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卡布奇诺”、“罗托鲁拉小镇...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卡布奇诺”、“罗托鲁拉小镇”、“普罗旺斯”、“BOHO天明圆”、“广汇•PAMA”这样的地名并非位于大洋彼岸,而就在我们身边。当前我国城市的新兴建筑,特别偏爱“洋名称”,而与此同时发生的是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民族特色地名的弱化。为此,央视《焦点访谈》、《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对地名洋化现象的泛滥给与了批评。网友们也议论纷纷,有人说:“老地名承载着古老文化,记载着古代的地理人文,是祖先留给我的宝贵财宝,是我们的根,绝不能被洋化。”有人说:“放着本国、本民族的名称不用,乱用一些外国的名字,这是崇洋媚外。”也有人说:“这不算什么,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何必抱残守缺呢。”也有人说……

对于地名洋化,你有怎样的思考?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意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旧称仍堪千吟,故土不宜洋名 国家发展的国际化,不仅体现在经济水平中,还映射在日常生活里。纵使是在国内城市,也能实现“一日穿行于罗托鲁拉小镇,漫步在普罗旺斯,游走于卡布奇诺”的幻想。 对于故土冠以洋名泛滥的现象,我认为是不合时宜的。 这不是一次旧酒换新瓶的简单调换,而是一次传统文化的攻守战。一个地名不仅仅是一个区域的标号,一种地域特色的凝结,在一截岁月的见证下凝固成一份记忆的符号。它目睹了这片地域的兴衰成败,参与了周遭人们的喜怒哀乐,在日转星移中坚守着这份沉重。它不再是一个为划分区域而标定的符号,而成为了一个地域的文化积淀。 然而,当凭着“与时俱进,国际接轨”的底气撕开这个城市的血肉,大张旗鼓地贴上了洋名标签时,直接粗暴的无知糟蹋了文化的传承、地域的记忆,人们的情感时,一切还显得那么合乎情理,无关紧要吗? 或许有人以“抱残守缺”为说辞指责我们态度保守,但你们认为的“残缺”从未发生在我们的文化里,那是你们“崇洋媚外”的思想,对地域传统文化的臆想。真实的“残缺”根固在你们的卑屈里。至于态度的保守,那更近于对文化底蕴的坚定,我们支持国际交流文化交融,但绝不会妄自菲薄地动摇传统的根基。那是千载岁月留给我们的遗礼,可堪千次地吟唱。 再论洋名的泛滥,大抵是出于人们的急功近利。向往普罗旺斯的浪漫,却无法复制那一片花海,便自以为是地取巧,直接套用地名,妄图以此提升格调品味。殊不知,这是消费情调的土方子,没有架构出预料的浪漫,徒添几分滑稽效果。再者洋名里蕴含的外邦文化诚然会让人感叹,但是缺少了那份感同身受的文化共识,它便无力引起情感的共鸣。感叹只会挑起一时的猎奇,终逃不过冗长的时间。没有传统的支撑,它只会被消磨成尘埃,灰飞烟灭于某日。 故此,洋名的横行霸道应该适可而止了。我们也应该把欣赏投注在旧地名中,挖掘出隐匿于记忆中的美丽,感悟文化的洗礼,千万次轻吟那个名字,不再是饶舌矫情的洋名。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有明显的立意倾向,但又留给考生一定的自主空间。根据“新兴建筑偏爱洋名”“古老传统地名的消亡和具有民族特色地名的弱化”及多家权威媒体的批评可知,主流意识对“地名洋化”持否定态度。如果命题仅止于此,那么此试题恐怕立意单一,且强迫考生必须达成“统一共识”,因而束缚了考生健康、合理、多角度的思考。况且对“地名洋化”都持否定意见也未必符合生活实际。基于此,笔者以网友的议论辅之全之,这些议论是从不同角度对“地名洋化”的不同解读,有其合理性。这样,试题就为考生提供了适度的自主权和广阔的写作空间。即可赞同主流意识,也可独出机杼,自圆其说。 参考立意: (一)不赞同地名洋化 1.地名洋化对传统文化构成着巨大的威胁。 2.地名洋化冲击传统,隔绝记忆,可导致文化的断层。 3.失去自我,丧失民族特色。 4.淆乱文化特色,扭曲价值取向,可能造成民族传统文化被侵略。 5.制造生活混乱,不利民生。 …… (二)地名洋化应适当(有条件地赞同地名洋化) 1.重要地名不能洋化,无关紧要的地名洋化无妨。 2.拿出自信,适度吸收,化洋为中。 3.洋化也要规范,不能唯洋是从。 4.洋化可以,但要提防文化侵略 。 …… (三)赞同地名洋化 1.洋为中用,“拿来”无妨。 2.打开心结,地名洋化正可丰富中华文化。 3.与世界接轨,中外相融,中外共荣。 4.开阔视野,为世界一体化做准备。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艺术起源于至微。”诗意总是体现在一些富有美感的细节上。请仿照横线上的三句诗,再寻觅三个富有诗意的细节,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

宗白华

啊,诗从何处寻?

在细雨下,点碎落花声!

在微风里,飘来流水音!

在蓝空天末,摇摇欲坠的孤星!

1                                          

2                                         

3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诗歌的原则就是以简括体现丰富。中国诗歌经常用典,即是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因为用一个典故,____________________,是符合诗的精练原则的。陈毅《梅岭三章》中的“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就字面上是浅显的,____________________。用的是春秋战国时代伍子胥因进谏吴王夫差而被杀,临死前他矢志悬首国门以证明他所谏之不妄。懂得了这一点, 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沁园春  长沙》的上阕,    也是一般的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词人眼中之景,打上了词人鲜明的情感烙印。    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    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     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词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词人眼光折射出来。     这些景物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热烈、喜人的场面。    词人要抒发的是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这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

 

A

尽管

不管

/

还是

之所以

是因为

B

虽然

尽管

或是

或是

所以

/

C

虽然

无论

还是

或是

/

因为

D

固然

不论

或是

/

因为

因而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A.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苏联学者切尔卡斯基说过就多愁善感的气质来说戴望舒也接近魏尔伦。

B.诗歌作为一种文学理应担当社会责任和文化精神执着地追求真、善、美不断地促人上进,引人思索,带给人更多的美感。

C目前诗歌的命运空前引人关注在一些忧心者看来诗歌已经濒临灭亡诗人已经集体逃亡必须挽救诗歌拯救诗人。

D.读完徐志摩的《我所知道的康桥》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老梁观世界》栏目对社会上一些假恶丑的现象进行评论、批判,使广大人民明辨是非,起到激浊扬清的效果。

②2008年奥运会最大的现场就是北京这座偌大的城市,置身其中的每个市民,他们的嘉言懿行,都会生动地诠释着付出的朴素含义。

因为唐代名将李靖,这个小镇才改名靖港。在风云变幻的蹉跎岁月,背负世俗与灾难重荷的靖港人,对此坚信不疑,代代传颂。

以色列军队11日继续对加沙地带实行空袭和地面进攻,当天造成38名巴勒斯坦人死亡,还有许多严重受伤者生命危如累卵。巴以停火谈判成为解决巴以危机的关键。

把我文章中的思想情感脉络,有多重途径。提要钩玄,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可以获得对作品的思想感情以及艺术手法的认识。

《中国往事》的每一个主人公,都各自代表着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的一个群体,有的已存在了数千年,有的却是中西矛盾纠结的新产物,但他们都需要在那个时空的中国历史中,重新寻找定位。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③⑥   D.②⑤⑥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