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现代文阅读(一)。 司马祠 ①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

现代文阅读(一)。

司马祠

①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而对韩城心仪已久。在这次的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郭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竟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得瑞药,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③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砺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了这条悬崖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唐末年,李世民经这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缘于不易更改,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④“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句,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这条险峻的山脊,是后人垫沟筑起的,砖石砌成的九十九级台阶,用意取之于《易经》中的释义,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义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

⑤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司马迁之侍妾,叫随清娱,迁遇难后忧伤而死,褚遂作此墓志铭。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稍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是其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在这高岗上的。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呢?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宇轩昂,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眠之处。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敕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八卦墓,“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非大智大慧者莫属。墓顶一柏分为五指,人称五子登科,形若颤抖的五指,傲指苍穹。

⑥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一起歌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文章是围绕游谒“司马祠”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2.第③段中的“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请赏析文章结尾画线的语句。

4.请联系全文,探究文中的“这是天问”中司马迁“天问”的深层意蕴。

 

1.(6分)①景仰司马祠:叙写孕育了司马迁的韩城的人文历史和地理风貌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分)②前往司马祠:重点叙写了负载史圣精神的古道、牌坊和神道,体现史迁精神光照后世。(2分)③拜谒司马祠:叙写了作者拜谒史迁墓碑、塑像、墓冢和墓柏的感受与思索。(2分) 2.(4分)①统领下文内容,(1分)暗示下文将要通过对墓碑、塑像、墓冢和墓柏这些司马祠“有形”的描写,来揭示各自负载着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1分)暗含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1分)②表明文章虚实结合的构思。(“有形”为游谒实景,“无形内涵”是对历史沧桑的回顾)(1分) 3.(4分)这句话综合运用象征、拟人和排比等多种手法,(1分)连用四个“读”字,描写雄鹰俯瞰太史祠的景象,生动形象、多视角(多角度)而又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思和愿望(1分):司马祠所展现的史圣的精神人格如同一部揭示历史与透视现实的大书——有圆、有方、有直、有弧,值得仔细品味和深刻思考。(2分) (意思对即可。三种“手法”,答出任两种即可得1分)。 4.问上天:为何一生饱经磨难? 问天子:为何不能广开言路?(为何对我施以宫刑?) 问祖先:不能埋入祖茔是谁的悲哀? 问世人:能不能理解我“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的良苦用心? 问后人:我的选择是对还是错?(我的著作能否扬善弃恶?)(每点1分,答出5点得满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是围绕游谒‘司马祠’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这是考查学生梳理文本思路的能力。题干已经给出了提示“围绕游谒‘司马祠’展开”,可见文章应以人物的游踪为序来写的,文章开始写对司马祠的景仰,然后是一路前往司马祠所见景象以及内心的感受,最后到达目的地,拜谒司马祠以及内心的感受。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梳理作者的思路,实际就是理清文章先写了什么内容,后写了什么内容。前后的内容应该有明显的变化角度,所以在梳理作者的思路时,可以从这样一些思考的角度来把握作者思路的变化:1.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角度。散文大都是流动的感情抒发,一般以感情为突破口,因此可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按作者的思想理解文章的结构。2.时空的变化角度。时间、地点是散文的主要要素,许多散文都是按照时间、空间的变化组织材料的。3.内容的变化角度。有些散文的内容是由事件、性格、品质的分类阐述组成,在分析文章结构时,可以从这些内容的区分中理解文章的思路。答题模式:文章首先写了……,然后……,接着……,最后……。比如本题中,题干已经暗示了本文的写作顺序,即以游踪为序,中心是“司马祠”,以此来划分文章层次即可。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第③段中的‘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这是考查句段的作用。应从结构和内容上来分析。“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这句话在第三段的结尾,从这句话与下文的关系来看,它统领了下文的内容,“有形”指的是下文墓碑、塑像、墓冢和墓柏等,“无形”指的是其中蕴涵的内涵,虚实结合。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答句子作用分析题一般从以下三个角度切入:(1)内容角度。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与全文主旨有怎样的联系。(2)结构角度。这是重点。既要考虑句子在段落中的位置,更要考虑句子所在段落在全文中的位置。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开头段,则要考虑:①点明题目;②开门见山;③总领全文;④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使文章有波澜;⑤交代思路等作用。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中间,则其句子作用有:①过渡,②照应(呼应),③转折(换)——全文内容或思路的转折,④总结。如果句子所在的段是在文章结尾,则其句子作用有:点明中心、升华主题、呼应开头、收束全文、引人深思等。(3)表达作用角度。若所给句子表达上运用了一定的技巧,如句式上的整散长短、感叹疑问,修辞上的比喻拟人,表现手法上的对比反衬等,则要考虑其表达作用。本题中,内容、结构和技巧三个角度都要涉及。 3.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文章结尾画线的语句”,这是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语句的能力。首先要明确鉴赏的角度,然后抓住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牌坊和山门,再读弧形的古石坡和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从修辞角度来看,“读”一字赋予“雄鹰”以人的特性,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连续使用三个“读……”,这是运用排比的修辞。同时此处使用具体的形象来象征人物的精神和品格,这是使用象征的手法。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此类题目:1.立足文本,品读目标区域的文字;2.看看写了什么对象,确定这段文字的表达方式,从哪些角度,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形成了怎样的语言风格,用词有何特色 (比如大量的叠词等),第几人称写的等等。3.注意:优先考虑各种艺术表现手法;再根据题目要求和赋分情况决定要不要分析其效果。判断表达特色的角度: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艺术技巧、语言特色。答题三个步骤: ①该段选取……等特征性景物,②分析修辞手法,③分析描写手法,④概括语段主要内容,⑤品味语段所包含的情感,⑥分析语言上的特色 什么手法?+怎么用的?+有什么效果?(形象和情感)。 4. 试题分析:题干问“请联系全文,探究文中的‘这是天问’中司马迁‘天问’的深层意蕴”,这是一道探究意蕴的题目。要探究题目的意义,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加以分析。解答本题应结合上文对司马迁遭遇方面的描写,比如“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损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不能埋入祖茔”,结合这些内容即可探究“天问”的内容,要注意模拟司马迁的口气,同时要注意提问的对象。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句子含意题要审清如下几点:位置特点(文首、文中、文尾,段首、段中、段尾),相邻句,句内关键词,句内结构层次(单句、复句等),句子表达特点(有无修辞手法及表现手法)。解答的时候,一般先说表层含义,再说深层含义;先说句内含义,再说句外含义;先说关键词的含义,再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感情。比如本题中,应抓上文对司马迁的遭遇、抱负等方面的陈述,再分析天问的内涵。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默写名篇名句

(1)人间如梦,        。(《念奴娇·赤壁怀古》)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         ?(《阿房宫赋》)

(4)舞幽壑之潜蛟,       。(《赤壁赋》)

(5)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

(6)师者,          。(《师说》)

(7)工欲善其事,           。(《论语》)

(8)          ,来者犹可追。(《论语》)

 

查看答案

古诗词鉴赏

宿甘露寺僧舍

曾公亮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

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注:甘露寺,位于镇江北固山,下临长江。

(1)诗人宿地居山临江的特点体现在哪里?请结合诗句回答。

(2)“枕中云气千峰近”一句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说明。

(3)有人评价此诗后两句有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气势和豪情,请作分析。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 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 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句中划线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非不利    军队

B.有远略    起初

C.牧以谗诛   等到

D.则胜负之   运数

2.下列各项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赵尝五战       其势弱

B.斯用兵效也        子孙视不甚惜 

C.洎牧谗诛          有尺寸之地

D.是故燕虽小国后亡  惜其用武不终也

3.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讽刺的是北宋,是为反对朝廷以赂求和的妥协政策而写。

B.文章开头提出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先否定后肯定,从正反两个方面作判断,加强语言力量。

C.作者在文中把不赂者分为两类:一种是与秦国交好的,不助五国的,如齐国;一种是虽然开始反抗秦国侵略,后来却听信谗言错杀将领,用武而不终的,如燕赵两国。

D.文章最后由论古过渡到讽今,点出写作此文的现实意义,“悲夫”一句,叹六国不知道珍惜形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以趋于亡”。议论抒情相结合,寄托感慨,很有震撼力。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3)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查看答案

下面对《三国演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刺杀董卓失败,从洛阳逃到中牟,被县令陈宫捉住。陈宫义释曹操,与他一道来到成皋,夜宿于曹操父亲的结义兄弟吕伯奢家中。吕伯奢家人磨刀准备杀猪款待,曹操怀疑他们要杀自己,于是和陈宫一起连杀吕家八人。路遇吕伯奢,也将吕伯奢杀死,并声称:“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陈宫愤怒地离开了曹操。

B.官渡之战后,袁绍逃回冀州后,他的两个儿子袁熙、袁尚等前来助战,于是袁绍卷土重来。曹操采用“十面埋伏”之计,又绝自己部队的后路,曹军士兵置死地而后生,勇猛作战,在仓亭再次击败袁绍。袁绍再次退回冀州。袁绍两次兵败,不由气病交加而亡。

C.孔明与周瑜一方面联合抗曹,另一方面又相互斗智,周瑜欲害孔明、刘备,均没有成功。曹操见周瑜夜窥水寨,便召集部下商量对策。得知蒋干是周瑜的同窗,便逼他往江东当说客。

D.曹操的头疼病复发,请来华佗治病,华佗提出医方,准备打开头颅治病。曹操猜疑他是关羽的朋友,要谋害自己,于是就杀了华佗。不久,曹操病重而死。曹丕继承了王位。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尼采把梦和醉看做两种基本的艺术状态,除梦之外,酒与艺术也有不解之缘,      ,那么,酒只是工具,只要能达于醉的状态,没有酒也可。天下酒徒未必都是艺术家,大艺术家往往无酒而长醉。   

①曹操“对酒当歌”,李白“斗酒诗百篇”,欧阳修自号“醉翁”

②醉打破日常生活的藩篱,使人与山水相融合,与宇宙相融合

③中国文人中多爱酒之人

④不过,正如欧阳修所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A.③①④②   

B.①③④②    

C.①②④③      

D.③①②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