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问题。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题。

虞美人·梳楼

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楼儿忒小不藏愁。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海棠红近绿阑干。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这首词的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

2.请分析本词中“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一句与李清照《一剪梅》中“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句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1.(1)杨柳丝丝,细雨绵绵,烟雨笼罩的远处,一派迷蒙缥缈,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凄迷愁苦的景象;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也暗含主人公愁绪万缕千丝。 2.相同点:两句都用了“才…却”这一转折结构来表现情感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变化。 不同点:前者承“海棠红近绿阑干”一句而来,再以“晚风寒”写出了内心的失落,借景抒情,情感含蓄;后者则承“此情无计可消除”一句,以“眉头”和“心头”、“下”和“上”对举,情感较为直露。 【解析】 1. 试题分析:“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以“杨柳”、“细雨”绘出江南春雨图。“丝丝”逼真地再现了柳枝的柔姿,描画了春雨连绵不断的形象。也喻指丝丝愁绪。词的起句尽管重复出现了“丝丝”这一叠词,因而产生了特定的渲染效果,加强了词的丰富的内涵,增强了词的艺术美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海棠红近绿栏杆。才卷朱帘又晚风寒。”承“花消遣”而来,海棠临栏,红绿相映。细雨中的海棠,颜色自非一般。词人在这里写的是雨中海棠。词人羁旅已久,韶华已逝,思乡欲归,心境黯然。然而目触之处却是竞相红艳的红海棠,对比之下,更增添心中伤愁,暗含了凄凉之意。何况卷帘之际,迎面而来的又是那令人心寒的晚风呢!“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承“此情无计可消除”,情感表露直白。相同之处在于都表现了情感的急剧变化。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诈骑劫,卒败燕军,复收七十余城以复齐。

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敝以伐燕。燕王乃使人让乐毅,且谢之日:“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令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隙,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日:“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措,有高世之心,故假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①。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伍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弗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节选自《战国策·燕策》,有删节)

【注】①乐毅原在魏任官,奉魏王之命出使燕国,燕昭王以客礼相待,遂留燕。

1.下列语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先王群臣,寡人新即位    弃:离弃,这里指“离世”

B.故节于魏王                假:假装

C.先王之名者              堕:毁坏

D.臣虽不                    佞:有才能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B.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C.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D.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毅在燕昭王时期得以重用,率兵伐齐,先后占其七十余城。惠王即位后,使用了齐人的反间计,派骑劫去代替乐毅,乐毅逃到了赵国,赵王封乐毅为望诸君。

B.燕惠王在齐攻燕后,感到了后悔,但这一悔恨,不是由于认识到自己的过失,而是害怕乐毅助赵攻燕,于是燕王遣人责备乐毅。

C.乐毅在回信中阐明圣贤之君应选贤任能,赏功罚过,对燕昭王任人的才德,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同时也表明自身受燕昭王封赏当之无愧。

D.乐毅在回信中没有直接地批驳燕惠王,而是从剖白自己心迹方面人手,不卑不亢,情辞恳切,最后写自己以古之君子为榜样,表白自身的高尚情操,同时劝燕惠王不要继续听信谗言,对自己抱有疑惧之心。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

(2)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查看答案

现代文阅读

以生态文明视角发现乡村的价值

看待乡村,人们习惯用工业文明的视角,也就是以工业化、城市化标准衡量乡村,最常见的评价指标是规模效益。在这样的视角下,乡村的生产和消费似乎都变得不“经济”,也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因此,在一些人看来,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

然而,当我们换个评价体系,以生态文明视角看待乡村时,就会发现它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

事实上,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跳出依附视角就能发现,乡村完全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而不是依靠化肥、农药、除草剂伤害环境或“有水快流”的掠夺性农业。乡村生活,也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更重要的是,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成为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

如果说,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生态文明理念则给予生产和生活过程同等重视,因而更能发掘生命的意义,洞察生活的幸福。

现在乡村建设的问题,不少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城市文明机械地移植到乡村,诸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等想法,其实是把城市问题复制到了乡村,甚至用一个存在问题的模式替代了乡村最美好的东西。比如,把城市的垃圾处置方式移植到乡村后,乡村生产与生活之间的有机循环被消灭了。在乡村,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可惜,这一有机循环文化在错误的理念支配下被消灭了,于是出现了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问题。

乡村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又像是一块精雕细琢的工艺品。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对待它、体会它,就会发现其中不可替代的价值。1992年,1575名科学家曾发表了一份《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这正是与工业时代的过度索取有关。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农民的明哲适度,似乎是永恒的。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是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则是乡村的最大财富。因此,新型的城乡关系,一定是尊重城乡差异基础上的互补。而美丽乡村建设,也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

1.下列各项是对生态文明下的乡村“在现代社会的独特价值”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村具有传统文化的保存功能,可以称谓刻板都市生活的精神后花园。生态文明视角下的乡村承载了中国传统中“天人合一”的生活哲学,始终哺育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理想。

B.乡村可以发展可循环利用的智慧农业,比如农民生产的绝大多数东西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综合利用,生活垃圾以及动物的粪便,更可以变成有机肥回到农田。

C.乡村生活,可以相对超脱“时间就是金钱”的经济属性,寻求与大自然更合拍的生活节奏,缔造有利于生态、生活和生命健康的生活状态。

D.乡村文明以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为基础,无论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是信仰与习俗,都维系着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和谐。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人们总是以工业文明的视角看待乡村,也就是用规模效益这一评价指标来衡量乡村,其得出的结论是乡村无法成为人们获取经济利益的场域。

B.在生态文明理念支配下进行美丽乡村建设,是要把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而不是用城市替代乡村,或在乡村复制城市,也就是说,乡村建设不要移植城市文明。

C.乡村中出现秸秆焚烧、动物粪便污染以及垃圾收集、运输、填埋等破坏有机循环的问题,都是受到工业文明这一错误理念支配的结果。

D.因为工业文明理念让人们更注重生产结果,更追求财富,所以出现向自然过度索取的情况,从而导致人类和自然产生相互抵触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态文明理念更注重生产生活过程,因而更能发掘生命的意义,洞察生活的幸福。

B.乡村生活的最大魅力在于乡村的自然、自足、自养、自乐,乡村的最大财富则在于顺应自然、有限利用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智慧产业。

C.“乡村只能依附于城市”“用城市建设的思路改造乡村”“就地城市化”,这些想法和做法符合工业文明理念。

D.以生态文明的理念去理解乡村,会发现乡村像是一座尘封的宝库和一件精美的工艺品,我们遵循乡村自身的发展规律,怀着一颗敬畏的心去看待它,就会发现其独到的价值。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近段时间,网络上出现了个别人怀疑和虚构“狼牙山五壮士”抗日斗争情节的奇谈怪论,混淆了视听,抹黑了英雄。葛振林回忆在山上拔萝卜吃的故事.有的人引申到八路军的纪律作风问题。无独有偶,之前,网络上也有对英雄邱少云事迹真实性的低毁,用振振有词的所谓“生理学”说辞诠释这种“低毁说”引爆了一直以来引而不发的思想“燃点’,一互联网’‘颠覆观”背后的历史虚无主义以及“过度反思”所掩盖的文化不自信和价值观危机

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

 

查看答案

下面是紫砂壶成型过程的简要框架,请把这个过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要全面了解孔子,必须通过“六经”。具体说,通过“六经”,我们了解到孔子最重要的思想,就是王道。而        ,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人道中最高的忠恕之道。自宋明以来,特别是现在,人们普遍只是通过《论语》来了解孔子,而不是通过“六经”来了解孔子,这就导致       。实际上,若全面地了解孔子,就应该把孔子当作圣王来看待。孔子不仅仅是道德崇高的圣人,更是参通天地人的圣王。故        ,更是王道。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