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 长沙》一词中,表达诗人对国家...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沁园春 长沙》一词中,表达诗人对国家命运思考的三句是:“                  ?

(2)在《再别康桥》中,诗人用一个很美的意象比喻河畔的柳树,这两句是:“            。”

(3)在《雨巷》中,诗人把自己的理想描述为一个姑娘,诗人说:“我希望逢着/          。”

 

(1)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2)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3)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解析】 【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寥廓”“ 愁怨”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每句1分,句中有误该句不得分。要求学生养成回头望的习惯,避免笔误。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幽居初夏①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②已过头番笋,木笔③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 ①这首诗是作者晚年居住山阴时所作。②箨龙:就是笋。③木笔:又名辛夷花。

1.诗人写景是如何从内容和技巧上突出表现一个“幽”字的?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甲】荆轲刺秦王节选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至易水上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冠。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乙】老僧辨奸

【清】沈起凤

严分宜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东院。一日同阅《荆轲传》。至樊於期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白衣冠送别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还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击筑高歌千古尚有余痛!”

继阅囊提剑斫箕踞高骂严更笑不可“是真不更事汉。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谩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曰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之叹曰“哭者人情笑者真不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王官中牟县令颇有政声。而严竟以青词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佛门所谓“定劫”欤?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有改动)

①严分宜即严嵩明朝中后期的大奸臣。②更事阅历世事。③祖龙指秦始皇。④青词用朱笔写在青藤之上的奏章。明代中后期大臣多用青词邀宠。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易水上取道  既已经。

B.士皆瞋目,发尽上 指:冲向。

C严更笑不可   控制。  

D佛门所谓“定劫”欤 几乎。

2.对甲文句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和宾客“白衣冠”送行说明这是生离死别以示任务重大和艰巨。

B“变徵之声”和荆轲的歌声营造了悲怆的氛围。

C“复为慷慨羽声”由悲哀转向激昂同仇敌忾给壮士以信心和力量。

D这个场面描写是全文情节的高潮。

3.下列对两段选文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一开头就道出了这是一场生离死别送者和行者均沉浸于痛楚之中。

B甲文描写音乐声由激愤转为悲凉闻者之情由悲壮变为悲凉高昂变为低沉。

C乙文结尾处交代了严分宜、王敏斋二人的不同结局照应了前文老僧的预言。

D甲、乙两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神态描写但乙文更注重对比手法的运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2)既知一去不还,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

(3)豪杰上报知己,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多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

《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

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代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

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莫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

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

原文题目为《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1.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 

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

B据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

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

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

2.下列各项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 

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生动描写。

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

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做出种种臆度误解。

D作者认为司马迁是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

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

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从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

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在安徽定远县境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二十多岁、年轻漂亮的师范大学毕业生李云飞,到山村做了一名教师。

有一年,她接到了一笔捐款,这笔捐款的使用方式, 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争议。她没有把钱用在 “现实问题” 上, 比如增添一些新的教学工具、改善教学环境之类,而是在其他老师反对下,她将全班孩子 “奢侈” 地带到了深圳, 让孩子们第一次走出山沟,亲身感受外面广阔的世界。

面对记者的一大堆的问题,年轻女教师只恬淡地说了一句话: “我们那里太穷了,但我想让我的学生知道山外有高楼。”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中学18岁成人仪式教育活动的实施方案,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字(含标点符号)。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