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马克·吐温与朋友郝威尔准备去远郊春游,出门时恰遇大...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马克·吐温与朋友郝威尔准备去远郊春游,出门时恰遇大雨。郝威尔见到大雨,不禁悒悒不乐,他问马克·吐温:“你看这雨会停么?”马克·吐温回答:“所有的雨都会停的。”

请以“雨过天会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不得脱离材料的含意与范围作文,不得抄袭与套作。

 

雨过天会晴 夜黑如漆,无尽的黑暗让我们心生恐惧,然而终结它的仍是东方地平线上,不急不缓的一丝光亮;狂 风骤雨,风折芭蕉,终结它的仍是天空中一道亮亮的彩虹。黑夜终有尽头,雨过天会晴,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 经历过风雨洗礼的天空,会更加空明,更加蔚蓝;经历过苦难挫折的人生,将会更加闪亮夺目。“西部歌王”王洛宾,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苦难充盈了他的生命,而他安然接受生命的“痛吻”。流浪于西部,漂泊于漫天黄沙中,像一株风雨中的橄榄树,带着“雨过天会晴”的信念,执着地守望自己的梦想。终于,迎接他归来的,不仅仅是雨过后的晴空,还有那暖暖的太阳,还有那骀荡春风。雨过天会晴,是一种执着的信念,是一种乐观的向往。就像王洛宾,困境中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信念,真诚的期待明天会更好,而命运回馈他的,也正是光明灿烂的未来。 所有的风雨都会停的,所有的困难都是暂时的,黑暗不会永远围绕,终究会有过去的那一天。但无数人,是被心中的风雨吓倒,放弃了迎接光明的权利。项羽兵败,空自叹息“时不利兮骓不逝”,孰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没有持续永远的厄运,也没有永远的失败。然而,这个“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却忘记了雨过天会晴,风雨之后见彩虹,自刎于乌江边,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深深的叹息,还有沉重的思考。 有位哲人说过:你的心态决定你走多远。抱定“雨过天会晴”的信念,犹如黑暗中,抬眼望见的一颗星,虽然不亮,却足以给我们走下去的勇气。食指曾写下《相信未来》,带给我们的是生命的顽强与韧性。在那样一个暗无天日的年代里,诗人被折磨致疯,仍抱着雨过天会晴的信念,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无论,夜黑如墨,还是雷电交加,总有消散的那一天,一切都已是瞬息,一切都会过去。 雨过天会晴,晴天之下,鸟儿依然歌唱,花儿依然舞蹈,走过冬天,跨入的是姹紫嫣红的春天。当你在困难的风雨严冬里苦苦挣扎,千万不要放弃。终于,你会发现远处会有鹅黄色的草儿挂着泪珠,向你招手,会有天空的彩虹,冲你微笑,那是晴天,更是春天。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可根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构思立意。注意题干中对文体作了要求,要求写成记叙文,写作时应当明确文体特征,不能写成四不像。 命题作文审题立意。一般来说,文章有文眼,诗歌有诗眼,命题作文的题目有题眼,审题时要找准题眼,把握文章的写作重点。对于文眼的把握,不同类型的命题要区别对待:偏正短语构成的命题,其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往往就是题眼;并列短语构成的命题,要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寻找文题蕴含的内在因素;因此,只要找准了文题所要写的重点,就把握住了文章所要论述的中心,选材立意也就有了方向和目标。命题作文题目的含义一般也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所以我们对文题的理解有时不能仅停留在表层上,还应该深刻理解题目的丰富内涵,挖掘其深层的隐含信息。有些命题作文,例如词语或者短语式的命题,我们可以用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方法来审题。有些命题要求比较宽泛,也有些命题显得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们在审题时要能化大为小,虚实结合。当然也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进行抽象概括;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总之,我们在实际写作中,要能够结合题目本身特点多角度去审题,迈好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希望同学们可以审好题,立好意,行好文。理解“雨过天会晴”这一题目,可知运用了比喻的方法,“雨”是人生中的坎坷、困难、困惑甚至失败等,“晴”则是令人心情舒畅的美景、解开谜团后的心情、愉悦的感受或者豁然开朗的局面等等。写作时可叙议结合,抒发感情,谈出感想等。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某校“健康与生命”研究小组做了“居民禁烟支持度”调查。阅读下面的调查数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1) 概括图表反映出的信息。(不超过30字

(2) 请你任选图表中的一个场所拟写一条禁烟提示语。(不超过2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①     ,包括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氢发动机汽车等。其中纯电动汽车技术相对简单成熟,     ②     :蓄电池单位重量储存的能量太少、购买价格较贵等。发展新能源汽车具有可使中国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的转变、继续开辟中国的汽车市场等重大战略意义,       ,财政部出台政策“对使用新能源的车船免征车船税”,深圳市甚至对购买新能源车车主直接发放牌照。

第①处:                                                                          

第②处:                                                                          

第③处: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成年以后的我们,远离游戏,以为那是幼稚可笑的玩闹;其实好的游戏,具有开发人的智慧,通达人的思维,启迪人的感悟,提高人的觉察力。

B.意大利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康伯拉在狱中度过了27年,他不屈不挠,以自己的心血完成了最早的人类思想史上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之一——《太阳城》。

C.人生如棋,虽然人生的棋局也是”起手无回”;所幸的是,观棋的人,却不必“观棋不语”,于是功力差些的人,找几个参谋,常能开创好的局面。

D.面对埃博拉病毒疫情,美国、日本、欧洲国家、中国等世界主要国家采取的应对方法,仍主要借助于隔离、控制传播、辅助性治疗来斩断病毒的传播链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有企业家坦言,进行公益捐助的一个原因是担心消费者指责自己冷漠吝啬,细大不捐,从而影响公司产品的销路。

②李鸿章主张大清国参与世界商品经济往来,利用双边贸易富强自己,制约别人,这样的认识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

③今年“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的发言少了穿靴戴帽的套话,多了实实在在的内容,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④李警官深谙犯罪心理学,总能站在犯罪嫌疑人的角度推心置腹地剖析作案动机及过程,侦破了很多棘手的案件。

⑤《社会契约论》是法国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书中对政治权利和义务等问题作了很多鞭辟入里的分析,值得一读再读。

⑥围棋等棋类游戏能很好地培养人的统筹意识和战略眼光,因为如果目无全牛,就很可能因顾此失彼而落败。

A.①④⑥  B.②③⑤   C.①②⑤   D.③④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吴良镛:为中国建筑求索

早年投身抗战,目睹国破家亡,吴良镛立志家园重建。他秉持“谋万家居”的人生宗旨和“匠人营国”的事业精神,把毕生心血投入中国大地的城乡规划建设中。北京、上海、苏州、三亚……大江南北古城保护、新城规划,处处都留下吴良镛的足迹。著名美籍华裔建筑学家贝聿铭曾说:“你要到哪一个国家,说起中国的建筑,大家都说我认识吴良镛。”

“我毕生追求的,就是要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他以这样的情怀安身立命,辛勤工作,行事为人。

出生于1922年的吴良镛,少年时饱尝流离失所和战争硝烟,这让他决意学习建筑,让人人都有个房子,有个舒适的家。而从重庆中央大学毕业不久遇到的一个人让他在建筑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1945年,刚从缅甸中国远征军复员的吴良镛,接到一个消息,是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托人给他留话,让他马上去见他们。建筑大师的召见让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倍感意外,在此之前他与梁思成夫妇没有任何交往。怀着忐忑的心情,他找到了梁思成。

“当时觉得很惊讶。”原来,是吴良镛大学读书时在校刊发表的一篇有关古建筑的文章给他带来了“好运”。梁思成看中了吴良镛的才华,邀请吴良镛参与到他的工作中,他们靠手绘编成了中国第一本文物保护目录《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它使许多中国古典建筑在战火中得以保存。

不久后吴良镛又收到梁思成的信,邀他赴清华大学共同创办建筑系,昊良镛欣然前往。1949年吴良镛获得美国匡溪艺术学院硕士学位,在沙里宁事务所任设计师。他完成了通用汽车公司研究中心“设计大楼”方案设计,他主持的夏威夷“太平洋战争殉难者纪念碑设计”在美获奖。

一天,事业渐入佳境的吴良镛突然接到了梁思成、林徽因托人带来的书信。信中“百废待兴”四个字,让吴良镛决定立即结束在美工作动身回国。回到祖国的吴良镛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工作中,他参与了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工程,并跟随梁思成参加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和新北京的规划工作。

上世纪50年代,保护北京古城的“梁陈规划”被否后,梁思成在被拆的北京城墙断壁残垣上夜夜哭泣的身影重重地敲击着很多人的心灵。一直在他身边工作的吴良镛更是感慨良多。梁思成的执著精神和对中国文化的坚守成为吴良镛学术观点形成的重要基础,更奠定了吴良镛事业一生的基调。

80多岁的吴良镛在各种场合大声疾呼:中国不能成为西方畸形建筑的试验场,动辄造价十几亿、几十亿的“这些建筑将成为时代的‘伤疤’,永远记录下我们的伤痛”。看着许多城市,一幢幢不讲究工程协调、不讲究结构合理、不讲究文化的“标志性”建筑拔地而起,吴良镛既痛心又无奈。他揪心现在的城市文化建设面临着重重误区:重经济发展,轻人文精神;重精英文化,轻大众关怀;重建设规模,轻整体协调;重攀高比新,轻地方特色;重表面文章,轻制度完善。他认为出现城市建设的危机,实际上是地方意志、部门意志、长官意志在作祟,是文化灵魂失落的表现。

2008年,由于暑热劳累,86岁的吴良镛在工地上得了脑梗。医生提出的康复目标是手能动,但吴良镛的想法却不是这么简单——他要能写字。 

寒来暑往,在北京一所康复医院的病房里,总能看见一位老先生坐在病床上拿着笔吃力地练习。“恢复好了,才能继续工作呀。”吴良镛的想法很简单,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怎么能一直躺在病床上。

2010年,吴良镛又重返工作岗位。尽管不能像生病前那样健步如飞,但他每天仍旧“挺忙活”:如今他带着7个博士生,还亲自教授一门《人居环境科学概论》的硕士课程;他领衔的研究小组搞京津冀区域规划第三期研究报告,正在最紧张的阶段;他还担任着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很多事情需要他去运筹帷幄……

(摘编自《吴良镛:为中国建筑求索》)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美籍华裔建筑家贝聿铭的话表明,吴良镛在中国建筑行业的成就与地位少有人能企及,而且社会活动频繁,认识结交的人非常多。

B.少年时代的生活,对吴良镛以后的职业选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战乱和流离的生活使得他决心从事建筑行业,让人们能够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

C.尽管在国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吴良镛在生活中并不如意,加之有恩师的邀请和祖国对建筑人才的需求,于是他就立刻决定回国。

D.吴良镛对现代城市建设中的标志性建筑痛心疾首,明确地指出现在城市文化建设的误区,并揭示了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长官意志。

E.本文撷取了吴良镛人生中的若干片段,详细地描写了他对祖国、对人民、对自己的事业深深的爱,表现了一位建筑大师高尚的品格。

2.吴良镛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3.吴良镛在建筑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4.请结合吴良镛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影响人才成长的因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