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请将诗句与备选的节日对应起来。 ①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

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请将诗句与备选的节日对应起来。

①莫将边地比京都,八月严霜草已枯。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

②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③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④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备选节日:元宵  清明  端午 七夕  重阳  中秋

 

①重阳 ②七夕 ③端午 ④元宵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应当明确,本题中的各诗分别为:①(唐)王缙《九日作》;②(唐) 罗隐《七夕》;③(宋)梅尧臣《五月五日》;④(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仿照下面示例中对“新”字的解读,给“创”字以丰富的内涵。要求:将相关内容填入横线处,不超过50字。

示例:“新”这个字左为“立木”,右为度量黄金等的“斤”,古称“积两为斤”。理论创新大可“立木”或建树。

“创”这个字,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你看这一片片竹,                             ,一袭翠衣依旧,清俊风骨不改。其贞心高节,旷远淡泊,自古以来,赢得多少世人的喜爱与赞叹。

A.独姿静处于深山,不惧流年推换,风雨相催

B.不惧流年推换,风雨相催,独姿静处于深山

C.独姿静处于深山,风雨相催,不惧流年推换

D.不惧风雨相催,流年推换,独姿静处于深山

 

查看答案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南昌大学江风益教授带领的研究队伍,创造性地发展了新LED照明技术路线及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改变了日、美等国垄断LED照明核心技术的局面。

B.“新歌唱新疆”活动是新疆近年来倾力打造、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活动以音乐文化为载体,推出了一批深受各族群众喜爱的优秀歌曲。

C.参与研讨会的专家认为,通过多部系列电视剧在海外的火爆播出,让海外观众形象生动地了解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国际传播现象。

D.自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希腊已经将养老金削减近半,但由于制度建设不完善以及社会化程度不足等因素,导致养老金占财政支出比例至今仍居高不下。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宣传工作,要细水长流,从经常和长久上来下功夫,更要润物无声,在        、耳濡目染中得到影响,品味到其中的魅力。

2碉楼的外来艺术品和自信的文化意识,其他艺术家们的一个个工作室,       地影响着村民的生活,许多人家院墙上雅俗共赏的壁画就是佐证。

3蔡元培先生学贯中西的修养和由此而散发出的那种“圣人气象”,以及大师的谆谆教诲,自然让正在求学的年轻的冯友兰有           般的感受。

A.潜移默化 如坐春风   春风化雨  

B.春风化雨  潜移默化  如坐春风

C.春风化雨  潜移默化   如坐春风  

D.潜移默化 如坐春风  春风化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923年,沈从文到北京谋生。1925年曾在香山慈幼院图书馆工作,不久失业。最早是郁达夫把沈从文介绍给《晨报副刊》的编辑刘勉己、瞿菊农二人。时间当在1924年11月13日郁去寓所看望沈之后。到12月下旬,就有署名休芸芸的作品在《晨报副刊》上接连刊发了。转年就更多。5月4日唯刚在《晨报副刊》上发表的《大学与学生》文中,已称赞他是“一个天才青年”,他写的《遥夜》“全文俱佳”。唯刚即北大教授林宰平。林宰平是新月社中人,引领沈从文去松树胡同认识徐志摩也就不算一回事了。

沈从文与志摩的关系,可说是介于弟子与朋友之间。第一次见徐志摩,是1925年秋天,在新月社的院子里,也就是徐志摩接编《晨报副刊》的前夕了。又经徐介绍,结识了陈西滢、凌叔华、林徽因等人。徐志摩立即发现了沈从文的才气,且看出了他行文的特色。“徐志摩惊叹过沈的文章句子很欧化,沈本人也承认过这一点,他读了当时很多翻译作品,对语法并不在意。”《金介甫《沈从文传》

结识了沈从文这样的年轻作家,志摩很是高兴,以致在改版《晨报副刊》的发刊词里,介绍他的作者班底时,介绍完他的那些老朋友之后,按捺不住心中的欣喜,也要表白一番自己手头还有多少青年朋友,而第一个提到的就是沈从文,接下来才是焦菊隐、于成泽、钟天心等人。

徐志摩初编《晨报副刊》时,可不是人们想像的那样,振臂一呼,名家云集,说声来稿,佳作纷至。他得跑稿子,甚至得央求、乞讨,逢上沈从文这么一个写得不错,又很勤勉的作家,也算是运气。从沈从文这面说,也就是提携了。沈从文只比志摩小五岁,以年龄而论,当是平辈。

志摩的可爱之处在于,只要我看得上你,只要咱俩对脾气,怎么着都行。且看接编的最初两个月里,徐志摩刊发了沈从文13篇作品。《晨报副刊》是名刊,哪个作家遇上这样的编辑,不出大名才怪呢。由此,沈从文才摆脱困境,实现了靠写稿维持生计的理想。1927年新月书店办起,1928年《新月》办起,只要徐志摩的影响力所及,出版沈从文的小说集,发表沈从文的长篇小说,全都是畅通无阻。沈从文能在数年之内,成为中国一流的作家,起主要作用的当然是本人的才气和勤勉,而徐志摩的处处提携,也是不可轻视的。

不光是写作上的提携,还有工作上的帮助。1929年9月去中国公学教书,极大地改变了沈从文的人生状态。胡适是校长,固然须他首肯,若没有志摩的鼎力推荐,怕胡适连这个想法也不会生出来的。此后去武汉大学教书,叉去青岛大学教书,也都是得力于志摩的推荐。

志摩也常把一些自己忙不过来的事,委托沈从文去做。比如选编“新文学丛书”,志摩顾不上,便让沈从文负责审稿。这样的事,难说是谁帮谁的忙,对沈从文来说也是一种训练吧。

对志摩的恩德,沈从文谨记在心。1936年出版第一个选集时,写了篇长序,开列了一串他要感激的人的名单,第一个便是徐志摩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是因为志摩已去世了。他说――

尤其是徐志摩先生,没有他,我这时节也许照《自传》上说到的那两条路选了较方便的一条,不过北平市区里作巡警,就卧倒在什么人家的屋檐下,瘪了,僵了,而且早已腐烂了。你们不幸看完了这本书,如果能够从这些作品里得到一点力量,或一点喜悦,把书掩上时,盼望对那不幸早死的诗人表示敬意和感谢,从他那儿我接了一点火,你得到的温暖原是他的。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表白是诚恳的。

正因为有这样的情义,1931年11月20日上午在青岛,青岛大学的一班朋友,刚刚听说徐志摩遇难,不明底细急欲一探究竟时,最后决定由沈从文亲赴济南走一遭。“志摩死耗给他的打击是相当沉重的。沈从文一声不响地立刻就到济南去了。”梁实秋《谈徐志摩》。

后来,沈从文在北京大学教书,解放后转到历史博物馆工作,成为著名的古服饰学家。改写自韩石山《徐志摩传》第三卷《云游》,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9月版

【相关链接】

美国学者金介甫在他的《沈从文传》里,说沈从文“成了作家却不依附任何作家集团”,且以此语作为一节的标题。意即一个人只要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精神,就可以说他是不依附,不盲从。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沈从文年轻时到北京谋生,失业之后,正是郁达夫、徐志摩、胡适等贵人的帮助与提携,才使他走上成名成家之路。

B.徐志摩初编《晨报副刊》时,沈从文大量投稿;选编“新文学丛书”时,沈从文负责审稿。这说明了二者的朋友关系。

C.文章首段写林宰平称赞沈从文是“天才青年”,为下文引出徐志摩和沈从文的相识以及徐对沈的提携,做了铺垫。

D.徐志摩遇难后,沈从文亲赴济南吊唁,同时在其出版第一个选集中的书序中,诚恳地表达对徐志摩的恩德的感激。

E.选文虽为《徐志摩传》,但有关沈从文的叙写占了较大篇幅,二者相得益彰,显示了作者在谋篇布局方面的技巧。

2.有人说徐志摩发现了沈从文,也有人说徐志摩提携了沈从文。请结合材料作简要分析。

3.材料中多处运用了引用这一修辞,请结合材料,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4.就美国学者金介甫的观点,请结合材料,联系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