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康桥”“雨巷...

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化景点或文学意象,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情思,请从“康桥”“雨巷”中选择一个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

要求: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句式一致;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

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

 

康桥,你的温婉艳丽,你的灵动娇美,你的脉脉含情,不正好唤醒了我沉睡的柔情吗?雨巷,你的悠长寂寞,你的哀怨彷徨,你的凄清惆怅,不正好氤氲出我内心的伤感吗?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从‘康桥’‘雨巷’中选择一个开头,仿照例句写一句话”,这是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此类题目要根据语句的内容和意境来把握,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来组织答案,要仿照前面的语句的句式和修辞来写。“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吗”,从例句来看,有排比、比拟、反问。考生应仿写的句式为“……,你的……,你的……,你的……,不正好……我……吗?”。 【考点定位】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解答仿句题的要求:1.全面审清题目要求。2.必须符合例句的形式特点:话题统一,结构一致(字数、词性),修辞恰当,色彩和谐(褒贬、逻辑)。3.切实把握例句的语意关系。比如本题中,要求“从‘康桥’‘雨巷’中选择一个”开头,同时仿照例句“赤壁,你的雄奇伟岸,你的大气磅礴,你的壮丽多姿,不正好激荡起我心中的豪情”,“体现景点或意象特征;句式一致;运用拟人和反问的修辞手法”,明确这些要求再进行仿写难度就不大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关于阅读,余秋雨强调:“茫茫书海,真正与你有缘的只是一小角。  (1)  ,真正属于你的也只是不多的几十本。有不少名著属于有缘无缘之间,那也不妨一读,因为知道的范围总应该大于熟悉的范围, (2) 总应该大于拥有的范围。只要有时间,算不上名著的多种书籍也不妨广泛地浏览一下,那里也会有大量既能契合你、又能提高你的东西。  (3) ,但不是封闭我们的城堡。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再别康桥》共有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      ,如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别,      ,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青潭等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揉碎”、“漫溯”、“挥一挥”等,      ,给人以立体感。

(1)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2)人们视觉上美的享受靠它给带来

(3)康河里倒影的是河畔的金柳

(4)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5)把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6)使每一幅画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A.(1)(2)(3)

B.(1)(4)(5)

C.(2)(4)(5)

D.(2)(3)(6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由于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一词的广泛传播,使橘子洲美誉广传,蜚声中外。

B.“田园城市,幸福琼海”正在不断扩大琼海的影响和琼海发展的信心,成为继“博鳌亚洲论坛”“红色娘子军”之后琼海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C.不仅该诗描述了大堰河悲惨的一生,还通过对大堰河不幸身世的讲述,抒发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D.诗中有些文字,看似朴实无华,却将人物的悲惨命运以及诗人对主人公的深切同情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在中航工业航材院铝合金研究所整个劳模辈出的团队中,活跃着一群__________的“80”后,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各自对敬业的认识,对事业的执着。

(2)近日有网友曝光了一组中央电视台女主播们__________时代的老照片,她们青涩的模样和荧屏上端庄的形象形成对比。

(3)尽管抗日剧与历史事实、历史担当毫无关系,但剧中的中共主角永远是__________,英雄形象熠熠生辉,而敌人总是凶残、猥琐、无能,一副必败的样子。

A.风华正茂  气宇轩昂  朝气蓬勃

B.气宇轩昂  朝气蓬勃  风华正茂

C.朝气蓬勃  风华正茂 气宇轩昂

D.气宇轩昂  风华正茂  朝气蓬勃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长沙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

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

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板仓人,1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也有“改造社会事”。

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

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

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

中国社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1918年,毛泽东从长沙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

(节选自金冲《毛泽东传》)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毛泽东也看重立志,但他反对对前人中有成就者进行简单的模仿,他认为,应当首先寻找真理,并将其与社会需求相联系,才是真正的立志。

B.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学习,所以他要求好友萧子升阅读古代经、史、子、集著作,并开列了推荐书目77种。

C.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是湘士学风的全部特征,这一风气催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泽东自然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

D.毛泽东在校期间分别与萧子升和蔡和森进行过“游学”,这两次“游学”经历养成了他注重调查研究的作风。

E.本文选取毛泽东在长沙一师时的学习生活材料,围绕“修学储能”这个中心,表观了一代伟人在青年时代就展现出的卓尔不群的素质。

(2)长沙一师的老师们给了毛泽东哪些方面的影响?请简要分析。

(3)从三、四两段看,毛泽东在一师期间是如何对待学习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

(4)长沙一师五年的师范生生涯,为毛泽东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