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王守仁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其学术思想...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王守仁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家,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B16世纪的葡萄牙,以其2800万平方英里的国土面积,以重要港口为出发点,熟悉掌握季风原理和各类航海知识,把控着新的航运通道,打造了属于它的一个帝国时代。

C.拿破仑战败,不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也在俄国文化上留下了痕迹,最好的证明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就是以拿破仑入侵为背景展开的。

D.林语堂在其作品《京华烟云》中曾这样说过:“若为女儿身,当做姚木兰。”可见,林语堂在姚木兰身上寄托了他对女性、对人生哲学最完美的想象。

 

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主语、动词残缺:应在“立德”前加“他集”;B项宾语残缺和名词赘余:“以2800平方英里的国土”,加上“为根据地”,去掉“面积”;C项句式杂糅:“最好的证明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就是以拿破仑入侵为背景展开的”应该去掉“最好的证明是 ”,或去掉“就是以拿破仑入侵为背景展开的”。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结构混乱是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句式杂糅、暗换主语和中途易辙等几种,句式杂糅主要把表示同一个意思的两种说法糅合到一起,中途易辙主要表现在前面的句子没有表述完整,后面又出现的新的陈述对象,暗换主语表现为句子前面没有主语,而前句的主语不能作该句的主语。此题选项C“最好的证明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和“列夫·托尔斯泰的著名作品《战争与和平》就是以拿破仑入侵为背景展开的”两个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①两人一来一往的交叉质询,有点像中国武术中的拳脚过招,双方并不发生正面的争辩,但都能使听众心领神会其中的锋芒。

②“天生的特务头子”戴笠去世后,蒋介石沉痛地说:“如果戴雨农不死,我们不会撤退来台湾。”周恩来却额手称庆:“戴笠之死,共产党的革命,可以提前十年成功!”

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调,把“泥土里”的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这既让国人兴奋不已,也向世界发出了一张“中国名片”。

经过努力,他这次考试成绩差强人意,他表示以后还要继续严格要求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

工作时工艺师气收于丹田之中力发于腕指之上精细之处非目力所能及鬼斧神工令人惊叹。

王老师针对班上良莠不齐的现状,采取了分类教学的方法,很有实效。

A.①③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②④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纳什因腿伤复出仅三战又再度因伤退场,有消息传出,纳什决定本赛季结束后挂靴。不过纳什本人随后出面辟谣,澄清“退役”一事纯属空穴来风

②随着社会的开放,毒品交易也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了,因而禁毒的任务十分艰巨。

③他在写作文时能把别人的好文段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连老师也看不出来,真是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

④每晚六时许,城市的马路上来往的车辆不绝如缕,一些马路志愿者们站在路口,面带微笑地提醒那些准备“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人:为了您的安全,请遵守交通规则!

⑤上届冠军挪威队以全胜战绩出线,表现十分出色,其卫冕雄心及雄厚实力令人刮目相看

⑥在河南的一场矿难中,三十三名矿工尽管年龄不一,性格各异,但是他们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一个多月的井下生活。

A.①③④ 

B.①③⑥ 

C.②⑤⑥ 

D.②④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小时候因病双眼失明的姑娘喜好钩编,而且在当地颇有名气。她根本就不按常理钩编,她的作品总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形状夸张,颜色搭配奇特,像一个个小精灵。

后来她遇到一位眼科医生,帮她实现了自己治好眼睛的愿望,恢复了视力,但她的作品却渐渐和一般商场里的钩编饰物没有了区别,再不能引起大家的关注了。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将于2016年9月4日至5日在我国杭州举办,这次峰会以“构建创新、活动、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主题。下图是这次峰会的标识,请根据构图特点,用简洁的语言说明该标识的构图要素及其内涵,不超过10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空白手法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如八大山人画的鱼,齐白石画的对虾,纸上别无他物,但我们却能感到满眼碧波,这就是           。我国的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读者在鉴赏中,             ,从而获得审美的体验。如贾岛的《寻隐者不遏》:“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写作者和童子的对话,而诗人“问”的内容省去了,隐者是什么样子的也没有介绍,但我们可以想像得出隐者出没于高山云海之中,濯足于山涧小溪之旁……这种以实写虚的表现手法,也可以称之为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