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名句默写 (1)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

名句默写

(1)在《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对比手法极言秦王朝掠夺财物极尽分毫,挥霍财物却视若泥沙,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刿论战》中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在于抓住时机,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2)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3)彼竭我盈 故克之 【解析】 试题分析:该题侧重理解性默写,平时在背诵过程中也要理解诗句内容,同时也要把握一些重点字词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如“誉”“沮”“锱铢”“盈”等字,默写时要写准确。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塞路初晴

雍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行子:出行的人。

1.下列对诗歌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边塞诗,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和岑参

B本诗歌是一首七言律诗,简称为“七律”。

C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是诗的颔联。

D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运用拟人的手法。

2.请简要赏析最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杜景俭,冀州武邑人也。少举明经,累除殿中侍御史。出为益州录事参军。时隆州司马房嗣业除益州司马,除书未到,即欲视事,又鞭笞僚吏,将以示威。景俭谓曰:“公虽受命为此州司马,而州司未受命也。何藉数日之禄,而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嗣业益怒。景俭又曰:“公今持咫尺之制,真伪未知,即欲揽一州之权,谁敢相保?扬州之祸,非此类耶。”乃叱左右各令罢散,嗣业惭赧而止。俄有制除嗣业荆州司马,竟不如志,人吏为之语曰:“录事意,与天通,益州司马折威风。”景俭由是稍知名。入为司宾主簿,转司刑丞。

天授中,与徐有功、来俊臣、侯思止专理制狱,时人称云:“遏徐、杜者必生,遇采、侯者必死。”累迁洛州司马。寻转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则天尝以季秋内出梨花一枝示宰臣曰:“是何祥也?”诸宰臣曰:“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景俭独曰:“谨按《洪范五行传》:‘阴阳不相夺伦,渎之即为灾。’又《春秋》云:‘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今已秋矣,草木黄落,而忽生此花,渎阴阳也。臣虑陛下布教施令,有亏礼典。又臣等忝为宰臣,助天理物,理而不和,臣之罪也。”于是再拜谢罪,则天曰:“卿真宰相也!”

延载初,为凤阁侍郎周允元奏景俭党于李昭德,左迁秦州刺史。后累除司刑卿。圣历二年,复拜凤阁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时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多陷贼中。及事定,河内王武懿宗将尽论其罪。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馀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道病率,赠相州刺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馀/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

B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馀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

C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馀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

D景俭以为皆是驱逼/非其本心/请悉原之/则天竟从景俭议/岁馀/转秋官尚书/坐漏泄禁中语/左授司刑少卿/出为并州长史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与后文“入为司宾主簿”中的“入”相对。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与《诗》《书》《礼》《易》合称为“五经”。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房嗣业最终被任命为荆州司马,而不是益州司马,证明了杜景俭劝阻房嗣业行为的正确,益州的百姓属吏为这件事还编了个顺口溜,称赞杜景俭。

B“遇徐、杜者必生,遇来、侯者必死”,从当时人们流传的这句话可以看出,虽然都是处理案件,但杜景俭、徐有功的方式与来俊臣、侯思止的不同。

C在回答武则天有关秋天梨树开花的询问时,与各宰臣的吹捧不同,杜景俭大胆直言,认为这是武则天篡位造成阴阳混乱,是上天发出的预警,要武则天退位。

D调任秋官尚书期间,因为泄露了皇帝在皇宫内和身边亲近的人说的不公开的话,杜景俭被贬为司刑少卿,外调担任并州长史,在赴任途中不幸病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德及草木,故能秋木再花,虽周文德及行苇,无以过也。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祭祖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最初,人们对于梦和死亡现象非常困惑,试图给予合理的解释,于是人类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并认为,灵魂是独立的,会在人睡觉或出神时离开身体,当人死了就会永远离开身体。亡人的肉身会腐烂消失,但灵魂一直存在。应如何对待这些神秘且不死的灵魂呢?人们的选择是举行祭祀。

到目前为止,可以追溯到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记载,如“报”“又”“岁”等。这些祭祀性文字表明祭祀是商王朝为了祈福求吉而举行的。在殷人的头脑中,祖先是令人恐惧的死者,这些人经常制造各种灾祸。为了防止祖先作祟,他们定期举行祭祀活动,通过奉献牺牲的方式取悦祖先等神灵,祈求祝福。这和《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相符合“祭,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

商时期的祭祖行为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到了周代,祭祖礼仪增加了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含义。从社会结构上看,周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周王自称天子,是“大宗”,同姓诸侯尊其为大宗子。这种宗法关系直接体现在宗庙设置上。《礼记·王制》谓“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祭于寝。”通过礼制严格限定不同身份群体的庙数差异,彰显了他们的社会等级差异。周代创制的宗庙体制没有被后世延续,但祭祖的文化传统却经久不衰,成为维系家族人伦关系、巩固国家统治的重要凭据。

到了汉代,汉儒将孝道思想和祭祖礼仪结合了起来。汉儒找到了中国人祭祖的本源——孝,并进行了深度的理论阐发。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孝成为汉王朝治国的重要思想根基。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诵读《孝经》等方式,将孝文化提升为稳固国家政治统治的高度。同时,汉代统治者将孝道推广到政治、经济、教育等社会各个层面,并形成了以家族伦理为核心,逐步向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扩展的孝文化。

汉代以后,祭祖礼仪追寻着以孝为核心的价值取向,长期活跃在人们的节日礼仪生活中。但在传统社会,礼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根据“礼不下庶人”的古礼规定,庶民长期被排斥在国家礼仪制度之外。在祭祖礼仪方面,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当时受科举制度推行引起了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士庶阶层的界限被打破,祭祖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

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中的一件大事是朱熹《家礼》的出现,它深刻改变了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形态面貌。《家礼》是朱熹编写的冠、婚、丧、祭四礼指南。朱熹考虑到人们举行祭礼时可能遇到的诸多难处,认为不用拘泥于繁琐的礼仪要求。为了保证可操作性,朱熹对传统祭礼进行了提炼,按照祭祀时间、地点、人物、器物、仪节五个主要方面制定了祭礼基本模式。这个模式成为宋明以来中国人举行祭祖礼仪的标准范式。 摘编自《祭祖礼仪的文化传统》,作者邵凤丽

1.下列关于中国祭祖礼仪发展过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梦和死亡现象的困惑促使人们去思考,于是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出于对灵魂的敬畏,人们举行了祭祀活动,这是祭祖的源头。

B宋代是祭祖仪式发展的重要阶段一是不同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祭祖的权利,二是形成了祭礼的基本模式。这两者都是朱熹提出来的

C到了汉代,祭祖礼仪和孝道思想结合了起来。汉儒找到了中国人祭祖的本源——孝,并完善了相关理论,对祭祖的价值取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D商王朝祭祖的目的是祈福求吉,其祭祖行为具有浓厚的祖先崇拜的宗教信仰色彩而周代的祭祖则含有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含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周代,宗庙设置体现了周天子和同姓诸侯之间的宗法关系,因为就社会结构而言,代是典型的宗法社会。

B《说文解字》对“祭”的解释是用手持肉,献给神灵。商朝人举行祭祀活动时的“祭”的含义和这个解释一致。

C朱熹《家礼》的出现对中国祭祖礼仪的发展意义深远,它深刻改变了祭祖礼仪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形态面貌。

D汉朝通过优待孝子、不孝之罪入刑律、诵读《孝经》等多种方式弘扬孝文化,其目的是巩固国家政治统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祖已经成为我国一个极为重要而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举行祭祖礼仪可以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B在周代,人们的社会等级不同,其所拥有的庙数也不相同,如天子有七庙,诸侯有五庙,大夫有三庙,士有一庙。

C很长一段时间,祭祖礼仪是贵族的特权,庶民不能进行祭祖,这是因为礼在当时被认为是区分社会等级身份的工具。

D据现有的文献资料,我国最早的祭祀行为是甲骨文中有关祖先祭祀的记载,“报”“又”“岁”等是当时的祭祀性文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几年前,一本名为《我平庸,我快乐》的书被许多人摆上案头。在书中作者描述了自己的女儿成长过程中的许多趣闻琐事由衷地表达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拥有庸常而快乐的人生——作者称之为“新型育人理想”并因此而认为:“追求为痛苦之源平庸为快乐之本。”

上文中的现象在生活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人们对此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请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用对偶句描述下面《红楼梦》中宝黛初会的情景。字数不超过30字。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