过她手里的瓢问:“是米,是面,还是盐?”母亲忙摇头否认。三奶却突然生了气,撅起了嘴,用棍子指着她说:“到底要什么,你痛快地说,不说就是瞧不起你三奶,拿三奶当外人。”母亲只得从牙缝儿里挤出了一个“面”字。三奶二活不说,转身就往家里走,再出来时,手上抖抖地端了一瓢面。三奶拍拍她的肩膀说:“以后有啥难处,就和三奶说,有我锅里的,就有你碗里的。”母亲接过面时,再也忍不住,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面条擀好了,锅里的水翻起了花,母亲并不急着下面,伸手去陶罐里摸出一只鸡蛋,打进开水里。想了想,又摸了一只打了进去。晌午,我正饿得慌时,一碗热乎乎的面条刚好盛进了碗里,上面还躺着两只元宝似的鸡蛋。我吃得匆匆忙忙,吃出了一头的白毛汗。边吃还边说真解馋。吃完面条我把碗放在窗台上,招呼一声就跑出了门。

母亲拿起窗台上那只碗时,见里面竟然还剩下了半碗面条,看来儿子只吃掉了两只鸡蛋和半碗面。就在心里埋怨一句儿子,让自己受了这么大的委屈,却一点儿都不懂得珍惜。母亲随手拿起筷子,打算把剩下的面条打扫干净。

母亲手中的筷子伸进面条里时,忽然触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翻开面条时,她先看见了笫一只鸡蛋,再往下翻一翻时,她又找到了第二只。母亲的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落进了碗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二婶见到母亲推开院门,一开始脸上堆满笑容,后来听说母亲借面,笑容消失殆尽,通过表情的变化,写出了二审善变,小气势利的性格。

B小说注重写出人物微妙的心理变化,如母亲借面,先是犹豫,羞于启齿,未借着面后是委屈,埋怨,最后还是下定决心向三奶借面,借着面后欣喜感激。

C小说在细微处善用多种描写刻画人物,如对胡大嫂这个人物就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和心理等细节描写,充分展现了他虚伪自私的性格。

D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在于二婶和胡大嫂一系列言行的鲜明对比中,三奶善解人意,慷慨热情的美好形象更加鲜明。

E小说从一瓢面出发,写了母亲为了借面收起自尊,处处碰壁,到后来三奶借面给母亲,最后,儿子巧妙地回馈母爱的故事,写透了人情冷暖。

2.小说在刻画母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三次写到了母亲的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傅雷小传

从1932年末一直到1966年离开人世,不管是炮火连天的战争的日子,还是在天灾人祸时期,或是在政治动乱的时日,傅雷几乎就再没有离开过家,离开过他的书斋。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投入到翻译事业中去,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理想与原则,不与周围腐朽的世界相妥协。

傅雷一生的功绩,就是把罗曼•罗兰、巴尔扎克、伏尔泰、梅里美的名作介绍给中国的读者,他以自己的天才丰富了中国的当代文化,其作品在当时及以后都对青年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傅雷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在致罗新璋的信中说:“文字总难一劳永逸,完美无疵,当时自认为满意者,事后仍会发现不妥” 在动手翻译之前,他总是把原著看过四五遍,弄懂弄通了,领会了其中的神韵、风格,这才开始译。遇上不懂的地方,他从不敷衍,从不马虎,往往先写信向法国友人请教,弄明白了,才往稿纸上写。

傅雷的朋友刘抗先生有一段回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傅雷性格的另外一面。刘抗回忆说,“我新婚之夜,他乘我们酒楼宴席未散,先行潜入新房,把香粉倒在烟灰缸里,把衬衫吊在天花板上,把皮鞋挂到窗外去,把唱片藏在绣枕下……令人啼笑皆非。”这和一般人心目中傅雷的严肃形象是不同的,但这也是真实的傅雷的一个侧面。

傅雷还是孤傲清高的。施蛰存说他如干柴烈火,可以一怒而死;杨绛写他在54年全国翻译者大会上,身未到场信到场,指摘一通同行的专业瑕疵,虽不点名也把有的译作的主人气哭了;他跟刘海粟翻脸也是,怨刘海粟没有厚待一位美专的学生,盘剥人家的酬劳。这些都是稍谙圆熟委婉的人就避免的纷争是非,傅雷却过不了那道义之槛一一跟人较劲。

傅雷性情火烈,对孩子更是一点即爆,傅聪、傅敏常常挨打挨罚。傅雷对待孩子虽然严厉,却是出于爱心,所以在他发现傅聪在音乐上有天赋之后,便积极培养他,先后为他请了几个钢琴教师。傅雷也只是到了后来才明白,他是把自己童年时经历的一切,自己的孤独、痛苦以及过重的期望都挪置在了傅聪的身上。傅雷也剖白过自己这种脾气的缘由:“对善恶美丑的爱憎心极强,为了一部坏作品,为了社会上某个不合理现象,会愤怒的大生其气……”

在建国初期,傅雷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热情所鼓舞,曾经走出书斋,积极投身于社会活动之中,正是这个时候,他出任过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作协**处**等职。但是在1958年4月,上海作协整风时他被划为右派分子,虽然在1961年被“摘帽”,但这极大地挫伤了傅雷的热情与积极性。从此以后,他又回到自己的书房,拿起了笔,重新开始了翻译的事业。1966年傅雷夫妇未能躲过时代的风暴,因不堪红卫兵侮辱,选择了自尽。中国翻译界的一代巨匠,在漫漫黑夜中离开人世。

50年后,我们为什么还是想起这个风声鹤唳的年代中典型知识分子?我们觉得,《傅雷家书》里一句话解释的恰如其分:“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任何时代,“赤子孤独”都是可贵的。

(摘编自李云雷《听傅雷讲艺术》、王丹阳《赤子的孤独:50年后忆傅雷》等)

相关链接

傅雷曾感慨:“我的生活比他卓别林)平凡的多,也恬静得多(而且也没有得到真正的成功),我也非常孤独,不慕世俗虚荣,包括虚名。”(《傅雷: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孤独灵魂》)

傅雷是中国翻译界的一代巨匠,能够和他相提并论的,有用毕生精力翻译莎士比亚作品的梁实秋。草婴先生在翻译俄罗斯文学方面做出巨大贡献,而傅雷从事的是法国文学的翻译。傅雷的译文集现在有十五卷,500万字,这是他毕生的劳动成果。但在傅雷的著作之中,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傅雷家书》。(叶永烈《解读傅雷一家》)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傅雷在朋友刘抗的新婚之夜潜入新房捣乱,他常常惩罚儿子,他指着同行的专业瑕疵,他看似对不同的人和事态度不同,但都是出自爱心与关切。

B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严厉甚至严酷,是因为他把自己童年时经历的孤独,痛苦以及过重的期望挪置在了孩子的身上,把对社会不满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C从翻译名作出任要职,到最后自尽,富勒医生起伏跌宕,他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几十年笔耕不辍,用一生的不苟且不妥协,诠释了节烈和刚正。

D从书斋中走出来,投身于社会运动,最后又回到书斋中,富勒医生几乎都幽闭在书斋中,作为典型的知识分子,傅雷的性格只适合平凡恬静的生活。

2.材料从哪些方面介绍了馥蕾多面的性格特征?请简要说明。

3.文中说到“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请结合材料,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