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梦里有你 罗威刚要出门,接到一个电话:“罗威啊,...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梦里有你

罗威刚要出门,接到一个电话:“罗威啊,我是李台阳。好,我马上就过来。”

罗威想:和李台阳这么多年没联系了,自己刚升职,莫不是……

门铃响了,门开处,伸进一个乱蓬蓬的脑袋,一只黑色的塑料袋子“嗵”地放在地板上。罗威说:“是台阳啊,快请进。”

坐在沙发上,罗威递烟给李台阳。李台阳抽出一支,凑在鼻子上闻闻,说:“罗威,你混得不错啊。”

“听说你要来,特地去超市买的。”罗威用打火机给他点烟。

李台阳嘻嘻一笑,放下烟,说:“那么破费干吗?我早戒了,那东西耗钱。”

罗威说:“那就吃些水果吧。”

李台阳也不客气,抓了个苹果,边吃边环顾房子,说:“你这房子够气派啊。”

罗威说:“我是‘负翁’一个,现在每月还在还房贷呢。”

李台阳说:“你们夫妻俩都是白领阶层,这钱来得容易,债也还得快。哪像我们,能吃饱饭,不生病,孩子上得起学,就上上大吉了。”

罗威想,这像是要借钱的开场白吧。他说:“是啊,现在,谁都活得不容易。”

李台阳说:“你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我打小就知道,你将来肯定比我活得有出息。”

罗威说:“哪里哪里,也是混口饭吃吧。”

李台阳正色道:“你这样说就不对了,人要知足,对吧?”然后,又开起玩笑:“你可不要犯错误啊。”

两人聊起童年时的事儿,说到小时候的邻居谁离婚了,谁出国了,谁还是那么一副臭脾气,一聊聊到快中午,李台阳还是没说他来的目的。

罗威说:“台阳,咱们去外面馆子吃吧,边吃边聊。”

李台阳说:“今天肯定不吃了,我答应老婆回家吃饭的。”仍然继续刚才的话题。

罗威见他一直不提正事,又没有走的意思,想到自己下午还有个会,又不好意思催促,心里便有些七上八下起来,心想可能李台阳不好意思自己提出来,便说:“台阳,你还在摆地摊吗?不如找个固定的工作,做保安什么的,收入也比那强啊。”

李台阳说:“我不喜欢做保安,我倒是想过自己租个门面,这样总比被城管赶来赶去强。”

罗威说:“城管大队的人我倒是认识,你今后有什么麻烦的话,我可以帮忙。”

李台阳拍了一下罗威的肩膀,说:“兄弟,有你这句话,说明我没有白惦记你。十多年了啊,你还是这般热心肠。好,我高兴,真是高兴啊。”边说边站了起来。

罗威说:“吃了饭再走。”

“老婆还在家等着我呢。好,我走了啊。”

听着李台阳“嗵嗵”的脚步声一路下去,罗威低头看了看地板上的黑袋子,打开来一看,原来是自己小时候最喜欢吃的鱼籽干。

罗威不知说啥好,忽然觉得自己特俗。

楼梯口又传来“嗵嗵”的脚步声,好像是李台阳的。罗威想:可能刚才他没勇气说出口,就冲这一袋子鱼籽干,不管他提啥要求,自己一定想办法。

打开门,果然是李台阳,尴尬的脸上都是亮晶晶的汗珠。他不好意思地说:“你们这个小区像个迷宫,我绕来绕去总找不到大门。”

罗威说:“瞧我这粗心,应该陪你下楼去的。”说着,便和李台阳下了楼。走到楼下,李台阳去开自行车锁,那辆车和李台阳一般灰不溜秋、尘头垢面。

罗威问:“你是骑车来的?”他知道李台阳住在西城,从那骑车到他这儿,起码要一个小时。

李台阳说:“是啊,骑惯了。”

罗威说:“台阳,你有啥困难只管开口,我能帮的一定帮你。”

李台阳说:“没啥事,就想来看看你。”

罗威说:“多年咱都没联系了,你今天上门一定有事。你只管说,别开不了口。”

李台阳看看罗威,似下了决心说:“我说出来你可别生气。”

见罗威点头,李台阳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梦见你得了重病,很多人都围着你哭。这一醒来,我心里就七上八下的,连地摊都不想摆了。知道你混得好,我也不想打搅你了。可这梦搅得我难受,连我老婆都催我来看看你,看你气色这么好,我就放心了。唉,梦呗,我这人还真迷信。”

罗威的眼睛红了,他一把抱住李台阳,说:“兄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罗威一直猜李台阳来访是有求于自己,因为他刚升了职,而且自己的生活水平比李台阳高,他有些嫌弃李台阳,想赶快打发他走,而李台阳却浑然不知。

B李台阳和罗威是童年时的好朋友,李台阳给罗威带来他“小时候最爱吃的鱼籽干”,可以看出李台阳虽然与罗威多年没有联系,可是一直没有忘记他。

C罗威想知道李台阳来访的原因,可是李台阳只是和他叙旧事闲谈,于是罗威就故意说如果有困难,可以帮忙,目的就是弄清真相。

D罗威喜欢用功利的心理和别人交往,文章中关于罗威的心理描写无一不生动地表现出他多疑世故、优柔寡断的一面,细腻地刻画出罗威微妙复杂的心理。

E小说以“梦里有你”为题,既在情节上照应李台阳梦见罗威这件事,也在主题上暗示人们对纯真的人性、情谊的怀念与渴盼,可谓言浅意深。

2罗威不知说啥好,忽然觉得自己特俗。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小说中的李台阳具有怎样的性格?请简要概括分析。

4小说的语言、结局很有特色,请结合原文进行分析。

 

(1)B E (2)① 内容上,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李台阳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这不仅出乎罗威的意料,而且令他很惭愧。②结构上,为情节的进一步发展蓄势(说承上启下也可)。作者这里令罗威反思自己对李台阳的庸俗猜想,然后在李台阳揭晓来意时,罗威的感动就更加顺理成章。(每点3分) (3)①看重情义。例如因为梦到朋友得了重病,就不顾路途遥远前往看望。②纯真朴实,例如对朋友能过上好日子献上由衷的祝福。③踏实淳朴,对生活从不奢求,例如明知朋友可以帮助自己改善生活处境,却绝不提要求。 (4)语言特色:①句式上以短句为主,节奏明快。②风格质朴,口语化,富于生活气息。③描写手段上以对话为主,切合人物身份以及思想性格。(结合文本能答出两点即可) 结局特色:①出人意料,不落俗套。从情节发展看,作者故布疑阵,借罗威的心理活动,不断暗示李台阳登门拜访一定有所求,并以此构成情节发展的脉络。结局点明来意完全出乎罗威以及读者的心理预期。②深化主题,温暖人心。结局通过李台阳天真而动人的来访理由,批判了庸俗的人际关系,同时具有温暖人心的力量。③结局同时也是情节发展的高潮,引人回味,令人深思,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结合文本能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A项“自己的生活水平比李台阳高,他有些嫌弃李台阳,想赶快打发他走”表述不确切。C项“罗威就故意说如果有困难,可以帮忙,目的就是弄清真相”表述有误,有原文可知,罗威是在李台阳委婉地拒绝当保安,说出自己想租个门面的想法之后说:“今后有什么麻烦的话,我可以帮忙”的,其目的只是想帮助李台阳一下。D项中罗威“优柔寡断”的判断,文中无依据。 考点:概括作品主题和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一般为: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内容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本题问:“罗威不知说啥好,忽然觉得自己特俗。”这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首先要思考罗威为什么不知说啥好,忽然觉得自己特俗,然后找出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分析它结构上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和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方法。③从情节的发展来透视人物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来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由此得出文本中李台阳:看重情义、纯真朴实、踏实淳朴,对生活从不奢求。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一般从三方面入手:① 注意鉴赏人物语言的个性特色,以语言分析人物性格。② 抓住关键词去品味语言的丰富内涵。③ 鉴赏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分析小说的结局: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好处:① 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 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① 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② 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③ 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① 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 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 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夜雨寄北》中,作者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

3《荆轲刺秦王》中荆轲唱的“易水诀别”歌的歌词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词,完成下面两

踏莎行·山居     张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

1.词的上半阕后两句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词人的山居生活有什么特点?词中是怎样表现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翦者,频阳东乡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秦将李信者,年少壮勇,尝以兵数千逐燕太子丹至于衍水中,卒破得丹,始皇以为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吾欲攻取荆,于将军用几何人而足?”李信曰:“不过用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曰:“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王将军老矣,何怯也!”遂使李信及蒙恬将二十万南伐荆。王翦言不用,因谢病,归老于频阳

李信大破荆军,又攻鄢郡,破之,于是引兵而西,与蒙恬会城父。荆人因随之,三日三夜不顿舍,大破李信军。

始皇闻之,大怒,自驰如频阳,见王翦曰:“寡人不用将军计,李信果辱秦军。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王翦谢曰:“老臣罢病悖乱,唯大王更择贤将。”始皇谢曰:“已矣,将军勿复言!”王翦曰:“大王必不得已用臣,非六十万人不可。”始皇曰:“唯听将军计耳。”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王翦坚壁而守之,荆兵数出挑战,终不出。王翦日休士洗沐,而善饮食抚循之,亲与士卒同食。荆数挑战而秦不出,乃引而东。翦因举兵追之,令壮士击,大破荆军。杀其将军项燕,荆兵遂败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注】①荆:即楚国。②频阳:地名,今陕西富平。③城父:地名,今安徽涡阳西北。④顿舍:停宿。⑤霸上:地名,今西安市东。⑥关:指武关,今陕西丹风东。⑦怚:同“粗”。

1.对下列句子中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于将军用几何人而足          度:估计

B王翦曰                    谢:道歉

C今空国中之甲士而专于我      委:托付

D荆兵遂败                    走:离开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B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C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D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信年轻壮勇,曾大败燕军,擒获太子丹,秦王认为他贤能勇猛,十分信任他,但他过于轻敌,导致征荆失败。

B在始皇诚恳道歉和强烈要求之际,王翦依然坚持自己的兵力要求,事实证明,这为后来大败荆军奠定了基础。

C出征前,王翦向始皇多多地讨要良田园林宅院,是为了妥善地安置自己的子孙,使自己领兵征战无后顾之忧。

D王翦坚守不战,是为了让自己的士兵养精蓄锐,避敌锐气,以便寻找最合适的作战时机,最后终于大败荆军。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2荆闻王翦益军而来,乃悉国中兵以拒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重审“有文化”

张振涛

当代中国人依然朦朦胧胧地把传统观念中的“识文断字”“饱读诗书”“学富五车”作为一个人“有文化”的标准。这是古代培养精英的教育方式,确切地讲,是钦定的科举标准,而非判断其他行业人才的标准,但却被毫无怀疑地放之四海,套用到所有职业上。判断一个人“有文化”或“没文化”,常以能否出口成章、妙语连珠、落笔成言、著文盈卷来判断,不管是鲁班、庖丁,不管是韩娥、阿炳,只要不“识文断字”,就统统属于“没文化”之列。一刀切下去,传统社会中的大部分技艺传承者,即从事以口头传承的行业,农夫商贾、绣工木匠、操弦乐师、戏曲艺人,总之,除了“士”之外“农工商”的所有“下九流”,就都被隶定在“没文化”之列了。

把大范围缩小到音乐界,文字上的“识文断字”与音乐上的“通晓音律”,确认方式如出一辙,音乐界也有另一翻版,是否“认谱”无疑是“识文断字”书面认定的延伸。不识字、不识谱的人,可以背诵大段大段戏文,集“唱念做打”功夫于一身,连续几个晚上演连台大戏,弹着三弦说数十本“平安书”,端着唢呐吹每套不少于一小时的“八大套”,人们还是不认。

在手工操作中展示出骄人灵性和技艺,一口气唱数千行、上万行叙事诗《玛纳斯》、《格萨尔王》的游吟艺人,用手中剪刀裁出与毕加索图案一般无二剪纸的村妇,制造出精美绝伦的瓷器几乎让世界把“瓷器”与“中国”看作一回事的工匠,通过肢体表现不可重复的整套仪式,集“巫、舞”于一体的傩戏、萨满、释比,全不算数!

文字如此高贵,音符如此低贱;行文走笔如此高贵,弹琴舞蹈如此低贱;吟诗作赋如此高贵,唱歌表演如此低贱。毫不客气地说,这种观念至今仍然没有多大改变。面对历史上出现的这类标准,人们常常思索,到底哪种标准更符合技术传承规律?学堂教育与民间传承孰优孰劣,似乎不易回答,某种意义上说,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很难做出简单判断。

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普及和传统价值体系的重新认定,让人跳出了科举式认定模式,看到了传统教育方式的优越性。“文化人”终于开始注重“活态”传承,知道了一个民间艺人的身体,就是一个不可重复的“文本”,如同印度格言所说:“一个诗人的死亡就是一座图书馆的消失。”活态储存与书本知识等价等衡,同样重要!尤其在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表演领域、声音空间。既然尊重人的价值,为什么只相信书本而不相信人呢?

1.下列对传统观念中“有文化”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在传统观念中,“识文断字”“饱读诗书”是“有文化”的判断标准。

B按照传统观念的标准,传统社会中的技艺传承者,都不在“有文化”之列。

C传统观念认为,出口成章、落笔成言、著文盈卷就是“有文化”。

D按照传统观念的确认方式,在音乐界,“认谱”就是“通晓音律”,就是“有文化”。

2.下列对“有文化”的“认定模式”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以“识文断字”来认定一个人“有文化”,这是封建社会的皇帝定下来的。

B技艺传承是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问题,很难给出一个准确的认定模式。

C活态储存与书本知识等价等衡,既要相信书本知识,又要尊重人的价值。

D“非物质文化遗产”观念的普及告诉我们,活态的传承更符合技术传承规律。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文字上能够“识文断字”的人,在音乐上就能“通晓音律”。

B行文走笔、吟诗作赋是高贵的,弹琴舞蹈、唱歌表演是低贱的。

C一个民间艺人的死亡就是一座图书馆的消失。

D在无法用文字表达的表演领域、声音空间,活态传承更为重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

我宁愿靠自己的力量,打开我的前途,而不愿求有力者的垂青。——雨果

要求:选定角度,自拟题目。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