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根据上下文,在下面一段文字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语言得体,内...

根据上下文,在下面一段文字画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语言得体,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英国的研究人员观察了一种常见的土壤真菌与水稻根部的共生关系,将来    来取代目前大量使用的磷肥。研究发现,这种真菌能附着在水稻根部,并从细胞层面促进根部的生长。同时,真菌会长出细小的卷须深入土壤内部,       。研究人员说,通过真菌的卷须能直接吸收作物所需磷酸盐的70%到100%.如果未来能利用真菌与作物根部的特殊关系来研发生物肥料,        ,从而减少环境污染的风险。

 

①有望以此为基础开发出生物肥料②从中吸取作物所需的营养物质③就能大大减少化肥的使用 【解析】 试题分析:可先对文段整体感知,然后再根据上下句具体语境来分析和推断,由上句“真菌与水稻根部的共生关系”和下句“取代目前大量使用的磷肥”可判断①应从开发生物肥料角度分析;②从上句“真菌会长出细小的卷须深入土壤内部”可判断出,应从吸取营养物质分析;从下文“从而减少环境污染的风险”可看出③处“减少化肥的使用”。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补写续写式扩展的方法不仅要求表意正确,语言形式与前后句保持一致,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要能与前后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就要求考生在做题时首先要仔细审题,弄清题目的要求;其次,要认真分析语言环境,弄清整个语段或句子的含义及前后句之间的联系。所以,解答这类题,必须从内容和语言形式两个方面入手来分析和扩展。由“真菌与水稻根部的共生关系”和“取代目前大量使用的磷肥”可判断①应从开发生物肥料角度分析;②从上句“真菌会长出细小的卷须深入土壤内部”可判断出,应从吸取营养物质分析;从下文“从而减少环境污染的风险”可看出③处“减少化肥的使用”。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李白的诗歌____有高度的艺术技巧,____若论章法的严密、用典的巧妙、对偶的工整,____就比别人高明许多。若论比喻的新鲜、夸张的大胆,虽有过人之处,____只凭这些显然不足以产生那么大的艺术力量。____,李白是以气势夺人的。气的充沛与浩大是盛唐文化的特点,____李白诗歌具有特殊魅力的一个重要原因。

 

A

虽然

如果

未必

即使

B

倘若

那么

不过

也是

C

固然

未必

可是

其实

也是

D

诚然

可是

即使

其实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洪荒少女傅园慧在丢了手机之后,众多手机厂商争相送给她新手机唯恐这位网红不接受。

B产科主任刘慧姝表示:“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人手肯定不够,这不只是很多医院的妇产科都将面临的困境,更是我们医院的情况。”

C近期一些地方出现重度雾霾,部分城市启动红色预警,一些中小学相继采取“停课不停学”的应急措施,通过在线教学系统为孩子进行课业辅导。

D孩子看电视、玩电脑、读书、写字时间过长及课业负担过重与近视有关,除此之外,光度不够,同样也会引起近视。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为迎接国庆节的到来,我县最大的康乐家园社区活动室里,一些书法爱好者正在舞文弄墨,进行着书法比赛。

②亚洲投资银行的顺利成立和运营,将惠及亚投行各国,也将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这是不言而喻的。

③现在的生活水平虽比以前有了极大的提高,但还是需要瞻前顾后,从细处打算;还是要节俭,不可铺张浪费。

④政府和企业都在处心积虑地为大中专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只要毕业生要求放低一些,就业并不是一件难事。

⑤单调的生活、狭窄的空间和严格的管理让人对航母生活心生厌倦,但航母追梦人依然甘之如饴,执着追求梦想。

⑥高三一轮复习对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至关重要,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粗心大意,不假思索,所以成绩提高很慢。

A①②④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驯火者

火箭如喷着火舌的莽兽巨龙,梁思礼这些第一代中国“驯火者”就要为这头巨兽套上笼头,绑上马鞍,驾着它从战争的废墟驰向航天的大门。

中国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出生在“文革”最乱的年代。“生于乱世,先天不足”,注定了这枚火箭多舛的命运。

那时,留美归国的梁思礼担任该型号火箭的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远程运载火箭要求精度更高,控制系统也要更进一步,原有的分离元件组成的计算装置,体积、重量过大,必须做出小型弹上计算机。这在当时,是个棘手难题。

梁思礼大胆决策,决定采用“惯性平台—计算机方案”。但这种方案必须用到集成电路,集成电路在当时技术成熟度并不高,对于导弹研制和发射来说,这块神秘莫测的区域虽然诱人却少有人染指。当时只有美国的一款洲际导弹用过,但元器件经常出问题。

梁思礼和负责制导控制的同志,决定从系统设计上解决集成电路稳定性问题。他们重新推导了制导方程和关机程序,最后拿出了一个方案,减少了三分之一集成电路,不仅为计算机“瘦了身”,还解决了可靠性的问题。

然而,与政治上的压力比起来,技术上的压力还只是小儿科。

1969年底,军管会与北京市联合组织“705”大会战,提出了“改革研制程序,不搞烦琐科学”的口号,用搞群众运动的方式抓科研。大会战虽然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但是以群众运动方式研制导弹,使大部分设备在试验时问题百出,有的不得不回厂返修,甚至重做。

梁思礼被逼无奈,想出了另一个对策。他说:“当时我留了一个后手,我没敢把弹上所有的东西拿去会战,仅仅同意把地面设备、电源设备,这些不是太重要的东西拿去会战了。结果会战表面轰轰烈烈,其实回来以后还得返修整顿,搞得非常被动。”

就在这样的闪转腾挪中,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一步步进行着。

1971年春天,远程运载火箭各个分系统完成,送到211厂做总装测试。测试中,梁思礼发现笔录仪上出现了一个不应该有的“毛刺”干扰,而且时有时无。为了查明原因,梁思礼带领技术人员“守株待兔”等了几个小时,最后发现是相邻车间用电载荷瞬间突变造成的。还有一次,因为脱落插头里的一颗小钢珠不见了,总设计师就要带着大家趴在厂房里找上几个小时。总装阶段中,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

后来,在解决航天的可靠性问题上,梁思礼提出了“十倍理论”,意思是在概念设计阶段,花一块钱能解决的问题;拖到方案设计阶段,就要花十元钱才能解决;到了出样阶段,要花一百元钱……

而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中,最后的问题又何止十倍?为了搞掉这些“毛刺儿”,梁思礼带着同事在211厂不分昼夜拼命干,一干就是五十天,最后把自己累得尿血住院。

1977年,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走上正轨,连续六次试验都取得成功。1980年,梁思礼带领九人精度小组,对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飞行试验的设计、工艺、环境和可靠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精度分析工作。1985年,他摘取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桂冠。

……

倘若时空能像纸张一样轻松折叠,用铅笔在上面戳个洞,再展开:美国普渡大学模拟电网实验室里做实验的梁思礼,五院里夜夜鏖战的梁思礼,酒泉发射基地里做着发射前最后检查的梁思礼,站在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领奖台上的梁思礼……在每一个节点,梁思礼眸子里不变的热情抵御着时间的轮番攻击。时间夺去了他的青春,却没能撼动他的初心——对中国航天不倦的追索。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他住的地方并不大,房子的装修也很简单、朴实。这栋房子还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老房子,还有唐山大地震时留下的裂缝。

(黄奔《我和梁启超之子梁思礼的交往》)

②梁思礼说:“我们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爱国’。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这一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

(《梁思礼院士自述》)

③梁思礼坦言,真善美需要坚持,有时候还要吃些苦头。“吃苦头就吃吧!”他爽朗地笑着说,自己最喜欢萧伯纳的一句话:“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

(刘茜《访梁启超之子梁思礼》)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梁思礼受到父亲爱国热情的激发,他看到了当时中国航天事业筚路蓝缕的艰辛,成为第一代“驯火者”也因此成为他留美归国的动力。

B.作品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命途多舛首先是指中国当时航天科研力量相对薄弱其次更是指研发工作受到了“外行指导内行”的干扰。

C.梁思礼在工作中有着“拼命三郎的美誉,他带领211厂的同事不分昼夜地处理着层出不穷的问题以至于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

D.作品以“驯火者为题,新颖生动突出了远程运载火箭难以驾驭的特点,更凸显了航天工作者无畏的勇气和强大的力量

E.梁思礼笑看人生,淡泊名利,提倡继承先辈的业绩尽己所能将之发扬光大然后从事教育工作,言传身教,薪火相传,努力培养莘莘学子

2.梁思礼身上体现了中国第一代“驯火者”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作品最后一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4.梁思礼提出“十倍理论”的背景和意图是什么?结合材料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①他俩又吵架了。

②可是今天的架吵得空前厉害,起因却很平常——就像大多数夫妻日常吵架那样,往往是从不值一提的小事上开始的——不过是老婆子把晚饭烧好了,老头儿还趴在桌上通烟嘴,弄得纸片呀,碎布条呀,粘着烟油子的纸捻子呀,满桌子都是。老婆子催他收拾桌子,老头儿偏偏不肯动。老婆子便像一般老太太们那样叨叨起来。老婆子们的唠唠叨叨是通向老头儿们肝脏里的导火线,不会儿就把老头儿的肝火引着了。两人互相顶嘴,翻起许多陈年老账,话愈说愈狠。老婆子气得上来一把夺去烟嘴塞在自己的衣兜里,惹得老头儿一怒之下,把烟盒扔在地上,还嫌不解气,手一撩,又将烟灰缸打落地上,还抓起桌上沏满热茶的大瓷壶,用力“叭”地摔在地上,看着满地碎瓷片和溅在四处的水渍,老婆子直气得她冲着老头大叫:“离婚!马上离婚!”

③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翻腾着。只见他嘴里一边像火车喷气那样不断发出声音,一边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带上门,好似从此一去就再不回来。

④老婆子火气未消,站在原处,面对空空的屋子,一种伤心和委屈爬上心头。她想,要不是自己年轻时得了那场病,她会有孩子的。有了孩子,她可以同孩子住去,何必跟这愈老愈混账的老东西生气?……

⑤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吵架过后两小时,她的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好像节气一进“七九”,封冻河面的冰片就要化开那样。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么?——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要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也总该回来了。他们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经两个小时了仍没回来。外边正下大雪,老头儿没吃晚饭,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出去了,地又滑,瞧他临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不会一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竟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走出房子去了。

⑥雪正下得紧。雪是夜的对比色,好像有人用一支大笔蘸足了白颜色,把所有树枝都复勾一遍,使婆娑的树影在夜幕上白茸茸、远远近近、重重叠叠地显现出来。于是这普普通通、早已看惯了的世界,顷刻变得雄浑、静穆、高洁,充满鲜活的生气了。

⑦一看这雪景,她突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五十年前,他们同在一个学生剧团。她的舞跳得十分出众。每次排戏回家晚些,他都顺路送她回家。她记得那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在河边的那段宁静的路上,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地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去,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从一场奇特的战斗开始的。

⑧多少年来,这桩事就像一张画儿那样,分外清楚而又分外美丽地收存在她心底。曾经,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年轻时,她几乎一见到雪就想到这事;中年之后,她只是偶然想到,并对他提起,他听了总要会意地一笑,随即两人都沉默片刻,好像都在重温旧梦;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即使下雪天也很少再想起这桩事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⑨可现在她多么希望身边有一只手,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她想到楼上邻居李老头,文化大革命初期老伴被折磨死了。尽管有个女儿婚后还同他住在一起,但平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期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人——年轻人和老年人总是有距离的。年轻人应该和年轻人在一起玩,老人得有老人为伴。

⑩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如同形影紧紧相随。尽管老头儿性子急躁,又固执,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一辈子没做过亏心的事;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她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

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老头儿仍不见,雪却稀稀落落下小了。只有先回去,看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当将要推开屋门时,她心里默默地念叨着:“愿我的老头儿就在屋里!”

屋门推开了,啊!老头儿正坐在桌前抽烟。地上的瓷片都被扫净了。炉火显然给老头儿捅过,呼呼烧得正旺。顿时有股甜美而温暖的气息,把她冻得发僵的身子一下子紧紧地攫住。她还看见,桌上放着两杯茶,一杯放在老头儿跟前,一杯放在桌子另一边,自然是斟给她的……老头儿见她进来,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

她站着,好像忽然想到什么,伸手从衣兜里摸出刚才夺走的烟嘴,走过去,放在老头儿跟前。什么话也没说,赶紧去给空着肚子的老头儿热菜热饭,还煎上两个鸡蛋……

(1)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虽名为“老夫老妻”,但主要是以妻子的女性视角来展开情节,因为女性感情更为细腻丰富。以妻子的女性视角构思小说会更生动。

B这对老夫妻吵架不止一次,由于妻子在家中很强势,每次都是老头气得离家出走,小说结尾老头“抬起眼看她一下,跟着又温顺地垂下眼皮”的细节正说明了这一点。

C小说以时间顺序展开,但又使用插叙来丰富情节,如插入恋爱时的场景,来说明他们是有很好的感情基础的,从而为和好作伏笔。

D小说第⑧段展现了青年、中年、老年不同年龄阶段对曾经美好恋爱往事的态度,真实再现两人感情由浓变淡,直至不屑一想、勉强维持的过程。

E朴实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小说中的人物说着朴实的话,做着朴实的事,叙事语言也是朴实的,没有华丽的辞藻,夸张的修饰,处处体现着朴实之美。

(2)2.小说很巧妙地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3.小说第⑥段写到了“雪”,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4)4.有人说:“看这篇小说看到了幸福温馨。”也有人说:“看这篇小说看到了悲凉落寞。”你怎么看,请联系文本并结合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