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千叶瓶 刘心武 ①那只花瓶是他二十几年前从农贸市...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千叶瓶

刘心武

①那只花瓶是他二十几年前从农贸市场买来的。造型一般,素白,底部连瓷窑标志都没有。花瓶陪伴他度过整个青壮年时期。见证了他娶妻生子,也接受了他“哎,我退休啦!”的招呼。花瓶随他搬了两次家,在家里的位置多次变易,近些年则一直搁放在书桌一角。花瓶插过鲜花、干花和假花。最后所插的是三根孔雀翎。

②退休以后,他试图圆多年来写回忆录的梦。为此他专门购置了一个精美的十六开簿册,还准备了一盒十二支的绿色签字笔。为什么要选择绿色?完全是下意识驱使。在出售文化用品的货架前,他本是要拿黑色签字笔,忽然眼睛扫到了这种绿色的,好奇地抽出一支,在店里提供的试用纸上画了画,笔尖滑动的感觉和呈现的绿色都让他愉快,于是买了下来。

③但是,翻开簿册,拿起绿笔,郑重地宣布:“别打扰我,我要开笔啦!”却愣在那里,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好不容易写出了几行,却实在不能满意,狠心用左手撕下那一页,却不料纸张一剐,反弹力使他握笔的右手杵到花瓶,花瓶一斜,忙去扶正,结果签字笔笔尖就在瓶体上画出了一个弯线。拿抹布擦,去不掉,又找来去污粉,还是没用,涂上衣领净再擦再用水冲,那道绿痕似乎更加分明。

④传来了妻子的声音:“你把弄脏的一面朝墙,不就结了吗?”又传来正好回娘家的闺女的声音:“爸,又不是什么值钱的宝贝,您干吗着那么大急?还是写您的回忆录吧,写出来,我给您录入电脑……”他望着破了相的花瓶,只是发愣。

⑤第二天他用绿色签字笔,把那涂不掉的一个弯道,勾勒成了一小片绿叶,看上去,顺眼点。但瓶体和那么小一片绿叶,在比例上实在不相称,于是,他决定从那片绿叶开始,再连续勾勒出更多的、形态并不雷同、而又凹凸锯齿互补的叶片。勾勒第一个叶片时,他当然是一种后悔的心情,责备自己把素白的瓶体,不小心给玷污了。后来,不知怎么的,心理态势的惯性作用吧,勾勒别的叶片时,接二连三,全是后悔的思绪。后悔小时候,不该为了贪摘树上的果子,急躁地把整个枝丫扯断。又后悔上小学时,同桌向自己借圆珠笔用,死活就不借给人家。再后悔上山下乡的时候,队里培养自己当“赤脚医生”,却没有能把常见的草药形态认全。回城进工厂,先开大货车,后开小面包,再当上司机班长,更调进科室,好赖算是个干部了,就不免神气活现起来,给一起进厂的“插友”取不雅的外号大呼小叫,后来人家下了岗,找到自己借钱,虽说也拿了一千给人家,却又跟人家说了一大车便宜话,仿佛人家困难全是不争气造成的……

⑥闺女又回门,小声在问妻子:“爸的回忆录写出多少了?怎么抱着个花瓶在鼓捣?”妻子小声回答:“着了魔似的,每天总得花两三个钟头在瓶子上画树叶……不过他脾气倒好多了,下楼一块遛弯儿,还总跟我回忆以往的事儿,动不动还说,哪件事上对不起我,哪回的吵架请我原谅……咳,其实我早忘啦!不过听他那么说,心里倒是挺舒服的……”

⑦渐渐的,他那只花瓶,半壁外表都画满了绿叶,那些单线勾勒的叶片,大大小小,连续不断,看上去,仿佛当初入窑出窑时,就已经有了,而且,是工艺师事先就构思好,精描出来的,显得非常自然,也非常和谐,堪称雅致秀美。

⑧他继续在花瓶另一面上勾勒绿叶。妻子说:“难道你非得把叶子画满吗?铺满怕得上千片叶子,你累不累啊?”他边慢慢画,边沉吟地说:“我还真怕那画满的一天到来呢!”

⑨有一天,一位现在迷上古玩收藏的“发小”来看望他,忽然眼睛一亮,吼出一声:“老兄,你从哪儿收来这么个千叶瓶?”他不做声。那“发小”走近,小心捧起细看,哑然失笑:“原来根本不是古董,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是啊!”他让来客小心轻放,说:“对我而言,这是无价之宝!”他只简单解释了几分钟,来客便肃然起敬,并感叹:“如果那些对社会负有更大责任的人士,都能有你画千叶瓶的心思,该多好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主人公本想买黑色的签字笔写回忆录,却下意识地选择了绿色签字笔,这暗示着他内心深处一直在怀念逝去的青春岁月,为自己年轻时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已。

B.小说第⑤段看似在写主人公对自己过去生活中种种失误的后悔,实际上是为了以小见大,表现了“文革”中上山下乡的一代人对时代的反思与总结。

C.“发小”本以为千叶瓶是名贵的古董,细看之下才失望地发觉它连当代高级工艺品都不算。小说借这一人物对当今社会中一些只重物质而精神空虚的人进行了批判。

D.主人公画绿叶的过程,就是反思自己一生的过程,更是检讨灵魂、滋养心灵的过程。心灵获得绿化、滋养,使人的性格和行为产生了很大变化,所以“他”

的脾气变得平和了。

E.这篇小说故事简单,却引人深思。一个不经意的过失,经过主人公的努力,竟然成了工艺品,这启发我们即使人生出现失误,只要抱着积极的心态努力弥补,也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2)在画千叶瓶的过程中,主人公的内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第④段和第⑥段中两次写到妻子女儿的话,有什么作用?

4)请从情节结构、艺术手法、主题任选一个方面,对小说进行赏析。

 

(1)5分,答D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B.C不给分。 (2)①开始是单纯的“后悔”,后悔不该玷污瓶体;②后来是“接二连三”后悔,后悔小学时、上山下乡中、进城及提干后、与妻子生活过程中自己各种各样的缺点、失误;③最后通过反思自己一生,不断检讨灵魂,最终获得了心灵的愉悦和满足(“他的脾气好多了”)。(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3) ①照应上文要写回忆录的情节。 ②为下文“画千叶瓶就是写回忆录”的情节做铺垫。 ③侧面衬托主人公“他”的性格形象:第④段主要突出“他”弄污花瓶后的后悔心情,第⑥段主要突出“他”画叶子后的性格转变,内心的平静。 ④丰富了情节,深化了主题。 (4)示例一:这篇小说情节简单,线索清晰,但构思颇具匠心。小说以花瓶为线索,不小心损瓶→专心画瓶→“发小”评瓶三个主要情节结构全篇。①开篇先介绍花瓶的由来、经历,突出花瓶的平常与不平常。平常在于它的普通,不平常在于它陪伴主人公多年,见证了主人公的大半生生活,这些介绍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合理的依据,伏笔铺垫自然巧妙,买笔的环节看似与画瓶无关,却为下文画绿叶埋下伏笔。②写主人公画瓶的过程时,又常通过妻子、女儿的话语侧面表现主人公的专注、投入。③结尾处“发小”来访,借“发小”之口评瓶,(结尾)巧妙地深化了小说的主题。(8分;“总说”2分;“分述”各2分,意思对即可) 示例二:运用了象征(或“暗示”)的手法。①开头写花瓶的“造型一般,素白”,这其实是以花瓶的“空白”暗示人物“心灵的苍白”;②写主人公买绿笔时的选择,含蓄地表明了主人公以往对绿色的忽略以及内心深处对绿色的渴望;③写回忆录时“满脑子飞花飘絮,却不知该如何写出第一句来”,是暗示主人公从来就没有梳理、思考过自己的大半生,其心灵一片混乱和芜杂。④主人公画千叶瓶的过程,就是回顾、反思人生的过程;千叶瓶由“一般”“素白”到“雅致秀美”则象征着主人公心灵的丰富、人生境界的提升。(8分;“总说”2分;“赏析”6分,答出任意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另外手法答“伏笔”也可,分析合理酌情给分。 示例三:小说为写在花瓶上画绿叶设了两处伏笔。(1)素白的花瓶近些年一直搁放在书桌一角。(2)为写回忆录准备了一盒十二支的绿色签字笔。 示例四:这篇小说主题深刻,耐人寻味。①小说通过主人公画千叶瓶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只有学会反思和自省,才能让心灵避免混乱和芜杂,获得滋养和提升,享受心灵的平静和充实,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温馨和融洽。②犯了过失,不应逃避,自欺欺人;也不应漠视,置之不理。要勇于面对,承担自己应负的责任,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更美好,更和谐。③即使工作中出现了失误,只要抱着积极的心态努力弥补,也能减少损失,甚至能化腐朽为神奇,变教训为财富。(8分;总说2分。答出任意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A.对主人公心理的推测不一定准确,“年轻时虚度年华”于文无据;B.小说并没有表现“‘文革’中上山下乡的一代人对时代的反思与总结”;C.写“发小”的作用是借他之口表现主题思想,没有批判的意图。看不出“发小”是只重物质而精神空虚的人。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从文中可以看出心理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先是无意玷污花瓶的“后悔”,继而是写自己人生中的“后悔”,最后是灵魂的忏悔,反思人生。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段落(语句)的作用。解答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层面思考(有些时候也要注意语言表达)。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其中结构上的作用有:结合段落位置及在文章中所起作用作答。回答本题时注意两处位置的不同和内容的不同,第④段主要突出“他”弄污花瓶后的后悔心情,第⑥段主要突出“他”画叶子后的性格转变,内心的平静。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分析:选准其中的一个角度,内容针对性要强,探究式题目首先要有观点,也就是要有概述性的语言,然后再具体阐述,注意结合文本分析。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奚惆怅而独悲?                                    。(《归去来兮辞》)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滕王阁序》)

3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形影相吊。(《陈情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登原州城呈张贲从事①

魏野

异乡何处最牵愁?独上边城城上楼。

日暮北来惟有雁,地寒西去更无州。

数声塞角高还咽,一派泾河冻不流。

君作贫官我为客,此中离恨共难收。

【注】①原州,相当今甘肃镇原及宁夏固原东部地,属当时的边疆地区。从事,州郡长官的佐吏。

1.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写景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李密传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改醮。密时年数岁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臣以险衅……。”

武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醮:改嫁。 烝烝: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思念之深。 游夏:指孔子的学生子游和子夏,他们在文学上皆很造诣。 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

1.下列加横线的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祖母刘氏,躬自抚养      躬自:亲自

B使吴,有才辩         :多次

C密有才能,常望内转     内转:归家

D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    服阕:服丧期满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B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C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D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李密与张华的对话,表现出李密对忠贤兴国、奸佞误国的认识极其深刻。

B.晋武帝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没有接受官职。

C.李密为官清廉,为人正直,很有才能,却始终没有得到皇上的赏识,未能调回京城任职,因此心怀怨恨。

D.李密在祖母刘氏过世后,应征太子洗马,实现他在《陈情表》中所说的先尽孝后尽忠的诺言。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2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逍遥游》是《庄子》内7篇之首,又是整部《庄子》的开卷第一篇。不管《内篇》是否为庄子手订,把《逍遥游》放在首篇,客观上也的确显示了它在整个《庄子》中的突出地位。这足以证明编书者是一位对庄子思想理解极深又有高明见解的人。

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一种独特的思想学说——逍遥哲学——的开创者。逍遥一词在《诗经》中就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概念和对人生心理状态的抽象哲学概念来使用,却始于《庄子》。它的内涵虽然继承了《诗经》中的基本义项,但总体而言又不同于《诗经》中的逍遥,而是更丰富了。从《逍遥游》的内容来看,逍遥在这里是指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近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追求逍遥是庄子人生哲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整个庄子思想的核心。庄子思想的庞大体系,就是围绕着这个核心构建起来的,其它一切思想观念和理论元素无不与这一核心存在着紧密联系。正是在这个基本点上,显示了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任何一种思想体系的主要特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庄子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一整套关于追求逍遥逍遥哲学。若从逍遥哲学这个角度来观察庄子思想的各个部分,我们就会发现,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它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庄子的社会思想是它产生及形成的心理土壤,庄子的文学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它的具体表现和外化形式。

庄子认为,宇宙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事万物都是不逍遥的,因为它们的存在和生活方式都是有所待的,即有条件的、受限制的,因而都是不自由的,即使那些自以为逍遥,表面上看去貌似逍遥的人与物,也是如此。比如,在《逍遥游》中描写的貌似逍遥的大鹏,是很不自由的,因为体型太大,飞翔时不仅需凭飓风之力来托负,而且还必须有大的空间才能展翅。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它才受到小鸟斥鴳的嘲笑。斥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大鹏优越,是最自由的。其实这正反映了它由于生活环境的狭小所带来的局限,因为它无能力到广阔天地中去遨游,形成了目光短浅的习性。这讲的是万物在空间上的局限。

在时间上也是如此。朝菌不可能了解一天之外发生的事情,寒蝉不可能知道一年四季的变化,而生命长的冥灵和大椿也不能知道其生前死后的事。这讲的就是万物在时间上的局限。至于人类,看上去似乎比动、植物自由得多,实际上他们所受的限制也更多,除了名、利、富、贵之外,还有伦理道德、感情欲望等多种牵累,而且对死亡的恐惧和担忧的精神负担,远远超过其它生物。从受限制这个角度来审视人生,人是世界上所有事物之中最不自由的。所以庄子认为只有无己至人无功神人无名圣人才是进入绝对自由境界的人,这就是庄子的理想人格,而逍遥游也就成了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

(节选于《智通庄子——游心于物之初》)

1.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逍遥一词并非庄子首创,而是继承于《诗经》,庄子的逍遥与《诗经》的逍遥相比内涵更加丰富。

B.庄子的自然哲学是庄子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基础,庄子的相对主义是它的认识论根源和走向逍遥境界的思想方法。

C.宇宙中的万物都是不能真正逍遥的,因此他们的存在和表现都是有所待的,都是不自由的。

D.人虽然被称为万物之灵,但他和其他动植物一样都是深受外界条件限制的,都是不自由的,因此也就谈不上真正的逍遥。

2.下面关于庄子及其《逍遥游》的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逍遥游》被放在《庄子》开卷第一篇,客观上显示了《逍遥游》在整部《庄子》中的突出地位。

B.逍遥游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庄子理想的人生境界,它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C.《逍遥游》中的大鹏鸟看似很逍遥,斥鴳看似随心所欲,但它们同样都没有得到真正的逍遥自由。

D.从《逍遥游》的内容我们可以获知,逍遥指的是一种超凡脱俗,不为身外之物所累的一种心理状态和精神境界,几乎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绝对自由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庄子真正理解了逍遥于人生的意义,所以才在妻子死后放声高歌,才在高官厚禄面前自愿躬耕于田间。

B.庄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追求逍遥,这也是庄子思想区别于其他所有思想的特质。

C.从庄子的《逍遥游》我们可以知道,人要想获得更多的自由,那我们就得回归自然的怀抱,与自然融为一体。

D.逍遥是一种不受外界所困的境界,那么只要我们不为功名、红尘所累就可以达到真正的逍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报为了发掘有温度和人情味的新闻,引导读者以温暖的视角看待社会,开设了《暖闻》专栏。编辑部收到三则新闻:

一位卖油条的青年多年坚持不用有害的“复炸油”炸油条,给顾客提供新鲜健康的油条,被网友称赞为最帅的良心“油条哥”。

一位老父亲从外地来医院看望儿子,看到儿子正在坐诊,忙得抬不起头,根本说不上话。老人家等了两个多小时后,只好挂了个号,和儿子见了一面。

某地举办珍品画展,一位男孩在探身观赏时不慎跌倒,损坏一幅珍贵名画。主办方认为男孩只有12岁,又不是故意的,因此仅备案而未报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响。

从以上新闻中选择一则刊登在《暖闻》专栏上,你认为哪一则更合适?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似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