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艺术江湖之批判 张晓军 在时下的美术界,存在着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艺术江湖之批判

张晓军

在时下的美术界,存在着江湖圈子的倾向,而且已经存在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画家有江湖,举办展览,举行活动,人员组合是大致不变的;批评家有江湖,研讨会的专家组合,艺术展览的专家出场,总是那么一帮一伙,带有很强的圈子意味;策展人有江湖,为谁策展,要谁参展,不要谁参展,都是有讲究的……无论“在朝”,还是“在野”,都有江湖,有时“在朝”比“在野”更甚。对于画家来说,由哪个江湖“领袖”引领和推荐,投靠哪位艺术“老大”,其结果是有区别的。各个画种也有江湖,某个画种学会,江湖气十足,举办展览的骨干力量总是那么几个人,获奖者也总是那么几个,就连外出走穴,也都是比较固定的几个人,外人是很难插进去的。翻翻眼下的报纸和杂志,当今的艺术之江湖,常常会一目了然。

艺术圈里一向有抱团儿现象。早先有学术性社团,如一八艺社、决澜社等。还有以艺术风格和地缘文化而集结在一起的,如岭南画派、长安画派等。上世纪80年代,艺术圈里流行艺术群体的称谓,如北方艺术群体、西南艺术群体等。但是上述的抱团儿都与学术有关,都有其大致的艺术理想和审美追求,都与江湖没有瓜葛,都少有利益的索取和无原则的同流。而艺术江湖则不同,江湖与学术无关,与艺术风格和流派无关,与艺术理想和审美认同无关。这也正是学术社团和艺术江湖的区别所在。

就世俗而言,江湖是有一定的好处的。它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它要有一两个“老大”,在这一两个“老大”的关照下,有共同的好处、共同的饭碗。如果有人出了纰漏,受到攻击,江湖中的老大和哥们儿一般都要出来说话的。有时江湖也是可以显现集体智慧和集体力量的。艺术江湖更是如此。但是,这绝对不是眼下我们所说的好的智慧和正能量。

相比较而言,艺术江湖确实有其邪恶的一面,不然我们就不会在此批评之。首先,艺术江湖无原则地讲哥们儿义气,只讲远近亲疏,不讲志同道合,对好的东西视而不见,对粗俗的东西也会妄加吹捧,不利于艺术上的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也不利于推动当代艺术的正常发展。其次,艺术江湖有意强化帮派意识,圈定势力范围,顺我者昌,排斥异己,行帮气息严重,不利于不同学派、不同美学追求的自由发展。再者,艺术江湖的盛行使得一些很有声望和艺术感召力的学术带头人演变为江湖大佬,严重地毁坏了这些艺术官员和学术权威的正面形象,同时也严重损毁了这些人在艺术领域的导师地位和学术感召力,让人觉得艺术变得有些没有原则、没有道德、没有公平了。

艺术之所以有了江湖或变成了江湖,大体上是艺术的从业者过于追求既得利益的结果,也是当今市场经济对艺术的腐蚀的结果。“马仔”跟对了“老大”,展览很容易上,奖也很容易拿,开幕式会很体面,研讨会也会众人捧场。反过来讲,一旦成为江湖老大,有众星捧月之光耀,画的不好也是好,文章不好也有人买账,画价越炒越高,文章越发越多,且桃李满天下,马仔满天下,更能独行天下了。 

(选自《文化论坛》)

1.下列对“艺术江湖”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艺术江湖是由于艺术理想和审美追求相同而自发集结的艺术社团,艺术江湖只谈义气和利益,不论作品好坏,不利于艺术的发展。

B.艺术江湖中的老大和哥们儿经常会帮助自己人解决一些问题,显示了集体智慧和力量,可以说艺术江湖在学术上还是有一定好处的。

C.艺术江湖的问题根源在于艺术从业者过于追求既得利益,只有从业者不刻意追求利益,坚守学术道德和职业操守,艺术才能健康发展。

D.艺术江湖强化帮派意识,圈定势力范围,展现出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姿态,这种行为严重毁坏了艺术官员和学术权威的正面形象。

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艺术江湖里,你一旦成为江湖老大,就有了众人扶持,就算画画得不好也有人说好,文章写得不好也会有人买账。

B.艺术江湖中有人受到攻击,江湖中自己人替他说话,这种行为对艺术江湖中人没有好处,对整个艺术界更没有好处。

C.在各个画展上参赛的骨干力量总是那几个人,获奖的也总是那几个,新艺术家缺乏是艺术江湖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D.艺术江湖虽可提升某些人在艺术领域的导师地位和学术权威,但会让人觉得艺术变得没有原则,没有道德和公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早先艺术圈的抱团儿现象,如岭南画派、北方艺术群体,它们多与学术有关,有大致的艺术理想和审美追求。

B.当下的艺术圈不太纯洁,有些铜臭味,这种不健康的艺术状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今艺术界充斥着一股江湖气。

C.在艺术江湖里,只要你跟对了“老大”,那么展览就很容易参加,奖也容易拿,在研讨会上也会受众人追捧。

D.艺术江湖有共同的好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能表现出集体智慧和集体力量,但这些并不是可取的。.

 

1.C 2.A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艺术江湖’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和概括能力。A项,由第3段艺术江湖“与艺术理想和审美认同无关”可知前半句表述错误;B项,原文说“有时江湖也是可以显现集体智慧和集体力量的。艺术江湖更是如此。但是,这绝对不是眼下我们所说的好的智慧和正能量”,由此可知“在学术上还是有一定好处的”表述错误;D项,毁坏艺术官员和学术权威正面形象的是“一些很有声望和艺术感召力的学术带头人演变为江湖大佬”。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此类题目答题时应注意分清答题的区域,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浏览选项,在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比如本题,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艺术江湖’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项源自第三段,B项源自第四段,D项源自第五段。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B项中“对艺术江湖中的人没有好处”不符合文意。C项中“新艺术家的缺乏是艺术江湖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属无中生有。D项中“可以提升……导师地位和学术权威的影响力”的表述与原文不符。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那就要求考生应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看选项有无改变文章的表述。比如本题中,AD两项与文中的表述不符,C项文中没有依据。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这种不健康的艺术状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今艺术界充斥着一股江湖气”有误;根据文章末段,可看出追求利益是因,有了艺术江湖是果。该选项因果颠倒。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像这种题目,考生应先认真审题,要从题干中审明答题的方向,比如本题中,“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就要到文中找到与选项有关联的文字,看一看文中的信息与选项是否一致。比如选项B.该选项中出现表因果关系的词语“因为”,考生应重点分析前后内容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恰当,本题根据文章最后一段的陈述,可见因果关系是错误的。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名毕业成绩优异的在德中国留学生,在德国求职时却屡屡被拒绝。后来他选了一家较小的公司,面试时老板汉斯对他很欣赏,但最后还是拒绝了他。这位留学生很纳闷。汉斯给他看了一份记录,原来这位中国留学生在乘坐公共汽车时曾经被发现3次逃票,留下了不光彩的记录。

一个月后,找不到工作的这位留学生,想起这家公司的老板是对他态度最好的一个,于是鼓起勇气再一次來到汉斯的公司,希望能争取到一个机会。汉斯沉吟许久,最终决定录用他。这位留学生在汉斯的公司工作9年,不仅业绩突出,为公司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成了公司的研发部经理,后来还因各方面的突出表现被评为城市的模范市民。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各题。

渔家傲·东昌道中【注】

张渊懿

野草凄凄经雨碧,远山一抹晴云积。午睡觉来愁似织。孤帆直,游丝绕梦飞无力。

古渡人家烟水隔,乡心缭乱垂杨陌。鸿雁自南人自北。风萧瑟,获花满地秋江白。

【注】作者乘船北上,在东昌道中写下的纪行之作。

(1)“午睡觉来愁似织”,你认为哪一个字用得最传神,为什么?

(2)词人在下阕是如何表达乡愁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古伤怀抒发理想幻灭、人生失意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到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________________”那样的功绩,却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描写阿房宫楼阁依势而建、宫室结构精巧工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马璘,扶风人也。祖正会,右威卫将军。父晟,右司御率府兵曹参军。璘少孤,落拓不事生业。年二十余,读《马援传》至“大丈夫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归”,慨然叹曰:“岂使吾祖勋业坠于地乎!”开元末,杖剑从戎,自效于安西。以前后奇功,累迁至左金号卫将军同正。

至德初,王室多难,璘统甲士三千,自二庭赴于凤翔。肃宗奇之,委以东讨。寇陕郊,破贼河阳,皆立殊效。尝从李光弼攻贼洛阳,史朝义自领精卒,拒王师于北邙,营垒如山,旌甲耀日。诸将愕眙不敢动璘独率所部横戈而出入贼阵者数四贼因披靡溃去。副元帅李光弼壮之,曰:“吾用兵三十年,未见以少击众,有雄捷如马将军者。”迁试太常卿。

明年,蕃贼边,诏璘赴援河西。广德初,仆固怀恩不顺,诱吐蕃入寇,代宗避狄陕州。璘即日自河右转斗戎虏间,至于凤翔。时蕃军云合,凤翔节度使孙志直方闭城自守;璘持满外向,突入悬门,不解甲。背城出战,吐蕃奔溃。璘以劲骑追击,俘斩数千计,血流于野,由是雄名益振。代宗还宫,召见慰劳之,授兼御史中丞。

永泰初,拜四镇行营节度,兼南道和蕃使,委之禁旅,清残寇。俄迁四镇、北庭行营节度及邠宁节度使、兼御史大夫,旋加检校工部尚书。犬戎浸骄,岁犯郊境,泾州最邻戎虏,乃诏璘移镇泾州,兼权知凤翔陇右节度副使。复以郑、滑二州隶之。璘词气慷慨,以破虏为己任。既至泾州,分建营堡,缮完战守之具,频破吐蕃。以其生口俘馘来献,前后破吐蕃约三万余众。在泾州令宽而肃,人皆乐为之。镇守凡八年,虽无拓境之功,而城堡获全,虏不敢犯。加检校右仆射。上甚重之,迁检校左仆射知省事,诏宰臣百僚于尚书省送上,进封扶风郡王。

璘虽生于士族,少无学术,忠而能勇,武干绝伦,艰难之中,颇立忠节,中兴之猛将也。年五十六,大历十二年卒,德宗悼之。废朝,赠司徒。

(选自《旧唐书·马璘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寇陕郊,破贼河阳               殄:消灭

B.明年,蕃贼                   寇:盗匪,侵犯者

C.委之禁旅,清残寇               俾:使

D.在泾州令宽而肃,人皆乐为之     用:出力,效命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马革裹尸                   吾尝终日思矣

B.副元帅李光弼壮                 填然鼓,兵刃既接

C.璘持满外向                     今其智反不能及

D犬戎浸骄……乃诏璘移镇泾州     赵王岂一璧之故欺秦邪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愕眙/不敢动璘/独率所部横戈/而出入贼阵者数/四贼因披靡/溃去

B.诸将愕眙/不敢动璘/独率所部/横戈而出入贼阵者数/四贼因披靡溃去

C.诸将愕眙/不敢动/璘独率所部/横戈而出/入贼阵者数四/贼因披靡溃去

D.诸将愕眙/不敢动/璘独率所部横戈/而出入贼阵者数四/贼因披靡溃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璘幼年丧父,放浪不羁,整天无所事事。二十多岁时,《马援传》中的一句话激发了他的上进心,使他终成一代名将。

B.吐蕃军队屡次进犯边境,在洛阳之战中,敌军气势很盛,马璘毫不畏惧,率部奋勇作战,以少胜多,受到副元帅李光弼的盛赞。

C.仆固怀恩反叛,引诱吐蕃军入侵,代宗出逃到陕州避难。马璘率军救难,击溃了围攻凤翔的吐蕃军,展现出非凡的胆识。

D.马璘虽“少无学术”,但勇敢忠诚,军事才能卓越,是中兴猛将。他去世的时候,朝廷给以很高规格的哀悼,并追赠他为司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隐逸文化

岳国文

①隐逸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尽管西方国家偶或有之,但没有中国这样的连续性、稳固性和完整性。“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的这一声清啸,引得林泉激荡,岩穴来风,千载之下尚令人追慕不已。其实,这并非陶渊明有卓异之处,而是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一种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

②如果从传说中的巢父、许由算起,中国的隐逸传统应与民族的文明史几乎同源,隐士亦不下万余人,有文献记载、事迹可考的就有几千人。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孔子当然不是隐士,甚至还明确反对过隐逸,但他的思想里却隐含着许多隐逸成分,中国后来的许多隐逸思想就是由此发展来的。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他还提倡“无道则隐”。不仅如此,他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

③庄子则是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他不仅本人是大隐士,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的隐逸理论。他否定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使之不扰于心,并进一步卸除了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这还不够,他不仅要隐身,更重要的是要隐心,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喜怒哀乐的情绪,即使“大浸稽天”,也不感到潮湿,“大旱金石流”也不感到炎热,由纯粹的自我存在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这样,庄子就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一直起着强烈的破坏作用,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这一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④儒道两家的融合互补为传统的隐逸文化奠定了基础。到了汉代,由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统一和强固,隐士几乎没有生存的空间,就出现了以东方朔为代表的朝隐,它体现了传统隐逸文化的初期特征:注重现实功利;魏晋时期,随着大一统政治意识形态的解体,出现了林泉之隐,它更多地体现出传统隐逸文化中精华的一面;由于唐代的包容性,反而使得隐逸文化很难找到自己的位置,于是出现了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的中隐;至宋代,整个传统文化走向内倾,注重精神超越的酒隐就应运而生了。明清时期的壶天之隐既是传统隐逸文化的总结,也是传统隐逸文化的衰落。

⑤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隐逸思想有着浓厚的传统,而且涌现了许多关于隐逸思想的作品,也涌现出了众多的隐士,以及假隐士。而隐逸思想的核心,就是逍遥林泉,走访名山大川,走进自然,感受自由气息,远离政治事务,结交鸿儒名士,陶冶心情,旷达任性,摆脱世间万事万物的困扰和束缚,使自己的心身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应当说,没有士人就没有中国的古代社会,而隐士则是士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是其中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在此必须指出的是,隐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绝不仅仅指那些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更重要的是指隐逸传统、隐逸文化,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在此都应被当作隐士来看待,因为隐逸思想使他们升华了人格,丰富了社会价值。隐士人格的强劲的辐射力和隐逸文化的强劲的张力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都不能不为之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灌注新鲜的活力。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的隐逸传统应当与民族的文明史差不多同源,隐士人数相当多,著名的隐士也不少,其中巢父、许由这两位大隐士赫赫有名。

B.虽然孔子终生都在宣扬、推行和维护代表儒家文化理想的“道”,但是中国后来的隐逸思想都是由他的隐逸思想衍生而来,因此可以说中国隐逸文化的源头应当追溯到孔子。

C.因为隐逸文化实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一翼,所以因归隐田园而成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影响很大,千百年来一直令后人追思敬仰。

D.中国隐士的正牌祖先是庄子,原因有两个,一是庄子本身就是大隐士,二是他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中国隐逸理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隐身的含义就是使一切世俗的功名利禄不能干扰内心,并进一步卸除一切社会责任,使自己在天地间成为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B.隐心的含义是通过艰苦的修炼,彻底荡除了喜怒哀乐,升华到了纯粹超然的精神存在,什么也不依靠,做到了真正纯粹的“逍遥游”。

C.隐士人格有强劲的辐射力,隐逸文化有强劲的张力,这两种力量会使任何板结顽固的社会土壤变得松动,从而为历史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

D.隐士是士阶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他不只指啸傲山林而不问世事的人,从隐逸文化的角度看,凡是具有浓郁的隐逸意味的人都应当被看作隐士。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仅提倡“无道则隐”,而且还进一步提出明哲保身、存身以成仁等观点来作为他隐居求志、待时而动的必要补充,这其实是孔子构建了一套积极入世者的处世策略。

B.传统隐逸文化以儒道文化的融合互补为基础,它不仅存在于传统文化的深处,而且以潜隐的方式存在于现实生活的深处,所以,分析本民族的隐逸文化传统对了解中国人的精神内核是必要的。

C.庄子的隐逸思想是一种面对社会精神牢笼的觉醒,他的目的就是要有力地反对封建政治意识形态,经过封建士大夫和隐士的发扬,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作为积极因素而发挥作用的。

D.因为不同的时期有特定的社会环境,所以不同时期的隐逸文化会呈现出各自的独特之处,汉代的朝隐注重现实功利,唐代的中隐具有浓厚的实用色彩,宋代的酒隐则更注重精神的超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