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西美学比较 彭吉象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西美学比较

彭吉象

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二元论”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在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造成的。

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文学强调抒情其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抒情诗。西方文学重视叙事其文学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

B中西方对美学的追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注重的是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注重的是焦点透视。

C中国美学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美学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两者都追求美但中国追求的是美和善的统一西方追求的是美和真的统一。

D中西方悲剧的结局大不相同西方悲剧一悲到底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如《哈姆莱特》而中国悲剧的结尾总有光明如《窦娥冤》。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这是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的主要表现。而且长期以来,这种弊端愈加明显。

B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不同点在于,西方文化注重改造、征服自然,而中国文化则恰恰不强调征服自然而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C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和《楚辞》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都是抒情文学尽管它们产自不同区域分别代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

D中西方美学与艺术之所以特色迥异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西方民族文化不同而后者是最根本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文化自古至今都是“二元论”只不过由于时代的不同“二元论”的内涵也有所不同。最初的“二元”是指上帝和人文艺复兴后是指人与自然。

B西方文化强调主客分立此传统让西方人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这使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快。

C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他们希望从中吸收精华。

D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都曾经以“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这四个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最精练的概括。

 

1.D 2.A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D项结合文本内容“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可知,以偏概全。并非西方所有悲剧都是“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原文中说的“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只是对《哈姆莱特》的陈述。 考点: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试题出题者常常故意设置错误选项,往往偷换概念或以特殊代替一般等等,这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速读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内容区间,以此圈定范围,并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即可得知A项结合文本内容“现在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可知,时间不当。“长期以来”应该是“21世纪以来”。 考点:归纳和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C项结合文本内容“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可知,因果关系不当。中西方文化难分优劣,其原因不是西方人“已经认识……希望从中吸收精华”,而是中西方文化各有优缺点。 考点:分析理解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苹果公司的徽标是一个“被咬了一口的苹果”。这个图案引发了人们各种各样的联想。

有人说,要想知道苹果的滋味,就要咬一口尝尝。

有人说,世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   

有人说,残缺也是一种美。

有人说,原本平凡无奇的苹果图案,有了“咬掉一口”的创意,就格外引人注意了。

有人说,咬第一口只是个开始。

要求: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校团委“中国梦演讲赛”工作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携程一段话,要求内容得当,表达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58个字。

 

 

查看答案

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人,是社会的群居物。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           ;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活得好。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           ,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          。因为底线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最后一道防线。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

 

查看答案

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对国家来说,勤俭节约是立国之本,△是治国之道。俭可以养廉,廉可以治国。△是处在繁荣盛世的贞观之治时期,魏征△不断谏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历史表明,勤俭和廉洁如同一对孪生兄弟,克勤克俭△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勤俭节约所要求的清静寡欲、淡泊节制,可以消解和克制人内心的贪婪和欲望,有效防止国家公权力的腐败滥用和官吏的贪污腐化,实现廉洁自律的内在要求。在这个意义上,勤俭节约△是敦风化俗的重要手段,△是防腐倡廉的重要途径。

A.   即使      往往   不仅  

B.   即使      往往   不仅  

C.   虽然      一定        而且

D.   因为      常常   /      并且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周围漆黑一片,车厢内伸手不见五指,只听到列车猛烈的嘶叫声,打破了沉寂的环境。

B.鹤壁市公安局山城分局近日成功破获了一个价值70余万元的特大汽车盗窃团伙,有力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C.虚拟现实技术用有力的证据再次表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使人类掌握更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D.春节之际,北京向全国游客送出约3万张故宫、颐和园等景区免费门票,并提供免费住星级客房等多项优惠活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