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莲池老人

贾大山

庙后街,是县城里最清静、最美丽的地方。那里有一座寺院,山门殿宇早坍塌了,留得几处石碑,几棵松树,树项上蟠着几枝墨绿,气象苍古。寺院西南两面是个池塘,清清的水面上,有鸭,有鹅,有荷;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寺院虽破,里面却有一座钟楼。那是唐代遗物,青瓦重檐,两层楼阁,楼上吊着一只巨大的铜钟。据说,唐代钟楼,全国只有四个半了,可谓吉光片羽,弥足珍贵。只是年代久了,墙皮酥裂,瓦垄里生满枯草。若有人走近它,老人就会隔着池塘喝喊:

“喂——不要上去,危险——”

老人很有一些年纪了,头顶秃亮,眉毛胡子雪白,嗓音却很雄壮。文物保管所的所长告诉我,他是看钟楼的,姓杨,名莲池,1956年春天,文保所成立不久,就雇了他,每月四元钱的补助,一直看到现在。

我喜欢文物,时常到那寺院里散心。有一天,我顺着池塘的坡岸走过去。

“老人家,辛苦了。”

“不辛苦,天天歇着。”

“今年高寿了?”

“谁晓得,活糊涂了,记不清楚了。”

聊了一会儿,我们就熟了,谈得很投机。

老人单身独居,老伴儿早故去了。他的生活很简单,一日三餐,有米、面吃就行。两个儿子都是菜农,可他又在自己的院里,种了一畦白菜,一畦萝卜,栽了一沟大葱。除了收拾菜畦子,天天坐在池边的石头上,看天上的鸽子,看水中的荷叶,有时也拿着工具到寺里去,负责清除里面的杂草、狗粪。——这项劳动也在那四元钱当中。

他不爱说话,可一开口,便有自己的思想,很有趣味。中秋节前的一天晚上,我和所长去看他,见他一人坐在院里,很是寂寞。我说:

“老人家,买台电视看吧。”

“不买。”他说,“那是玩具。钱凑手呢,买一台看看,那是我玩它;要是为了买它,借债还债,那就是它玩我了。”

我和所长都笑了,他也笑了。

那天晚上,月色很好,他的精神也很好,不住地说话。他记得那座寺院里当年有几尊罗汉、几尊菩萨,现在有几块石碑、几棵树木。甚至记得钟楼上面住着几窝鸽子。秋夜天凉,我让他去披件衣服。他刚走到屋门口,突然站住了,屏息一听,走到门外去,朝着钟楼,放声喊起来:

“喂——下来,那里玩不得呀!踩坏我一片瓦,饶不了你……”喊声未落,见一物腾空一跃,逃走了。我好奇怪,月色虽好,但究竟隔一个池塘呀,他怎么知道那野物上钟楼呢?他说他的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他有“功夫”。

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他死了。那天上午,我到城外给父亲上坟,看到一棵小树下,添了一个新坟头。坟头很小,坟前立了一块砖,上写“杨莲池之墓”。字很端正,像用白灰写的。我感到太突然了,想着他生前的一些好处,就从送给父亲的冥钱里,匀了一点儿,给他烧化了……

当天下午,我怀着沉痛的心情,想再看看他的院落。一进院门,吃了一惊,屋里传出了欢笑声。推门一看,几位老人,有的坐在炕上,有的蹲在地下,正听他讲养生的道理。

我傻了似的看着他说:“你不是死了吗?”

老人们怔住了,他也怔住了。

“我在你的坟上,已烧过纸钱了!”

“哎呀,白让你破费了!”

他笑了,笑得十分快活。他说去年冬天,到城外拾柴火,见那里僻静,树木也多,一朝合了眼,就想“住”到那里去。见那里的坟头越来越多,怕没了自己的地方,就先堆了一个。老人们听了,扑哧笑了,一齐批判他:好啊,抢占宅基地!天暖了,他又在池边抱膝而坐,看天上的鸽子,水中的小荷……有人走近钟楼,他就隔着池塘喝喊:“喂——不要上去,危险——”

清明节,我给父亲扫墓,发现他的“坟头”没有了,当天就去问他:

“你的‘坟头’呢?”

“平了。”

“怎么又平了?”

“那也是个挂碍。”

他说,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篇莲池老人的“亮相”——池塘南岸的一块石头上,常有一位老人抱膝而坐,也像是这里的一个景物似的,别开生面,犹如一幅意境悠远的中国传统山水画。

B.作者写莲池老人不愿买电视这件事,不仅体现了老人的节约,更突出了老人生活的清贫,而最后先“先占坟头后又平”一事又含蓄的写出了老人内心深处自私的一面,从而使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饱满。

C.小说采用多种描写手法相结合的方式来塑造“莲池老人”这一形象,既有语言描写、肖像描写,还有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充分表现了莲池老人的精神风貌和高尚品质。

D.本文写了一个普通的老人,练出了不寻常的本领:眼睛好使,耳朵也好使,隔着一个池塘,竟能听得出“野物上了钟楼”。他就像一尊雕像,默默地守卫着那唐代遗物——钟楼。不为金钱,不为私欲。

E.这篇小说语言精练质朴,情节曲折,视角独特,主题深远。作者借“莲池老人”之语——“心里挂碍多了,就把‘功夫’破了,工作就做不好了”来讽刺现代生活人心的浮躁和精神生活的匮乏。

(2)文章以寺院的环境描写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莲池老人”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叙述了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1)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CBE不给分。 (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引起下文;②渲染了环境的清静、美丽,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③衬托人物性格,暗示出莲池老人的独特个性。 (3)①对工作专注,尽职尽责;喊“不要上去”文末句子也是②简朴淳厚:生活简单,不图享乐,无论生活还是心理都不受束缚,不被欲望所。③幽默达观,淡定洒脱。粗茶淡饭的生活过得有滋味;对于买电视的见解深刻,语言幽默;对死亡的态度洒脱从容。④看破功名利禄,知足常乐。4元补助,还额外干活不抱怨,在“清风明月,水汽荷香”的环境中怡然自得。 (4)观点一:这是一篇叙述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小说。①从题材来看,小说叙述的是一个普通的守钟楼老人的故事;②从主题来看,小说显示出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态度,其中蕴含着朴素的人生哲理;③作者将目光投向普通人,在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叙述中流露出对其深深的爱怜和敬意。 观点二: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小说。①平凡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心无挂碍”“有‘功夫’”莲池老人的身上,折射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的超然和儒家的担当;②选材典型,撷取老人工作与生活中的几个片断,突显人物性格;③语言纯净有味,很有表现力,如开头莲池老人的出场,描写意境悠远,有古典的诗意。 【解析】 (1)试题分析:B项不愿买电视表现清贫、节约;占坟头又平表现他淡然洒脱而非自私。C项无心理描写。E项情节曲折错,另外,“讽刺”词义过重,本文旨在颂扬莲池老人同时影射现代人。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此题的选项B.E就是文本内容表述不当,选项C则为文章特色概括不当。因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同的人可能会读出不同的的内容,因此在命制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概括该语段的主语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段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此题的语段在文章的开头的环境描写,分析时注意和标题文章的开头,文章的主旨的联系。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引起下文;渲染了环境的清静、美丽,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衬托人物性格,暗示出莲池老人的独特个性。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也首先概括语段所写的内容,分析作用要注意明确小说的文体特征,联系问题特征进行分析,首先从情节本身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联系,然后分析对人物的塑造方面的作用,最后分析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方面的作用。分析时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开头主要是引起下文、铺垫,中间主要是推动情节发展,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深化或升华主旨。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 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人物心理;④象征和暗示;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如果是在开头,还有引出下文情节等作用。如本题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引起下文;渲染了环境的清静、美丽,为人物的出场营造一个诗意的氛围。 (3)试题分析:其实本题是变相的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应该紧紧围绕“莲池老人具有什么样的形象特点”这一中心问题,即他个人具有的内在、外在的特点特征。可以从对工作、生活的态度,性格特征等角度分析。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和文章的主要情节相关的和文章的主旨行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的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如本题对工作专注,尽职尽责;喊“不要上去”文末句子也是②简朴淳厚:生活简单,不图享乐,无论生活还是心理都不受束缚,不被欲望所。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到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理由是否充分、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本题一定要明确观点,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如这是一篇叙述一个平常人的寻常事的小说。从题材来看,小说叙述的是一个普通的守钟楼老人的故事;从主题来看,小说显示出的是普通人的生活境遇和人生态度,其中蕴含着朴素的人生哲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下列名句空缺部分

①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揭示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的君子最终却能超过一般人的原因的名句是“                                ”。

②杜甫在《望岳》中,以锤炼词语的深厚功力,写出了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的名句是:“                                       ”。

③《离骚》多用比兴的手法,其中“                               ”两句就是诗人以自己用荷装饰的衣着来比拟自己的美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渔家傲

朱服

小雨纤纤风细细,万家杨柳青烟里。恋树湿花飞不起。愁无比,和春付与东流水。

九十光阴①能有几?金龟②解尽留无计。寄语东城沽酒市,拚一醉,而今乐事他年泪。

【注释】①九十:指春光三个月共九十天。②金龟:唐三品以上官佩金龟。贺知章曾解金龟换酒,以酬李白。

1.这首词的情感较为复杂,请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2.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李憕,太原文水人。早聪敏,以明经举,开元初为咸阳尉。张说为并州长史、天兵军大使,引憕常在幕下。九年,入为相,憕又为长安尉。属宇文融为御史,括田户,奏憕为判官,摄监察御史,分路检察,以并迁监察御史。憕历兵、吏部郎中。憕有吏干,明于几案,甚有当官之称。

二十八年,为河南少尹。时萧炅为尹,依倚权贵,莅事多不法。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功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必挫之。炅及甑生患之,而于朝廷。天宝初,出为清河太守。十一载,累转河东太守、本道采访。谒于行在所,改尚书右丞、京兆尹。十四载,转光禄卿、东京留守,判尚书省事。

其载十一月,安禄山反于范阳,人心震惧。玄宗遣安西节度封常清兼御史大夫为将,召募于东京以御之。憕与留台御史中丞卢奕、河南尹达奚珣,绥将士,完缮城郭,遏其侵逼。迁憕礼部尚书,依前留守。自逆徒发范阳,至渡河,令严,觇候计绝。及渡河,陷陈留、荥阳二郡,杀张介然、崔无诐,数日间已至都城下。禄山所统,皆蕃汉精兵,训练已久;常清之众,多市井之人,初不知战。及兵交之后,被铁骑唐突,飞矢如雨,皆魂慑色沮,望贼奔散。憕谓奕日:“吾曹荷国重寄,誓无避死,虽力不敌,其若官守何!”奕亦便许愿守本司。于是憕居留守宅,奕独居台中。

及常清西奔,禄山领其众,椎鼓大呼,以入都城,杀掠数千人,箭及宫阙。然后住居于闲厩中,令擒憕及奕、判官蒋清等三人,害之,以威于众。禄山传憕、奕、清三人之首,以河北。信宿,至平原,太守颜真卿斩其使,浴其首,殓以木函,祭而瘗之,以闻。玄宗赠憕司徒,仍与一子五品官。

(选自《旧唐书·列传一百三十七》,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并迁监察御史     课:考核。

B.而于朝廷           构:陷害。

C.绥将士             辑:招集。

D.以河北             徇:巡查。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功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必挫之

B.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功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必挫之

C.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功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必挫之

D.憕以公直/正之人用系赖/又道士孙甑生以左道求进/托以修功德/往来嵩山/求请无度/憕必挫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憕从小聪敏,考中明经科,开元初年为咸阳尉。后得到张说的提携,任长安尉。又得到宇文融的推荐,任判官,代理监察御史。

B.李憕任东京留守时,正值安禄山起兵反叛。李憕与封常清、卢奕、达奚珣等人修缮城郭,率兵抵御,军令极严,在洛阳与叛军展开了激战。

C.封常清所率领的军队,多半是些市井之人,本来并不懂得打仗。遇到安禄山所统领的训练已久的精兵,吓得魂飞魄散,神色沮丧,望风奔逃。

D.洛阳被攻破后,李憕和卢奕、蒋清被安禄山杀害。三人头颅被辗转传送各地,后来平原郡太守颜真卿斩杀了使者,把三人的头颅安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曹荷国重寄,誓无避死,虽力不敌,其若官守何!

(2)太守颜真卿斩其使,浴其首,殓以木函,祭而瘗之,以闻。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各

中国酒文化举世闻名,不仅仅在于酒本身,更在于因酒而生发出的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礼”与“情”,显示出东方传统文化的一道异彩。在酒文化的“礼”与“情”中,杯作为一种饮酒器,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古代的酒杯名称众多造型各异。最初通称为“爵”,后常称为“觞”,再后“觞” “杯”同称,到了唐宋则将饮酒器多称为“杯”了。

酒文化中的“礼”,往往表现在祭祀和宴饮,这在先秦乃至秦汉时期最为突出。商周两代,青铜制作的饮酒器属于礼器,有爵、觚、觯、角等,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还有严格的尊卑区分。如在宗庙举行祭祀,由于祭祀者的身份、地位不同,所持的饮酒器也不一样,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礼也。在饮时,重视仪礼,要等主人先饮,客人才能动杯;主人喝干了,客人才能干杯。所谓“长者举未釂少者不敢饮”,“公卒爵然后饮”,亦礼也。在进食之礼中,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礼记·曲礼》要求“酒浆处右”。如果桌上有酒又有浆,则酒在左,把饮酒器或觞或杯放在左边。《管子·弟子职》称:弟子事师,饮时进食,陈膳毋悖。其中也有“左酒右浆”的规定。古人分食,一人一份,所以陈膳能够定下常规。现在已不讲究这一套,但在宴席上,杯筷盘碟仍需摆置有序;客人动杯总在主人敬酒之后,而主人敬酒,每每先干一杯,这些,还能看出千年酒文化的遗风。在汉字里,有些字是特用于祭祀和宴饮时某种行为和动作的,既表示礼,又形成仪,很有意思。例如古人把斟酒叫做“寿”;满杯以后,持杯一饮而尽,叫做“釂”。这些特指的字义,现已生疏,却每见于古籍。《史记·武安侯列传》记,武安侯娶燕王女为夫人,设宴,“饮酒酣,武安起为寿,……已魏其侯为寿”。“寿”,即上酒。这是记席间,主人武安侯和宾客魏其侯先后为大家斟酒入杯。《汉书·游侠郭解传》记,“解姐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釂,非其任,强灌之”。釂,尽爵也。这是记郭解姐姐的儿子仗着舅舅势力,强迫人家喝干杯中酒。如今,斟酒已不用“寿”,偶言“上”,犹有古意;“釂”则改称“干”、“干杯”了。

酒文化中的“情”,文人借杯流露得最为透彻,尤其是其中的闲情和苦意,闲情之时,握杯享受,自有一番乐趣。这中间,不需渲染,才显逸致自然,陶渊明“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一觞虽自进,杯尽壶自倾”;李白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不缠琐事,不涉流俗,确是凸显了闲情。不过,白居易的《问刘十九》同是一个“杯”字,似更胜一筹,诗句中更见闲趣,耐人寻味,诗句平淡,却透着一股深情。残杯,指尚余剩酒的杯子。这剩酒或为盛宴弃余,或为独饮罢酌,用一“残”字,多有伤感之情,几乎成为命运多舛、坎坷人生的倾诉。诗词中的残杯,也往往生动地体现出当时凄楚的情景。酒文化中的“情”,多半在残杯中感人至深。杜甫是唐代著名的悲剧诗人,他曾在长安困守10年,其间写下多篇求人援引的诗篇。《奉赠韦左丞文二十二韵》直抒胸臆,把误身受辱的遭遇和创伤写得极其悲慨,却又无可奈何。其中两韵是:“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这只杯,与白居易雪夜邀饮的杯相比,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苏东坡、李清照等人写到残杯,有窘况,有怀念,却不像杜甫那样实实在在,使人难堪,而情感的起伏,则比杜甫深沉得多。这又是酒文化中另一种回荡人心的“情”,杯成了当时情景的见证,凄之,惨之,怜之,惜之,都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摘自朱起新《酒文化中的杯》

1.下列各项中,对中国酒文化中“杯”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饮酒器,杯在由酒生发出的日常生活的种种“情”与“礼”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它与我国的酒共同使我国的酒文化举世闻名。

B.自古至今,酒杯在我国有爵、觚、觯、角、觞、杯等多种不同的称呼,它们造型各异,容量不同,等差有序,使用时有严格的尊卑之分。

C.杯在文人笔下反映出来的闲情和苦意成为中国酒文化中“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杯“在众多场合里被频繁使用,成为了酒文化中的重要情感寄托。

D.残杯指盛宴弃余或为独饮罢酌之后存留剩酒的杯子,这种杯往往体现出当时的凄楚情景,倾诉着人生命运的坎坷崎岖,其情往往感人至深。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原思的一项是    

A.酒文化中的礼,常表现在祭祀和宴饮中,先秦时地位尊贵的祭祀者使觯,地位卑微的祭祀人员用角,而贵贱长少饮洒有先后之分,都是“礼”的体现。

B.古人有一人一份的分食传统,在进食时要求荤素菜肴和酒浆要放在一定的位置,所以《管子·弟子职》中有弟子事师,饮时进食,陈膳毋悖的说法。

C.《史记·武安侯列传》记“武安起为寿”中的“寿”是指斟酒祝福,而《汉书·游侠郭解传》记载的“使之釂”中的“釂”则是指满杯以后持杯一饮而尽。

D.陶潜“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以及白居易的《问刘十九》都是闲情时握杯的享受,它们与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情趣各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酒文化中的“礼“主要表现在古代祭祀和宴饮之中,其中讲究酒器有别、饮酒先后有序、酒食摆置有序,今天一些宴席上我们还能看到酒文化的某些遗风。

B.有些汉字特用于祭祀和宴饮时的行为动作,既表示礼,又形成仪,如“上”“寿”“釂”等字,“釂”字,现在通俗的说法就是“干”与“干杯”。

C.杜甫用“残杯”写出了困守长安10年期间,追随权贵而误身受辱的遭遇,将实实在在的难堪与伤痛,写得极其悲慨,情感的起伏,比历代诗人都要深沉。

D.苏轼和李清照等人写到的残杯是当时情景的见证,令人为之凄惨,为之怜惜,同样成为了我国酒文化另一种回荡人心的深沉情感,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昙花:人们都说我美丽,是因为我的生命短暂吗?

荆棘:人们都讨厌我,可是玫瑰不也有刺吗?

菊花:就是枯萎了,我的花瓣也不会凋零。

爆米花:如果没有压力,我才懒得开花呢!

要求: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