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 张 辑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文后各题。

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

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张辑,宋代词人。字宗瑞,号东泽,鄱阳人。受诗法于姜夔。

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    )

A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馀等,起源唐,兴盛于宋。

B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城(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楼坐山临江,风景佳绝,米芾称之为“天下江山第一楼”。

C“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一起二句,只道出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

D“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表现了词人无忧无虑的闲适心境。

E此词原调名为《乌夜啼》,作者取末句意改为《月上瓜洲》,自然也含有对国事的忧愤和失望之意。

2.词的下阕“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

 

1.答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2.寄托词人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和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写扁舟一叶,持竿垂钓,又见新秋的明月冉冉从瓜洲升起。纵使有英雄人物,也是报国无门,只好逍遥于江海之上了,写出了词人抑郁孤独和无可奈何的悲慨。 【解析】 1. 试题分析:A项,“起源唐”表述不严谨,应是“起源隋唐”;C项,“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一起二句,道出了三种愁苦:①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②山河破碎,神州大地支离,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手;③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收复无望;D项,“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表现了词人抑郁孤独和无可奈何的悲慨。 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要从全诗的角度理解。并结合诗句分析。通常理解诗歌的情感,要抓住诗题,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该句是写景句,在全词的结尾,是以景结情,诗词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传达的情感可以通过前文内容来解读。上片,写愁,何处是神州,词人是宋代,下片写: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字里行间流露出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陆玩字士瑶。器量淹雅,弱冠有美名,贺循每称其清允平当。郡檄纲纪,东海王越辟为掾,皆不就。元帝引为丞相参军。时王导初至江左,思结人情,请婚于玩。玩对曰:“培塿无松柏,薰莸不同器。玩虽不才,义不能为乱伦之始。”导乃止。玩尝诣导食酪,因而得疾。与导笺曰:“仆虽吴人,几为伧鬼。”其轻易权贵如此。

累加奋武将军征拜侍中以疾辞王敦请为长史逼以军期不得已乃从命。敦平,尚书令郗鉴议敦佐吏不能匡正奸恶,宜皆免官禁锢。会温峤上表申理,得不坐。复拜侍中迁吏部尚书会稽王师,让不。转尚书左仆射,领本州大中正。及苏峻反,遣玩与兄晔俱守宫城。玩潜说匡术归顺,以功封兴平伯。尚书令。

寻而王导、郗鉴、庾亮相继而薨,朝野咸以为三良既没,国家殄瘁。以玩有德望,侍中、司空,给羽林四十人。

玩翼亮累世,常以弘重为人主所贵,加性通雅,不以名位格物,诱纳后进,谦若布衣,由是缙绅之徒莫不隆其德宇。后疾甚,上表曰:“臣年向中寿,穷极宠荣,终身归全,将复何恨!”薨年六十四,谥曰康,给兵千人,守冢七十家。太元中,功臣普被减削,司空何充等止得六家,以玩有佐命之勋,先陪陵而葬,由是特置兴平伯官属以卫墓。

(选自《晋书·列传四十七》)

【注】 ①纲纪:官职名,指州郡的主簿。②培塿lǒu:小土丘。③薰莸: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④伧鬼: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轻蔑称呼。⑤翼亮:辅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累加奋武将军征拜侍中/以疾辞/王敦请为长史/逼以军期不得已/乃从命

B累加奋武将军/征拜侍中/以疾辞王敦请为长史/逼以军期不得已/乃从命

C累加奋武将军征拜侍中/以疾辞/王敦请为长史/逼以军期/不得已/乃从命

D累加奋武将军/征拜侍中/以疾辞/王敦请为长史/逼以军期/不得已/乃从命

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弱冠”,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

B“江左”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C丞相参军、奋武将军、侍中、吏部尚书等,都是官职名。缙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D官职的任免调动常用以下词语,“拜、迁、转、领”等。“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这里是升职。“转”:转任,转换所任职务。“领”:统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敦被平定后,郗鉴以王敦的属吏没有履行匡正奸恶的职责为名,将陆玩等全部属吏予以囚禁,后经温峤营救得以释放。

B陆玩弱冠之年就颇有美名,且性情刚直,不慕权贵,曾因到王导家食酪而造成身体不适,就写信对其嘲讽。

C因陆玩在朝廷中德高望重,于是就任命他为侍中、司空,并且赏给羽林军四十人。

D陆玩去世后,因其对朝廷有辅佐创业之功,死后备极哀荣,不仅能够陪葬先帝,而且朝廷还特地设置机构以保卫其墓地。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而王导、郗鉴、庾亮相继而薨,朝野咸以为三良既没,国家殄瘁。

(2)后疾甚,上表曰:“臣年向中寿,穷极宠荣,终身归全,将复何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国学大家叶嘉莹

①5月10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天津南开大学,共贺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在致答谢词时叶先生说:“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她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著作等身,精研古诗词,培养无数学生,被称为“大师的老师”。

②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旧北京一个传统世家,那时的叶家奉行儒学,恪守礼仪。闲暇时,父亲与伯父会声情并茂吟诵古诗母亲与伯母也会各执一册诗词双双研读。受此环境熏陶,叶嘉莹开蒙很早,六七岁便诵读《论语》,十几岁能写格律诗词。1941年,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打下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

③她容貌端丽,天资聪颖,是典型的民国“闺秀”。直到今天,叶嘉莹仍然打扮得十分齐整留着纤长指甲、佩戴粉边眼镜,仪态优雅。或许是出于天然的气质,辅仁读书期间几乎没有人敢随便跟她讲话,“直到毕业时同学道别,我才听说有男同学编排我‘孤芳自赏’‘我行我素’。很多人说我爱情诗讲的那么好,长的又不难看,但事实上,我真的没有感情方面的经验。”

④叶嘉莹的一生几乎与中国近现代史同步,她也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幸与不幸1937年抗战爆发,父亲随公司迁往后方,杳无音讯;17岁刚刚考取辅仁大学,母亲因病去世;24岁婚后随丈夫迁至台湾,遭遇白色恐怖入狱……在屡次磨难中,叶嘉莹丢掉了衣服、行李,却始终贴身携带恩师顾随的授课笔记。“因为我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天地之间,除了这些笔记,再也没有记录老师讲课的东西,是他把诗丰富美好的生命传达出来,所以,拼尽一切,我也要把这些东西带出来。”在恩师影响下,对古诗、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研究一直伴随叶嘉莹的生活,包括“白色恐怖”时期。“放出去后我没有工作,甚至没有桌子、床,先生仍在监狱,身边带着吃奶的孩子。我放弃研究还是没有放弃过?”叶嘉莹自问自答,怅然叹息,“或许当时我内心仍然热爱着我的古诗,但在生活中不得不暂时放弃了。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

⑤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叶嘉莹远赴哈佛教授中国古典诗词,并与人合作做古诗词研究。那段时光,让她受益匪浅的是哈佛大学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她每天很早起床,一杯咖啡、两片面包做个三明治,带到图书馆算作午餐,然后去馆外的推车买个三明治当晚餐,一直工作到天黑。

⑥叶嘉莹逐渐在古诗词领域取得成就,于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2008年,还荣获了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单看文学领域的成就,很难把这位学者跟柴米油盐联系起来,而她将二者平衡得很好。虽然投入诗歌会忘记一切,但她一直挂在嘴边的话是“我不会因为能够读一点书就骄傲,在家里,媳妇儿就是媳妇儿。”在北美教书时,为了节约开支,她“算计”租房地点:要离教书的学校近、离女儿学校近、离菜场近。“我白天带了三明治上班,背着大书包下班先到菜场,抱着一堆纸袋子里的菜回家,洗菜切菜,洗米做饭,包括吸尘扫地都是我来做。”这样的生活,她过了几十年。

⑦“事实上,就算我一直教书,我也不是好为人师。”她说,“我的‘好’是‘好为人弟子’。我喜欢学习。除了教书以外,虽然很忙,我仍然去听外文系的诗歌或诗歌理论的课程,我是下了工夫去学习的。”此前一直两地奔波讲课的她说,“回想我这一生,实在是幸运的。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是在中国!”

(节选自上官云《九十高龄汉学家叶嘉莹:我的一生“根”在中国》,有删改)

【相关链接】

叶嘉莹,号迦陵。现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2015年10月定居南开大学迦陵学舍。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5年10月18日,阿尔伯塔大学授予叶嘉莹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文学荣誉博士。著有《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中国词学的现代观》等。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1941年,17岁的叶嘉莹考人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出于天然的气质,叶嘉莹“孤芳自赏”“我行我素”,几乎没人敢随便跟她讲话。

B叶嘉莹屡经磨难,衣服、行李被丢掉了,却始终贴身携带恩师顾随有关诗词的授课笔记,充分表现出叶嘉莹的感恩情怀和诚信品质。

C“白色恐怖”时,叶嘉莹被从监狱放出后没有工作,先生仍在监狱,她身边又带着孩子,生活的压力让她不得不放弃了古诗词研究事业。

D材料末尾处叶嘉莹说“我的根就是在中国!”这句话既表现了叶嘉莹的故土情结,也饱含着她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及对祖国的深情与热爱。

2.叶嘉莹在古典诗词界被称为“大师的老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她在古典诗词领域取得成就的原因。

3.叶嘉莹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但材料第⑥段却从“柴米油盐”的角度,展现其“媳妇”的一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血脉中的回声

我的祖父是一个爱读《三国演义》的人。

他是一个略识文字的农民,读过几年私塾。可是后来,却成了一个乡村屠户,一个与时局毫无关联的乡村手艺人。

从军一直是祖父的梦想,可祖父却没有做成军人。他曾经两次投奔军营。第一次,他走到红军正在招兵买马的镇上,还穿了几天军服,可还没有走上战场,身体一直像牛一般壮实的祖父竟然莫名其妙地生了一场大病,于是他被送回了故乡。第二次,祖父走了几十里路去投奔红军,可正遇上军营已招满了人,花光了盘缠的祖父无奈,只好返回故乡。从此,祖父娶妻生子,种地杀猪,终老故乡。

参军的梦想破灭后,祖父托人买了一套《三国演义》,花了三块半银圆。这对他来说,是一笔不菲的开支。至今依然活着的祖母每说到这事就愤愤然:“这老棺材!”

遥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年轻的祖父劳作之余,从床上披衣坐起,拿起其中的一卷,小心打开昨夜折叠的地方,又开始了对《三国演义》的阅读。满纸的烽烟四起,而深夜展读的祖父如坐拥江山的君王,所有的文字都化为英雄和美人,城池和兵马,刀枪剑戟和时运玄机……身边的祖母在睡梦中发出了一声不满的嘟囔,而祖父用手沾了点儿口水,把书翻到了另一页。窗外天色微明,而祖父依然沉浸于掌上的春秋,毫无睡意……

这个满怀凌云壮志却时运不济的年轻农民,现实中未竟的梦想在书中得以一一实现。凭着一套《三国演义》,祖父的平凡生活变得无比生动起来。我仿佛看见灯光下祖父嘴角毫不自知的笑意,他满是血丝的眼睛变得无比明亮。

而现实中命运对祖父的捉弄远没有结束。“文化大革命”爆发,太祖父被定为“地主”,不多久就气绝身亡,而祖父则被五花大绑,跪倒在全村人的面前。带刺的篾片,一次又一次抽打在他被剥光了衣服的脊背上。周围呼声震天,而祖父一言不发。人们突然发现,当年那个血性汉子,瞬间变成了一个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可怜虫。

祖父对所有人的辱骂都逆来顺受,哪怕对三岁的孩子都笑脸相迎。就这样,祖父隐忍地活着。而此时,唯一能给祖父带来安慰的,恐怕就是他年轻时日日阅读的《三国演义》。听祖母讲,他有时整夜整夜地阅读《三国演义》。

风吹动着眼前的煤油灯,灯光危险摇荡。床前祖父的身影沉重如山,他被鞭打过的脊背隐隐作痛。他把头再一次埋进《三国演义》的纸页中。在祖母的描述中,祖父一直沉默寡言。

终于在七十年代末,祖父把全家带到了安全地带。

经过了长达十数年的忍气吞声,祖父晚年的脾气变得暴烈无比。他的意识里似乎总有一个远比他强大的对手,他想将其打败,却根本看不见对手到底在哪里。他的焦躁和暴烈即由此而来。但祖父疼我,他面对我时的眼神里总是充满了难得的慈爱。他还给我讲《三国演义》,“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持蛇矛,立马于桥上,厉声大喝:‘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个个平常的夜晚在祖父拿腔拿调的声音中陡然变得充满悬念,意味深长。黑夜之中,听着祖父的鼾声,我大睁着眼睛,对遥远的历史,充满了向往。

……

几年前,我在老家的柜子里翻出了剩下的六本《三国演义》。我双手捧着这六本《三国演义》,就像捧着一件圣器,一件传世的珍宝。

曾经几次差点梦见祖父。我看到了他的背影,身材依然魁梧彪悍,正向前疾步行走,正是我少年时见到的模样。我在梦里拼命喊他,而他总不肯转身。我的喊叫声越发凌厉,仿佛裂帛,可祖父越走越远,转瞬不见。在梦里我绝望地哭了。醒来,满脸全是泪水。

今夜,我又想起了我的祖父。我小心翼翼、郑重其事地翻开这六本《三国演义》,以此感应祖父的魂魄,在字里行间寻找他辗转的轨迹。

祖父——

我轻轻地唤了一声。我顿时听见了我的血脉中传来巨大的回应声。

(原文有删改)

【相关链接】

江子:“江西散文三骑士”之一,此文获第五届老舍散文奖。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回忆了祖父与《三国演义》相伴的一生,在作者的情感世界里,《三国演义》与祖父几乎融为一体。

B文中展现了祖父的人生波折,也展示出时代的变迁。作者说祖父是“一个与时局毫无关联的乡村手艺人”,言语间充满了对祖父的同情。

C对祖父花三块半银圆买一套《三国演义》的行为,祖母骂他“老棺材”,可以看出祖母的气愤与无知。

D作者两次写了祖父读《三国演义》时的情形,两次都运用环境描写衬托出祖父读《三国演义》时的如痴如醉。

E本文叙述冷静而真实,描写细腻,“原生态”地再现了祖父的生活,反映了社会进程中人物的真实处境和生命状态。

2.“我”的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作具体分析。

3.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应改为“《三国演义》之祭”,也有人认为还是原标题好,请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

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

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

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前文说到周公戒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

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的家训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作用。

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言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庭中长者、尊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选自胡申生的《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第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训最早是古代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是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来体现的。

B.中国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周公训子”就是这种文化最早最可信的源头。

C.“周公训子”说的是周公旦对替自己就封鲁地的儿子临行前当面训诫叮嘱的事。

D.周公旦以自己为迎接贤士而常中断洗头和吃饭的事来告诫儿子要礼贤下士。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论语•季氏》中讲述了孔子训诫儿子的事,后人归纳出了“庭训”“趋庭”“鲤对”“庭对”等词语,这些词语后来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

B.家训的体现形式在不断更替,从口头训诫发展到通过书信、训词、遗书等传递的形式,再后来又演变为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等准则性条文。

C.中国家训文化的内容要求是指向家庭及其成员的,其功能包括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以及确保形成良好的家风。

D.中国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伦理道德、文化知识、谋生技能、为人处世等多方面的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管是在中国家训文化的萌芽期还是发展期、成熟期,乃至衰败期和蜕变期,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始终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

B.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必须接受社会多方面的控制,同时,家庭也必须要有内部的自我控制,这样家庭才能稳定并得以延续。

C.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中的尊长以身作则,同时又教育其他成员循规守矩,久而久之,良好的家风便逐渐形成并延传下来。

D.江南钱姓家族的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故而其后代人才辈出,如星汉灿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今年74岁的山东师范大学退休返聘老教授王万森由于看错课表而意外旷课,他对自己的行为深表歉意并在课堂上当众念读检讨书,还要把检讨书张贴出来,并提出因为自己无故旷工要求停发自己本学期的退休补贴。王老得知自己“旷课”后,一度落泪。“底线很重要,作为老师责任感就是底线。”王老认为,看错课表不是偶然,纠其根本还是自己的教学态度有问题,所以要从检查自己的不足开始,认真地做学问,认真地教学。

教授的言行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定文体,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