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杨绛:这个时代最惦记的隐士 苏东坡有诗:“惟有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杨绛:这个时代最惦记的隐士

苏东坡有诗:“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北京三里河的国务院宿舍区,是杨绛居住了37年的地方。院子外国务院部委云集,院子里满是翻新外墙的脚手架,103岁的杨绛静悄悄地隐身在一片喧闹中。

前几年,院子里的邻居还能见到杨绛,她散步、锻炼,尤其喜爱跟小孩子玩玩。近来,邻居也少见她了。杨绛的“隐”并非因为年岁高了,而是她习惯了。“钱钟书先生在时,他们夫妇就常年生活在这种状态里。”朱虹说,“很难把他们同整天跑这个会那个会,到处演讲的‘专家’联系起来,他们跟这些事一点关系都没有。”

杨绛,一向温厚幽默,但容不得假与恶,尤其容不得对丈夫钱钟书的任何冒犯。去年,她做了一件全社会关注的事——通过法律程序,紧急叫停某拍卖公司对钱钟书、钱瑗以及自己的私人信件的拍卖,并且在今年4月最终打赢官司,获得20万元赔偿。她当然不是为了赔偿,而是为了守护已故的丈夫和女儿。

她静悄悄地隐身,又在静悄悄地影响这个时代。

1938年,杨绛一家三口乘坐海轮,从欧洲回国。她与钱钟书都晕船。一次大风浪中,杨绛突然悟出不晕的办法:船身倾斜厉害,舷窗外,一会儿全是水,一会儿全是天,波动幅度大,人自然会晕;她教钱钟书,不要以自己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让自己随着船倾斜,这样永远头在天之下,脚在水之上,不波动了。钱钟书照做,果然不晕了。他说:为人之道也如此。

归国后,抗战、内战、“文革”、改革开放……每一次,杨绛都拿出了当年“不晕船”的见识。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大多面临生活的艰难。一部分人在利诱之下做了汉奸,另一部分坚持抗日的,过着颠沛流离、入不敷出的生活。前者杨绛绝不会做,后者杨绛又不能做。钱钟书是书生本色,不擅生计。为了让钱钟书和女儿过稍微体面的生活,她当过中学校长,给富商小姐做过家庭教师,也做过小学代课教员。后来,日本人接管了工部局北区小学,杨绛立即辞职,跟随几个朋友创作剧本,解决家里营生。

1941年,钱钟书回到上海。一天,他对杨绛说:“我想写一部长篇小说,你支持吗?”杨绛大为高兴,催他赶紧写,这便是《围城》。为支持钱钟书的写作,杨绛让他减少授课时间,又辞掉女佣节省开支,自己包揽所有家务,劈柴生火做饭。杨绛不抱怨,心甘情愿做“灶下婢”。钱钟书每写完一章,她都先读为快,读完又急切地等待下一章。

抗战后期,物资更为匮乏,杨绛不得不精打细算。比如烧煤,煤球里泥掺多了,烧不着;掺少了,又不经烧。为了省煤,杨绛自己和泥,把炉膛搪得细细的。有一次煤厂送来300斤煤末子,杨绛如获至宝,掺上煤灰自制煤饼,能抵四五百斤煤球。她还负责买菜、洗全家人的衣服。钱钟书的婶婶见杨绛一位千金小姐,在家什么粗活都干,很是感慨,对杨绛说:“你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宣哥钱钟书小名是痴人有痴福。”后来,公公病重,问婆婆:“我死后,你跟谁过?”婆婆说:“跟季康(杨绛字季康)过。”杨绛之贤,由此可见一斑。

1998年12月19日凌晨,钱钟书身体状况很不好,医生连忙通知家属。杨绛赶到床前时,钱钟书已经合上一只眼,还睁着一只眼等待妻子。杨绛帮他合上眼睛,轻轻在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呐!”

如今,“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她最终逃向了世上最难的学问——古希腊语哲学读本、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斐多》,一头扎进去,忘记自己。2000年,中译本《斐多》出版,被称为“迄今为止最感人至深的哲学译本”。

之后,在那张钱钟书曾伏案工作的写字台上,杨绛完成了整理钱钟书学术遗物的工作。2003年出版3卷《钱钟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2011年出版20卷《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现在,还有100多册外文笔记等待整理出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我按照自己翻译的习惯,一句句死盯着原文译,力求通达流畅,尽量避免哲学术语,努力把这篇盛称语言生动如戏剧的对话译成戏剧似的对话。柏拉图的这篇绝妙好辞,我译前已读过多遍,苏格拉底就义前的从容不惧,同门徒侃侃讨论生死问题的情景,深深打动了我,他那灵魂不灭的信念,对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的追求,给我以孤单生活下去的勇气。”(杨绛)

②从仲夏到中秋,我们走进杨绛的世界。在杨绛的世界里,我们找到了一些答案。我们惦记她,是在惦记这个时代缺少的美好品质。(采访记者手记)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杨绛先生的晚年生活本很丰富,她散步、锻炼,尤其喜爱跟小孩子玩玩。后来因为年岁高了,身体也不好,就隐居起来。 

B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大多生活艰难。杨绛既不会在利诱之下做汉奸,也拒绝过颠沛流离、入不敷出的生活,凭自己的努力让一家过上稍微体面的生活。 

C钱先生去世后,杨绛先生逃向了世上最难的学问——古希腊语哲学读本、柏拉图《对话录》中的《斐多》,这“逃”并非是逃避,而是矢志不渝的追求。 

D杨绛先生不仅是钱先生最贤的妻,更是钱先生最热忱的支持者和最有力的助手,在生命的最后终于结束了钱先生手稿的整理工作。 

E全文选取了杨绛先生一生中的典型事例,综合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杨绛先生。

(2)杨绛找到解决晕船的办法,钱先生说:“为人之道也如此。”如何理解钱先生这句话。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采访记者说:“我们惦记她,是在惦记这个时代缺少的美好品质。”请结合全文,分析在杨绛先生身上体现了哪些美好品质?

(4)作者称杨绛先生为“隐士”,在文中为何专门写到杨绛先生的“不隐”场引发关注的官司?这“隐”与“不隐”是否矛盾?请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看法。

 

(1)BC。 (2)①不以自己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让自己随着船倾斜,就能解决晕船;②适应环境,生活艰苦的时候为了家庭生计能放下架子做校长家庭教师代课教员,物质匮乏时自己和泥省煤,买菜洗全家衣服;③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仍能坚持自己的追求气节和操守,比如日本人接管小学后立即辞职另觅他职,丈夫去世后悲痛之余投入到翻译和整理丈夫的遗作中。(1点2分,概括1分,阐释1分) (3)淡泊;贤惠;智慧;责任;专心做学问;追求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一点2分,概括1分,阐释1分,答出三点即可。) (4)不矛盾,先生的隐,并非就是不问世事;隐是低调,是对自己内心平静的坚守;与拍卖公司的叫板则是不容对丈夫钱钟书的冒犯,是对假与恶的抗争;无论先生的“隐”和“不隐”都在静悄悄的影响这个世界。在当前这个社会,人心浮躁,很多学者稍有一点名气就置身于各种社交场合,置学问于不顾,而杨绛先生看淡功名利禄,坚守自己内心的追求,一心投入学问之中;当下知识分子,大多明哲保身,不能勇敢站出来向恶人丑事宣战,而杨绛先生义无反顾向与假与恶作斗争。杨绛先生的“隐”与“不隐”都是一个知识分子人格的坚守与抗争。 【解析】 (1)试题分析: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D项“学术遗物”整理完成,但外文笔记等整理还没有结束,一直在“打扫现场”。A项杨绛的“隐”并非因为年岁高了,而是她习惯了。E项无心理描写。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这道题也是考查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为人之道也如此。”,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来体现的,然后到文中圈定范围。可以先到文中找现成的形容词,然后通过人物描写的方式来概括人物形象。可以找到相关语句,理解“此”的指代意思,结合晕船的解决办法分析。如不以自己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让自己随着船倾斜,就能解决晕船;适应环境,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仍能坚持自己的追求气节和操守。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与归纳信息要点的能力。此题难度不大,应总体阅读,整体把握;审准要求,抓住题干中“杨绛先生身上的美好品质”,然后浏览全文,筛选信息,圈定范围,如淡泊;贤惠;智慧;责任;专心做学问;追求真、善、美、公正等道德观念。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试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做这种题型,必须立足文本,抓住关键“隐”与“不隐”的关系,分析“隐”体现的情节,“不隐”体现的方面,两者并不矛盾。根据平时掌握的知识(与题目相关的知识、对相关问题的普遍认识等),联系作品中的某些方面内容,结合文章和前面三个问题所给的提示,详作分析,阐述自己的观点。先生的隐,并非就是不问世事;隐是低调,是对自己内心平静的坚守;与拍卖公司的叫板则是不容对丈夫钱钟书的冒犯,是对假与恶的抗争;无论先生的“隐”和“不隐”都在静悄悄的影响这个世界。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命若琴弦

史铁生

(1)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这正是说书的旺季。老瞎子领着小瞎子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紧走。老瞎子心里算定:弹断一千根琴弦的日子就在这个夏天了,说不定就在前面的野羊坳。 

(2)老瞎子说书开头常是这么几句:“自从盘古分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有道君王安天下,无道君王害黎民。轻轻弹响三弦琴,慢慢稍停把歌论,歌有三千七百本,不知哪本动人心。”于是听书的众人喊起,老的要听董永卖身葬父,小的要听武二郎夜走蜈蚣岭,女人们想听秦香莲。这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他不慌不忙地喝几口水,待众人的吵嚷声鼎沸,便把琴弦一阵紧拨,唱道:“今日不把别人唱,单表公子小罗成。”或者:“茶也喝烟也吸,唱一回哭倒长城的孟姜女。”满场立刻鸦雀无声。 

(3)这天晚上,在野羊坳说书。书正说到紧要处——“罗成回马再交战,大胆苏烈又兴兵。苏烈大刀如流水,罗成长枪似腾云,好似海中龙吊宝,犹如深山虎争林。又战七日并七夜,罗成清茶无点唇”。老瞎子把琴弹得如雨骤风疾,字字句句唱得铿锵。小瞎子听见那小妮子兰秀站在离他不远处尖声细气地说笑,却心猿意马,手底下早乱了套数。 

(4)野羊岭上有一座小庙,离野羊坳村二里地,师徒二人就在这里住下。小瞎子蹶着屁股烧火。老瞎子坐在一旁淘米,凭着听觉他能把米中的砂子捡出。老瞎子终于开了腔:“听我一句话,保准对你没坏处。以后离那妮子远点儿。” 

(5)一早起,小瞎子病了。一连好几天,老瞎子无论是烧火、淘米,还是给小瞎子挖药、煎药,总想那张药方和琴弦。弹断最后一根就可以去抓药了,然后就能看见这个世界:他无数次爬过的山,无数次走过的路,无数次感到过温暖和炽热的太阳,梦想着的蓝天、月亮和星星。心里总在说:“我非要最后看一眼不可。” 晚上仍一个人到野羊坳去说书。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琴弦。他几乎是连跑带爬地上了野羊岭,回到小庙里。 

(6)“明天我就去抓药。你就先留在这儿,我用不了十天就回。”

(7)老瞎子早忘了兰秀儿的事。“吃的、喝的、烧的全有。你要是病好利索了,也该学着自个儿出去说回书。行吗?”

(8)“行。”小瞎子觉得有点对不住师父。 

(9)蛇皮剥开了,老瞎子从琴槽中取出一张叠得方方正正的纸条。小瞎子把那药方放在手里摸了一会儿,也有了几分肃穆。“你师爷一辈子才冤呢。他本能弹够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要不然他能弹断一千根。”天不亮老瞎子就上路了。 

(10)回到野羊坳时已经是冬天。小瞎子已经走了些日子,村里人都说是在兰秀嫁到山外去的那天。老瞎子心里便一切全都明白。若不是还想着他的徒弟,老瞎子就回不到野羊坳。那张他保存了五十年的药方原是一张无字的白纸。请了多少个识字而又诚实的人帮他看,人人都说那果真就是一张无字的白纸。“您别死,再活几年,您就能睁眼看一回了。”说这话时他还是个孩子。他师父久久不言语,最后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11)在深山里,老瞎子找到了小瞎子。“师父,您现在看得见了?”小瞎子伸手去摸师父的眼窝。老瞎子把他的手抓住。“记住,得弹断一千二百根。”“一千二?”“把你的琴给我,我把这药方给你封在琴槽里。”老瞎子现在才弄懂了他师父当年对他说的话——咱的命就在这琴弦上。

(12)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

(选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多处描写老瞎子为治好自己的眼睛不辞辛劳奔波说书,到后来发现“药方”只是一张白纸时,顿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弦骤然断裂,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B小说第(5)段细致描写了老瞎子弹断最后一根琴弦前的心理活动,表现了老瞎子对治好眼睛的渴望,为后文发现“药方”实为一张白纸而蓄势。 

C老瞎子将“一千根”的谎言变为“一千二百根”,继续传给徒弟,意味深长,与前文老瞎子师父临终前说的话形成照应。 

D小说的构思巧妙,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瞎子艺人的一生,也看到了众多底层人民的生命状态——人生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奈。 

E这篇小说,以瞎子艺人追求睁眼看到光明为内容,倾诉了残疾艺人们内心对命运不公的愤慨和不平之气。

(2)小说开头的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第②段刻画说书老人的形象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小说的最后,老说书人已经知道所谓的“药方”根本不存在,为什么他还要将这个“药方”继续传给徒弟?请结合小说的主题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现自己同情百姓的苦难生活,并因此流泪叹息的名句是“                 。”

(2)李百行路难》中“                    。”,表现了诗人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愿望的强音。

(3)杜甫登高》中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___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雾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①。

【注】①南冠、楚囚:《左传•成公九年》:“楚子重侵陈以救郑。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结合诗歌前三联简要分析本诗在写景上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吴中复,字仲庶,兴国永兴人。父仲举仕李煜为池阳令曹彬平江南仲举尝杀彬所招使者城陷彬执之仲举曰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不杀。

中复进士及第,知峨眉县。边夷民事淫祠太盛,中复悉废之。廉于居官,代还,不载一物。通判潭州,御史中丞孙抃荐为监察御史,初不相识也。或问之,抃曰:“昔人耻为呈身御史,今岂有识面台官耶?”迁殿中侍御史。弹宰相梁适,仁宗曰:“马遵亦言之矣。”且问中复曰:“唐自天宝后治乱分,何也?”中复历引姚、宋、九龄、林甫、国忠用舍以对。适罢,中复亦通判虔州,未至,复还台。

富弼主李仲昌开六漯河,内臣刘恢密告所断冈与国姓上名同,贾昌朝阴助之,欲以摇弼。诏中复往治,促行甚急。中复言:“狱起奸臣,非盛世所宜有。”驰至,较其名,乃赵征村也,亦无冈势,狱以故得止。又弹宰相刘沆,沆罢。改右司谏,同知谏院。迁御史知杂事、户部副使,擢天章阁待制,知泽州、瀛州,移河东都转运使,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江宁府。邮兵苦巡辖官苛刻,絷而鞭之。狱具,法不至死,中复以便宜戮首恶,流其余,入奏为令。历成德军、成都府、永兴军。

河北行青苗法,使者至,将先下州县。中复檄之曰:“敛散自有期,今先事扰之,何也?”拒不听,且以报。安抚司韩琦方疏谏青苗,录其语以上。熙宁并省郡邑,以永康为县,中复言:“永康控威、茂,不可废。”其后因夷竟复之。关内大旱,民多流亡。中复请加赈恤,执政恶之,遣使往视,谓为不实,削一阶,提举玉隆观。起知荆南,坐过用公使酒,免。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仲举仕李煜/为池阳令/曹彬平江南/仲举尝杀彬/所招使者城陷/彬执之/仲举曰/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不杀

B.父仲举仕李煜/为池阳令/曹彬平江南/仲举尝杀彬所招使者/城陷/彬执之/仲举曰/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不杀

C.父仲举/仕李煜为池阳令/曹彬平江南/仲举尝杀彬/所招使者城陷/彬执之/仲举曰/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不杀

D.父仲举/仕李煜为池阳令/曹彬平江南/仲举尝杀彬所招使者/城陷/彬执之/仲举曰/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不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及第是中国古代科举殿试时中选者之称,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B.天宝,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中国古代的纪年法有多种,采用皇帝年号纪年是其中的一种。

C.户部,是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屯田、赋税、财政收支、典章法度等事务。

D.夷,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开始只是一种泛称,随着少数民族的崛起, 对华夏的威胁日益严重,就变成了带有歧视性的蔑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中复重视教化,居官清廉。他在峨眉县为官时,为改变社会风气,废除了当地百姓滥建的祠庙;离任时,没带走峨眉县的任何一样东西。

B.吴中复受人赏识。御史中丞孙抃虽说跟他素不相识,但仍毫不犹豫地向朝廷荐举他担任监察御史,主要是因为吴中复为官廉洁。

C.吴中复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内臣刘恢与朝官贾昌朝一唱一和,诋毁富弼,吴中复受命前往查证,他据实上报,避免了一场以诬陷为发端的冤讼。

D.吴中复体察民情,不畏皇权,在朝廷使者要将青苗法推行到州县时,他认为此举扰民,提出了反对意见,后来这番话被韩琦引入奏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狱具,法不至死,中复以便宜戮首恶,流其余,入奏为令。

(2)执政恶之,遣使往视,谓为不实,削一阶,提举玉隆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神话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化形态,而是一种依附于历史文化思潮而存在的叙事形态和思维形态,是以神秘性思维方式为内核、叙事性表述为手段的表现艺术。就中国神话史而言,它曾有过三次创作高潮,而三次高潮又分别体现着神话内涵的三次变迁。

首先是五帝三王时代历史的神话化。中国神话的第一个高潮,使出现在历史上神秘性思维最为高扬、神权思想最为膨胀的“五帝”、“三王”时代。上古史非但不是神话的历史化,恰恰相反,上古神话更多却是历史的神话化,在历史记叙不发达的时代,它承载着传承历史的功能。例如夸父神话。无论是夸父追赶太阳的伟大举措,还是饮干河渭的巨大威力,都是在现实中不可能见到的。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这个神话最少披露了三个方面的信息。第一是夸父的身份。夸父当是炎帝一族的人。第二是黄帝、蚩尤之战的反映。第三是关于当时气候恶化的反映。尽管神话中也有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认识,但其主体则是历史的。

其次是秦汉魏晋时代哲学的神话化。战国时代人们对人类生存所遇到的或涉及的种种问题,都作了理性的思考,阴阳五行学说成了解释宇宙间一切事物的基础理论。秦汉人则把这种理论广泛地用于实践,并用神话对这种理论最大限度地进行图解,使神话具有了哲学的内涵。一个显著的例子,在先秦,诸神多为独立存在的个体,而秦汉人则根据“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理论,将许多神话人物配成了夫妻。如以伏羲配女娲,以嫦娥配后羿,以东王公配西王母。这反映了汉魏神话与上古神话迥然不同的意义内涵,标志着神话性质的一次重大变迁。

再次是元明时代宗教的神话化。元明时代,神秘性思维再次高扬,其标志便是新的造神运动动的兴起。元明人则在前人的基础上,又创造了大量的神祗偶像。正是在这样的神秘性思维的驱动下下,神话创作掀起了第三次高潮,出现了《西游记》、《西游补》、《封神演义》、《三宝太监西洋记》等大批神话小说(鲁迅称之为“神魔小说”),还有《吕洞宾桃柳升仙梦》等以神仙为内容的戏剧。或宣扬佛法无边,或宣扬神仙不老思想,或宣扬修道成仙,或仙贺圣寿,无不带有十分浓厚的宗教气息与功利色彩,这是在上古及秦汉神话中绝对见不到的,反映了人们意识的变化。

总之,我们从中国神话这三次高潮的变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神话并没有消失,只是其功能、性质在历史中随着时代思潮的变迁而发生着变化。它作为一种思维形态,永远保特着其神秘性的内核;而作为叙事形态,则在不断变化着其叙述的主题。在“科技创新”作为时代关键词之一的今天,神话的叙述主题已由宗教变为“科幻”,通过对幻想的描述,表达着人类时未来新技术、新生活的期待与恐惧。然而神话的那种神秘性内核,并没有因科学的发展而消亡,相反却酝酿出了新的神秘性内容。由此说明,把神话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与人类原始时代相捆绑的思路,是有问题的,需要作出调整。神话研究要想向前推进,必须对百年来的神话理论作出反思。

(摘编自刘毓庆《中国神话的三次大变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神话是一种以神秘性思维方式为内核、叙事性表述为手段的表现艺术。它曾经历过三次创作高潮,体现了神话内涵的三次变迁。

B.上古久远,缺乏记载,因此有学者将神话历史化,即据神话而推测出上古历史;作者提出“上古神话更多却是历史的神话化”。

C.神话并不是完全向壁虚构,而是反映了当时历史事件、历史情况,因此在历史记载不发达的时代,它承载着传承历史的功能。

D.上古神话的主体是历史的,但其中也有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生的哲学认识。文中举夸父神话,意在说明它反映先民的这些认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汉人使神话具有了哲学的内涵,例如他们将许多神话人物配成了夫妻,说明他们把阴阳理论用于实践,并用神话对这种理论最大限度地进行图解。

B.汉魏神话与上古神话的性质有了一次重大变迁,它们的意义内涵迥然不同,即上古神话多是历史的神话化,而汉魏神话则是哲学的神话化。

C.因为《西游记》、《封神演义》等大批神话小说,还有《吕洞宾桃柳升仙梦》等以神仙为内容的戏剧的出现,所以神话创作掀起了第三次高潮。

D.提倡科技创新的今天,神话通过对幻想的描述,表达着人类对未来新技术、新生活的期待与恐惧,说明其叙述主题已由宗教变为“科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上古至元明时代,中国神话经历过三次重大变迁,神话内涵发生了改变,但是其神秘性思维方式的内核、其叙事性表述手段都没有改变。

B.因为上古历史记叙不发达,而上古神话更多是历史的神话化,所以研究这一阶段的神话中史实因素,可以为上古历史研究提供有益的帮助。

C.神话意识在元明时期发生变化,此时神话或宣扬佛法无边,或宣扬神仙不老思想,或宣扬修道成仙,这些是在上古及秦汉神话中绝对见不到的。

D.百年来的神话理论将神话看作是一种独立的文化形态,并且将它与人类原始时代相捆绑。这应该被反思,唯有如此才能推进神话研究向前发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