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祁茂顺 汪曾祺 祁茂顺在午门历史博物馆蹬三轮车。 他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祁茂顺

汪曾祺

祁茂顺在午门历史博物馆蹬三轮车。

他原先不是蹬车的,他有手艺:糊烧活,裱糊顶棚。

单件的烧活,接三轿马,一个人鼓捣一天,就能完活。他在糊烧活的时候,总有一堆孩子围着看。糊得了,就在门外放着:一匹高头大白马——跟真马一样大,金鞍玉辔紫丝缰;拉着一辆花轱辘轿子车,蓝车帷,紫红软帘,软帘贴着金纸的团寿字。不但是孩子,就是路过的大人也要停步看看,而且连声赞叹:“地道!祁茂顺心细手巧!”

如果是成堂的大活:三进大厅、亭台楼阁、花园假山……一个人忙不过来,就得约两三个同行一块干。订烧活的规矩,事前不付定钱,由承活的先凑出一份钱垫着,交活的时候再收钱。早先订烧活,都是老式的房屋家具,后来有要糊洋房的,要糊小汽车、摩托车……人家要什么,他们都能糊出来。后来订烧活的越来越少了,都兴火葬了。谁家还会弄一堂“车船轿马”到八宝山去?

祁茂顺主要的活就剩下裱糊顶棚了。后来糊顶棚的活也少了。北京的平房讲究“灰顶花砖地”,纸糊的顶棚很少见了——容易坏,而且招蟑螂,招耗子。钢筋水泥的楼房更没有谁家糊个纸顶棚的。

祁茂顺只好改行。

午门历史博物馆原来编制很小,没有几个职员,不知道为什么,却给馆长配备了一辆三轮车,用以代步。经人介绍,祁茂顺到历史博物馆来蹬三轮车。馆长姓韩。韩馆长是个方正守法的人,除了上下班,到什么地方开会,平常不为私人的事用车,因此祁茂顺的工作很轻松。

祁茂顺很爱护这辆三轮车,总是擦洗得干干净净的。晚上把车蹬回家,锁上,不许院里的孩子蹬着玩。

不过街坊邻居有事求他,他总是有求必应的。隔壁陈大妈来找祁茂顺。“茂顺大哥,你大兄弟病了,高烧不退,想麻烦您送他上一趟医院,不知您的车这会儿得空不得空?”

“没事,交给我了!”祁茂顺把病人送到医院。挂号、陪病人打针、领药,他全都包了。

祁茂顺人缘很好。

离祁茂顺家不远,住着一家姓金的。他是旗人皇室宗亲,是“世袭罔替”的贝勒,行四。街坊则称之为“金四爷”。辛亥革命后,旗人再也不能吃皇粮了。幸好他的古文底子好,又学过中医,协和医学院特约他校点中医典籍,他就有了稳定的收入。

贝勒府原是很大的四合院,后来大部分都卖给同仁堂乐家当了堆放药材的楼房,只保留了三间北房。金四爷还保留一些贝勒的习惯。他不爱“灰顶花砖地”,爱脚踩方砖,头上是纸顶棚,四白落地。上个月下雨,顶棚漏湿了,垮下了一大片。金四爷找到了祁茂顺,说:“茂顺,你给我把顶棚裱糊一下。”

祁茂顺说:“行!星期天。”

祁茂顺星期天一早就来了,带了他的全套工具:棕刷子,棕笤帚,一盆稀稀的糨子,一大沓大白纸。这大白纸是纸铺里切好的,四方的,每一张都一样大小,不是要用时现裁。

金四爷看着祁茂顺做活。

只见他用棕刷子在大白纸上噌噌两刷子,轻轻拈起来,用棕笤帚托着,腕子一使劲,大白纸就“吊”上了顶棚。棕笤帚抹两下,大白纸就在顶棚上呆住了。一张一张大白纸压着韭菜叶宽的边,平平展展、方方正正、整整齐齐。拐弯抹角用的纸也都用眼睛量好了的,不宽不窄,正合适,棕笤帚一抹,连一点褶子都没有。而且,用的大白纸正好够数,不多一张,不少一张。连糨子都正好使完,没有一点糟践。金四爷看着祁茂顺的“表演”,看得傻了,说:“茂顺,你这两下子真不简单,眼睛、手里怎么能有那么准?”

“也就是个熟。”

“没有个三年五载,到不了这功夫!”

“那倒是。”

金四爷给祁茂顺倒了一杯沏了两开的热茶,祁茂顺尝了一口:“好茶!还是叶和元的双窨香片?”

“喝惯了。”

祁茂顺告辞。

“茂顺,别走,咱们到大酒缸喝两个去。”

“大酒缸?现在上哪儿找大酒缸去?”

“八面槽不就有一家吗?他们的酥鱼做得好。”

“金四爷,您这可真是老黄历了!八面槽大酒缸早都没了。现在那儿改了门脸儿,卖手表照相机。酥鱼?可着北京,现在大概都找不出一碟酥鱼!”

“大酒缸没有了?”

“没有喽。”

金四爷喝着茶,连说了几句:“大酒缸没有了。大酒缸没有了。”

很难说得清他的话是什么意思。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这篇小说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手艺人祁茂顺在时代变迁中的生活境遇,故事虽然简单,但耐人寻味,寄寓作者深刻的思考。

B祁茂顺糊烧活、裱糊顶棚曾经赢得了人们的赞叹,后来被迫改行,这说明他的手艺已经落伍,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

C作者以欣赏的笔触描写祁茂顺的高超技艺,表达对旧民俗的留恋;叙述火葬、钢筋水泥楼房,也表达出对新观念、新事物的认同。

D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金四爷保留一些贝勒习惯的守旧做派就是通过祁茂顺适应新生活的态度反衬出来的。

E小说的结尾含蓄隽永,尤其最后一句“很难说得清他的话是什么意思”,引发读者更深刻的思考。

2.小说主人公祁茂顺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祁茂顺帮助金四爷裱糊顶棚的情节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烧活、纸糊的顶棚、大酒缸”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AE(A项3分,E项2分,C项1分) 2.①手艺精湛,心细手巧,糊烧活地道,裱糊顶棚讲究;②朴实忠厚,热心助人,街坊邻居有事相求,总是有求必应;③勤快能干,认真谨慎,三轮车总是擦洗得很干净,收车落锁,不许人乱碰。(每点2分,共6分) 3.①展示了祁茂顺高超的手艺,完成了主人公形象的塑造;②照应开头糊烧活的情节,结构严谨;③表达叹惋民俗文化衰落的主题。 4.观点一:他们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①从文中可以看到时代的变迁:“都兴火葬了”“钢筋水泥的楼房更没有谁家糊个纸顶棚的”“卖手表照相机”等,说明“烧活、顶棚、大酒缸”等不能适应时代的变化,已经过时了。②“纸顶棚容易坏,而且招蟑螂,招耗子”,说明不创新变化就不能适应发展,就没有竞争力,衰败是必然的趋势。(观点2分,分析每点3分,共8分) 观点二:它们的衰落乃至消亡,令人叹惋。①糊烧活、糊顶棚是祁茂顺的手艺,也是他的生存方式,却因为现实的冲击无奈改行,令人叹惋。②它们也是传统民俗文化的代表,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记忆,衰落和消亡使得这些民俗文化失传,令人痛惜。(观点2分,分析每点3分,共8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B项“这说明他的手艺已经落伍,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错。说明的是时代的发展让手艺没有了用武之地。C项,“对新观念、新事物的认同”表述不符合文意。作者显然是在叹惋民俗文化衰落的现实。D项“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突出的特色”错。小说既不是要突出祁茂顺顺应时代发展,也并不批判贝勒守旧的生活。 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小说主人公祁茂顺是一个手艺人。他会糊裱,而且手艺精湛。他糊烧活,一匹高头大白马——跟真马一样大,金鞍玉辔紫丝缰;拉着一辆花轱辘轿子车,蓝车帷,紫红软帘,软帘贴着金纸的团寿字。可见他心细手巧,做活地道。他糊顶棚,“只见他用棕刷子在大白纸上噌噌两刷子……连糨子都正好使完,没有一点糟践。”可见他的技艺高超。他人缘好,街坊邻居有人生病,他二话不说,把病人送到医院。挂号、陪病人打针、领药,他全都包了。他做事勤快认真。他爱护自己给领导蹬的三轮车,总是擦洗得干干净净的。晚上把车蹬回家,锁上,不许院里的孩子蹬着玩。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小说中安排祁茂顺帮助金四爷裱糊顶棚的情节,一方面是为了塑造祁茂顺的性格特征。表现他的高超手艺。一方面与文章开头他会裱棚顶的介绍相照应。祁茂顺和金四爷的对话则表现了民俗文化失传的主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探究文本的主旨。“烧活、纸糊的顶棚、大酒缸”这些属于民俗文化,而这些已经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学生可以对这样的民俗文化如何发展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可以认为这些东西早晚会消失,因为这些已经不适合时代的发展。不过,这些东西,是有历史气息的,小说中的作者显然是对这些民俗文化的失传表现出痛惜。因此学生最好是以民俗文化的消失令人惋惜作为自己的观点。并从民俗文化的意义进行论述。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诗句是“                    ”。

2王维《使至塞上》中“                    ”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3在《离骚》一文中,表达作者执着追求美好理想,不惜牺牲生命的语句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列这首明诗,完成

渭上观猎

郑定

草折渭门霜,萧萧猎气黄。飞弓秋万里,纵马日千场。

雕雾藏沙迥,鹰风入树长,将军骄意气,射杀白河狼。

【注释】迥:远。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第三联“藏”“入”二字用得妙请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

哀溺

柳宗元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1用“/”给划波浪线的文字断句。

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查看答案

阅读《孔雀东南飞》诗段,完成文后小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谴,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1.与“勤心养公姥”的“公姥”不属同一类语言现象的是  

A、此妇无礼节

B、昼夜勤作息

C、我有亲父兄

D、逼迫兼弟兄

2.对下列加横线词古今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B、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C、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D、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3.“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这是兰芝辞别婆婆时的一段话,其正确含义是  

A、兰芝自知自己不配作仲卿妻,认为理当被遣。

B、兰芝不能忍受婆婆的虐待,被遣正合心意。

C、兰芝表面自谦自责,实际是对婆婆的骄横的抗议。

D、兰芝表示,既已被遣,也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了。

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文学史上有用“风骚”指代文学的说法,“风”指的是《诗经》中的国风,“骚”指的是屈原的《离骚》,分别代表我国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源头。

B、“乐府”原指汉代管理音乐的官署名称,后指一种诗歌体裁名称。汉代的《孔雀东南飞》和北朝的《木兰诗》被称为“乐府双璧”。

C、《短歌行》的歌是一种诗歌体裁,行是指歌词音节的节奏。

D、曹操,字孟德,东汉人。陶渊明,字元亮,东晋人。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以优雅表达治疗“语言癌”

刘巽达

台湾媒体新近提出一个名曰“语言癌”的概念,一时间应者甚众。最先“发难”的对象,是“做一个……的动作如“拥抱”“微笑”“按摩”“点餐””之类的冗词赘句。这些词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得非常烦琐,无意义地叠加赘词。最先表现在服务行业,似乎长一点的句子听起来较为委婉、温顺、礼貌,但一旦敷衍开去,不分场合,全都“拉长”。这种“语言的癌细胞不断增生”,扩散到大众口中,也入侵到标语及平面媒体里,甚至渗透到文字语法中,这就令人担忧了。

“语言癌”这一新概念,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升温,引起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与热议,乃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击中了命门。现代人无法用精准的中文表达,已然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积久之弊。当触摸手机屏幕点赞大面积代替词语表达,当音频和视频大范围代替文字表述,当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吞噬规范中文,当“西语”未加消化地侵入汉语,“语言癌”就在这一片雾霾中渐渐生成。

也许有人认为,“语言癌”的症状在台湾地区较为明显,大陆症状略轻。笔者并不以为然,在这一点上,两岸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对此,著名作家余光中认为,这和中文的“恶性西化”有很大关系,大家只顾学英文、看翻译小说,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结果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化简为繁,以拙代巧,加上电视、网络推波助澜,遂将“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台湾作家张晓风还分析说,电视记者常在现场连线时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受众,“癌细胞”就一点点扩散了。这些分析无疑是切中肯綮的。咱们这边的电视节目“口水”也不少,“讲变态中文”在现实中更是常见,“英文没学好却把中文学坏了”的例子俯拾即是。比如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在“语言癌”话题引发广泛共鸣后,台湾有关部门纷纷亮出应对方策,比如在会考中适时出一些“语言癌”的辨正题,引导教学,提升语文表达能力;比如在未来修订语文领域课纲时,将提升表达能力列为重要项目,让学生有更多机会讨论、上台讲话,等等。这些从青少年抓起的举措无疑是可喜的。但更为重要的是,全社会要形成说“雅语”的“雅风”,一要精准,二要生动,三要雅致,人人以此要求自己,并蔚然成风,才会感染到青少年。毕竟,对语言最大的影响,是社会文化,它不但存在于媒体之中,还存在于人际之间,无孔不入,深入肌理。

打造健康环保的“绿色语言环境”,一方面,我们需要看到流行语中的健康新生词语,并及时融入语言河海,丰富语言宝库;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适时进行语言清污,对形形色色的“语言癌细胞增生”梳理判别并加以遏止,让它们在“雅语雅风”面前式微。唯有如此,“语言癌”才会逐步治愈。

《光明日报》 2015年01月14日 02版

1.下面对“语言癌”的内涵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常见到的“做一个……的动作如“拥抱”“微笑”等”之类的冗词赘句。

B在生活中表达非常烦琐,无意义地叠加赘词,不分场合,全都将句子“拉长”。

C服务行业中为让人听起来感到委婉、温顺、礼貌,故意使用长一点的句子。

D已扩散并渗透到大众口中、标语、平面媒体、文字语法中的语言表达现象。

2.下列对“语言癌”产生的因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机点赞、播放音频和视频代替文字表达,使用非规范的网络语言,导致“语言癌”生成。

B中文“恶性西化”,大家只顾学英文,不再看用字精简的中文经典,“讲病态中文”变成时尚。

C电视记者常拉高音调,吐出长串累赘、不知所云的话语,这种“腔调”潜移默化感染到受众。

D大陆电视节目中的“口水”较多;现实中,90后说话,前缀后缀经常是没完没了的“然后”。

3.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语言癌”这一概念能迅速升温,是因为两岸媒体与学界的关注和热议,击中了命门。

B两岸的“语言癌”在表现形式上有着不同,但在症状上,并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

C台湾有关部门的应对方策虽然可喜,但在全社会形成说“雅语”的“雅风”更为重要。

D治愈“语言癌”的过程中,既要吸纳流行语中健康生动的词语,也要适时对语言清污。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